精益生产的现场管理者是这样练成的

导读:如何做一个好的精益生产的现场管理者呢?这是我们每个做基层生产主管都应该时刻都思考的问题?人类因思考而伟大。有了思考结合自己工作中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经验和...
导读:如何做一个好的精益生产的现场管理者呢?这是我们每个做基层生产主管都应该时刻都思考的问题?人类因思考而伟大。有了思考结合自己工作中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经验和标准技巧。这样就可以在工作中发挥所长。如果您正在从事精益生产这方面的工作那么以下的几点 

        如何做一个好的精益生产的现场管理者呢?这是我们每个做基层生产主管都应该时刻都思考的问题?人类因思考而伟大。有了思考结合自己工作中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经验和标准技巧。这样就可以在工作中发挥所长。如果您正在从事精益生产这方面的工作那么以下的几点或许对你的工作会有一些帮助的。
        一:产品质量
        做生产人的观念里应该深入思考的是在保证产量有序进行的情况下,也要保证好的质量,生产过程中时刻应该提醒我们的员工产量永远是第一的。因为如果告诉员工如果告诉员工质量第一,那么员工就会散漫,生产效率降低。我们需要做到的是产量和质量应该同进进行。
        二:员工关系
        如何恰当的处理和员工的关系。作为生产管理者在工作中必须有管理者的威严,只有这样才能在办事时有执行力,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另外在工作之余多关心员工的生活方面,这样就可以跟员工融洽的上下级关系。
        三:精益生产效率
        精益生产效率如何提高是取决于每一个员工的速度,这个过程都是需要改进的,生产管理者也需要在现场督促每个现场操作者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改进快速的实践和反应中领先,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
        四:奖罚分明
        企业的良性循环应该是有奖有罚的分明制度,在规章制实行之前我们应该先听听员工的心声,征求企业员工的意见,等规章制度形成以后就不要轻易去改变,当然如有不合理的也需要再进一步调查然后再相对应的更改,遇到表现好的员工负责精益生产的现场管理者应该及时的表扬与实质性的奖励。遇到犯了错误或者表现不佳的员工也首先应该按照规章制度的条例来,当然惩罚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惩罚之后作为现场管理者还应该告诉员工怎么样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如何再不犯类似的错误,企业的每个员工都能遵守我们的规章制度。
        如果我们每个员工都能做好以上的各项,不但我们的生产管理者的工作轻松了很多,我相信咱们企业的精益生产也会做得越来越好。


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好文
Young6668 收起阅读 »

精益方法与六西格玛管理的比较

1.六西格玛未告别,单纯使用六西格玛管理难以快速缩短交货期,精益方法通过看板拉动,可以大大提高流程周转速度,缩短交货期。 2.六西格玛依赖精英的参与和,削弱了六...
1.六西格玛未告别,单纯使用六西格玛管理难以快速缩短交货期,精益方法通过看板拉动,可以大大提高流程周转速度,缩短交货期。
2.六西格玛依赖精英的参与和,削弱了六西格玛管理的应有效果,甚至使普通员工产生对变革的恐惧和抵制,而精益方法强调参与,员工为企业作出了巨 大贡献。
3.六西格玛未强调员工要参与创新和变革,而精益方法则注重让员工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和创新。
4.精益方法难以使用统计量化方法来管理流程,依赖经验和直觉难以解决复和综合问题,而六西格玛管理以数据和事实为依据,利用数学模型和专业工具 精确地界定问题,使企业决策更科学、准确和高效。
5.精益方法缺乏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急功近利,而六西格玛管理注重系统化的人才培养,通过专业培训培养解决企业自身问题的专家,注重从根本上解 决问题。
6.精益方法急于求成,疏于波动处理,而六西格玛管理 则力图消灭波动,提高质量。
7.流程中始终充满着变异和浪费,精益是一种宏观的企业动作思路,它是由传统的工业工程发展、延伸出来用以改变生产力和消除浪费的方法论。精益关 注流程速度和效率,主要偏向于对企业流程速度的改善,它衡量的是为满足客户要求而进行的操作的迅速性;六西格玛是由品质工程发展出来用以改良   产品、服务品质及可靠性水平的方法论。它是一种清除缺陷并减少流程波动的方法,主要偏向于对企业流程质量的控制,衡量的是为满足客户要求而进行的操作的可靠性。
8.精益工具主要是消灭流程的非增值和减少必要的非增值部分,六西格玛工具主要优化流程的增值部分和防止增值可能转化为非增值部分。

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好文
Young6668 收起阅读 »

标准化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导读:企业标准化管理是针对以往经验管理的一次质的飞跃,是企业挣脱粗放式模糊管理模式的利器。而企业在推行、实施和贯彻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制约标准化管...
导读:企业标准化管理是针对以往经验管理的一次质的飞跃,是企业挣脱粗放式模糊管理模式的利器。而企业在推行、实施和贯彻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制约标准化管理运行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可使企业进一步获得最佳的生产经营秩序,进 

        企业标准化管理是针对以往经验管理的一次质的飞跃,是企业挣脱粗放式模糊管理模式的利器。而企业在推行、实施和贯彻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制约标准化管理运行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可使企业进一步获得最佳的生产经营秩序,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创造良好的业绩和经济效益;使企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内深化改革的环境下,能够从容应对来自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和挑战;使企业科学发展,立于不败之地。
        一、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内涵和特征
        标准化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企业标准化就是以企业获得最佳秩序和最佳效益为目标。它将生产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形成科学规范具体的规程和准则,从而使工作变得更为规范化、常规化和程序化。
        企业标准化的对象可分为“物”和“事”两大方面。所谓“物”即指产品、材料、设备和工具等而言;所谓“事”即指事物的处理方法、工作程序和规章制度等。实行企业标准化管理,就是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运用标准化的方法,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经常重复出现的各种“物”和“事”,用标准的形式固定下来,作为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准则,并在实践中加以贯彻执行。
        企业标准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和支柱,是企业基本的管理职能、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它具有四个明显的特性:一是功能上的监控性;二是状态上的稳定性;三是时间上的先行性;四是空间上的基础性。
        二、企业标准化管理的意义
        企业标准化管理是现代化企业卓有成效的科学管理方法。对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凝聚力、竞争力,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1.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是企业实现科学管理、现代化管理和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业绩和经济效益必不可少的基础手段和基础工作。现代企业的生产是建立在先进技术、科学分工和广泛协作基础上的,任何一个流程、环节都离不开标准化,无论是企业新产品开发、生产流程再造,还是生产工艺创新,从研制到鉴定都需要标准把关,只有符合技术标准、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才能正常生产,在市场上得到推广和应用,才能使企业获得最佳的经营业绩和最大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是企业联系各职能部门的桥梁和纽带。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和质量等各职能部门、各环节之间关系错综复杂,既存在内在的联系又有不同分工,只有通过各种标准来制衡、约束彼此,才能使企业整个运营过程按照客观科学的规律运行,从而在管理中防止权利不明、责任不清、人浮于事的现象发生,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成本消耗,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3.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是提高和稳定产品和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企业的质量管理离不开标准,如果没有先进的、合理的、科学的标准,那么就谈不上有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全面质量管理所强调的是企业全员、全过程的管理,它是以标准化为基础。
        三、企业标准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两张皮”。当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已经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ISO14001环境保护、SA8000社会责任等体系认证。与此同时企业也建立健全了数量众多、内容齐全的与标准化管理相关的管理制度。但在企业的实际运营中,与标准化管理相关的管理制度,有的并没有真正“落实到管理上,体现在实践中”,只是每年在汇报总结或者外部审核时才抛头露面,平时基本束之高阁。
        二是“夹生饭”。有些企业在标准化管理推行过程中,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遵循客观规律,没有从本行业、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管理标准定得太高、太空、太远,缺乏科学性、实践性、可操作性;有的没有企业的文化体系相结合,就是没有企业文化的核心层,即核心价值观、企业愿景和发展战略等不能紧密结合;有的照抄照搬别的企业先进的管理标准,抛弃了企业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放弃了企业优良的文化传统,使企业的管理层、操作层难以认同,无所适从。
        三是“靠边站”。一些企业在标准化管理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上热中温下凉”的现象,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通病。由于主客观的因素,一些施工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往往在“工期紧、任务重、工作量大”的借口下靠边站,为施工生产让路,放到从属和次要的位置,有的甚至会因“特殊情况特殊对待”的理由而被忽视和违背,阻碍了企业标准化管理推行和实施。
        四、当前做好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落实标准化管理工作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就必须时时事事体现公正、公开、公平,让被管理者清楚自己的权益和职责,让员工明晰标准,遵守标准,尊崇标准。做到标准化管理中的每一个决策都要有法可依、每一个环节都要有章可循、每一项考核都有依据,每一项工作都有标准,真正做到管理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尽量淡化人为因素,防止企业领导的指示凌驾于标准之上。落实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关键就是提高员工的高度自觉性。让标准化管理真正深入人心,成为每一名员工都自觉遵守的行为,自觉按照标准化的管理理念开展工作,让标准成为习惯,让习惯符合标准,让结果达到标准,就会实现事事有标准、人人讲标准、处处达标准的工作目标。真正地让标准化管理成为企业的工作模式、成为员工日常的工作习惯,这样就可以防止“两层皮”、“靠边站”问题的出现。
        2.健全组织结构,完善标准化体系。企业要推行标准化管理工作,就必须根据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发展战略和管理目标,健全完善标准化体系。首先,要成立有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参与的标准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提出和企业愿景、发展规划相适应的标准化任务,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标准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企业标准化管理的长效机制,同时打造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队伍,负责并推行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全面工作。要遵循GBT13016《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和GBT13017《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的要求,健全完善企业标准化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基础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四个子体系。要体现全面系统、层次分明、科学先进、简便易懂、实用有效的原则。只有夯实标准化体系的基石,增强标准实施的能力,加大落实标准力度,提高标准的执行力,才能真正解决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中“夹生饭”的问题。
        3.加强知识技能培训,提高标准化工作人员素质。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要按照企业的学习培训计划,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对全体员工进行有关理论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
        特别要加强工作人员标准化内容的学习,要及时学习国家有关标准化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不断充实标准化相关的新知识,学习新技能。通过学习培训,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充分调动员工贯彻、推行和落实标准化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企业员工的标准化观念和意识,充分发挥标准化综合效应。同时要加大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要让“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标准化是企业的灵魂”的观念深入人心。


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好文
Young6668 收起阅读 »

TPM管理方法的内涵和实施对策

TPM管理方法的深刻内涵 (1)强调全员的参与意识 全员的参与意识是推行TPM活动中的最核心的指导思想。上自经营层下至第一线的员工形成从小事做的风气,人人都将...
TPM管理方法的深刻内涵

(1)强调全员的参与意识
全员的参与意识是推行TPM活动中的最核心的指导思想。上自经营层下至第一线的员工形成从小事做的风气,人人都将公司的生存和发展视为自己的事情,积极关心参与TPM等各项活动,这种参与意识体现出每个员工强烈的责任心,是产品质量的可靠保障。
(2)形成TPM的管理理念
开展TPM活动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维修设备,而是通过全员的参与和共同的劳动,使工作场所更加安全可靠,排除影响生产效率和质量保证的不利因素,给员工提供清洁、整齐、优美的工作环境,给顾客留下深刻印象和充分的信心,创建良好的企业文化,使得员工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即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这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管理理念。
(3)养成员工的自律习惯
TPM活动的重要思想之一是“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认真、讲究地做好每一件事情”,这种思想使得员工形成人人做好事的习惯,养成遵守每一种协议规则的习惯。
(4)要求员工成为复合型人才
传统的生产运作主要依靠详细的劳动分工,如操作员只会机器的操作,如果机器出了故障,生产就停止,等到维修员修好机器后才能重新开始操作,这样势必影响到企业的生产产量和经济效益。而TPM活动的基本要求是全员动员起来,都要掌握设备的操作和维修,以高水平的设备操作和经常性的设备维护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企业效率。这些要求自然促使每个员工成为熟练操作机器和维护机器的复合型人才。
(5)追求“零化管理”
在TPM活动中,“零化管理”意味着在现场现物条件下,实现“零灾害、零不良、零故障”,将所有损失在事先加以预防;在质量管理活动中,“零化管理”意味着以完美无缺的制品质量,给顾客提供“无缺陷”产品;在间接部门工作中,“零化管理”意味着在所有的业务内容、格式、文字中要实现“零出错”。这些“零化管理”的思想要求企业的所有干部和员工树立“零错误”的思想,追求“十全十美”的作风。
我国实现TPM的对策
TPM活动虽然是以现场为主的设备维护活动开始的,但它的基本思想和理念已远远超出原来的TPM基本理念和范畴,而且具有丰富的内涵。因此,TPM在我国的推广和实现,对于提高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改变我国企业人员的工作作风,乃至提高我国整体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我国早日普及和实现TPM活动,应加强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应转变思想观念,亲自组织推广TPM活动
三星集团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企业的领导从观念上非常重视TPM活动,并积极推广。
目前,我国上自领导层下至企业员工对TPM的活动认识欠缺,如看不起“清洁工”,忽视企业环境卫生等。所以重要的是要转变思想观念,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尽快认识到实施TPM是我国企业管理和质量管理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同时要亲自组织运筹,带领全体员工全面公开地推行TPM,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2)加强TPM的教育,提高整个民族的参与意识
目前,我国企业员工的普遍水平较低,基本素质较差,经常出现随地吐痰、乱扔烟头、用餐剩饭、污染环境等现象,很多员工已养成了偷懒和不认真的习惯,喜欢发牢骚,发现问题也不愿意管或不想管或不敢管,参与意识很差。这些势必影响到企业的存在和发展。
因此,企业领导应从企业战略的角度重新认识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性,加大投资力度,抓好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大力普及TPM的活动,提高员工的参与意识,使员工养成从我做起的自觉而自律的良好习惯,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讲究卫生,优化环境。实际上,只有人人将TPM的活动作为一种习惯,视为每日工作的一部分的时候,企业才有发展的希望和前途。
(3)在全国范围内要大力推广TPM的活动,提高整体的管理水平
不少国外专家来我国考察,多数认为我国的很多企业文明生产很差,他们曾多次明确指出没有文明生产,就不会有好的产品质量。目前,做不到文明生产,是我国很多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TPM活动是文明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认为,为了尽快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制品质量和整体管理水平,大力普及TPM活动,把它作为日常性的全民活动,净化环境,创造提高质量的美好环境,是我国质量管理活动中的当务之急的事情。
(4)通过TPM的活动,进一步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和协作精神
传统的大规模生产造成专业分工过细,员工只掌握一两种技术,但在顾客需求迅速变化的今天,规模经济受到挑战,过细分工的运作也受到冲击。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操作流程越来越复杂,单兵作战的方式已不能解决问题,就需要各种专业技术和职能部门的协作。
因此,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我国一定要坚持TPM活动,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拓宽知识面,养成员工的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
(5)在教育和实践中,一定要树立TPM的“零化管理”的思想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领导和员工中经常存在“缺点难免”的观念,缺乏追求“十全十美”的愿望,这直接导致制造业产品质量低下,竞争力不高的现象。因此,我国制造业彻底摆脱“人总是要犯错误的”等传统落后思想,树立“不犯错误”、“无缺陷”的“零化意识”。尤其是主要管理者培养“零化管理”的领导能力,树立“零化管理”的充分信心和决心,然后赋予全体员工进行“零化管理”活动的内涵和动力。
收起阅读 »

5S的基础作用

许多企业已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但体系运行常处于两张皮状态,体系要求落实不到位。如何有效实施ISO9001管理体系,是企业管理者头痛的问题,要解决这个...
许多企业已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但体系运行常处于两张皮状态,体系要求落实不到位。如何有效实施ISO9001管理体系,是企业管理者头痛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首先导入“5S”。何谓“5S”:
1.整理(seiri)
2.整顿(seiton)
3.清扫(seiso)
4.清洁(seikesn)
5.素养(sitswke)。
“5S”一旦导入后,对整个企业来说管理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所以一定要坚持,切勿中途停止。
“5S”效能
开展“5S”活动能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试想,如果员工每天工作在满地脏污、到处灰尘、空气刺激、灯光昏暗、过道拥挤的环境中,怎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呢?而整齐、清洁有序的环境,能促使企业及员工提高对质量的认识,获得顾客的信赖和社会的赞誉以及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竞争力。
开展“5S”现场管理可得到丰厚的利润,作为一名企业的管理者,常常忽略了隐含在管理中的成本,在企业中经常看到的浪费现象有:
1.无价值的工作造成的浪费,如不必要的会议,开会的空谈;
2.信息错误造成的浪费,如信息来源的错误,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3.等待的浪费,如停工待料;
4.操作不当,导致设备故障造成的浪费;
5.意外事故造成的浪费,轻则财产损坏,重则人员伤亡,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6.生产过量或不足造成的浪费,过多积压,过少供应不足,均造成不良后果;
7.原材料库存量过多或过少的浪费,过多必将造成系列成本的增加、过少造成停工待料,影响供货期等;
8.产品检验和返工的浪费。企业应该通过实施现代质量控制方法,设法降低不良品率,提高一次加工合格率,而片面质量检验把关和返工返修等,非但不能提高产品质量,反而增加成本;
9.物品堆放,标志管理混乱造成的浪费,物品在流转或库存中堆放不合理,无法做到先进先出,造成物品堆放时间过长,生锈,变质,造成质量下降等,甚至不合格。而标志混乱,在企业内部无法追踪不合格品产生的原因和责任人,流出厂外给企业信誉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10.文件缺乏和记录管理不善造成的浪费。文件缺乏、管理混乱必然的问题是进行跟踪和改进,必然对企业的发展产生负面效应。
一个企业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不止上述这些内容,我们应通过“5S”活动加强现场管理,解决上述浪费现象,真正做到管理中获取效益。
“5S”用法
现场改善要从每一个人点点滴滴的行为做起,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5S”活动的第一步是 整理 ,将工作场所的物品加以必要整理,分类整理工作要诀如下:
要诀一:不用的东西丢弃;不太常用的东西放在较远的地方;偶尔使用的东西安排专人保管;经常使用的东西放在身旁附近;
要诀二:能迅速拿来的东西放在身旁附近;拿来拿去十分花时间的东西,只留下必要的数量。
第二步是 整顿 ,明确整理后需要的东西的摆放区域和形式,即定置定位。
第三步是 清扫 ,即是大扫除,清扫一切污垢、垃圾,创造一个明亮,整齐的工作环境。
清洁 是“5S”活动中的第四步,就是要维持整理、整顿、清扫后的成果,是前三项活动的继续和深入,认真维护和保持在最佳状态,
最后是 素养(纪律 )。素养就是提高人的素质,养成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和各项作业标准的良好习惯和作风,这是“5S”活动的核心,没有人员素质的提高,各项活动就不能顺利开展,开展了也坚持不了,所以抓“5S”管理,要始终着眼于提高人员的素质。“5S”管理始于素质,也终于素质。
“5S”推进方法
首先,管理人员要明确“5S”,关心“5S”现场管理的方针及改善的要点,管理人员要重视“5S”,关心“5S”管理。其次,对全员进行“5S”管理的意义及做法要求。
其三,制定“5S”管理应达到的目标:
1.事故零缺陷,零投诉;
2.高产品质量,降低不良品率;
3.持续开展“5S“管理活动,达到ISO9001认证标准。
第四是选择示范单位或部门,率先实施“5S”管理。从现场管理具有代表性的部门,选择一至二个部门率先开展,集中力量树立样板,然后推行到企业的每个部门。
第五是跟踪检查。经过每一阶段的推进后,由企业高层主管,各部门负责人巡回检查,发现存在的问题,即时监督整改,直至最后达到要求。
实践证明,通过ISO9001认证的企业,经过有效开展“5S”现场管理,不但 管理水平上了档次,而且也切身体会到实行“5S”现场管理带来的变化。
开展“5S”现场管理活动不但在认证企业中取得显著的效益,在其他企业中也同样能取得显著的效益。


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好文
Young6668 收起阅读 »

现代企业6S精益管理

6S的内容 “6S管理”由日本企业的5S扩展而来,是现代工厂行之有效的现场管理理念和方法,其作用是:提高效率,保证质量,使工作环境整洁有序,预防为主,保证安全。...
6S的内容
“6S管理”由日本企业的5S扩展而来,是现代工厂行之有效的现场管理理念和方法,其作用是:提高效率,保证质量,使工作环境整洁有序,预防为主,保证安全。6S的本质是一种执行力的企业文化,强调纪律性的文化,不怕困难,想到做到,做到做好,作为基础性的6S工作落实,能为其他管理活动提供优质的管理平台。 
整理(SEIRI)——将工作场所的任何物品区分为有必要和没有必要的,除了有必要的留下来,其他的都消除掉。目的:腾出空间,空间活用,防止误用,塑造清爽的工作场所。 
整顿(SEITON)——把留下来的必要用的物品依规定位置摆放,并放置整齐加以标示。目的:工作场所一目了然,消除寻找物品的时间,整整齐齐的工作环境,消除过多的积压物品。 
清扫(SEISO)——将工作场所内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地方清扫干净,保持工作场所干净、亮丽的环境。目的:稳定品质,减少工业伤害。 
清洁(SEIKETSU)——维持上面3S成果。 
素养(SHITSUKE)——每位成员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遵守规则做事,培养积极主动的精神(也称习惯性)。 目的:培养有好习惯,遵守规则的员工,营造团员精神。 
安全(SECURITY)——重视全员安全教育,每时每刻都有安全第一观念,防范于未然。 目的:建立起安全生产的环境,所有的工作应建立在安全的前提下。
因其日语的罗马拼音均以“S”开头,因此简称为“6S”。 
6S的关系
彼此关联,整理、整顿、清扫是具体内容;清洁是制度化、规范化;清扫指绕开?保持3S水平,素养是养成习惯,遵守纪律、规则、严谨认真;安全是基础,尊重生命,杜绝违章。整理:区分要与不要,现场只适量留要的,不要的清理掉,节约空间;整顿:对要的东西进行依规定定位,尽量摆放整齐,并准确标识,节约时间;清扫:对工作场所脏污清除,并防止脏污的发生,保持工作场 所干净,对设备点检,保养保证品质、效率的技术;清洁:将3S的工作标准化、制度化,并保持成果,持之以恒;素养:人人养成依规定行事的好习惯,追求的最高境界。安全:严禁违章,尊重生命。 
6S管理实施原则:
(1)效率化:定置的位置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先决条件;
(2)持之性:人性化,全球遵守与保持;
(3)美观:作产品——作文化——征服客户群。管理理念适应现场场景,展示让人舒服、感动。 
6S管理精髓:
(1)全员参与:董事长——一线员工,所有部门:生产、技术、行管、财务、后勤;
(2)全过程:全产品研发——废止的生命周期
人人保持——改善——保持——管理活动
(3)全效率:综合效率,挑战工作极限。
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执行6S的好处
(1)提升企业形象——整齐清洁的工作环境,吸引客户,增强信心;
(2)减少浪费:人员 门口的展品区、时间 取分子筛、场地 杂物乱放,其他东西无处放。
(3)提高效率:良好环境,心情,摆放有序,省时省力,减少搬运作业。
(4)质量保证:做事认真严谨,杜绝马虎,品质可靠。
(5)安全保障:通道畅通,宽广明亮,人员认真负责,事故少。
(6)提高设备寿命:清扫、点检、保养、维护;
(7)降低成本:减少跑冒滴漏,减少来回搬运;
(8)交期准:一目了然,异常现象明显化,及时调整作业。 
国内6S推广情况
1995年引进香港,WTO日资企业,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有规定按规定做。海尔、美的、正泰。
海尔:6S大脚印,每天班前会,好的不好的。
现场管理精髓:责任到人,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管。
内蒙毛乌素对气瓶发气少追究,“认真的态度”
各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多到现场解决问题,促使现场水平提高,日事日毕,日清日高。“OEC” 
6S推行步骤:
(1)决策——誓师大会;
(2)组织——文件“学习”、推委会、推行办、推行小组成立,各级部门周三下班前各小组名单报推行办。
(3)制订方针、目标——6S方针是规范现场现物,提高全员素质,需作标识牌,在车间悬挂;
“6S管理”由日本企业的5S扩展而来,是现代工厂行之有效的现场管理理念和方法,被烽火猎头等知名猎头采用。其作用是:提高效率,保证质量,使工作环境整洁有序,预防为主,保证安全。 
1.整理(SEIRI)——将工作场所的任何物品区分为有必要和没有必要的,除了有必要的留下来,其他的都消除掉。 
目的:腾出空间,空间活用,防止误用,塑造清爽的工作场所。 
2.整顿(SEITON)——把留下来的必要用的物品依规定位置摆放,并放置整齐加以标示。 
目的:工作场所一目了然,消除寻找物品的时间,整整齐齐的工作环境,消除过多的积压物品。 
3.清扫(SEISO)——将工作场所内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地方清扫干净,保持工作场所干净、亮丽的环境。 
目的:稳定品质,减少工业伤害。 
4.清洁(SEIKETSU)——维持上面3S成果。 
5.素养(SHITSUKE)——每位成员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遵守规则做事,培养积极主动的精神(也称习惯性)。 
目的:培养有好习惯,遵守规则的员工,营造团员精神。 
6.安全(SECURITY)——重视全员安全教育,每时每刻都有安全第一观念,防范于未然。 
目的:建立起安全生产的环境,所有的工作应建立在安全的前提下。 
精细管理>精确管理>精益管理 制度是创造优秀员工的基石 
标准是造就伟大企业的砖瓦 6S是落实制度的标准的工具

《6S精益管理》各盘主要内容:
第一盘 内容提要
一、6S是一流企业的标志
6S精益管理,是未来竞争的关键,是市场取胜的利器,是一流企业品性的标志
二、剖析我们企业员工最大的缺点
做事随意,没有规矩!
有了规矩,弄虚作假,不守规矩!
遵守规矩,却总是做不到位!
一旦我们克服了这些缺点,赶美超日指日可待!
三、学习6S精益管理中在于学神,不在于形
6s精益管理的精髓是:人的规范化及地、物的明朗化。
通过改变人的思考方式和行动品质,强化规范和流程运作,进而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准
四、6S精益管理的对象
人--规范化
事--流程化
 物--规格化
二、6S精益管理个我们带来什么
减少故障,促进品质
减少浪费,节约成本
建立安全,确保健康
提高士气,促进效率
树立形象,获取信赖
孕育文化,培养素质
第二盘 内容提要
三、企业如何自我照镜子
企业不能因现有的效益掩盖管理的不足,学会不断照镜子,及时发现差距弥补不足,是企业自我提升不二的法则。
四、6S精益管理推行的三部曲
外行看热闹,建立正确的意识
地、物明朗有序,管理状态清清楚楚
内行看门道,明确岗位规范
运作流程明确,监控点得以控制
企业看文化,凡是执行彻底
企业形成良好氛围,人人用心做事
五、建立明确的责任链
创建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氛围,落实一人一物一事的管理的法则,明确人、事、物的责任。
分工明确是为了更好的合作
六、推行组织的有效运作
公司如何形成有效的管理网络
让主管主动担负起推行的职责的方法
如何让牵头人员有效的运作
让员工对问题具有共识
七、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方针、目标、实施内容的制定
?主题活动的设定和开展
?活动水准的评估方法
第三盘 内容提要
一、中日企业推行6S的区别分析
从民族性、6S的定位以及推行的方法加以比较,避免口头行动多于实际行动
二、6S各项内容的推行要点
抓住活动的要点和精髓,才能取得真正的功效,达到事半功倍
三、推行过程实例参照说明
正、反案例的图片对比说明以及一流企业实景参照能给我们最感性的认识,能最直接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做到立竿见影
第四盘 内容提要
一、目视管理和看板管理
将希望管理的项目(信息)做到众人皆知,一目了然
现场、工装、库房目视管理实例的说明
目视管理和看板管理的实施要领
二、6S各活动项目水准的评估
设定主题活动的水准并定期评估,清楚了解活动的目标达成情况及后续努力的放下
三、6S活动常犯的误区
对常见的误区进行剖析,了解误区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正确地认识,障碍一解除,功效就更容易得以彰显
第五盘 内容提要
一、营造良好的6S精益管理氛围
6S精益管理氛围的营造是活动持续推进的最重要保障,当6S精益管理成为公司员工工作的一种信仰,就会为管理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三位一体的素养提升
素养的提升需要指责高手不断地发现问题,指出问题;需要被指责高手及时检讨问题,改善问题;需要感受高手站在
团队的利益考虑问题,解决问题
三、良好习惯的养成
员工的思想在于启发,不是简单的教条。从有想法,到内心感受到触动,进而转换为行动,最终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过程。需要个人,团队以及整体的氛围的建设才能达成
四、全员参与
每一个人都要有明确的6S职责,全员参与实施,共同创造变化
五、6S精益管理活动成功和失败的要点
剖析成功和失败的要因,让我们事半功倍。6S管理无止境,要不断追求精细、精确和精益
第六盘 内容提要
一、库房6S精益管理改善案例分享
二、服务业6S精益管理基础作业训练方法案例分享
三、餐饮业6S精益管理服务技巧提升训练案例分享
四、制造业6S精益管理改善成果案例分享
五、6S精益管理的思考点分享

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好文
Young6668 收起阅读 »

以客户为中心,创造价值

董事长强调对工厂的要求就是要把有悖于“以客户为中心”的情况进行汇总和修正,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以客户为中心。作为工厂品质管理部门分析汇总出以下3点常见的以自我为...
董事长强调对工厂的要求就是要把有悖于“以客户为中心”的情况进行汇总和修正,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以客户为中心。作为工厂品质管理部门分析汇总出以下3点常见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

1、已建立了品质标准或有处理方案,强加给客户接收。工作中我们时常将我们的标准或方案强加给客户,忘了客户才是给我们订立标准的人。如1000PCS管件批量生产出货时,外观、包装按一般水平Ⅱ正常检验,允许水准AQL=0.65进行判定,不合格品率1.25%。满足标准要求,同时考虑到运输导致不良,多发15pcs管件随柜出货。结果客户不接收,作为质量管理,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降低或消除1.25%的不合格品,而不能以符合标准,并随柜多补部件作为补偿。这是明显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案例,也是质量管理的发展方向,质量由符合性质量发展为适用性质量,从而提高到全面质量。换个角度讲客户只接收0缺陷质量;

2、建立了质量接受标准,检验出不良。客户让步接收后减缓了我们改善的进度;工厂生产出货难免出现让步接收的情况,但就是一次的让步接收会使我们认同不良的存在,停滞了改善的脚步。如外贸部分项目客户在工厂验货时,偶有一次因交期或其它问题让步接收外观问题时,总会成为我们下一次不良的借口。特采或让步接收不代表不是问题,只是针对此次问题的单项处理方案,不能做为常态。

3、 客诉或异常问题发生后,一旦是采购物料的问题就会松懈。将问题一股脑的推给供应商,你给我分析吧,你给我回复吧,再不行你给我赔偿吧。进度上也会落下很多。多数只是收到了回复或进行了赔偿,但问题真正有没有改善或后续来料情况,很少去跟进。这也是我们没有重视客户,没有以客户为中心最常见的表现。客诉或异常发生时首要的是尽快解决问题,再找出预防措施。对客户来讲我们就是他的供应商,我们应该承担一切问题的解决处理,而不会考虑是我们的问题还是我们供应商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考虑问题要站在公司层面上而不是一个部门层面上,作为对接业务,对接客户的点,我们要第一时间分析问题,即使我们供应商问题也要协助分析处理,建立跟进机制,对供应商回复的报告要求签核意见回传,并跟进后续来料情况作报告回复。

对此如何真正的去落实以客户为中心?
1、 外部客户进行客户分类管理;我们的供应商分A、B、C类,同样我们的客户也要分A、B、C类管理(这个分类不仅仅是停留在业务电脑里)。以客户为中心就是企业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进行转变,即传统的产品推销转变为市场营销,产品有好坏,同样的客户也有好坏,换句话说客户价值有高低。建立客户基本情况调查表,客户信息、客户所在区域及环境、路况、对产品的使用情况、订单情况、信息回馈情况等;根据客户订单建立车辆履历卡,车辆基本情况、售后服务情况。这样可以归纳总结不同地区不同客户的需求,做到针对性服务、个性化服务;以客户编号为订单号,由客户编号进行追溯。对A类客户原材料及零部件改变原状态标识,增加一个标签,客户产品的**部件,这也是智能物流中物质=信息的关键。
2、 内部客户建立监督考核,由产品创造价值获取利润逐步改为由客户创造价值获取利润。我们时常将我们下一工序,下一部门不当作客户。交期、质量时常满足不了要求,反正在工厂,你就等着吧,或者不良了我来返修/工即可,下一工序或下一部门往往都是被动的接收。现阶段虽然难以对感知效果进行操作,但我们可以建立监督考核,各部门找出自己的客户部门,每月绩效引入客户部门的评价考核,由客户部门对上一部门相关的业务指标进行考核。


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好文
Young6668 收起阅读 »

中国制造的质量之旅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病初,下医治病重”,被称为医者的三重境界。显然,“治未病”是其中的最高境界。 质量管理与之非常相似—在产品问题出现之初,就在公司内解决,可视...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病初,下医治病重”,被称为医者的三重境界。显然,“治未病”是其中的最高境界。
质量管理与之非常相似—在产品问题出现之初,就在公司内解决,可视为“病初”,这是质量控制和质量检测的工作,而当质量引起顾客投诉后再处理,那已是“病重”,一不小心还容易演变成信任危机,让管理者很头痛。最好的方法是在产品“生病”之前就排除可能的“病因”,把产品健健康康地交到顾客手中,这也是质量管理的最高境界:建立质量文化。
这实际上也是一代质量宗师克劳士比(Philip Crosby)的观点,他提出:“一个公司若想永久地免于困扰,就必须改变公司的企业文化,从根本上消除造成产品或服务不符合要求的原因。”
质量文化与一般的质量管理到底有何不同呢?
质量是符合顾客要求,而文化,是公司所有人共同信仰的价值观。质量文化也就是让质量成为公司所有人共同的信仰。这也就意味着,质量文化不是生产线上的质量控制,而是公司每个部门每个人的质量意识;不是像一般质量管理那样重视事后的检测,而是从一开始就把事情做对,不让问题产生;不是ISO或者TQM等阶段性的动作,而是长期的一种行为习惯,正如克劳士比所说,“获得ISO 9000认证就像获得了汽车驾照,所有那些有驾照的人还是会相互碰撞。”
许多优秀的中国公司,已经成功地将质量文化的理念运用于实践中。
领导
“经理既是问题,又是问题的答案。”—克劳士比
在企业文化这个永恒的话题上,管理者永远既是问题,又是答案所在,质量文化也不例外。就像克劳士比说的那样:“组织的文化氛围是由管理者创造出来的,无论他们喜欢与否。人们看老板的眼色行事—他们知道老板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他们尽量挑老板喜欢的事去做……所以,经理既是问题又是问题的答案。”
质量文化是管理者的责任,一方面在于管理者的态度如何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方向,另一方面在于公司政策是由领导层所制定的,政策的设定是否清晰,质量的要求是否明确,都取决于领导层。
所以,要在公司内建立起质量文化,领导者有两件事情去做:一是向员工表明自己对质量的决心;二是把质量明文规定在政策中,不让任何部门有不实施质量方案的选择。
表明决心。有意思的是,对于如何表达自己对质量的决心,中国企业的领导者有些相似的做法,他们常常通过表达自己对不合格产品的愤怒来明确自己的立场,所以,在很多企业都发生过像张瑞敏砸冰箱那样轰动的“标志性事件”。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曾当着几千名员工的面销毁不合格零部件,销毁刚生产出来的一台泵车和一台拖泵,用行动证明,“质量是企业价值和尊严的起点,是唯一不可妥协的事情。”
以制造最好的空调为己任的格力电器,在十几年前成立质量监督小组时,由时任总经理的朱江洪亲自担任组长,专门监督检查各环节中的质量问题。监督小组每天到生产线去巡查质量问题,一发现不按规定操作的,不是罚款就是开除,当时员工戏称质量监督小组为“宪兵队”,朱江洪则被称为“宪兵队队长”。朱江洪要求质控部门对于质量不合格的空调产品用大锤砸烂,他还把一柄大锤挂在质控部门口,以示警醒和提升产品质量的决心。
“砸产品”这样的事件轰动性强,效果显明,不过只能偶尔为之。质量文化的建设是细水长流的事,需要长期和耐心的建设,而且惩罚性的举动并不有利于发挥员工在质量改善中的主动性。
与砸烂低质量相比,更重要的是领导者建设高质量的追求,这样的追求更能够向员工传递什么才是正确的做法的信号。
为了从一开始就消除质量隐患,格力建立了一个1,000多人的筛选分厂,组成空调的每一个零部件,都要在这里经过各种检测,合格后方能上生产线,连最小的电容都不能放过。格力还花几千万建立模拟实验室,比如实现空调抗干扰,研究如何在北极制热,在热带40-50度的地方制冷等等,不懈地突破高质量的极限。
而奇瑞的董事长尹同耀为了找到合适的质量管理的人才,想尽一切办法。2003年,他去日本三菱公司考察和谈判时,借上厕所的机会向自己看中的现场管理专家寺田真二要到手机号码,再让人去软磨硬泡做工作,最终寺田成为奇瑞质量管理的核心成员。后来,“寺田真二生产线”成为奇瑞现场管理的典范样本。
公司的最高领导还必须为质量直接负责。遇到客户投诉质量问题,富士康的总裁郭台铭会亲自上门道歉。在三一集团,800投诉电话被直接安装在了董事长办公室,以便高层充分掌握客户的需求和想法,及时改进产品质量。
制定政策。领导者要做的另一件事情,就是要明确质量政策。
如果在中国数几个品质众口皆碑的企业,少不了海尔。海尔有一句一言九鼎的质量政策:“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明确,直接,不留余地。
富士康的郭台铭则有一个99.99哲学,就是质量要精确、精确、再精确,要像黄金的纯度一样,即使达不到100%,也必须达到99.99%。
格力有14条明确的总裁禁令,禁令最初由朱江洪亲自起草,并在公司各分厂严格执行,后来经过格力另一位领导者董明珠的补充,演变成今天的“总裁禁令”。
“总裁禁令”对最常见、最容易发生的工艺程序做了看似不近人情的规定,对违反操作的员工采取最严厉的处罚方式。
例如:违反充氮焊接工艺,伪造质量记录,擅自减少工序和改变工艺,擅自改变技术参数和工艺参数,将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零部件转入下道工序,摔打产品和零部件,强拉电机、电器导线,违反制冷系统防尘防水操作规范,违反真空氦检工艺,擅自改变调整专用工具、检测仪器,违反海绵粘贴工艺,在工作场地追逐打闹,毛细管补焊,因质量问题威胁监督(检验)人员等行为中触犯任何一条的员工,一律予以辞退或开除。
这十四条禁令贴在每一张工作台上。有一位曾被评为公司先进个人的员工,因为没有给冷凝器和蒸发器盖防尘的零件而违反了禁令第八条,遗憾地走出了格力的大门。
教育
“当所有的员工都达成质量的共识,明白自己在质量改进中所扮演的角色之后,公司的企业文化才有可能改变。”—克劳士比
对于教育员工,克劳士比有个精彩的比喻:“今天大部分的疾病,大概除了癌症以外,都可以加以防治或大幅减轻。你所需要做的只不过是调整个人生活和接受专业指导。今天大部分的产品不符合要求,除了一些未知的现象以外,都是可以预防的。你所需要的只是一些组织纪律和接受专业指导。”克劳士比的观点是,只要对企业的员工施以新的教育和指导,一切不符合要求的现象便能很快地根除。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组织内的所有人对你的管理哲学达成共识,以及使他们明白自己在具体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
教育员工的工作实际上包括了两个层面:一个是态度层面,让每个员工从思想上明白质量的重要性,培养员工积极主动、持续改善的工作态度;另一个是专业能力层面,让员工具有相应的技术能力,熟悉产品的问题,了解相应的工作流程及客户的真正期望等。
态度教育。当然,态度总是第一位的。建立起质量文化并不是教给员工一堆新技术,而是改变价值观,这必须从基本的态度改变做起。态度正确后,专业能力上的提升往往就可以顺理成章了。
正确的态度往往通过正确的人来传递,现场管理的专家寺田真二到奇瑞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教会那些非常年轻的工人从意识和工作方法上改变自己。让他们接受“认真、守时、精细”的观念。
三一集团则很看重灌输的重要性,他们编写了《质量文化基本知识题库》,三一副总裁何真临在为这个题库写的序中称“质量文化是三一的核心文化”,编印这本题库“就是为了使质量文化的理念通过不断的灌输与学习溶化在每一个三一人的血液中,变成他们自觉的行动”。
经验分享和技能培训。从操作性上来说,专业技能的培训更容易实施,中国企业常常是通过不断强化具体工作技能的培训来达到对质量的追求,通过提高员工的素质来提高产品的质量。
另外,公司还可以组织员工之间的互相学习,分享经验。比如富士康,每月都有失败经验交流会。以前是集团集中进行,后改为各个事业部筹办举行,举办大会的事业部,必须在大会上展示自己在质量方面的问题,并进行具体分析,找出改善的方案。郭台铭认为,把错误的经验与大家分享,目的就是让大家从中吸取教训,不再犯相同的错误。
执行
“理念是基础,教育则是了解理念的必经之道。但是,若没有人实际去做某些事,一切都只是空谈。”—克劳士比
文化的形成,最终还是要落实在行动上。
全员参与。建立质量文化,不是质量部门的事,而是全体员工的事,是每一个人的事。
中国本土的汽车品牌奇瑞是在无数的质疑声中成长起来的,尹同耀曾表示:由于是中国制造,别人的质疑可能会更多一些。所以,我们格外小心,要充分准备。我们应该在设计、测试和服务的准备上做到有过之而无不及才行,因为人家是过分怀疑。即使当人家戴着有色眼镜去看我们,也很难挑出毛病的时候,那我们就准备就绪了。
在两年多以前的时候,尹同耀签发了“品质飞跃”的总动员令,不仅生产、采购部门,而且汽研院、商研院、规划院、销售公司都要组建质量控制小组,全方位地提高产品品质。
从领导层到质量管理部、到车间再到每个班组,保证质量的具体制度制订得极为详细。在领导层,质量保障措施落实到奇瑞经管会的每一位领导身上,给领导设置质量责任指标,并定期进行考核打分;在车间,除了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外,每季度召开一次成果发布会,将在质量创新上取得突出成绩的个人推上前台介绍经验,并给予奖励,同时每半个月选一次质量最差个人,每一个月选一次质量最优个人,优的奖励、差的处罚;在班组,通过QC小组的评比,让每个人都动手,实践质量创新的全过程。奇瑞调动起了员工所有的创新热情。
尹同耀表示:“必须超越只在生产线上抓质量控制的管理陈规,在整个价值链上全面提高产品质量,这需要根本性地改进关键的业务流程,其中包括产品开发、供应商管理、生产过程管理以及销售/售后服务等诸多环节。”
格力对质量的追求开始得更早一些,从1999年开始,格力就投入百万巨奖推行“零缺陷”工程,在全员中灌输零缺陷的质量观念,并在设计、制造、采购等环节大力推广零缺陷,从那时起,零缺陷就成为了每个员工的工作标准。
奖惩有据。在执行阶段,管理层的承诺,将一再地遭受考验。克劳士比说,在这个阶段里,每个人都睁大眼睛注视着,有人怀抱期望,有人心存怀疑,大家都巴望着要看看在考验来临时,他们的承诺是不是能坚持。它软化了吗?质量政策在压力下会有龟裂吗?
海尔在执行中的要求,一句话就能代表,“谁生产不合格的产品,谁就是不合格的员工。”海尔员工每人一本质量价值券手册,手册中详细列举了以前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然后针对每一问题,明确规定了自检、互检、专检三个环节应负的责任价值及处罚金额。质检员发现产品缺陷后,当场撕价值券,由责任人签收;工人互检发现的缺陷经质检员确认后,当场给发现人以奖励,同时对漏检的工人和质检员进行罚款。
有段时间,三一重工的产品严重供不应求,工人们为了赶时间,有时候会放松了对质量的坚守。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一台拖泵经过磨研后,即将进入下道工序—喷漆。可是经检测,这台泵的分配阀上有一个零件不合格,需要更换。当时仓库无配件供应,而客户又催得急,公司主管生产的领导决定先喷漆,等来了零件再更换。梁稳根知道了这件事,非常气愤,然而叫他为难的是,主管生产的这位领导,是他原来所在兵工厂的老上级,工作经验十分丰富,是自己亲自聘请来抓生产管理的;再说,这位领导也是为了抢时间,按期交货,才急于这样做的。思前想后,梁稳根最终决定,违反质量标准没有任何情面可讲,必须重罚,并带头从自己罚起。
在富士康,如果品质出问题,干部就会被授予蓝旗,如果一个事业单位质量经常出问题,新产品就不给它做,已有的产品也可能派给其他人做。当年的年终奖、年度绩效奖等也与质量挂钩。
出处:《世界经理人》
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好文
Young6668 收起阅读 »

试试用精益方法解决问题

为何不试试用一些精益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用在华盛顿举办的“紧急救助”底特律三大汽车厂的辩论会上?问一问:问题究竟是什么,所有的“办法”是如何被随意摆布的? ...
为何不试试用一些精益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用在华盛顿举办的“紧急救助”底特律三大汽车厂的辩论会上?问一问:问题究竟是什么,所有的“办法”是如何被随意摆布的? 

请原谅我引用我自己的书(《学习型管理》32页)“首先,问题是什么?组织机构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辩论、探索,并尝试各种解决方案——但是这个问题又何时被清晰的提出并回答‘我们努力解决的问题究竟是什么?”

任选一个你最爱的问题解决科学家,在他/她的著作里,你总归能找到像这样一句话:“定义一个问题,问题就被解决了”(Dewey也许是第一个提出的——虽然我经常引用Boss Kettering)。

现在,我也许会想对里克·瓦格纳一样生气地对他的继任者,因为GM在过去的几年中犯了许多错,没有建立起有效率的长远战略和执行力。但是“他”(当然,我并不是指瓦格纳先生,我们只不过用他作为底特律管理出错的代号)是这问题本身?认识到从短期视角来说,不管你信不信,底特律三大厂商确实有一个论点。这个论点是他们需要短期现金——这现金他们不能通过常规方法来获得,这会冻结其金融市场——因为如若没有这笔现金:
(1)他们不能维持正常日常商业运营,
(2)顾客没法购买汽车。这些问题合着汽车销售量骤降,远远超过了他们现金储备所能承受的能力。
请注意并不仅是底特律三大厂商,所有主流汽车制造商都在悬崖峭壁边上。丰田将没事,在之前每次金融危机中它都证明了自己的韧性:经济下行,众所周知是我们从假精益的糟糠中分辨真精益的稻谷的时机。全球来说,许多汽车公司或许业绩会下行,每家企业都会在下行时分别要求政府提供“紧急救助”。美国若是唯一不提供大量援助的政府反而会是有些奇怪。

这就是底特律三大厂商的论点。你自己决定是否要贷款给他们——只需衡量风险。用一个生意上的建议——你认为价值增加能够与有可能拿不回钱的风险等同吗?一旦你做出决定,写信给你的众议员。但是至少我们要知道他们的论点。

但在杂音中听见论点是幸运的。底特律三大厂商的CEO们,特别是通用汽车的,坐在那些手拿着帽子(和电视机摄像头)的人面前,太容易成为法律制定者们拒绝的对象。就像狗见了骨头那样(注意,那发出最大声音的来自联邦的批评家如何直接投资外国汽车的?)。

那么,他们努力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
底特律三大厂商长期以来的失败,是不能适应改变的环境吗(高支出,错误的产品,漠视环保)?如果这是问题,那么解决方案也将会是长期的(一份250亿美金贷款无法持久,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或者是底特律三大厂商超额的主管人员(公司飞机)和美国汽车工人联盟(工作银行,实践限制,等等)?如果这是问题,那将会有许多公司在同一艘船上(游艇?)。 

或者是底特律三大厂商的信用额度紧张以至于不能开展日常生意,客户不能购买车辆吗?如果这是问题,资本市场为何要冻结,华尔街7000亿美金救助金的用意何在?

或者可能性在于——不论你对产生现状的个人观点是什么——一份250亿美金贷款会比底特律三大厂商完全倒闭更加“便宜”,包括短期(成千上万倒闭的生意,百万失业工人,社区损失的税收收入等等)和长期(没有国家汽车工业——汽车工业已被证实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最有力的引擎)?如果这是问题,你可以为贷款做个强有力的论点。

或者事实是底特律三大厂没有完全转变他们自己,去接受一个新的(精益)商业模式?如果这是问题,我们需要问问为什么这没有发生(也许问超过5次)。

当然,上述“问题”相互关联,他们每个都有众多起因。但是,政客们上演的猫鼠争斗和抢分,只会给观察者们迷惑加上混乱。有人真的理解华尔街发生了什么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是没有,或者在华盛顿确定没有,但这不会停止他们不断扔出解决方案。真的,抛出的都是意大利面和一些粘住的东西。但是如果我们曾经精益的思考过就不是这样了。不妨就从现在开始吧。如果精益社区有这样一个和他人分享精益思考的机会就不要错过,现在时机到了。

这专栏用于写来回复一些我经常听到的特别的问题——“为什么通用汽车不向丰田学习?”

这并不是问“什么通用汽车会失败?”,它们是相关的问题,或者有着重叠答案的问题,但是它们其实非常不一样。我确定不会拿通用汽车那里出错的1500字来当作最后的结尾。

通用汽车坐上如今这艘船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盘根错节的。如今在日报中有些好文章(如艾利克斯·泰勒<Alex Taylor>写的财富杂志封面故事),毫无疑问在将来的几个月会有更多的文章到来。总而言之,每个人都参与到了汽车工业中来——我们都开着一辆车,我们中许多人或爱或恨它们。我自己和汽车的情史要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在汽车机械学校了(其实对于生长在南方的小城镇人来说不算什么)。除了最近所有的文章之外,写到通用汽车深度问题的书可以追溯到许多年以前了,其中一本我最喜欢的是来自布罗克·耶茨(Brock Yates) 的《美国汽车工业的兴衰(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American Auto Industry)》。耶茨的观察或多或少直到如今依然正确,而他写这本书的时候,让我想想,是和我加入丰田同一年……1983年!!

天哪!

所以说,在底特律的很多人,包括许多通用汽车的聪明的员工,都已经知道公司有着严重的——甚至威胁企业生命的——问题非常久了。所有来自华盛顿和其他地方的人都抱怨底特律管理者,抱怨他们太傻,忽视了重点,转移了深层次问题。如果聪明的大家能看到正在发生什么,采取措施去改变(例如NUMMI,我在里面当了个小角色,Saturn和一些其他尝试)。可惜不能啊,大型组织机构的革新谈何容易?

在你回答之前,请注意:革新的失败并不是因为底特律没有人阅读约翰·科特(John Kotter)的成功变革的八个步骤或者皮特·圣吉(Peter Senge)的学习型组织的描述,或者任何你喜欢的。

那又怎么样……

我不会声称知道所有答案,甚至所有问题,我们会继续在这个领域探索。但是,虽然今天我不知道问题和答案,但有一件事情我是知道的,那就是只有通过更深层次的理清问题和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为什么”,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好文
Young6668 收起阅读 »

精益智造管理体系

智能制造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以及中国制造2025都在研究智能制造,智能制造也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目标。智能...
智能制造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以及中国制造2025都在研究智能制造,智能制造也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目标。智能制造是通过智能化制造系统生产出智能化产品,是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PS)支撑下的一种智能化制造模式,该智能化制造模式首先应该是精益的制造模式,智能制造的“智”是信息互联,“能”应该是精益制造,本质是做好产品品质,提高产品质量、缩短产品交付周期、控制成本,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高品质需求。
众多案例表明,企业不可能绕过精益生产变革直接实现智能制造,智能制造,应该是基于精益的智能制造,智能制造包含产品智能化、生产组织智能化、生产设备智能化以及服务智能化四个部分,其中生产组织智能化是“精益制造 信息化”,主要包括:
1. 生产组织方式-基于智能化设备的精益单元;
2. 工艺管理-基于产品编码技术的标准化工艺;
3. 生产计划-支持单件流生产的智能排产系统;
4. 生产保障-人员、设备、物料和方法有机融合的保障系统;
5. 生产控制-生产过程透明化的智能监控系统;
6. 质量控制-自动质量数据收集、分析的质量信息化系统。
智能化用信息化计划技术高度融合精益制造流程,用智能化重新塑造制造业管理体系,即精益智能制造管理体系,逻辑运行图见图1。



精益智能制造管理体系的思想核心为精益思想,制造核心为基于精益单元的是制造现场,因为任何制造型企业,现场是可以直接创造附加价值(利润)的唯一场所。逻辑图是典型的SIPOC图,输入的是经营计划、分解到制造现的SQCDPM指标以及生产资源;生产计划模块通过智能排产系统自动生成每个单元/设备的日作业计划,发送到精益单元/设备、生产保障和生产控制中心,设备依据产品编码自动调取工艺/加工程序,生产保障中心依据日作业计划提前将所需的物料、工装和刀具等物品自动配送到位,生产控制中心通过MES系统、设备管理信息系统以及质量管理信息系统适时控制交付、质量及设备OEE等指标并通过快速反应信息化系统迅速解决突发问题。
输出的是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及SQCDPM绩效。SQCDPT绩效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与改善提案以及顾客的问题反馈共同形成问题改进的动力,这些问题通过OASVR精益改善流程体系系统应用精益工具(基础、专用、流程优化)实施优化并固化到制造流程中。
作者后续会以系列讲座的方式对精益智能制造管理体系进行详细论述,请关注本人微信公众号:jianh-lean,精益智造论坛 收起阅读 »

从IE到总经理(连载更新)

(1)菜鸟诞生——初入职场 02年,终于毕业了。对我来讲,刚开始,并没有太多的彷徨啊之类的感性,原因很简单,这要从我在上大学时的收获来说。 在上大学的过程中,...
(1)菜鸟诞生——初入职场

02年,终于毕业了。对我来讲,刚开始,并没有太多的彷徨啊之类的感性,原因很简单,这要从我在上大学时的收获来说。
在上大学的过程中,我的收获有以下几个:
(1)我女朋友(现在我媳妇),这是我在学校最大的收获,因为在学校收获了女朋友,所以现在收获了两个孩子,虽然两个孩子有时很闹;
(2)工业工程IE本科毕业;这个没什么值得特别说明的,当时,对IE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只知道迄今为止记得最清楚的两件事:
a)美国工业工程协会(AIIE)对IE下的定义,直到今天,我在培训的时候,在讲IE是干什么的时候,我都会给出AIIE对IE的定义;
b)IE学了很多的课程,企业管理的,财务的,营销的,电子的,机械的,以至于我晕了很多年,一直搞不懂这样的专业究竟有什么用;
(3)选修哲学。说到这里,很多同学会吐槽,没事学那个垃圾专业干什么。对于哲学,我个人没有太多的个人感情色彩,我只是觉得哲学很有意思。事实上,到了今天,对我帮助最大的反而是哲学的思想,这个可以留待工作经历中慢慢讲述!
好了,言归正传!
那时,我和我女朋友(现在是我媳妇)同时毕业,她学的是药学,这在内地来讲,并不是一个特别好找工作的专业,于是乎,我做了一个无知者无畏的决定,对我女朋友说:“你先找工作吧!到时,我在你周围的城市找工作就可以了!这样,我们就可以在一起了!”
于是,在我女朋友敲定了广东的一家制药企业之后,我屁颠屁颠的跟着来到广东,开始了在广东长达十多年的工作和生活。
毕业后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佛山一家港资企业作IE,毕业之后,找工作的艰难历程就不在这里赘述了。
第一次找工作没有经验,后来经历的多了,被别人面试的多了,同时自己也面试了很多人,也就有了经验!
刚毕业的我还比较“淳朴”,是一个比较有“专业操守”的青年,心想既然咱学的是工业工程,怎么着也得找一份IE的工作吧!不然,所学的东西不就浪费了吗?现在想想,有些觉得好笑,幸亏当时没有学什么“总裁班”之类的培训,不然以我当时的想法,怎么着也得找份总裁的工作!可能真的是一毕业就失业,甚至是“永久性失业”了!
在找工作的时候,采用的是“宁可错杀,也不放过”的战术。只要看到有公司招聘IE的,就上去递简历,事实上,很多公司在拿到简历的第一反应就是“有没有工作经验?”
接下来,第二句话就是“对不起,我们只招有经验的!”
然后,我就只能拿着他们退回来的简历,笑着说:“谢谢!”
这种状况经历的多了,其实想想这似乎就是一种悖论,没有工作经验,就找不到工作,没有工作,就不可能有工作经验,这似乎陷入了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悖论之中。
历尽千难万险,终于找到工作。除了向家人打了个电话,就记得当时和朋友一起喝醉了,以示庆祝!
招聘我们进去的是公司的生产副总,姓李。四川人,个子不高,胖乎乎的,每天都带着笑脸。
我们前后进去的有三个IE,再加上从生产部调出来的一个文员,这也就是当时公司的IE team了。
有一个比我早一个多月,另外一个比我晚几天。比我早的那个姓王,是有工作经验的,之前在富士康工作过两年,他就是我们IE team的主管,负责IE team的工作展开。
当时,由于我是新人,没有工作经验,于是,自己给自己的定位就是“服从”,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新进员工,要想在新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和同事处理好关系还是很重要的,在新的环境中,我的观点是,先生存,后发展。但是,如果新进员工太吝啬,可能会被同事孤立,融不到新的环境当中,存活的几率也会降低,呵呵,个人建议。)
由于是新成立的IE team,所以工作内容比较单一,首先就是建立标准工时系统。
由于当时IE是新成立的,需要建立的工时很多,于是,就每人分了一个车间,规定在一个月之内将标准工时建立完成。
IE的主管就给我们几个大概培训了如何测工时,如何取数。那时,就觉得自己是IE毕业的,这种小事还要培训吗?不过还是耐心听讲。毕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等我的工作经验慢慢多了,我想,如果我放在他当时的位置上,我也会选择培训。只有当大家的方法是一致的时候,结果的差异才有可能小!这也是标准化作业的一部分!
于是,几乎上班的内容就是每天都会拿着秒表,对着工位就是一通测量,然后,把记录的结果,快下班的时候把记录的结果敲到电脑里。
测量工时还是很重要的,只是当时没有意识到。这个留待后面再说吧!
后来,工作的内容就不断地增加,增加的第一项工作内容就是SOP(台资企业叫MOI),现场拍摄一些图片,加上文字说明。似乎这些工作很简单。最起码当时我是这么认为的。
再就是一些“上级安排的临时性工作”了。
那时,刚毕业,对于IE有一种近乎盲目的“崇拜”,认为IE可以优化一切的东西。凭着一股子冲劲,也完成了几个改善的专案。
在这里,有一件特别的工作需要说明一下,就是在第二年,我参加了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内审员培训,那时没有什么感觉,只是有十二个字记得很清楚“写我所做,做我所写,写做一致”!
后来随着工作经验的增长,对流程的了解越来越深入,这些留待后续再详细说吧!
其实这么多年过去之后,我对第一份工作的很多内容都记得不是很清楚了,至今回忆起来,主要的感觉就是两个字“杂”、“闲”。
在第一家公司,工作了一年多,其实,刚开始不觉得,大概工作了半年多吧,就开始有一些否定,难道IE的工作就是这样?
如果是这样的IE,岂不是一个文员都能干?那我大学四年所学的东西还有用吗?因为当时,IE team中的一个文员也承包了一个车间的工时测量与SOP制作的工作。事实上,由于小姑娘做事心细,在测量工时与SOP制作上犯错的几率还要小。
也许我们比小姑娘强的一点,就是我们可以完成一些改善专案!那时,很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认为一切皆可改善,改善工位作业,改善生产线。但是,这些改善,最终还是一份SOP,让员工执行!
但是,对于改善,那时的我,脑子里有一个朦胧的念头,为什么要改善?可不可以尽量减少,甚至不改善?如果可以一步到位,那样企业不是可以赚到更多的钱?如果每次都是在事后去发现问题,进行改善,企业的浪费岂不是很大。
只能说想法是好的!因为我发现,事实上,在第一家公司,以我每天的工作,我不可能做到,因为如果让我从头制定全新的工艺文件,我不晓得如何下手,我做不到!(臣妾真的做不到啊!)
既然在工厂内部找不到答案,我就想去外面看看!这也是我离开第一家公司的动机。我想看看外面的企业是怎么做的!
同时,离开当时的企业,还有一种冲动,就是IE真的可以改善企业的效率和品质,既然可以改善,那么我走到任何企业都可以改善。我也想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厉害!所以,相对来讲,也有一种要证明自己的因素在里面!
这里,还要感谢当时的那个姓王IE主管,其实我对很多IE知识和企业的了解,都是来源于他,当我和他说了我要辞职及动机之后,他和我聊了很多,其中有一句话我一直记得,“建议你到大的台资去看看,在哪里你可以学到更多!”
这句话我记得很清楚,这句话是让我受益很大的,甚至可以说,收益远远大于我当时的预期!
说句笑话,从今天来看,也许和他的经历有关,他之所以建议我去大的台资企业,也许是因为他从富士康出来的。如果他是从欧美企业出来的,也许会建议我去欧美企业,那我的路也许和今天就完全不同了!
决定跳槽,工作和生活就开始进入了一个振荡期!
PS:
对于IE人员来讲,我们希望能够把企业建设的越来越好。这是没错的!但是,用我们老祖宗的观点来看,世间不存在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每个企业的状况不同,就好像每个人生病一样,病症各有不同,即使同样的症状,病因也会有不同。这就对医生的水平提出了差异。神医的价值在于能够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所以,对于神医来讲,不在于开的药有多好,有多贵。而在于药能不能“对症”。
所以,“对症”是“下药”的前提,那么“对症”才是“药到病除”的前提!大家千万不要搞错了顺序!
对于庸医来讲,开药的时候,只开贵的,不开对的,所以才有“庸医害人”的说法!
不管是IE、还是精益生产、或者6sigma、甚至TOC,对于企业来讲,这些都是药,有没有效,不在于药本身,而在于对症!
但是,这些药确实每个医生都要学习的,掌握的药越多,下药的时候,选择才越多,毕竟世间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古人讲“殊途同归”,当我们掌握的“途径”多了,我们才能依据企业的实际状况,开出最好的组合药方!
这也是我们每个职场人士要修炼的!
我知道很多从事IE或者学习IE的同学都希望看到一些改善案例,因此,在这里,我尽可能详尽地写出改善案例,融合在我的经历之中,大家可以相互探讨!当然,我也会在每个案例后面,写上一些目前我自己看来的一些观点,抛砖引玉把!


















收起阅读 »

用马克思主义看精益改善

Kaizen”是一个日语词汇,但是却能在英文字典中查到,中文翻译为改善,不断改进提高,这正是丰田汽车公司非常重视也非常优秀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正是不断的改善才铸就...
Kaizen”是一个日语词汇,但是却能在英文字典中查到,中文翻译为改善,不断改进提高,这正是丰田汽车公司非常重视也非常优秀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正是不断的改善才铸就了今天的丰田公司。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两者究竟有何种联系?这要从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说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他们集中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本质特征和社会功能。
解放思想是指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对于精益改善而言,就是敢于发现问题。精益改善重在改善,改善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改善的第一步应当是敢于发现问题。以消除返修为终生奋斗目标的丰田公司在运行精益生产近40年后的今天,依然存在返修区,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事物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说存在问题并不可怕,发现不了问题才真正可怕。精益改善的第一步就是要在解放思想中勇于发现问题。
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在精益改善中就是验证问题、衡量问题和分析问题。不论是合格率、准时率、过程能力还是西格玛水平,都是衡量问题严重程度的方法;而分析问题则可以用因果分析法应对简单问题,也可以用因果矩阵或失效模式分析等方法应对原因关联较多的复杂问题。事实上,高度关注数据价值和事实论证,重视科学分析,不过度依赖经验管理,正是实事求是在精益改善中的具体体现。
与时俱进是指观念、行动发生改变,和时代一起进步,在精益改善中体现为持续改进。改进可以分为三种,最好的一种是彻底杜绝问题再次发生,常用的方法如IE工具里的防错法。第二种改善是预测问题出现,在问题将要发生时能够及时发现从而处理,如过程统计控制等方法。第三种是最次的改善,在问题发生时能够及时发现,例如故障报警类的改进。在与时俱进的思想中,最重要的是追求完美,如果大家认为99%的合格率是可以接受的,那就意味着每月要停电7个小时,每周有5000列外科手术会失误,而邮局每小时会丢失2万封邮件,因此,在持续改进中追求尽善尽美是与时俱进的重要体现。
总而言之,解放思想就是要敢于发现问题,实事求是就是要科学地验证和分析问题,而与时俱进就是要以追求完美为目标而持续改进。希望这朵东方思想和西方主义碰撞出的美丽火花能够星火燎原,永不熄灭。
收起阅读 »

其实并不难

在“中国制造”一次又一次被媒体推向风口浪尖的时候,有人提了出打造中国烟草4.0的口号,而“精益管理、六西格玛”这些“时髦”的字眼频频出现,更是让...
在“中国制造”一次又一次被媒体推向风口浪尖的时候,有人提了出打造中国烟草4.0的口号,而“精益管理、六西格玛”这些“时髦”的字眼频频出现,更是让人眼花缭乱。究竟精益是什么,六西格玛又是什么,或许我们知道他们来自丰田和摩托罗拉,但他们有什么用?可以让明天的餐桌上多一道红烧肉吗?是的,真的可以。
无论是六西格玛还是精益生产,都提倡科学的持续改进,而实现科学改进的基础是一门叫做工业工程的学科,这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几乎囊括了从人体工程学到经济学等近十多门文、理学科,听起来很唬人,但是其核心却很简单——消除浪费、提高效率,听起来怎么这么像精益管理?对的,工业工程正是精益管理的技术基础,但是工业工程作为一项改进流程、提升效率的技术,它并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价值导向,因此,工业工程能让汽车跑的更快,但是却是一辆没有方向盘的车。
而精益管理则是明确提出了一切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因此,精益管理可以理解为工业工程这辆车上的方向盘。
而六西格玛又是神马呢?它所关注的更多是质量和控制,质量是服务或产品的质量,控制的对象就是质量的波动,因此它可以理解为车上的ABS或者减震系统,使车辆行驶不偏离方向、更稳定。
这样一来,工业工程让汽车速度更快,精益管理是车上的方向盘,而六西格玛则让车辆行驶更稳。
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收起阅读 »

Minitab 17.2最新中文版的技术支持

Minitab官网最新中文版技术支持:#http#://support.minitab.com/zh-cn/minitab/17/ 附:打开时请删除#,然后复制...
Minitab官网最新中文版技术支持:#http#://support.minitab.com/zh-cn/minitab/17/
附:打开时请删除#,然后复制到浏览器中即可打开

6.JPG

《冲出重围》(快速突破的中国式LSS)

第一章 “利润!我要的是利润!” “老婆老婆我爱你,阿弥陀佛保佑你……”一阵手机的铃声,打断了坐在黑色的宽大办公椅里,用力揉着太阳穴的王冲。 王冲掏出手机,一看...
第一章 “利润!我要的是利润!”
“老婆老婆我爱你,阿弥陀佛保佑你……”一阵手机的铃声,打断了坐在黑色的宽大办公椅里,用力揉着太阳穴的王冲。
王冲掏出手机,一看来电显示,是李总打来的。
李总选择拨打手机而不是工厂的内线电话,很明显,肯定有非常紧急的工作。王冲赶紧接通电话, “李总,早上好!”
“好个屁!你在一个小时前交的《上半年工厂生产力提升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计划》我看了,到我办公室来一趟,快点!”不待王冲答话,李总就直接挂了电话。
李总的语气非常不善,看来报告没过关,而且是严重不过关。李总就是这个脾气,按他自己的话说, “我当你是自己人才会骂你,否则,我才懒得理你!”只是所有的厂长都非常清楚,今年以来,李总的脾气明显大了很多。经营的压力,每个人都有。
王冲出了办公室,穿行在厂区的人行通道上。
六月底的广州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太阳好像永不疲倦般地炙烤着大地,仿佛不烤成肉干誓不罢休,而且一丝风都没有!如果说热仅仅是生理上的一种感受,那么此刻,在王冲心中,对热的感受却比生理上更加严重,堪称煎熬!
原因很简单,从今年初开始 — 也就是从王冲接手开始 — 一直想突破这个工厂净利润为零的状态,但是,这也仅是王冲的个人愿望而已。好吧,王冲承认,事实上,从 2008 年开始,这个工厂的效益就一直不是很好,今年,在广州市调整了最低工资之后,情况就更加严峻了。
传闻公司的决策层这段时间可能会有一些比较大的动作。其实,这些动作大家都非常清楚,无非就是裁员、成本管控和将订单转移到内陆工厂。事实上,公司也一直都是这么做的!只是不知道谁会是那个倒霉蛋而已!
……
王冲来到李总的办公室,敲门走了进去。
李总今年四十多岁,长得矮胖结实,脸庞较胖,眼睛狭长,喜欢眯着眼,配合直立的短发,给人精神饱满的感觉。此时他正坐在黑色的办公椅上,冰冷的目光直瞪着走进来的王冲。
“这就是你做的报告?”没等王冲开口,李总已经率先发难,将一份报告扔到王冲面前。
“你搞什么鬼?你所管理的二分厂今年上半年一直在亏损,年初制订的生产力提升项目按时完成的不足 50%,尤其是自动化和半自动化设备导入项目,70% 滞后,你难道不知道人工成本一直在飙升吗?上两个月人工成本又涨了 20%,你的设备导入如此滞后,怎么降低工厂的人工成本?”李总一连串的发问像连珠炮一样,直轰得王冲外焦里嫩。
没等王冲开口,李总的下一波炮弹已经接踵而来, “上半年也就算了,下半年,生产力提升项目,设备导入只有区区四五个项目,你想干什么?你难道不知道自动化设备可以省人工吗?你难道不知道导入自动化设备是公司对应人工成本上涨的战略吗?”
“我知道, 李总。是这样的……”王冲刚想对下半年生产力提升计划解释一下,特别是王冲有把握效率提升的案子,但刚一开口,就被噎了回去。
“如果你没有办法推动工厂的工作,那么以后的工作也就不需要你操心了。你可能连饭碗都保不住了,王冲!”说到后面,李总的语气调低沉了许多,但更加坚决。
这种情形下,解释已经没有必要,于是王冲拿起桌面上的报告,直接说: “好,李总,我马上回去改,重新规划下半年的生产力提升项目,并更新这份报告。 ”
李总眼睛一瞪,右手“啪 —— ”地一声拍在桌面上,一副恨铁不成钢的神情,咆哮道: “直到现在你都不明白,你的问题根本就不是出在这份报告上。你的工厂每个月的财务报告都在亏损,而你却没有拿出足够的措施来打破这种不利局面,甚至你到现在都没有对自动化对人工成本降低的重要意义有足够深刻的认知!你知道我想要什么吗?”
“我知道!”王冲笑着插了一句。
“你知道个屁!”李总直接爆了一句粗口,“利润!我想要的是利润!你明白吗?”
李总接着大声训斥:“我想看到你所管理的工厂生产力得到提升,我想看到你所管理的工厂效益得到提升,我想看到你所管理的工厂能够成为公司的标杆,即使打个折,我也希望你所管理的工厂能够在公司里做到上游,而不是现在一直亏损的僵局!”
王冲深吸了一口气,缓缓说道: “我知道,我调到这个工厂已经半年了,可是这个工厂的情况还是没有改善,甚至更糟,可是我已经尽力了!”
“还不够!”李总一挥手,“你们要更努力才行,看看你们的生产报表,你们的效率并不高,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只要再努力,效率是完全可以提升的。 ”
顿了一下,他突然提高语调,“告诉你我的底线,你最多只有四个月时间来让这个工厂扭亏为赢!”
“假如我没有办法及时达成目标呢?”王冲问道。
“嘭——” ,李总一拳砸在桌面上,“那么我将向公司建议加大向内地其他工厂的订单转移力度,关闭这个工厂!”
王冲站在那里,说不出话,完全没料到今天早上会听到这么糟的消息。然而,对于这个结果也不觉得意外,只是这个结果来得比预料早了一些。也许是知道了最糟的结局,王冲在心里反而觉得有些放松。他的目光从李总脸上缓缓移开向后延伸,透过窗户看着窗外。
爆发过后的李总似乎慢慢缓和了下来,指了指旁边的椅子, “坐!”
王冲拉椅子坐下来,李总站起身,绕过办公桌,来到王冲旁边,拍了拍王冲的肩膀,缓缓地说: “我也知道,你接手的时候,这个工厂的状况就不怎么好,要不然你的前任也不会临阵脱逃 — 你也不会有这个机会!但当时让你来管这个工厂,正是因为我认为你可以扭转局面,至少要小赢,直到现在,我还是这么想。
如果你希望在职场走得更高,走得更远,你一定要表现出你的价值!”
“但是,我需要时间。 ”王冲无奈地摊开双手。
“没得商量,最多只有四个月,而且如果情况持续恶化,我甚至四个月都不会给你。 ”李总很决绝。
李总再次拍了拍王冲的肩膀,并对王冲鼓励地一笑,挥了挥拳头“去吧,忙你的吧!努力!”
王冲有些低沉地离开李总的办公室,这算什么,打一巴掌再给个甜枣吗?
手里拿着《上半年工厂生产力提升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计划》 , 王冲苦笑了一下。
古人说,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自己倒好,鱼和熊掌都不可得啊!
一股没来由的挫败感从心底窜了出来。工作上,王冲一直认为自己很上进,也很努力,但从自己接手这个工厂以来,盈利的状况就一直没有打破零的纪录。
假如最低工资没有上调的话,盈利会好看一点,但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如果、也许” ,也就没有盈利的好转。
至于生活上,想到生活,王冲不由在心中叹了一口气,除了刚升任这个分厂的厂长时给王冲和小艾带来的喜悦,工资收入也实实在在上行了四位数,剩下的就是永无休止的工作。以致小艾每次都对王冲说, “你现在越来越不关心我了!” “我们之间越来越没话说了。 ”……
“越来越”这个词,王冲如果要造句的话,简直可以信手拈来。所有的一切都在昨天晚上爆发,爆发的原因是因为王冲已经不记得连续几天没有打电话给女朋友了。至少昨天没有,结果晚上十一点多,就在王冲在为今天要交的这份报告进行最后奋战,想要在十二点前完成目标的时候,小艾的电话打了过来。
王冲忽然想起来,有好几天没有给小艾打电话了,别是发飙了吧?电话里传来熟悉的声音,但是语调很冰冷, “王冲,你多长时间没有打电话给我了?你现在越来越不关心我了!这几天我的工作上有些不顺,一直等着你的电话,但是,你在哪里?你还有没有当我是你女朋友!”
小艾越说越生气,语速越来越快,语调也越来越高。果然是因为这个,王冲暗自叹了口气。
原因很简单,每个公司越到困境时,要完成的功课就会越多。比如这几天连续奋斗到 12 点要完成的《上半年工厂生产力提升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计划》 ,汇集了各部门的生产效率提升、品质不良降低、材料费用降低、管理费用管控等几个方面。这个功课要今天上午下班之前交。
小艾的愤怒也终于让王冲明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吵架了,至于具体的次数王冲也记不清楚了,没有十次也有八九次了吧,甚至更多。
等小艾抱怨了一大通之后,王冲才可怜兮兮地说: “媳妇,我错了。我这段时间确实有些忙,工作上也不怎么顺心,要不要交流一下,互通有无。”
“谁是你媳妇?我还没嫁你呢?再说了,我也没准备嫁你。想说的时候,没见到你人,现在不想说了。再说了,还没嫁给你,都已经这样对我,嫁给你之后,指不定将我扔到哪里呢。 ”
若是平常,听到王冲称呼媳妇,小艾会非常开心,只是今天很明显是个例外!
王冲坚决避免正面对抗,采取迂回战术,继续打诨道: “我也没说要你嫁啊!你可以娶我啊,我嫁!非你不嫁!”
“谁要你啊!”小艾冷哼道。
“除了我,你还能嫁谁。就凭哥手执杀猪屠狗犹如砍瓜切菜的阳江十八子菜刀,往你面前一站,霸气外漏,杀气冲云,一夫当关,有万人不挡之勇!大喝一声,哪个猪头敢惦记哥的白菜,先放两盆猪血!还有谁人能敌?”王冲倒是豪气冲云外加插科打诨,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势。
“噗嗤 — ”小艾笑了, “快拉倒吧!就你那不到 170 的个头,还一夫当关,还万夫不当之勇,快别丢人了!”
小艾终于笑了,今天的危机算是过去一半了。王冲继续发扬大丈夫能屈能伸的风格, “哥的好,你永远不懂!浓缩的都是精华!”
“还浓缩的?我看你是萎缩加猥琐还差不多!小艾笑骂道。
“这你也知道?你还有什么不知道的!”王冲赶紧转移小艾的注意力, “好久没陪你逛街了,刚好后天就是周末,我陪你去逛街吧!我们可以在逛完街之后,一起吃个饭,下午我们再去看个电影,你不是一直想要去看《钢铁侠 3》吗?好像已经上映了呢?”
“你不是很忙吗?怎么突然就有时间了?”小艾的语气恢复了正常。
“再忙也要照顾你啊!工作也是为了生活啊!”王冲信誓旦旦。
“好吧!看你表现。 ”小艾语气一顿,意兴阑珊地说, “好了,王冲,我累了,想静一下,就这样吧!拜拜。 ”
小艾挂了电话。这次的危机总算是化解在无形之中。但王冲的心里还是一暗,这段时间确实忽略了小艾,对小艾疏于照顾。
不过转念一想,自己这么做,也是为了两个人的将来。来日方长,没必要只争朝夕,小艾会理解自己的。
再想想工厂的状况,该死的,自己还真是失败,工作上没有丝毫进展,生活上处理得也是一塌糊涂。王冲又一次习惯性地失眠了。
……
四个月!四个月……这个词在王冲的脑海里不断重复,并不断放大,最后充斥着整个脑袋,让王冲觉得自己的脑袋好像一个气球一样被越吹越大。
王冲都不晓得自己怎么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等王冲回过神却发现,电脑还在待机状态,不禁苦笑了一下,看了一下自己的工作安排,下午还要和 Sales(销售)开一个视频会议,讨论 CD-7 订单的增产问题。看了一下时间,已经到了吃午饭的时间了,不管了,人是铁,饭是钢,先吃饭!

收起阅读 »

智能化时代品质管理方向---大数据下六西格玛的应用

制造立国乃国之根本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曾说过,美国一流人才学金融,二流人才学商贸,三流人才学科技。目前中国社会也是如此。制造业已经属于三四流人才的集中地。《...
制造立国乃国之根本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曾说过,美国一流人才学金融,二流人才学商贸,三流人才学科技。目前中国社会也是如此。制造业已经属于三四流人才的集中地。《财经郎眼》曾经有一期节目,就是对中国应该“金融立国”还是“制造立国”的辩论。虽然当下以股市为代表的金融业蓬勃发展,但毫无疑问,现在的制造业就如古代的农业,乃国之根本。
作为中国工业未来十年的发展纲领和顶层设计,今年三月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媒体对《中国制造2025》的解读就是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国务院于5月8日已经公布。作为中国制造人,必须关注《中国制造2025》。这是中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的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规划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分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等十大领域。
智能化是制造业的未来。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制造强国,必须依托智能化网络化大潮流。
今年四月德国举行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主题是“融合的工业-加入网络”。此次展会的焦点是机械联网。而日本早在1990年就已经倡导“智能制造系统IMS”国际合作研究计划。所谓的智能制造(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IM)是一种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它在制造过程中能进行智能活动,诸如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通过人与智能机器的合作共事,去扩大、延伸和部分地取代人类专家在制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它把制造自动化的概念更新,扩展到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
中国精益和六西格玛发展
回望中国制造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制造开始井喷式发展,上演了资本博弈、市场占领、品质竞争的刀光剑影。那时的闪光灯聚焦的是制造业的枭雄。随着市场发展和企业成长,制造型企业引进精益生产,运用丰田模式管理生产系统,减少浪费,取得明显经济效果:精益简单,实施快捷效果明显。而现在,精益生产早已经成为“烂大街”的知识,单元生产、多能工、看板、标准作业、5S这些普通员工都熟知的内容说明精益生产得到了充分推广和应用。
研究相关资料发现,六西格玛从90年代末才开始传入中国。直到2000年后,六西格玛才在中国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但截止现在,依然没有真正得到广泛的贯彻实施和应用。相比精益生产,六西格玛理论更为“高大上”,因为它是基于统计学的质量管理方法。现在发展演变成一种企业文化和管理哲学。毫无疑问,六西格玛有着科学的数理支撑,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广大制造业人员数理基础薄弱,所以导致六西格玛还没能充分发挥它的威力。
大数据下六西格玛的应用
如何使六西格玛融入智能制造,更好实现品质管理,推动制造业发展,是现在值得研究的课题。再次解读什么是智能化:智能制造(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IM)是一种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它在制造过程中能进行智能活动,诸如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毫无疑问,智能化时代也将是大数据时代。
六西格玛应用一:人机六西格玛管理
某知名企业引用爱普生机械手对磁头进行装卸测试,装卸精度要求达到0.01mm.如何确保装卸达到通过要求,就是通过软件监控机械手的运动,控制走位范围实时监控;另一家生产风扇等散热器产品的知名企业治具设备杂多,通过六西格玛项目把治具编码化,上线扫描防止出错,同时设备也植入软件管理,只有通过定期保养维护才可以投入使用,还可以产生维修效率报表等相关数据,这样可以得到设备的CPK,也能得到人员的CPK。进而可以用这些数据/CPK来作为人员管理的KPI。这些都是六西格玛理论指导下的人机一体智能化应用案例。
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单单依托编程人员的努力无法得到真正高效有用的软件或系统。例如大多数企业都会有的制程改善报告系统(MCAR),如果结合六西格玛理论,让系统能实现分析、推理、判断、决策等功能,那将是非常厉害的智能系统。
六西格玛强调制程控制,所以,忘记产后检测,真正变成制程控制,智能化时代下让CPK等六西格玛工具发挥它应有的威力吧。
六西格玛应用二:供应商管理和客户需求预测
我们都知道沃尔玛有关啤酒和尿布的故事,而国内应用数据分析的另一经典案例就是微信朋友圈的广告精准推广。通过利用统计理论的相关分析,确定商品间、商品与客户间相互联系进而采取针对性措施,达到一击即中效果。我们都知道供应链管理的“长鞭效应”,而在智能化时代对采购系统的设计是否可以结合SPC和控制线的理论乃至RTY来进行科学管理?
《量子物理史话》中提到,统计规律是把微观上无法无天抹平成为宏观上的井井有条。世界的本质,它本就是统计性的。那么通过数据分析对客户需求的预测或者说市场需求的预测也是可行的。
六西格玛应用三:产品开发和产线建立
智能化时代的到来真正有利于六西格玛设计的应用。现在的时代是一个复杂的时代。很多企业无法应用DOE和六西格玛设计就是因为成本过高。而六西格玛设计中仿真的应用将大大解决成本问题。仿真也称模拟,是建立系统或决策问题的数学模型或逻辑模型并以该模型进行试验的过程。这将在产品开发和产线建立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Success isn’t about how much money you make,it’s about the difference you make in people’s lives.
智造改造生活,改变未来。愿六西格玛得到更广泛应用。我为做一个推动中国制造质量进步的人而努力。
长安朝阳
2015/05/21
转载请标明出处
收起阅读 »

精益与六西格玛你如何选择

精益与六西,你如何选择? 企业应谨慎对待质量管理中遇到的5种现象 套用扬基队著名的接球手优吉·贝拉说过的一句话:“这太司空见惯了!”当然,他不是针对精益与精...
精益与六西,你如何选择?

企业应谨慎对待质量管理中遇到的5种现象

套用扬基队著名的接球手优吉·贝拉说过的一句话:“这太司空见惯了!”当然,他不是针对精益与精益六西格玛的问题讲的。但是,关于精益还是精益六西格玛哪个方法更好、更容易或者更快的争论,还是可以用那句话描述。

精益与六西格玛的争论,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自从20世纪80年代,制造型企业引进精益,运用丰田模式管理生产系统,减少浪费以后,许多企业放弃了质量改进方法转而钟情于精益,并形成箴言:精益更加简单,实施更快,无需太多培训,就能使很多员工参与到其中。现实情况也确实如此,大多数企业所实施的精益生产项目往往效果更好、实施更容易和见效更快。其实,具有这些优点是因为这些项目是针对那些适合于精益解决的问题的。到底采用精益还是精益六西格玛,要取决于企业所面临问题的类型。

美国朱兰研究院院长戴弗曾经建议,如果只考虑加快过程速度和缩短交货时间,可以很容易地应用精益快速改进方案解决过程中的制约问题。如果要让设备维护得更好,那就应该采用以关注维持设备正常运行为核心的全面生产性维护(TPM)。而对服务型公司,没有实体货物,没有设备,业务比较单一,就别采用那些不必要的工具。

如果要解决的是这样的问题:当解决方案不正确或不及时就会存在高风险,例如减少库存,降低劳动力成本或解决顾客抱怨,采用精益的方法可能就不是一种正确的决策。

六西格玛,或是现在更被关注的精益六西格玛,是当今最受欢迎的用于解决比较困难问题的持续改进技术。六西格玛技术得以普及,源于六西格玛黑带认识到他们的顾客所要求的许多关键质量特性(CTQ),不但是要解决其中的缺陷,还关系到过程加速和减少浪费,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其实就是顾客的需求,对于许多服务型公司更是如此。因此,黑带们开始在六西格玛项目中应用一些精益工具来代替,六西格玛项目中精益工具的广泛使用形成了精益六西格玛,精益六西格玛用于解决那些同时要减少缺陷和加快速度的问题。这种把精益和六西格玛质量两个阵营合并成为一个系统的想法,就形成了现在的精益六西格玛,西格玛精益、精益六西格玛设计等系统。

很多管理者在没有完全了解精益与六西格玛两种方法的相似性和差异时,会觉得很难取舍,很多时候,因为内部主管部门缺乏相关的知识,好的方法被放弃了,或者没有被正确使用来帮助解决公司的问题。为了避免成为下一个失败者,组织应谨慎对待下面时常遇到的5种现象:

现象一:精益更快、更好,也更省钱。请记住,精益对那些适于精益工具的问题很有效,丰田公司并不是从精益开始他们的质量改进战役的,精益来自于他们质量改进的努力。

现象二:六西格玛将解决所有问题。六西格玛对改进跨部门流程或者是对那些对经营结果绩效改进至关重要的质量问题的改进是最有效的。当应用简单的数据分析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不必用实验设计来解决。六西格玛方法适用于重要的、需要寻求突破的业务问题的解决。

现象三:我们不需要用两种方法,一个足矣。两种方法都是有用的,有时候甚至同时都是必要的。为了避免改进项目的错误启动或中止,有必要对所有员工进行精益和六西格玛的培训,这样才能确保员工知道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如果组织还有其他工具和方法,也可以把它们同时引入,员工会在正确的时间找到使用的时机。

现象四:六西格玛完了,精益也完了。持续改进的方法是与时俱进的,方法的名称可能有所改变,但是其思想是相同的,从当初的质量改进团队演变为六西格玛团队、精益团队,再到现在的精益六西格玛团队,以及接下来的什么团队,这些方法的核心可能是相同的,就像心脏外科医生治疗心血管堵塞,在20世纪80年代时治疗的技术与现在已经不同,过程改进的方法虽然改变了,但是目的是相同的。

现象五:我们不再需要任何改进,我们要停止正使用的任何方法,因为太浪费金钱了。如果听到这样的言论,你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企业的绩效记分卡是否表明了我们已经满足了业务需求和顾客需求,而授权我们停止改进的活动了吗?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最有可能的往往是认为改进花费太多,但这些人不理解劣质成本或者投资回报率。你也许可以暂停某些项目,但是决不能都停止。因为顾客需求总是在变化的,这就促使组织需要不断地改变流程去满足顾客需求。竞争对手并未停止持续改进,不要因为自己停止改进活动而落后。
  收起阅读 »

精益生产部分工具介绍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简称IE)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它以现代工业化生产为背景,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现代工业工程是以大...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简称IE)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它以现代工业化生产为背景,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现代工业工程是以大规模工业生产及社会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制造工程学、管理科学和系统工程学等学科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的工程学科。它是将人、设备、物料、信息和环境等生产系统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对工业等生产过程进行系统规划与设计、评价与创新,从而提高工业生产率和社会经济效益专门化的综合技术,且内容日益广泛。最常用的IE七大手法为:防错法、改动法、流程法、五五法、人机法、双手法和抽样法.
快速切换(Single Minute Exchange of Die ,简称SMED)(快速换模),也叫快速换产 SMED在50年代初期起源于日本,由Shigeo Shingo在丰田企业发展起来,Single的意思是小于10分钟(Minutes) ,最初使用在汽车制作厂,以达到快速的模具切换(Exchange of Dies) ,它帮助丰田企业产品切换时间由4小时缩短为3分钟。  SMED的全称是“六十秒即时换模”(Single Minute Exchange of Die),是一种快速和有效的切换方法,快速换模法这一概念指出,所有的转变(和启动)都能够并且应该少于10分钟-----因此才有了单分钟这一说法。所以又称单分钟快速换模法、10分钟内换模法、快速作业转换,用来不断设备快速装换调整这一难点的一种方法-将可能的换线时间缩到最短(即时换线)。它可以将一种正在进行的生产工序快速切换到下一生产工序。快速换模法同时也常指快速切换。快速换模法能够并且常常是用于启动 一个程序并快速使其运行,且处于最小浪费的状态。
全员生产保全(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简称TPM)是目前世界最先进的设备管理系统。 TPM使维修成为了企业经营中极其必要和关键的核心,而不再被看作是无利可图的活动。维修停工期按计划被安排为工作日的一部分,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作为生产过程的一个完整部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意外情况和非计划维修工作降到最低限度.TPM在提升设备总效率(时间效率、性能效率、产品合格率)方面有着非常惊人的效果,作为TPS管理系统的一个设备管理子系统,实践证明,实施TPM可以将设备的总效率提升50%—90%。对于以设备为主的企业,TPM将是其最佳的管理系统。
价值流程图(Value Stream Mapping,简称VSM)是丰田精益制造(Lean Manufacturing)生产系统框架下的一种用来描述物流和信息流的形象化工具。它运用精益制造的工具和技术来帮助企业理解和精简生产流程。价值流程图的目的是为了辨识和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浪费。浪费在这里被定义为不能够为终端产品提供增值的任何活动,并经常用于说明生产过程中所减少的“浪费”总量。VSM可以作为管理人员、工程师、生产制造人员、流程规划人员、供应商以及顾客发现浪费、寻找浪费根源的起点。从这点来说,VSM还是一项沟通工具。但是,VSM往往被用作战略工具、变革管理工具。 VSM通过形象化地描述生产过程中的物流和信息流,来达到上述工具目的。从原材料购进的那一刻起,VSM就开始工作了,它贯穿于生产制造的所有流程、步骤, 直到终端产品离开仓储。 对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周期时间、当机时间、在制品库存、原材料流动、信息流动等情况进行描摹和记录,有助于形象化当前流程的活动状态,并有利于对生产流程进行指导,朝向理想化方向发展。 VSM通常包括对“当前状态”和“未来状态”两个状态的描摹, 从而作为精益制造战略的基础
单元生产(cell production,简称CELL):是精益生产的一个模块。它是当代最新、最有效的生产线设置方式之一,为日本以及欧美企业所广泛采用。这种方式使得小批多种生产残酷环境下的生产线几乎比流水线效果还好,因此被誉为“看不见的传送带”。
单件流(one piece flow)简称OPF。
通过OPF,我们可以把生产过程中那些不能创造价值的工序或动作尽可能的减少,以此来提升生产效率。单件流生产过程中能及时发现品质不良,从而及时去解决问题;而传统的批量生产,当大批量的部品生产出来,这时才发现品质不良,损失的是大批量。 单件流它实际上就是一种为了实现适时适量生产,致力于生产同步化的最小批量生产方式,如再加上看板的运用,就彻底地实行了JIT了。它是以订单为需求,以需求为拉动,以工艺流程为导向,以最小化批次为目标,达到连续生产并实现在线零库存。请注意这里的单件,不要生硬的理解为数量上的一,可以理解为单位一,单位一的大小是可以持续改进的,改进的结果就是成本降低的结果。
防错法日文称PKKA-YOKE,又称愚巧法、防呆法。意即在过程失误发生之前即加以防止。是一种在作业过程中采用自动作用、报警、标识、分类等手段,使作业人员不特别注意也不会失误的方法。
  收起阅读 »

我在四个月将一家跨国工厂扭亏为盈《冲出重围》【持续连载】

第一章 “利润!我要的是利润!” “老婆老婆我爱你,阿弥陀佛保佑你……”一阵手机的铃声,打断了坐在黑色的宽大办公椅里,用力揉着太阳穴的王冲。 王冲掏出手机,一看...
第一章 “利润!我要的是利润!”
“老婆老婆我爱你,阿弥陀佛保佑你……”一阵手机的铃声,打断了坐在黑色的宽大办公椅里,用力揉着太阳穴的王冲。
王冲掏出手机,一看来电显示,是李总打来的。
李总选择拨打手机而不是工厂的内线电话,很明显,肯定有非常紧急的工作。王冲赶紧接通电话, “李总,早上好!”
“好个屁!你在一个小时前交的《上半年工厂生产力提升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计划》我看了,到我办公室来一趟,快点!”不待王冲答话,李总就直接挂了电话。
李总的语气非常不善,看来报告没过关,而且是严重不过关。李总就是这个脾气,按他自己的话说, “我当你是自己人才会骂你,否则,我才懒得理你!”只是所有的厂长都非常清楚,今年以来,李总的脾气明显大了很多。经营的压力,每个人都有。
王冲出了办公室,穿行在厂区的人行通道上。
六月底的广州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太阳好像永不疲倦般地炙烤着大地,仿佛不烤成肉干誓不罢休,而且一丝风都没有!如果说热仅仅是生理上的一种感受,那么此刻,在王冲心中,对热的感受却比生理上更加严重,堪称煎熬!
原因很简单,从今年初开始 — 也就是从王冲接手开始 — 一直想突破这个工厂净利润为零的状态,但是,这也仅是王冲的个人愿望而已。好吧,王冲承认,事实上,从 2008 年开始,这个工厂的效益就一直不是很好,今年,在广州市调整了最低工资之后,情况就更加严峻了。
传闻公司的决策层这段时间可能会有一些比较大的动作。其实,这些动作大家都非常清楚,无非就是裁员、成本管控和将订单转移到内陆工厂。事实上,公司也一直都是这么做的!只是不知道谁会是那个倒霉蛋而已!
……
王冲来到李总的办公室,敲门走了进去。
李总今年四十多岁,长得矮胖结实,脸庞较胖,眼睛狭长,喜欢眯着眼,配合直立的短发,给人精神饱满的感觉。此时他正坐在黑色的办公椅上,冰冷的目光直瞪着走进来的王冲。
“这就是你做的报告?”没等王冲开口,李总已经率先发难,将一份报告扔到王冲面前。
“你搞什么鬼?你所管理的二分厂今年上半年一直在亏损,年初制订的生产力提升项目按时完成的不足 50%,尤其是自动化和半自动化设备导入项目,70% 滞后,你难道不知道人工成本一直在飙升吗?上两个月人工成本又涨了 20%,你的设备导入如此滞后,怎么降低工厂的人工成本?”李总一连串的发问像连珠炮一样,直轰得王冲外焦里嫩。
没等王冲开口,李总的下一波炮弹已经接踵而来, “上半年也就算了,下半年,生产力提升项目,设备导入只有区区四五个项目,你想干什么?你难道不知道自动化设备可以省人工吗?你难道不知道导入自动化设备是公司对应人工成本上涨的战略吗?”
“我知道, 李总。是这样的……”王冲刚想对下半年生产力提升计划解释一下,特别是王冲有把握效率提升的案子,但刚一开口,就被噎了回去。
“如果你没有办法推动工厂的工作,那么以后的工作也就不需要你操心了。你可能连饭碗都保不住了,王冲!”说到后面,李总的语气调低沉了许多,但更加坚决。
这种情形下,解释已经没有必要,于是王冲拿起桌面上的报告,直接说: “好,李总,我马上回去改,重新规划下半年的生产力提升项目,并更新这份报告。 ”
李总眼睛一瞪,右手“啪 —— ”地一声拍在桌面上,一副恨铁不成钢的神情,咆哮道: “直到现在你都不明白,你的问题根本就不是出在这份报告上。你的工厂每个月的财务报告都在亏损,而你却没有拿出足够的措施来打破这种不利局面,甚至你到现在都没有对自动化对人工成本降低的重要意义有足够深刻的认知!你知道我想要什么吗?”
“我知道!”王冲笑着插了一句。
“你知道个屁!”李总直接爆了一句粗口,“利润!我想要的是利润!你明白吗?”
李总接着大声训斥:“我想看到你所管理的工厂生产力得到提升,我想看到你所管理的工厂效益得到提升,我想看到你所管理的工厂能够成为公司的标杆,即使打个折,我也希望你所管理的工厂能够在公司里做到上游,而不是现在一直亏损的僵局!”
王冲深吸了一口气,缓缓说道: “我知道,我调到这个工厂已经半年了,可是这个工厂的情况还是没有改善,甚至更糟,可是我已经尽力了!”
“还不够!”李总一挥手,“你们要更努力才行,看看你们的生产报表,你们的效率并不高,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只要再努力,效率是完全可以提升的。 ”
顿了一下,他突然提高语调,“告诉你我的底线,你最多只有四个月时间来让这个工厂扭亏为赢!”
“假如我没有办法及时达成目标呢?”王冲问道。
“嘭——” ,李总一拳砸在桌面上,“那么我将向公司建议加大向内地其他工厂的订单转移力度,关闭这个工厂!”
王冲站在那里,说不出话,完全没料到今天早上会听到这么糟的消息。然而,对于这个结果也不觉得意外,只是这个结果来得比预料早了一些。也许是知道了最糟的结局,王冲在心里反而觉得有些放松。他的目光从李总脸上缓缓移开向后延伸,透过窗户看着窗外。
爆发过后的李总似乎慢慢缓和了下来,指了指旁边的椅子, “坐!”
王冲拉椅子坐下来,李总站起身,绕过办公桌,来到王冲旁边,拍了拍王冲的肩膀,缓缓地说: “我也知道,你接手的时候,这个工厂的状况就不怎么好,要不然你的前任也不会临阵脱逃 — 你也不会有这个机会!但当时让你来管这个工厂,正是因为我认为你可以扭转局面,至少要小赢,直到现在,我还是这么想。
如果你希望在职场走得更高,走得更远,你一定要表现出你的价值!”
“但是,我需要时间。 ”王冲无奈地摊开双手。
“没得商量,最多只有四个月,而且如果情况持续恶化,我甚至四个月都不会给你。 ”李总很决绝。
李总再次拍了拍王冲的肩膀,并对王冲鼓励地一笑,挥了挥拳头“去吧,忙你的吧!努力!”
王冲有些低沉地离开李总的办公室,这算什么,打一巴掌再给个甜枣吗?
手里拿着《上半年工厂生产力提升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计划》 , 王冲苦笑了一下。
古人说,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自己倒好,鱼和熊掌都不可得啊!
一股没来由的挫败感从心底窜了出来。工作上,王冲一直认为自己很上进,也很努力,但从自己接手这个工厂以来,盈利的状况就一直没有打破零的纪录。
假如最低工资没有上调的话,盈利会好看一点,但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如果、也许” ,也就没有盈利的好转。
至于生活上,想到生活,王冲不由在心中叹了一口气,除了刚升任这个分厂的厂长时给王冲和小艾带来的喜悦,工资收入也实实在在上行了四位数,剩下的就是永无休止的工作。以致小艾每次都对王冲说, “你现在越来越不关心我了!” “我们之间越来越没话说了。 ”……
“越来越”这个词,王冲如果要造句的话,简直可以信手拈来。所有的一切都在昨天晚上爆发,爆发的原因是因为王冲已经不记得连续几天没有打电话给女朋友了。至少昨天没有,结果晚上十一点多,就在王冲在为今天要交的这份报告进行最后奋战,想要在十二点前完成目标的时候,小艾的电话打了过来。
王冲忽然想起来,有好几天没有给小艾打电话了,别是发飙了吧?电话里传来熟悉的声音,但是语调很冰冷, “王冲,你多长时间没有打电话给我了?你现在越来越不关心我了!这几天我的工作上有些不顺,一直等着你的电话,但是,你在哪里?你还有没有当我是你女朋友!”
小艾越说越生气,语速越来越快,语调也越来越高。果然是因为这个,王冲暗自叹了口气。
原因很简单,每个公司越到困境时,要完成的功课就会越多。比如这几天连续奋斗到 12 点要完成的《上半年工厂生产力提升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计划》 ,汇集了各部门的生产效率提升、品质不良降低、材料费用降低、管理费用管控等几个方面。这个功课要今天上午下班之前交。
小艾的愤怒也终于让王冲明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吵架了,至于具体的次数王冲也记不清楚了,没有十次也有八九次了吧,甚至更多。
等小艾抱怨了一大通之后,王冲才可怜兮兮地说: “媳妇,我错了。我这段时间确实有些忙,工作上也不怎么顺心,要不要交流一下,互通有无。”
“谁是你媳妇?我还没嫁你呢?再说了,我也没准备嫁你。想说的时候,没见到你人,现在不想说了。再说了,还没嫁给你,都已经这样对我,嫁给你之后,指不定将我扔到哪里呢。 ”
若是平常,听到王冲称呼媳妇,小艾会非常开心,只是今天很明显是个例外!
王冲坚决避免正面对抗,采取迂回战术,继续打诨道: “我也没说要你嫁啊!你可以娶我啊,我嫁!非你不嫁!”
“谁要你啊!”小艾冷哼道。
“除了我,你还能嫁谁。就凭哥手执杀猪屠狗犹如砍瓜切菜的阳江十八子菜刀,往你面前一站,霸气外漏,杀气冲云,一夫当关,有万人不挡之勇!大喝一声,哪个猪头敢惦记哥的白菜,先放两盆猪血!还有谁人能敌?”王冲倒是豪气冲云外加插科打诨,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势。
“噗嗤 — ”小艾笑了, “快拉倒吧!就你那不到 170 的个头,还一夫当关,还万夫不当之勇,快别丢人了!”
小艾终于笑了,今天的危机算是过去一半了。王冲继续发扬大丈夫能屈能伸的风格, “哥的好,你永远不懂!浓缩的都是精华!”
“还浓缩的?我看你是萎缩加猥琐还差不多!小艾笑骂道。
“这你也知道?你还有什么不知道的!”王冲赶紧转移小艾的注意力, “好久没陪你逛街了,刚好后天就是周末,我陪你去逛街吧!我们可以在逛完街之后,一起吃个饭,下午我们再去看个电影,你不是一直想要去看《钢铁侠 3》吗?好像已经上映了呢?”
“你不是很忙吗?怎么突然就有时间了?”小艾的语气恢复了正常。
“再忙也要照顾你啊!工作也是为了生活啊!”王冲信誓旦旦。
“好吧!看你表现。 ”小艾语气一顿,意兴阑珊地说, “好了,王冲,我累了,想静一下,就这样吧!拜拜。 ”
小艾挂了电话。这次的危机总算是化解在无形之中。但王冲的心里还是一暗,这段时间确实忽略了小艾,对小艾疏于照顾。
不过转念一想,自己这么做,也是为了两个人的将来。来日方长,没必要只争朝夕,小艾会理解自己的。
再想想工厂的状况,该死的,自己还真是失败,工作上没有丝毫进展,生活上处理得也是一塌糊涂。王冲又一次习惯性地失眠了。
……
四个月!四个月……这个词在王冲的脑海里不断重复,并不断放大,最后充斥着整个脑袋,让王冲觉得自己的脑袋好像一个气球一样被越吹越大。
王冲都不晓得自己怎么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等王冲回过神却发现,电脑还在待机状态,不禁苦笑了一下,看了一下自己的工作安排,下午还要和 Sales(销售)开一个视频会议,讨论 CD-7 订单的增产问题。看了一下时间,已经到了吃午饭的时间了,不管了,人是铁,饭是钢,先吃饭!




作者有话要说:
面对成本上升,制造业很难过。如何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是每个企业都在追求的,也是企业永恒的追求!
现在,制造业的困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但我更想说,中国制造业的危机,从本质上讲,是资源利用效率的危机!(企业的资源,包含了人、设备、材料、能源、场地等等,当然了,还包含最重要的资源——资金!)
我们有全世界最勤劳的工人(每天可以工作10H以上,每个月可以工作26天以上)。我们的员工工资水平也并不高(每个月只有300美金多一些,其余的是靠加班费所得而已)。即使是这样,为什么我们的制造业还是狼烟四起呢?
不得不承认,我们制造业的资源使用效率,是落后的!
在企业所有的资源中,人是最基本的资源,也是最重要的资源!如果我们连人都没有用好,设备能用好吗?更不要说其他资源的使用效率了!
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制造业困境!
 

继《冲出重围》之后,《精益极限改善》全新上架!
京东、天猫及各大新华书店有售!
本书的理念传播离不开大家的支持!
有时间可以看一下! 收起阅读 »

怎样以小博大,改变企业氛围,改变他们的质量观念:一切在于观念,从高层改变

认为我在秀优越的,还是请你别看了。谢谢! 在某公司做工艺工程师,3年左右了,跟计划、质量、生产走得很近,毕竟是管理一个厂的工艺。最近发现,一些supervis...
认为我在秀优越的,还是请你别看了。谢谢!

在某公司做工艺工程师,3年左右了,跟计划、质量、生产走得很近,毕竟是管理一个厂的工艺。最近发现,一些supervisor或者section head或者District Manager,真的是很难改变他们的观念,例如一个给供应商的charge报告,supervisor把填错了,我们工艺人员指出来了,然后他们认为工艺改好就行了。任何事情第一次做对,这样的观念都没有,这样的supervisor或者任何人,将来我不会要。

渐渐地发现,这些所谓的supervisor或者section head或者District Manager,他们思维已经定势了,无法改变,当时懂了,但是做的时候又忘记了,已经是深入骨髓的习惯了。当然,他们中的很多人是从技术员提拔起来了,有的则是老油条了,打太极。但要做质量,真的,真的不能用儒家思想来做,必须敢作敢当。

看公司的培训,哎,也是不行,刚提拔上来的supervisor或者section head或者District Manager甚至不知道如何表现他们是一个领导或者在GM面前怎么说话。例子就是,刚提拔上来的section head,作为工艺,忙于给顾客模拟Root Cause,那一周内没去认真调查一个case,然后这section head打电话给我要开质量会议,1点开,11点打电话,然后我回复说上周很忙,请找我的经理咨询。结果,他在GM面前直接说出工艺说他很忙,我就问你没找我们经理么?他说没看到。哎,你就不知道打个电话!关键是他在前面已经在这个case上捅过我2刀了,最后还补了1刀。就这样,这section head还不承认捅了工艺刀子。mail沟通,跟他说别一下说到GM那里去,但他来句,我有我的做事风格,不需要你来教。对这样的大哥,我只想说,你的做事风格伤害到其他人了,还不知道怎么伤害的,不“教育”你能行么?这样的Section Head完全没有管理者的态度,也没做好当管理者的准备,一句话,不合格。

说道公司的培训,哎,说起都是泪,三年了,最有价值的,还是自己跑去蹭课听的ASQ的BB课程,当时的学员全是经理级别左右的,只听到了Control部分,其他的就自学了,不难。在这里强调一下,英语真的非常重要,因为这培训是全英文的,MBB在培训,结果导致我听懂了,但很多经理却听得似懂非懂,其实他们不笨,就是语言能力限制了。作为一个公司,应该提供应有的“有效”的培训,不然不要去怪你的员工为什么不懂这不懂那,为什么执行力那么差。因为你培训不到位,他们不懂,根本不懂什么叫Result-oriented。例如,一个事情,本来很找另外一个人就能马上解决的,但很多人还是喜欢找工艺,认为是这流程,但流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忙起来,只要拿到了好的结果,流程就是摆设,自己去解决比去求别人解决靠谱和快多了,但这样的思想很多人无法真正做到,很多认为他的事情,给他做就行了。

最近,开始作为一个已经有点资本的工艺,在开始撬动整个工程部和生产部的改变,没办法,我的经理也是个软柿子,被老板捏惯了。例如,我们经理完全不知道怎么去施压日本等等供应商,结果还是我出头在mail中用霸气吓"供应商”,很多都乖乖就范,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当然日本供应商再用秘密做价码的,准备highlight到GM级别。在给supervisor和section灌输大量的质量思想,渐渐地,他们开始理解了,但是在我看来,观念改变的速度太慢了,所以行动上表现出还是有缺陷的地方,例如发了mail叫周末把样品准备好,结果周一来了毛都没看到一根,还是需要重新要求。

以上的action和思想,当然,作为一个工艺,我自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经理级别,才渐渐地想改变公司的氛围,不论在管理思想还是管理人员上。做出这些action和这些思想,是渐渐地在生产线打磨出来的,开始跟op和QA学习,渐渐地熟悉,有了自己的威望,让别人服你,是很大的一门哲学,千万别要求所有人都服你,很难,也没必要,你只需要能帮到你的人服你就ok了。当然,看了很多的管理文章(HBR等等),没有大学的熏陶和平时的坚持学习,遇到了很多属于大家的教授(简朴而有学问型、埋头苦干型、风趣幽默型、严肃能力型)很难达到现在的境界。例如,很多大道理,很多人看懂了,做的人少,但做好的人更少。很多名言或者流行语,文字很漂亮,其实你没真正去做,你是无法真正理解的,更别说运用了。

今天跟总监和人事部经理,讨论了一下,直接给他们说了,需要马上改变生产线的supervisor和section head等的观念,教他们怎么管理下属,怎么做好事情,那些事情应该作为top urgent。正在推动相关的培训中,也正在给相关的管理人员灌输质量思想中,当然很多时候我是很霸气地灌输。很多东西,不马上改变,或则做出action,很多时候就成为没人关心的事儿了。当然,有推动Six Sigma的BB想找我给他们上堂课,上次推掉了,我说给你们讲,你们是无法真正体验到。

希望能改变一些公司的弊病,想看看自己能推动到什么样的地步。当然,我会先拿离我近的supervisor和section head开刀,改变他们的观念,才有可能改变他们手下的技术员和操作人员,才有可能改变整个公司的真正的质量氛围,不是靠嘴说的那种。咱中国人老是让外国的管理层瞧不起。想给咱们中国人挣一回面子。PS:其实很多外国的管理层就嘴巴厉害点,做action还是很水。

作为一个年轻人,欢迎大家有好地讨论,只知道喷,不提意见的,还是别回了,不爱这样的人。谢谢!
收起阅读 »

现场质量管理-确保员工记录数据的真实性

众所周知,质量管理所需的数据来源于现场对各类特性的记录。如果某个特性的数据(如高度尺寸)来源于工人手工的记录,那么有什么好的办法能确保这些记录的真实性呢?当...
众所周知,质量管理所需的数据来源于现场对各类特性的记录。如果某个特性的数据(如高度尺寸)来源于工人手工的记录,那么有什么好的办法能确保这些记录的真实性呢?当然,手工记录的方法谈不上确保,只能说是更接近真实性,in control。
首先,针对重要特性必须要有数据记录。操作工必须有自检记录(全检或抽检依情况而定)。然后是检验员巡检,巡检方式大多情况下是抽检,确定抽检的容量和频次是为了使抽检的记录能代表该批次或该时段产出产品的总体质量。那么巡检的工作台上要设置一排固定放留样的容器(区域),检验员测量这些留样的尺寸写下巡检记录。建议在留样的位置作上固定的序号标记对应记录上的序号(不能在产品上作标记)。总检定时来核查记录(抽1~2个留样)。签字或盖章确认后,由总检将留样放入生产线对应工序。
总结:
①重要特性必须要有数据记录,且加工该特性工序的操作工必须有自检记录。
②每个加工重要特性的工序旁要有一个巡检工作台,工作台上做一排固定放留样的容器(区域),每个容器上作上序号标记。
③巡检抽检SIP规定数量的产品并记录,按记录序号放入对应容器。然后将巡检记录与该工序操作工的自检记录作对比,确认无异常后签字。
④总检定时来核查记录,抽1~2个留样。签字或盖章确认后,由总检将留样放入生产线对应工序。
⑤对应的责任奖惩制度要跟上,批量事故由操作工、巡检和总检一并承担,内外部PPM良好的小组也要奖励对应的巡检和总检,操作工由生产部门分发奖励。
备注:如果是破坏性检测,则考虑成本大小。无论成本大小,巡检留样都是必须的。成本小,总检可从生产线中再抽取1~2个测量;成本大,则巡检通知总检在旁监督测量,并签字。由总检负责将留样报废或其他处理。

小弟刚工作还不到一年,做的是品质工程师。以上是我的一些想法结合许多前辈建议的整理。请各位多多指教。谢谢! 收起阅读 »

精益生产,工业工程,六西格玛的区别

精益生产,工业工程,六西格玛的区别 名词中文与英文 精益生产:lean 工业工程:IE 六西格玛:6sigma [b]工业工程(...
精益生产,工业工程,六西格玛的区别

名词中文与英文
精益生产:lean
工业工程:IE
六西格玛:6sigma

工业工程(IE):
工业工程是致力于研究动作,浪费,时间,标准,人机,人因之类的学科,并且提供相应的工具解决实际的问题,总之就是要快速,要及时。

精益生产(lean):
应该要站在更高的一种角度去理解,精益生产更应该是一种文化,这个文化就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使得人,机,料,法,环,测达到最优化的配置,所以精益生产几乎已经囊括了行业里面所有的内容,只要是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就算是精益生产,只要是致力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等等都要算到精益生产里面,所以你说IE算不算精益生产呢,我认为当然算,谁叫人家lean把自己定义的那么不着边界呢?

六西格玛(6sigma):
其实这个词汇是最时尚,最受人追捧的,在管理哲学中堪称完美和经典,所以几乎都被妖魔化了,我们不要去神话六西格玛,而应该去学习它的管理方法和哲学;因为6sigma虽然厉害,但是很多企业推行6sigma 惨痛教训还是历历在目的.

六西格玛和精益生产是肯定不一样的,他们的区别在于以下几点:

6sigma目前为止6西格玛可以说是所有管理工具,哲学,理念里面最成功,也是能够带来效益最好的一套理论,如果它仅仅是一些管理理念的话,那么我认为它和其他的管理方法也没有多大的区别,因为其他很多方法都是一些步骤堆叠和总结,比如全面质量管理PDCA,8D等,而六西格玛则不一样,它是以顾客为焦点,以数据为驱动,追求完美的过程,每一步都很严密的进行,在上一步没有完成的情况下,是不能进行下一步的,所以说它是比较成功的,因为严密的逻辑性就决定了成功的几率高。

6sigma和精益生产有什么不一样的呢?

1.如我们之前提到的,精益生产关注于快速的解决,时间,动作,人机,人因,流程,库存等等一些列的问题,针对每一个问题都会有具体的方法和工具,比如要解决动作改善,就会有具体的双手法,动作研究等方法,如果要解决人机配比,就会有人机图法,要解决库存就用JIT的原则并结合看板的方法等等;

6sigma主要是找出根源问题,即关键质量特性(CTQ),以及根源问题对结果的影响程度,但是操作层面涉及较少,具体还需要运用精益生产方法进行改善;

举例说明,比如你想了解员工工作熟练程度是否对产出量有影响,影响关系有多大,这就需要用6sigma的分析方法来找出这样的关系,并验证所得结论是否正确,即给出接受域或拒绝域,假如知道了工作经验和产出量有关系,就应该应用精益生产的方法进行改善,比如对新员工进行培训,进行动作改善,流程分析等找出浪费的地方,并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这些就是精益生产该干的。

2.精益生产领域很宽很广,涉及的工具和理论也零散,没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只要是适合的工具都可以拿来用,没有严格的逻辑要求,只要解决问题就行;

6sigma不一样,每一步都很严密的进行,在上一步没有完成的情况下,是不能进行下一步的,比如说DMAIC的过程中,你就严格的遵守D-M-A-I-C的过程,不要M还没有做就开始A,比如说在M中要求对测量系统进行分析,为了得到高质量的测量数据,测量系统是必须是有效的,所以要对测量系统进行偏倚,分辨率,稳定性,线性,重复性,再现性等指标进行验证,求gage R&R要求不小于30%,再测量系统充分合格有效之后才能进行数据测量并进入到A这个步骤。

3.精益生产关注的重点是现场改善,虽然说精益生产理论也会涉及到供应商和客户管理,但是重点还是在于快速拉动上的实现,缩短交货期,保证库存量等;

6sigma所有的活动驱动都来自于客户,把客户的需求转换为内部的CTQ,并结合QFD,FMEA等找出为了满足客户能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1. 6sigma是一数据说话,90%以上的方法和工具都是建立在统计学理论上的,很少有客观因素的左右,数据就更真实,避免了主管因素带来的干扰。


欢迎咨询:精益管理、六西格玛、供应链管理、安全生产等生产改善及培训培训
联系人:Tina QQ:1486361418 邮箱:zhanyongxia1982@163.com 收起阅读 »

“中国制造”,离精益还有多远?

“中国制造”,离精益还有多远? 改革开放后,中国制造一路高歌猛进,中国制造席卷全球。中国一跃成为制造大国,这也一直是我们所津津乐道的。但是,随着欧美经济危机...
“中国制造”,离精益还有多远?

改革开放后,中国制造一路高歌猛进,中国制造席卷全球。中国一跃成为制造大国,这也一直是我们所津津乐道的。但是,随着欧美经济危机的爆发,人民币升值,国内人工成本和材料成本走高,中国制造似乎一夜之间陷入泥沼,我们突然间认识到——中国制造,原来大而不强!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苦练内功。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制造就在学习精益,现在已经过去二十多年,纵观这二十几年的精益过程,我们不得不承认,精益遍地开花,却少有结果。君不见,中国真正精益的企业少之又少,凤毛麟角。
精益到底是什么?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精益不是噱头,不是狗皮膏药。我们来看——
上世纪初,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创造了批量生产的流水线方式,生产效率较原始的手工作坊大幅度提高,福特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生产商。批量生产的流水线方式取代手工作坊的方式成为主流。
二战后,日本丰田公司首创了“精益生产”,生产效率较流水线方式大幅度提升,丰田公司战胜美国老牌的汽车,一跃成为最赚钱的汽车公司。而精益方式则在世界上大行其道!
还有摩托罗拉和通用的6sigma品质改善方式……
从结果导向制来看,不管是批量的流水线方式,还是丰田生产方式的精益生产,或者6sigma,都大幅度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显著增加了企业的效益。与之前的方式相比,新的方式更有竞争力,是一种突破性的提升,是一种质变!
但是,反观中国制造,我们精益了这么多年,制造业的效率提升了多少?盈利水平提高了多少?
如果企业真正的精益,代表了企业的效率和利润可以持续显著提升。那中国这么多实施精益的公司中,又有几家公司真正“精益”了?
如果是少数的几家企业实施精益不成功,我们可以认为是这几家企业的问题,但是,如果绝大多数企业的精益推行都不怎么成功的话,就不再是企业的问题了。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制造业的精益之路就这么难?
中国制造几十年的精益历程,不是想证明精益在中国遍地开花,而是要以改善中国制造的现状。
企业的目标为了更强大的竞争力,从而获取更多的利润。精益就是为企业实现这个目标服务的。
是什么导致企业的盈利处于现状的水准,而不是更高呢?因为企业现状的问题。
企业的问题很多,有经营问题,销售问题,生产问题,管理问题、执行问题等等。企业要追求“完美”。似乎要全面解决这些问题。
但要解决这些问题,企业需要投入的资源太大。所有的企业,都会受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约束——企业投入的资源是有限的。依据“二八原理”——企业虽然会有很多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的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只要我们解决了企业最重要的20%的问题,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现状,企业的盈利水平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质的飞跃。
解决主要问题,抓主要矛盾,才是企业快速提升盈利水平,追求精益的捷径。才能真正符合企业的目标!(这也是我每次大喊中国制造可以有快速突破的精益之道的原因。在我的新书快速精益突破实战小说《冲出重围》中,有详细阐述!本书由机械工业初版社初版,预计十二月面世)
精益不是搞几下5S,不是实施几张看板,也不是弄几条cell线,真正的精益,是可以满足企业利润持续显著提升要求的。
若实施精益,企业利润不能提升,这种精益就是“伪精益”,只是打着精益的幌子而已!
收起阅读 »

浅析IE、LP、6sigma与LSS

浅析IE、LP、6sigma和LSS的关系 第一部分:IE是干什么的? “IE是干什么的?”毕业之后,一直在这个行业中跌打滚爬,面试了很多人,也被很多人面试...
浅析IE、LP、6sigma和LSS的关系

第一部分:IE是干什么的?

“IE是干什么的?”毕业之后,一直在这个行业中跌打滚爬,面试了很多人,也被很多人面试过,问的最多的问题还是这个。答案五花八门,差不多有下面这些:
“IE是制作SOP的。”(很明显是外行)
“IE是测量工时的。”(也是外行)
“IE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IE一般是这么回答)
……
如果真的要说IE是干什么的,还是参考AIIE给出的定义好了。
这里不再赘述了。因为我们想知道的是“接地气”的说法。
其实,我个人认为,第一个说法(IE是制作SOP的)用来衡量IE的工作,还是有道理的。
很多人会说,第三个说法(IE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更确切,SOP那是IE技术员干的事。这个说法确实不错!但是,不管IE花了多少精力,完成了一项多大的改善,最终形成的还是一份SOP,通过SOP把改善固化下来,让作业员执行新的标准。
当然了,这并不是说IE不重要,相反,IE很重要。因为在制作一份SOP的过程中,IE花了多少精力,用了多少分析,做了多少工作,用了多少工具,都直接决定了这份SOP是否是优化的。
也有人会说,“IE不光要做SOP,还要改善流程,制定标准化的流程。”
那好吧!我们就高大上一下,IE是制作标准的。(IE的功力更多的是体现在制作这份标准的过程中,我们考虑的是否足够优化)
改善是无止境的,所以我们要持续改善。在制定了标准之后,IE还要不断地改善标准。
——结论:IE是制定和改善标准的!
这里需要注意一下,这里的标准并不单纯是制造的标准,还可能是办公部门的标准,因为IE的应用并不是只有制造!(心有多大,IE就有多大!)
那制定完标准之后呢?难道IE就没有事情了吗?有!肯定没有那么轻松!制定完标准之后,IE还要测量和计算标准。
为什么要进行测量和计算呢?原因很简单!如果我们要想了解标准的好坏,不是通过标准本身,而是通过标准的结果来衡量!
比如,IE花费了精力,制定了在现有工艺水平下合理的标准之后,就要开始测量和计算标准!(一般从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
在现有的标准工艺下,生产需要投入什么?投入多少?比如,完成一件产品,需要投入多少人工工时(所以,工时测量是必不可少的),多少设备工时,多少原材料,还有多少治工具等等。这些都是在现有生产条件下,维持生产所必须的,也是合理的需求(我在这里称之为标准需求)。如果我们的工艺条件没有改善,标准需求就不会降低!
如果大家想较劲,我就是要在不改善标准的情况下降低标准需求,好吧!那是“山寨”(减少必要的合理投入来降低企业成本的,就是山寨)!
IE不光要测量和计算投入,还要计算产出,比如标准产能。产出与投入的比较就形成了效率,效率越高,企业对资源的利用率就越高!
这里,我们举个例子,以设备为例,自动化设备的ST很好测量,假设我们测量出来设备的ST是3Sec,那么,一个小时就可以生产出来1200pcs产品,一天10个小时,就可以生产出来12Kpcs的产品。这就代表了设备的标准产能,但是在设备没有做任何改造的情况,突然有一天10个小时生产了13K的产品,老板的第一反应不会是高兴,而是哪个环节出问题了?
针对材料也是一样,就是BOM中的内容。
在这里需要单独做出说明的是人员的工时,虽然我们分析得出了ST是3秒的结论,但是,3秒只是一个均值,手工作业的波动更大,很可能某个制品,他可以用2.5秒。所以,对于人工的工时,很多情况下,很多管理者会有质疑,但是,从整体来看,这个值是不错的。举个例子,一个人的短跑可以做到10秒100米,但是我们不能要求他用这个速度跑10000米,会死人的!
当然了,制定了标准,IE还要不断改善标准,使标准投入越来越少,从而减少企业的投入。
IE的目的:制定标准,改善标准,减少企业的标准投入量,以改善企业投入。
在这里,很多IE就会有困惑:
在制造业中,IE要制定SOP,对于标准作业来讲,怎样才算是一份好的SOP呢?我们怎么才能做出一份好的SOP呢?
这是两个问题,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怎样才算是一份好的SOP呢?这是关于SOP的判定标准,我是这么理解的:
(1)效率要高;
在作业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量作业分析,产品的实现流程要优化,作业要合理,动作等级要低,这需要IE的技能;(这部分是IE的重点,我会在后续一步一步进行分享)
(2)品质要好;
在作业设计的时候,这种做法会有什么品质隐患,要考虑品质的防呆,杜绝和减少不良的发生,这需要用到品质的技能;
(3)安全性要高;
要没有安全隐患,把安全隐患在源头控制好;
(4)成本要低。
所有的生产,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以最低的成本生产产品。
所以,我说IE的工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一个优秀的IE工程师除了要掌握效率技能(IE技能)外,还要掌握品质技能,当然还要懂治工具的设计,要不然SOP的四个指标,就只能部分实现。最低的成本就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
至于第二个问题,如何才能做好一份SOP,怎样才能实现高效率,我们在后续的分享中一步一步进行分解。
讲到这里,所有的IE都会非常的自豪,哈!原来IE这么厉害,这么重要!原来IE可以做这么多事情。那IE是不是就是完美的呢?
我们往下看!
在生产中,IE制定了标准之后,产线就要执行标准,生产管理部门会对执行结果进行管理。有经验的IE就知道,IE制定的标准产能,产线往往是达不到的,在每个月的生产管理部门核算时,产品的实际PPH(Piece/(person*Hour))与产品的标准PPH有显著差异。
事实上,这种差异不光发生在人工工时上,还有设备工时上,材料用量上(实际使用的材料用量往往比BOM表中的标准用量要高)。
针对这个差异,很多的IE会理直气壮的说,我制定的标准是没有问题的。潜台词就是说,这是制造部门执行的问题。真的是这样吗?从精益生产的角度理解,这就有问题了,为什么会这么说?究竟要怎么办?接下来我们往下看!


第二部分:精益生产那些事!
精益生产是以丰田生产方式为原型的一种管理方式。所以,有人把精益生产(LP)也称之为丰田生产方式(TPS)。现在市面上讲述精益生产的书籍和资料很多。
说起精益生产,大家都会说精益生产的两大支柱,“自働化”和“JIT”,以及精益生产的体系。当然提起精益生产,提起精益生产,广为人知的是精益理念。精益生产的思想就是要杜绝一切浪费。精益管理要求企业的各项活动都必须运用“精益思维” (Lean Thinking)。“精益思维”的核心就是以最小资源投入,包括人力、设备、资金、材料、时间和空间, 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为顾客提供新产品和及时的服务。
而且对企业的浪费进行了概括之后,形成了“七大浪费”。
没有人可以说精益生产是错的,但是按照市面上的说法,并不妨碍很多人对精益生产的感觉一直是雾里看花。就像最简单的“七大浪费”,很多人都是云里雾里,知道这个确实是对的,但是并不清楚应该如何系统性地消除这些浪费。
就像我问了很多人,至今也没有搞清楚精益改善项目和IE改善项目有什么本质区别。
这些都已经够非常普及了,这方面的知识大家自己看一下。而且,我也不认为我能讲的比市面上讲得更清楚。当初,我也是这样一步一步接受精益生产的,这倒是没有什么捷径!
但今天,我想换一个方式来讲精益生产,换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IE——方式来讲述精益生产,相信可以让大家在最短的时间揭开“精益生产”的神秘面纱。
我们来看IE的逻辑。在第一部分,我们分享了IE的一些理念,我们知道,企业投入的资源不可能不肯能小到零(除非企业破产),原因很简单。
IE依据企业的工艺水平,制定了优化的标准作业,并计算了标准的资源需求,称之为标准用量。这部分用量代表了企业现有工艺水平下的最好水平,是企业的极致。除非工艺发生改进,否者这部分的用量不可减少。
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任何异常的干扰,产线的产能应该是围绕标准产能上下波动的。
但是,我们都说不如意之事,常十有八九。生产也是这样,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经常会有各种异常发生,材料品质异常、材料供应不及时,设备故障、人员请假、新人等等这些异常在生产过程中都会发生,异常发生之后,企业的投入不变,产出减少,单位产品的耗时增加,成本增加。
异常的发生导致浪费,使企业实际投入的资源要大于标准资源需求。因此企业实际投入的资源包含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合理的,一部分是不合理的,就是浪费,用等式表示如下:
实际消耗资源=标准消耗+浪费
异常发生导致浪费,因此我们要不断消除异常,还要进行改善,避免这些异常再次发生。就是要不断消除浪费,降低成本!
按照这个等式,浪费就不再是定性的,而是定量的。不管什么样的浪费,只要是浪费,必然会造成投入增加。
比如:
(1)材料供应不及时,会造成生产等待,投入增加,是浪费;
(2)设备发生故障,造成生产暂停,投入增加,是浪费;
(3)品质发生异常,生产暂停,投入增加,是浪费;
(4)人员请假,产线产出减少,是浪费;
(5)产线有新人,产出减少,是浪费;
(6)产线转换,产出为零,是浪费;
……
从结果来看,只要企业的投入增加,超过标准用量了,那么就一定有某种浪费存在。而要减少企业的投入,就只能不断消除这些浪费。
换句话说,只要企业的浪费越来越少,实际投入也就在不断减少,接近标准用量,企业也就越来越精益了。我们的目标就非常清晰,原因很简单,精益的目标就是要让实际投入的资源不断接近标准需求的资源。
当我们的标准改善之后,精益的目标就提高了。而事实上,每个IE对于改善标准,都应该是非常专业的。
相对于消除“七大浪费”,从结果判断浪费的数量,会让我们对于浪费的定义量化,而且,会清晰地知道企业目前离“零浪费”还有多远。
精益生产主张消除七大浪费,追求“零浪费”:
(1)实施TPM,全员进行设备管理,彻底消除设备的故障,将设备的故障引起生产的浪费减少;
(2)实施TQM,全员品质管理,彻底消除品质不良;
(3)实施SMED,减少转换的浪费;
……
按照这种模式推移下去,如果我们能消除企业所有的浪费,企业就完美了。
所以,从全面性的角度讲,精益生产关注了两个方面:
(1)改善标准,不断减少标准需求;
(2)改善浪费,不断减少浪费,追求“零浪费”。
从这个来看,似乎精益生产真的完美了,真的是这样吗?且看第三部分。


(题外话)

说到这里,很多IE的同事要跳脚了,怎么回事?精益生产比IE还要全面,为什么我们不直接学习精益生产,学IE干什么?
我的结论是,IE是必须要学习的,IE是一门系统性的方法论,精益生产并不神秘,要想真正做好精益生产,离开IE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我这么笃定?我是有理由的。要执行精益生产,首先要进行标准化工作,标准化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企业精益生产的起点,而要制定优化的标准,就离不开IE。
甚至,就连精益生产中最简单的5S,真正要做好的话,仍然离不开IE,比如,在进行车间级别的5S时,物料摆放的合理性要从整个车间的物流规划来做,才能实现整体的搬运距离最短,这个工作也只有IE才能干好。至于5S的细节,比如产线内部的5S或者办公5S,这是属于工位布置的,合理与否要取决于什么?相信做IE的非常清楚。
说到这里,很多的IE同事会有一个问题——那库存呢?精益生产一直主张消除库存的,追求“零库存”,但是IE好像没有。
关于库存,确实是浪费。事实上,关于库存,也是企业效率的一部分。大家可以考虑一下,对于企业来讲,库存的存在,增加了企业的投入,但是,企业的产出并没有增加。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效率反而降低了。所以,企业一定要降低库存。但是,在降低库存上,方法可以有很多种,并非只有一种。
后面,我也可以开单章,从企业的投入与产出的角度来分析生产、库存与销售的关系(效率=产出/投入,从根本上,还是效率的角度!所以,IE要完成的效率并不仅仅是生产效率,还是那句老话——心有多大,IE就有多大!)。

第三部分:原来6sigma很简单!
如果大家注意的话,会发现在企业的改善中,一直存在两大体系,除了效率体系外,还有一个体系——品质改善。在效率改善不断演化的同时,品质改善也在不断进步,发展到今天,最牛的当属6sigma(这里,以DMAIC为分析对象)。
事实上,在我的理解中,尽管品质改善在一直进化,但其核心思想并没有改变。当然,这主要决定于我的品质经历,从刚开始接触最基本的品质工具,后来不断扩展,直到几年前考了BB)。
下面,我想通过对比,把品质改善的核心思想进行说明,至于品质工具,如果我们建立了体系,可以把各种工具分门别类的填充到我们的体系中,这并不困难。我以最基础的品质七种工具为例对品质改善的思想进行说明:
(1)收集现状的数据;(检查表)
(2)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层别法);
(3)找出现状最主要的问题;(二八原则、柏拉图)
(4)分析主要问题的所有可能的原因;(鱼骨图)
(5)对这些可能的原因进行试验,确认这些原因是否是真因;(散布图)
(6)对这些真正的原因进行管控,并对这些参数进行管控(控制图SPC)
品质改善的工具在不管进行演化,系统性也在不断增强,直到6sigma的诞生。相对而言,6sigma本身并没有任何神秘的色彩。只是在其中加入了更多的统计学技能而已。明白了6sigma的整体逻辑,你会发现其实很简单:
(1)D阶段:定义现状的问题,并找出主要问题,建立改善的组织架构,制定目标,给出经济效益(证明这个项目值得做);
(2)M阶段:对造成主要问题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并对这些原因进行初步的筛选;(MSA,是要证明你收集的数据时有效的,PFMEA对制程的因素进行分析,并进行原因的筛选)
(3)A阶段:对初步筛选出来的比较有可能的原因进行试验,并以统计学的工具进行验证(比如均值比较,方差比较等)
(4)I阶段:对这些A阶段筛选出来的主要原因进行优化(DOE,先做部分因子DOE,全因子DOE,最后有必要的话,进行RS(响应曲面DOE));
(5)C阶段:对这些关键因子进行管控(控制图(SPC)和标准化SOP等);
进过上面的分析和对比,我们会发现,不管品质改善的工具如何演进,但是品质的核心思想一直没有变——二八原理——“抓重点”,发现主要问题,解决主要问题,控制主要变量,取得突破性改善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6sigma一直以突破性改善为基本点。
在品质改善中,也一直秉承改善无极限的理念。6sigma追求“零缺陷”,这与精益生产追求“零浪费”的目标并无显著差异。
但是,品质改善一直在消除最主要缺陷的道路上前行,当品质持续地以消除最主要的缺陷为目标时,企业的品质改善道路就是最优化的(也就是捷径)。
(偷偷告诉大家——所有的品质人员都知道,不可能消除所有的品质不良,只是没有人说出来而已,这也是为什么品质人员一直关注主要不良的一个出发点。你想啊,既然我们不能消除所有的不良,那就只能消除最主要的不良。)
事实上,二八原则不仅是6sigma改善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符合企业资源的特性的。
因为任何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这个资源包括了人、材料、设备、资金、能源等各个方面。比如人员,每个部门的人员是一定的,当这些人力在完成一个改善的时候,其他的改善就要向后延迟。但是,任何一家企业,每个月30天都是相同的。
所以,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企业应该讲有限的资源投入到重要的20%的问题上,这也是二八原理。
好了,了解了品质改善的逻辑之后,我们再来看精益生产。且看下一部分!


第四部分 精益与6sigma(LSS)要融合?

在企业中,有很多问题。有长期的,短期的,部门内部的,部门间的……
事实上,企业有问题是一个客观事实,没有问题的企业是不存在的。所以,对于企业的问题,我们大可不必谈虎色变。
但是,在“二八原理”看来,虽然企业有很多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对企业的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只有少数的20%是重要的。
这一点与哲学中的“矛盾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矛盾论阐述的更加全面!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矛盾论认为,事物是由矛盾构成的,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由主要矛盾的发展方向决定。但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所以,在我们关注主要矛盾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次要矛盾。这叫“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上述的观点放在企业中也同样适合,每个企业都会有很多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对企业的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决定企业现状的是少数的重要的20%的问题,只要解决了少数的重要的20%,企业的状况就可以得到根本的改变。
反之,如果企业重要的20%的问题没有解决,企业的状况并不会得到显著的改变。(判断一个企业的主要问题有没有解决,最直接的指标就是企业的效益是否有显著提升)
当然了,在解决主要问题的同时,不能忽略对次要问题的管控,一面次要问题转变成主要问题。
同时,在企业中,还需要面临最重要的一个限制条件——资源的有限性。企业不可能同时解决企业所有的问题。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1)企业的问题很多;
(2)这些问题的重要程度不同;
(3)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
在上述三个条件的制约下,企业的改善应该是——
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对企业最重要的少数的20%的问题上!同时,不能忽略对不重要问题的管控!
所以,在企业的问题很多,而且资源有限制的条件下,不管是IE、精益生产,或者6sigma,都会面临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我们要改善什么。
在我们有很多改善可以做的时候,考量我们能力不是我们能改善什么,而是选择什么作为改善的对象。
既然我们不能同时解决企业所有的问题,我们就需要寻找企业重要的少数问题,将“FIFO(先进先出)”的原则与“二八原理”融合,我们如果将主要的资源投入到解决最重要的20%的问题上,企业的进步就是最大的,当我们解决了现在的重要的20%的问题,剩下的问题中会重新出现重要的少数20%,如果我们坚持少数重要的20%的问题。这时候,就变成了持续改善,而且是持续突破性的改善。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选择大于努力!
结合我们之前分享的IE和精益生产,我们知道,企业投入的资源包括两个部分:合理的部分(标准需求)和不合理的部分(浪费部分)。
如果我们把这两部分与整体投入的资源进行比较,就会得到标准需求资源与整体资源的比例(是否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是不是与良品率很相似?),而浪费部分与整体资源的比例(是不是与不合格品率很相似?)。
同时,在第三部分品质改善中,我们分享了品质改善的逻辑,在品质改善中,其以“二八原理”为指导,致力于消除最大的缺陷,并通过控制少数几个关键的因子,达到品质改善和管控的目标。
如果按照品质消除不良率的逻辑来消除浪费,消除不良率要从最主要的不良着手,消除浪费是不是也要从最主要的浪费入手呢?
在消除浪费的过程中,精益生产主张全面性,要全面追求“零浪费”要对浪费进行围追堵截,力争实现“零浪费”。这是没错的。
以6sigma为代表的品质改善更专注于“重点”,致力于突破性和快速性的改善。依据上面阐述的“主要矛盾”也好,“二八原理”也罢,都说明了重点的重要性。这也是好的!
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结合我们上述的对于企业改善的要求,就是——
消除浪费,全面性必不可少,重点也不可或缺。
(这也是我每次都喊着“精益生产可以有快速、突破性的方式”的原因。关于这一点,在我的新书企管类小说《冲出重围》中有详尽的描述。)
以设备为例,为了提高设备的效率,减少设备浪费。精益生产主张实施TPM(全员生产保全),全方位对设备故障进行绞杀,最终实现“设备零浪费”,并给出了设备管理的定量指标——OEE。
如果从不良率的角度来考量设备,是不是可以先从设备最严重的少数的20%的故障进行分析,制定可行对策分解到设备的日常保养、一级保养和二级保养中,并对设备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
同时和TPM思想结合,加以日常的全面维护,设备故障是完全可以快速减少的。这种全面中有重点的TPM方式,既能满足企业快速提升的需求,又能满足做好设备基础工作的要求。
这时,企业要快速提升效益与强化基础管理工作就不再冲突,而是合二为一。
以此类推——
对于企业中人员的浪费,我们应该如何?
对于企业中的材料的浪费,我们要如何?
……
对于企业中的各种资源的浪费,我们又要如何?
不管是精益生产中的浪费,或者品质管理中的缺陷,都是企业的问题。在“主要矛盾(二八原理)”指引下的解决企业问题的途径,和解决企业问题的全面性结合起来,实现“有重点的全面”,才是王道!(重点是全面中的重点,全面是有重点的全面!)
而这时的精益生产和6sigma的结合才是真正的融合,而不是松散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重点可以让我们取得快速的、突破性的效果和收益,而全面消除浪费,则可以全局把控,从源头消除浪费的发生,改变以“救火”为主的消除浪费的方式,将浪费消除在隐患中,也可以减少“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意外!


——题外话
新书《冲出重围》的事情,终于可以告一段落。机械工业出版社本来确定好说要十月份出版,但是,考虑到新书推广方面的一些原因,最终决定在十一月份出版。
眼看着新书就要出版,就好像等待我女儿和我儿子出生时的感觉!不得不说,很兴奋,当然了,更多的是紧张!
把心思从书稿中抽出来,终于有时间来回顾自己在这本书的这几年的心路历程,站在这本书的高度去思考很多的东西。这才有了上面的这些东西!
在制造业中,各种新工具、新理念层出不穷,关于这些新的东西,我们要怎么用?这些新东西背后有没有联系,相互关系如何?如何把这些新的东西融入到我们的制造业中?
古人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句话放在我们的制造业,也同样合适!
“有容乃大”!“容”不是简单的包含,不是简单的搭积木,堆豆腐块!而是在系统中的融会贯通!
所以,“容”所代表的更多的是一种境界!(不得不赞,古人的智慧!)
(大家可能会觉得我说的东西很“玄”。其实,道理很好理解!就以最简单的IE为例,现在很多企业都设立了IE部门,但是,这些IE部门真的发挥了作用了吗?作用真的大吗?每个公司的IE所做的工作内容都大相径庭,能够满足我在IE章节中所描述的IE的目的需求吗?IE的目的——制定标准,改善标准,减少企业的标准投入量,以改善企业投入。大家想一下,很多公司对IE的应用还处于“包含”、“搭积木”的状态。IE当自强啊!)
当我们能够把这些新的东西融入到我们的制造业中,我们的制造业才能真正的由大变强!也才能够走适合我们自己的制造业之路!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更多的新理念、新方法的产生!到那时,我们的制造业就不再仅仅是吸收,还包含了创新和输出!
本来还要讲“TOC(约束理论)”的,但是,想想还是暂时hold住了。原因很简单!新的方法和理念很多,难不成我还要把所有的新事物都融合进来?
(卖个关子!TOC我肯定还会讲,当然不是现在,而且在讲解的时候,还是会按照我自己的逻辑!会融入到我所讲的话题体系中。)
这个工作我们大家可以一起做!还是那句话——“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非常感谢!


继《冲出重围》之后,《精益极限改善》全新上架!
京东、天猫及各大新华书店有售!
本书的理念传播离不开大家的支持!
有时间可以看一下! 收起阅读 »

如何从企业的整体效率来推行精益生产?

如何从企业的整体效率来推行精益生产? 不论是从事IE的还是LP的,大家嘴上都挂着“提高效率”。 大家可以想一下,我们整天喊着的效率,是指什么?某个工序的效率,...
如何从企业的整体效率来推行精益生产?

不论是从事IE的还是LP的,大家嘴上都挂着“提高效率”。
大家可以想一下,我们整天喊着的效率,是指什么?某个工序的效率,某个产品的效率,某个车间的效率,还是工厂整体的效率?
我想大家一定会说:当然是整体的效率!
恭喜你,答对了!因为,我们已经站在了管理者的角度来看问题了!
我们如果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他一定会问:“我们做了这么多的改善,公司的效率到底提高了吗?”
这个问题是所有从事IE或者精益生产的人员要考虑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是——企业的效率要怎么衡量?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基本的等式:
效率 = 产出(Output) / 投入(Input)
那么,企业的整体效率就应该这么衡量:
企业的整体效率 = 企业的整体产出 / 企业的整体投入
我们知道“利润 = 产出 - 投入”,从这一点来讲,企业的整体效率越高,企业的利润就越高!
相对来讲,我们在讲效率的时候,很多情况下,是一种狭义的效率——企业的生产效率:
企业的整体生产效率 = 企业完成的订单数 / 企业投入的生产工时
备注:为了满足企业月度财务的需求,要按月计算!
其实,这个并不难理解,工厂的效率,和生产线的效率很相似。我们要衡量一条产线的效率,不会去衡量每个工位的效率,而是用生产线投入了多少工时,产出了多少产品,通过产线整体的产出与投入工时进行比较,得出整条生产线的效率。
同样,如果要衡量工厂整体的效率,就只能用整个工厂的产出于整个工厂的投入的比值来衡量。
相对于工厂整体的效率,不管是工序的效率、产品的效率、车间的效率,都只是工厂的局部效率。
我们习惯地通过各种改善,提高某个产品的效率,或者提高某个工序的效率,或者某台设备的效率,甚至某个车间的效率,认为只要我们不断地进行这些局部的改善,公司整体的效率就会不断提高!
但是,真实的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来下面的案例:
(1)公司针对生产线的某个工位进行了改善,把这个工位的工时从之前的8Sec降到了5Sec(提示:这个工位不是瓶颈工位),这条产线的效率提升了吗?
答案:没有!
理由:产线的整体产出没有增加,产线的投入工时也没有减少。
(2)公司引进了新的设备,节省了5个作业员,工厂习惯的做法是将这5个作业员重新安排工作岗位,当工厂的产出没有增加的时候,请问公司的效率提升了吗?
答案:没有!
理由:公司的产出没有增加,公司投入的公司也没有降低(作业员重新安排工作,但公司整体的投入工时并没有减少)。
……
类似上面的案例很多,不胜枚举!我们可以知道,整体效率和局部效率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的关系。
通过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关于整体效率的结论——如果局部改善的工时没有从整体工时中剔除的话,对于整体效率并没有贡献。这样的局部效率改善就是‘假效率’。这种‘假效率’对工厂来讲并没有贡献。
从这一点来看,如果要提升公司的整体效率,我们就要做工时的清洁工,而不是搬运工!
如果要提升公司整体的效率,我们要怎么办呢?
回归到上面的等式:
企业的整体生产效率 = 企业完成的订单数 / 企业投入的生产工时
从等式可以看出,如果我们要提升公司的生产效率,只有两种途径——增加产出,减少投入!
最理想的状况是,减少整个工厂的投入生产工时。当公司能够以更少的生产工时完成每个月的订单,公司的效率就会更高,公司才有能力生产更多的订单,从而上到一个新的台阶。
在这个台阶上,就是又一个新的提升效率的循环,这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类似于PDCA的循环一样。
但是,我们要怎样不断减少公司的投入工时呢?
其实,很简单!这要看投入工时的构成!
公司投入的工时包含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合理的,生产产品所必须的,这部分工时以标准工时的形式表现出来!
IE依据产品的生产工艺,制定出符合产品工艺的标准工时,这部分工时是工厂生产产品所必须的,是合理的。与标准工时相对应的就是标准产能,标准产能反映了现有工艺水平下,工厂生产产品应该具有的速度。
但是,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企业,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异常!这就是企业投入工时的第二部分——浪费工时(名称而已,可以随便叫!就是各种异常引起的浪费)!
不管浪费的种类是什么,都会造成效率降低,浪费工时随之增加,工厂投入的实际生产工时增加,
不论是以手工作业为主的组装线,还是以机械加工为主的前加工。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实际的产能总是波动的,而且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异常,比如品质方面的、材料方面的、设备故障方面的还有转换的,以及人员方面的,甚至是管理方面的——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简单的事实,工厂中生产线管理人员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实际产能低于标准产能,从而实际工时增加。
当然,前工程以设备加工为主,而组装线则以手工作业为主,在具体异常上也肯定会有所不同。但是,相同的是,异常会导致浪费工时的产生,从而导致工厂的实际生产工时增加,这部分工时是需要被消除的部分。
在这里,有必要重点交代一下人员的原因造成的浪费!关于人员的原因造成的浪费,包括很多。当IE设置的生产线是合理的情况下:
(1)生产线的实际作业人员数量多于标准作业人数的时候,产出并不会同比增加,效率浪费产生!
(2)生产的实际作业人员数量少于标准作业人员的时候(人员请假、辞职等),产出下降比例更大的时候,效率浪费产生!
(3)产线配置新人的时候(人员流失大的企业,这个问题尤其严重),作业不熟练,产线投入不变,产出减少,效率浪费产生!
(4)管理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同一条产线每天的产出数量不同,效率浪费产生(对于作业人员的怠工,导致效率降低,我认为这也是管理的原因造成的浪费),不同产线之间的产出数量不同,效率浪费产生;
上述的各种情况,都是人员的原因造成的浪费!这些问题不管控,人员的原因造成的效率就不会减少!
事实上,当我们很多的改善人员在抱怨人员流动性高的时候,我觉得最应该关心的是,如何才能衡量这些浪费,并想对策对消除或者减少,才是真正的精益之道!事实上,针对于手工作业为主的制造业,如何消除人员的原因导致的浪费,是企业最需要关注的一个话题!
好了!归结上述的两部分,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要减少企业的投入工时,有两个途径:
第一,改善标准;
第二,减少浪费。
整体考虑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效率的改善和品质的改善有很多相似之处!
当工厂不断地消除浪费,非常理想的极限情况下,将浪费工时消除到零的状态,企业投入的生产工时就等于标准工时,工厂就做到了现有工艺水平下的最好成绩,工厂就实现了现有工艺条件下的最好。当然了,企业的工艺在不断改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工厂最好的目标也就随之不断提高了。
针对标准工时与实际生产工时,二者的比率就是效率的良率,和产品的良率一样,标准工时与实际工时的比值越高,浪费工时越少,工厂的效率就高,反之,标准工时与实际工时的比值越低,浪费工时越多,工厂的效率就越低。
关于标准和浪费,可以理解为反映了企业的两个方面,标准反映了企业的工艺水平,工艺是企业的硬件,工艺先进,反映出来的就是标准用量低,而工艺落后,标准用量就会高。而浪费则反映了工艺的利用水平,是企业的软件,也是企业管理水平的体现,管理水平高,浪费就少,工艺的利用率就高;管理水平低,浪费就高,工艺的利用水平也就不会高了。二者结合,企业的盈利水平才能高。
企业资源是的有限,企业应该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重要的浪费上!
同时,依据“二八原理”,企业并不需要对所有的浪费项目都进行消除(也不可能,同样是因为企业资源的有限性),只需要集中有限的资源,针对20%的重要浪费,用各种工具进行改善,不就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大幅度地降低工厂的浪费工时,从而快速地提升工厂的整体效率了吗?
如果能够针对主要的20%的浪费,集中有限的资源进行消除,那企业不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精益的目标,这不就是企业实施精益生产的捷径吗?企业的利润不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大幅度提升吗?如果企业可以持续地每个月都能不断解决企业最主要的浪费,企业就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实现精益!
事实上,在精益生产中,当我们不断减少各种浪费的过程中:
(1)我们推行TPM,减少设备异常造成的工时浪费,提高了生产效率;
(2)我们推行SMED,减少了产线转换的浪费工时,提升了生产效率;
(3)我们提高品质,减少各种品质问题导致的生产中断,提升了生产效率;
(4)我们提高交期的准确性,减少了缺料导致的生产浪费,提升了效率;
(5)我们提高管理水平,减少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生产浪费,提升了效率;
(6)我们减少人员流动的原因造成的生产浪费,提升了效率;
……
以上,如果我们能够用这些方法持续地解决企业的重点浪费,企业就可以快速实现精益!
这才是快速实施精益生产的精髓所在!(当然,对于标准的改善,由于篇幅问题,我会另开章节进行说明!)
但是,所有这些都需要一个前提,我们需要一个体系,将生产中的工时进行客观地划分,能够清晰地划分企业的标准工时以及浪费工时,对于浪费工时的种类和数量进行客观地进行划分!从而可以让我们能够找到重点浪费。
而这个体系是联系标准工时与实际工时的纽带。如果不能有效识别浪费,就会导致工厂在标准上的改善部分,可能会以浪费的形式出现在实际的生产工时中,这就是工时的转移,而不是工时的清除!
最终的导致的结果就是局部效率提高,但整体效率并不会提升的结果!

推荐一本书《冲出重围》,这是一本从企业整体效率推行精益生产的书籍!这本书一改现在流行的精益生产推行方式,而是从建立企业精益体系为目的,从企业的整体效率为目标,快速、持续取得突破性效益的精益推行方式!
《冲出重围》目录及导读
前言——“中国制造”可以有快速崛起的捷径
1、“利润!我要的是利润!”
六月底,一份工厂的生产力提升总结报告,让王冲被BU(事业部)的李总抓过去,猛K了一顿,原因很简单——王冲自年初调任广州二厂的厂长以来,工厂并没有出现利润显著提升的结果。
最后被通牒——如果不能在四个月内将工厂的效益大幅度提升,公司将把订单转移到人工成本更低的内地工厂,关闭王冲所管理的这家工厂。
2、用工荒——逼死我也没用
屋漏偏逢连阴雨!工厂CD-7的订单大幅度增加,工厂不得不新增20%的员工。但是,王冲不得不面临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HR招不到足够的员工。王冲又该如何?
改善!改善!再改善!
3、逃离北上广
王冲所在的是一家跨国公司,公司的管理相对完善,只是在面对人民币升值、人工成本上升等一系列困境的连环打击的情况下,陷入了成本的泥沼。面对这种困境,公司不得不导入自动化设备提升生产力,同时将部分工厂迁徙到人工成本更低的内地或者东南亚的国家。
逃离北上广的并不仅仅是人,还有企业!
4、消除七大浪费与企业目标的悖论
在迷茫中,王冲给之前的老板打了个电话,对企业的目标进行思考,得出了量化的企业目标——利润最大化,并对精益生产和6sigma进行宏观的对比,得出了企业的获得利润最大化的途径——把主要的资源放在重要的20%的问题上。
虽然了解了努力的方向,但依旧没有具体可行的方法来支撑这个目标,王冲依然彷徨。
5、故障!故障!
当工厂新引进的设备发生了异常,导致大面积的生产中断时,王冲义无反顾地“丢下”自己的女友,将工作放在了第一位。最终虽然异常得到了及时的解决,并没有对生产进度产生太大的影响。但王冲不得不深思一个问题——设备的导入对于企业是否真的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6、天啊!黑暗侵袭
在月初完成半年度总结的过程中,王冲遇到了问题:各部门一直在努力推行改善,报告中似乎也卓有绩效,但是工厂的主要绩效并没有显著提升,二者之间到底是怎么了?
工厂中统计的各种异常的损失工时的数量与真实的浪费工时数量相差甚远,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7、工厂的效率真的提高了吗?
工厂追求的效率到底是什么效率?某个产品的效率,某个车间的效率?还是工厂的整体效率?
精益生产追求的是工厂的整体效率,但工厂整体的效率如何评价?整体效率有什么特点?如何知道工厂的效率是否真的提升了,提升了多少?都将在本章揭示。
以及在企业的整体效率下,应该如何提升企业效率?
8、“被”郊游
不管王冲愿意不愿意,王冲都不得不接受两个不好的消息!
第一,工厂针对CD-7的改善并非一帆风顺,改善效果与预期相差甚远!工厂又该如何?
第二,要陪女朋友郊游,虽然很累很忙,但还是要积极响应女友的要求。
9、多么痛的领悟!
郊游中,一心二用的王冲顿悟了解决工厂困境的方法,原来,工厂实际投入的所有资源(人、机、料、场地、水电、资金等)都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必须的和浪费的。就像产品的材料一样,一部分用在良品上,一部分用在不良品上。
也就是说,对于工厂来讲,不仅要改善标准,减少“必须的部分”,同时还要减少“浪费”。而降低浪费,就要像6sigma项目一样,抓住重点,集中资源解决主要矛盾,才能快速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这才是全面的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途径。
福不双至!王冲为自己的领悟付出了代价——由于把工作凌驾与你才有之上,女友小艾提出分手!
10、小试牛刀
王冲将领悟分享之后,并没有得到赞同!不得已,王冲带领管理层在工厂选择了试点——在工厂的副资材和消耗品用量和费用进行改善。通过少数的4个项目,降低了副资材和消耗品用量和费用的35%以上,并通过流程管控,控制了85%以上的副资材和消耗品用量和费用。
这个项目对工厂来讲,九牛一毛!
但对于王冲来讲,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统一了管理层的意识,消除了改善推辞能够过程中的阻力!
11、原来“金矿”一直都在我们脚下
对异常及其对工厂的影响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得出了企业的“金矿”所在!
12、最直接、粗暴的掘金捷径
最快速、大幅度降低设备、材料、效率方面的浪费的改善模式进行了统一,并对工厂6sigma推行方式重新进行了定义!
目的很简单——最快速、最大幅度地降低浪费,提升工厂的效益!
13、有朋自远方来
虽然工厂中的问题得出了统一的认知,但是,面对生活中的异常,王冲却丝毫没有头绪。
而大学的好友一句话惊醒了王冲——男人可以向女友低头,但绝对不可以向生活低头。
14、给浪费装上“GPS”
对工厂的生产管理进行重新定义,全面、客观、清晰的对工厂的浪费进行揭示。
15、我想和你好好的!
解决生活中的主要矛盾!——我只想和你好好的!
16、浪费去哪里了
工厂中的浪费到底是什么,有多少。工厂中的浪费不仅包括了各种异常的浪费,比如设备的、停工待料的、品质的。还有我们并不关注的人员的浪费(包括新人、少人、多人),以及管理的原因造成的浪费。
17、GPS导航下对浪费的精确打击
在对各种浪费及其影响安装了GPS的情况下,对主要的浪费——人员的浪费,包括新人(员工流动)、多人、少人等因素造成的浪费——进行精准打击!快速地、最大限度地提升工厂的效率。
18、不可能的任务
前进的道路永远都是曲折的!工厂的效率和效益都在显著上升,让王冲带领的team充满了斗志。只是隔壁的工厂一项人事制度——加薪!让王冲的工厂在招人上彻底陷入了绝望!
王冲唯一的对策就只剩下了——改善!改善!再改善!
19、我们结婚吧!
王冲终于向和自己一起好些年的女友求婚,但是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女友,而是……
20、产能管理:一条产线只要且必须管理两个工位
标准化产线的产能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工组长的管理因素导致的产能浪费!
21、还要更努力
当王冲将工厂新的一个月的月报提交的时候,BU的李总并没有马上解除广州二厂的危机警报,而是要求再观察几个月!王冲及其team不得不更加努力!
22、我想娶你们的女儿!
王冲最终鼓起勇气向终极Boss——未来岳母发起挑战,结果竟然让王冲意想不到!
23、“惊”出望外
面对官司高管的质问,王冲一一解答,只是公司管理层的决定出乎王冲的意料。
而不经意间,王冲给自己下了套——给广州二厂定了一个难度极高的年度目标,效率还要大幅度提升!因为,王冲提到了关于IE(工业工程)推行过程标准化的问题,降低由于IE人员的作业方法不同导致的产线设定的差异。
24、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面对新的挑战,王冲需要做什么呢?
25、为什么我们可以?
王冲不得不带领team进行总结这段时间以来的工作,大家都畅所欲言,回首望,大家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长!
但是,这种结果离王冲想要的结果还有不小的距离!
26、快速的“突破法则”
Team work的方式,王冲的team终于得出了“突破法则”。并将之应用在工厂中的各方面!
27、工作还可以更好的!
当工厂的效率提升之后,王冲不得不面临另外一个问题——库存。库存与效率是什么关系?库存会不会影响工厂的效率?
从工厂的整体效率来看,库存的存在,当然严重降低了工厂的效率——因为工厂的产出没有增加,而投入增加了,因此,效率降低了。
王冲要带领team踏上新的征程,再攀高峰!

可以加我的QQ:1301837997
就有机会获得赠书的机会哦!心动不如行动!
《冲出重围》简介
本书的主角王冲,工业工程(IE)毕业之后投身于制造业中,跌打滚爬了十年,机缘巧合之下,在一家外资企业,转职作了生产厂长,就在王冲略微的沾沾自喜中,却接到了BU head李总的最后通牒——如果不能在四个月内将工厂的效益大幅度提升,公司将把订单转移到人工成本更低的内地工厂,关闭王冲所管理的这家工厂。
这是一家跨国公司,公司的管理相对完善,只是在面对人民币升值、人工成本上升等一系列的打击的情况下,陷入了成本的泥沼。
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困境,王冲要如何努力才能最终带领这家工厂冲出成本的泥沼,一飞冲天呢?
王冲经历了彷徨、挣扎,最终奋起,带领team不断探索,明确量化了企业的目标,并依此得出了企业快速突破的捷径。最终带领团队完成了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得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快速突破法则”。
本书以小说的方式,通过工厂中典型的、有代表意义的案例来展开分析。读者一直陪伴着本书的主角王冲,看这位受过专业技术及管理训练的厂长,如何堕入困境,在困境中遇到了哪些棘手的问题。再如何一步步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谷底爬出。
 
你好!
继《冲出重围》之后,《精益极限改善》全新上架!
京东、天猫及各大新华书店有售!
本书的理念传播离不开大家的支持!
有时间可以看一下! 收起阅读 »

从6sq来看精益生产的缺陷

“精益生产”推行方式与企业目标的悖论 ——读《冲出重围》有感 写在最前面的话! 精益生产虽好,但是仅仅靠学习,并不能超越对手! 我们一定要闯出一条更好的路,才...
“精益生产”推行方式与企业目标的悖论
——读《冲出重围》有感

写在最前面的话!
精益生产虽好,但是仅仅靠学习,并不能超越对手!
我们一定要闯出一条更好的路,才有可能打败对手!

既然说“精益生产”的推行方式不符合企业的目标,我们还是回到一个非常古老的话题,企业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否则,大家会说我在哗众取宠,无病呻吟!
(1)企业的目标及其实现途径
那我们来看,企业的目标到底是什么?以及如何实现企业的目标?
企业的目标,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地球人都知道,企业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利润”。
这是毋庸置疑的。企业的目标绝对是利润!因为对于任何投资行为来讲,利润是唯一的动力和目的。如果将企业的目标进行量化,对于企业来讲,应该赚多少利润呢?
答案很简单——“赚尽可能多的利润”。不管企业所处的行业有多么不同,企业自身的状况有多么不一样。所有企业的目标总是唯一的——利润最大化(即:MAX利润)。
道理很简单,对于投资,能赚两块钱,谁都不愿意赚一块钱。
企业要如何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呢?
很明显,在Max利润的驱动下,企业应该将所有能赚钱的项目都做了。从消除浪费的角度来看,就是要把企业中所有的浪费都消除了。这样企业的利润就实现最大化了。
这是非常理想的状态。——但很明显是不现实的!
对任何企业来讲,所能投入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这里有限的资源,并不是单纯的指资金,还包括了人员、能源以及时间等等一系列企业所拥有的要素,这些资源都是有限的。
在有限资源的限制条件下,企业不可能把所有能赚钱的项目都做了,也不可能消除所有的浪费。
任何企业所追求的,都必然是在有限投入资源的前提下获取最大的利润。这就要求,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企业应该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赚钱的项目上,消除浪费,也应该消除最主要的浪费。
用简单的等式来描述企业的目标,就是:
Max利润=Max产出 – Min投入
从这个等式,我们就可以得出:
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企业应该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收益最大的项目。从而实现用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
不管是产出最大化还是投入最小化,都不能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理清了企业的目标,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精益生产。不过,在看精益生产之前,我们还是先来看一下6sigma改善。因为二者的联系非常紧密,而且有联合的趋势。
(2)6sigma改善的目标及过程
众多周知,6sigma是一种快速地、突破性地改善,一种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改善的方法。其追求“零缺陷” (zero defect)。
6sigma在追求“零缺陷”的改善过程中,认为所有的缺陷并不同等重要,而是认为重要的20%的缺陷占据了总体缺陷的80%。这就是“二八定律”。6sigma完全不主张全面消除品质缺陷。而是认为要寻找重要的20%的缺陷,集中资源消除这些重要缺陷,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突破性的改善。
整体来讲,6sigma的改善过程中。在D阶段,通过寻找、筛选缺陷,找出其中最重要的Top3或者Top5缺陷。在后续的阶段中,通过M阶段、A阶段不断地对影响品质的主要因素进行筛选。在I阶段,对极少数的关键因素进行改进,从而取得在上品质大幅度、地突破性地快速提升。最后,对关进因素进行管控,确保项目改善成果。
纵观整个6sigma项目,就是一个寻找重点问题,解决重点的过程。把“二八原理”运用到淋漓尽致,这才是6sigma项目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收益的关键。
而6sigma改善的诸多工具,都是在为准找和改善主要问题服务的。很明显,6sigma的改善过程是符合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的。
我们不禁要问,既然6sigma的改善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的改善效益,为什么精益生产不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突破性的效果呢?
(3)精益生产目标及其推行
如果我们把“二八原理”应用到企业的浪费中,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下述的结论:
在企业所有的浪费中,20%的主要浪费占据了企业浪费成本的80%。
如果认同上面结论的话,是不是意味着:
只要消除或削减重要的20%的浪费,企业的浪费成本就可以快速、大幅度地降低。而不是消除所有的浪费!
基于上述的结论,我们再来看精益生产的改善。
精益生产主张全面消除企业的浪费,从而不断降低企业成本,以获取更多利润。在这个过程中,对浪费进行了总结,形成了“七大浪费”。精益企业要全面消除“七大浪费”。精益生产追求“零浪费”。
在改善的目标上,可以说精益生产与6sigma是殊途同归!并无差异。
但是,精益的改善的中,同样有诸多的工具。这些工具都是为了寻找和解决问题而存在的。
在企业生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人员、设备、材料、方法等各种异常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生产受阻,我们习惯性地希望通过各种方法来消除这些异常。
比如导入TPM和“自働化”,是要提高设备的稳定性,从而减少设备故障对生产的影响,SMED是为了减少转换的浪费,通过实施价值流和JIT,是为了消除库存的浪费……
但是,依据“二八原则”,我们需要回答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我们努力运用各种工具,想要消除的浪费是企业重要的浪费吗?如果不是,消除了这些浪费,虽然有助于企业更好地运行,但并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的状况,这很明显违背了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若连浪费是多少,在哪里都不清楚,谈消除主要浪费?无异于痴人说梦!
试想:
(1)我们努力推行SMED,希望减少转换的浪费,但是,如果有明确地数据证明转换的浪费其实只是工厂浪费中不到5%,你还要继续这个项目吗?
(2)我们努力推行TPM,我们能消除所有设备的异常吗?我们能消除设备的所有异常吗?若不能,我们应该怎么办?
(3)极端一点,在导入精益生产的时候,我们习惯性地完成VSM,要消除库存的浪费,能肯定库存浪费就一定是所有企业最大的浪费吗?(如果真是的话,也许每个企业的精益生产都可以成功了!呵呵——,极端了一点!)
……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简单的事实——不管是什么精益的方法或者工具,其目的都是尽可能多地消除浪费。
对比精益生产的改善与6sigma改善,我们会发现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重点。
为什么精益生产的改善不能专注于重点呢?我们会有诸多的理由,甚至借口。每个企业的行业不同,浪费的重点很难把握。或者管理方式不同……
对于6sigma来讲,不论是什么行业的企业,什么类型的企业,都是要从重要的缺陷进行改善。
这才是6sigma改善也精益生产改善的最大不同。
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任何行业的企业,其目标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也都会受到资源有限性的约束。要想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企业就应该将主要资源集中在重要的浪费上,而不是全部的浪费上。
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企业在推行精益生产(LP)的过程中,根本不可能消除所有的浪费,同样因为资源的有限性。
只要消除主要的20%的浪费,就足以使企业的状况发生根本的改变,而且,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企业的主要浪费也会不断改变,持续专注于改善最主要的20%的浪费,企业推行精益生产(LP)的过程必然会被大幅度缩短。这才是企业实施精益生产的的捷径,也是符合企业目标(利润最大化)的最正确的路。
如果认同上述的观点,也许对我们来讲,深入思考:
为什么在6sigma改善上,抓重点就这么简单,而在推行精益生产消除浪费的过程中,寻找重点就这么困难。这才是我们推行精益生产的时候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精益生产的理念虽好,但在方法上并不是没有缺陷!
工具永远都只是工具,工具的价值最大化,取决于运用工具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而不是工具本身有多么先进,多么神圣!只有抱着这样的思想,才能不为工具所困,才能真正驾驭工具,让工具为我所用。这才能——无招胜有招!

——题外话
在工作中,我们习惯性地每天喊着“要抓重点”,“要解决主要问题”等等。但是,真的解决了主要的问题吗?
对于企业来讲,判断企业的主要问题是否得到解决的最直观的判断依据就是——看结果,企业的效益是否获得大幅度地提升?
这是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既然企业的主要问题都解决了,企业的效益还不会大幅度提升吗?
“抓重点”,不应该仅仅是一种理念,而应该有具体可行的方法去支撑。否则,再好的理念,都只能是空中楼阁。


推荐一本讲述在企业推行快速精益6sigma的书籍!
《冲出重围》目录及导读
前言——“中国制造”可以有快速崛起的捷径
1、“利润!我要的是利润!”
六月底,一份工厂的生产力提升总结报告,让王冲被BU(事业部)的李总抓过去,猛K了一顿,原因很简单——王冲自年初调任广州二厂的厂长以来,工厂并没有出现利润显著提升的结果。
最后被通牒——如果不能在四个月内将工厂的效益大幅度提升,公司将把订单转移到人工成本更低的内地工厂,关闭王冲所管理的这家工厂。
2、用工荒——逼死我也没用
屋漏偏逢连阴雨!工厂CD-7的订单大幅度增加,工厂不得不新增20%的员工。但是,王冲不得不面临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HR招不到足够的员工。王冲又该如何?
改善!改善!再改善!
3、逃离北上广
王冲所在的是一家跨国公司,公司的管理相对完善,只是在面对人民币升值、人工成本上升等一系列困境的连环打击的情况下,陷入了成本的泥沼。面对这种困境,公司不得不导入自动化设备提升生产力,同时将部分工厂迁徙到人工成本更低的内地或者东南亚的国家。
逃离北上广的并不仅仅是人,还有企业!
4、消除七大浪费与企业目标的悖论
在迷茫中,王冲给之前的老板打了个电话,对企业的目标进行思考,得出了量化的企业目标——利润最大化,并对精益生产和6sigma进行宏观的对比,得出了企业的获得利润最大化的途径——把主要的资源放在重要的20%的问题上。
虽然了解了努力的方向,但依旧没有具体可行的方法来支撑这个目标,王冲依然彷徨。
5、故障!故障!
当工厂新引进的设备发生了异常,导致大面积的生产中断时,王冲义无反顾地“丢下”自己的女友,将工作放在了第一位。最终虽然异常得到了及时的解决,并没有对生产进度产生太大的影响。但王冲不得不深思一个问题——设备的导入对于企业是否真的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6、天啊!黑暗侵袭
在月初完成半年度总结的过程中,王冲遇到了问题:各部门一直在努力推行改善,报告中似乎也卓有绩效,但是工厂的主要绩效并没有显著提升,二者之间到底是怎么了?
工厂中统计的各种异常的损失工时的数量与真实的浪费工时数量相差甚远,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7、工厂的效率真的提高了吗?
工厂追求的效率到底是什么效率?某个产品的效率,某个车间的效率?还是工厂的整体效率?
精益生产追求的是工厂的整体效率,但工厂整体的效率如何评价?整体效率有什么特点?如何知道工厂的效率是否真的提升了,提升了多少?都将在本章揭示。
以及在企业的整体效率下,应该如何提升企业效率?
8、“被”郊游
不管王冲愿意不愿意,王冲都不得不接受两个不好的消息!
第一,工厂针对CD-7的改善并非一帆风顺,改善效果与预期相差甚远!工厂又该如何?
第二,要陪女朋友郊游,虽然很累很忙,但还是要积极响应女友的要求。
9、多么痛的领悟!
郊游中,一心二用的王冲顿悟了解决工厂困境的方法,原来,工厂实际投入的所有资源(人、机、料、场地、水电、资金等)都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必须的和浪费的。就像产品的材料一样,一部分用在良品上,一部分用在不良品上。
也就是说,对于工厂来讲,不仅要改善标准,减少“必须的部分”,同时还要减少“浪费”。而降低浪费,就要像6sigma项目一样,抓住重点,集中资源解决主要矛盾,才能快速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这才是全面的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途径。
福不双至!王冲为自己的领悟付出了代价——由于把工作凌驾与你才有之上,女友小艾提出分手!
10、小试牛刀
王冲将领悟分享之后,并没有得到赞同!不得已,王冲带领管理层在工厂选择了试点——在工厂的副资材和消耗品用量和费用进行改善。通过少数的4个项目,降低了副资材和消耗品用量和费用的35%以上,并通过流程管控,控制了85%以上的副资材和消耗品用量和费用。
这个项目对工厂来讲,九牛一毛!
但对于王冲来讲,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统一了管理层的意识,消除了改善推辞能够过程中的阻力!
11、原来“金矿”一直都在我们脚下
对异常及其对工厂的影响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得出了企业的“金矿”所在!
12、最直接、粗暴的掘金捷径
最快速、大幅度降低设备、材料、效率方面的浪费的改善模式进行了统一,并对工厂6sigma推行方式重新进行了定义!
目的很简单——最快速、最大幅度地降低浪费,提升工厂的效益!
13、有朋自远方来
虽然工厂中的问题得出了统一的认知,但是,面对生活中的异常,王冲却丝毫没有头绪。
而大学的好友一句话惊醒了王冲——男人可以向女友低头,但绝对不可以向生活低头。
14、给浪费装上“GPS”
对工厂的生产管理进行重新定义,全面、客观、清晰的对工厂的浪费进行揭示。
15、我想和你好好的!
解决生活中的主要矛盾!——我只想和你好好的!
16、浪费去哪里了
工厂中的浪费到底是什么,有多少。工厂中的浪费不仅包括了各种异常的浪费,比如设备的、停工待料的、品质的。还有我们并不关注的人员的浪费(包括新人、少人、多人),以及管理的原因造成的浪费。
17、GPS导航下对浪费的精确打击
在对各种浪费及其影响安装了GPS的情况下,对主要的浪费——人员的浪费,包括新人(员工流动)、多人、少人等因素造成的浪费——进行精准打击!快速地、最大限度地提升工厂的效率。
18、不可能的任务
前进的道路永远都是曲折的!工厂的效率和效益都在显著上升,让王冲带领的team充满了斗志。只是隔壁的工厂一项人事制度——加薪!让王冲的工厂在招人上彻底陷入了绝望!
王冲唯一的对策就只剩下了——改善!改善!再改善!
19、我们结婚吧!
王冲终于向和自己一起好些年的女友求婚,但是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女友,而是……
20、产能管理:一条产线只要且必须管理两个工位
标准化产线的产能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工组长的管理因素导致的产能浪费!
21、还要更努力
当王冲将工厂新的一个月的月报提交的时候,BU的李总并没有马上解除广州二厂的危机警报,而是要求再观察几个月!王冲及其team不得不更加努力!
22、我想娶你们的女儿!
王冲最终鼓起勇气向终极Boss——未来岳母发起挑战,结果竟然让王冲意想不到!
23、“惊”出望外
面对官司高管的质问,王冲一一解答,只是公司管理层的决定出乎王冲的意料。
而不经意间,王冲给自己下了套——给广州二厂定了一个难度极高的年度目标,效率还要大幅度提升!因为,王冲提到了关于IE(工业工程)推行过程标准化的问题,降低由于IE人员的作业方法不同导致的产线设定的差异。
24、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面对新的挑战,王冲需要做什么呢?
25、为什么我们可以?
王冲不得不带领team进行总结这段时间以来的工作,大家都畅所欲言,回首望,大家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长!
但是,这种结果离王冲想要的结果还有不小的距离!
26、快速的“突破法则”
Team work的方式,王冲的team终于得出了“突破法则”。并将之应用在工厂中的各方面!
27、工作还可以更好的!
当工厂的效率提升之后,王冲不得不面临另外一个问题——库存。库存与效率是什么关系?库存会不会影响工厂的效率?
从工厂的整体效率来看,库存的存在,当然严重降低了工厂的效率——因为工厂的产出没有增加,而投入增加了,因此,效率降低了。
王冲要带领team踏上新的征程,再攀高峰!

可以加我的QQ:1301837997
就有机会获得赠书的机会哦!心动不如行动!
《冲出重围》简介
本书的主角王冲,工业工程(IE)毕业之后投身于制造业中,跌打滚爬了十年,机缘巧合之下,在一家外资企业,转职作了生产厂长,就在王冲略微的沾沾自喜中,却接到了BU head李总的最后通牒——如果不能在四个月内将工厂的效益大幅度提升,公司将把订单转移到人工成本更低的内地工厂,关闭王冲所管理的这家工厂。
这是一家跨国公司,公司的管理相对完善,只是在面对人民币升值、人工成本上升等一系列的打击的情况下,陷入了成本的泥沼。
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困境,王冲要如何努力才能最终带领这家工厂冲出成本的泥沼,一飞冲天呢?
王冲经历了彷徨、挣扎,最终奋起,带领team不断探索,明确量化了企业的目标,并依此得出了企业快速突破的捷径。最终带领团队完成了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得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快速突破法则”。
本书以小说的方式,通过工厂中典型的、有代表意义的案例来展开分析。读者一直陪伴着本书的主角王冲,看这位受过专业技术及管理训练的厂长,如何堕入困境,在困境中遇到了哪些棘手的问题。再如何一步步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谷底爬出。
 
你好!
继《冲出重围》之后,《精益极限改善》全新上架!
京东、天猫及各大新华书店有售!
本书的理念传播离不开大家的支持!
有时间可以看一下! 收起阅读 »

热门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