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经理之思考(五)

                                      执行无力谁的错?     存续多年的传统企业里,似乎总有跟不上趟的员工,问问老板,问...
                                      执行无力谁的错?
    存续多年的传统企业里,似乎总有跟不上趟的员工,问问老板,问问中层,普遍的问题是执行力不够。老板眼里,中层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没有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中层眼里,员工墨守成规,不接受新事物,不肯改变习惯做法。
    前天,一家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告诉我,作为一家近三十年的民企,市场的变化迫使企业做出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动作,她明显感觉到管理层不能跟上变革的步伐,思想和行动上都已经落后,需要“引狼入室”改造或者干脆“一刀砍下”。
    我连问她三个问题:
一、决策没问题,执行无力,是谁的问题?
二、换人能否解决问题?
三、人的问题是态度问题还是能力问题?
    作为老企业能活到今天,有过艰难也有过辉煌,有过成绩也有过失误,沉淀下来有精华也有糟粕,所以对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困境,既要有足够的胆略去面对,更要有刮骨疗毒的决心;既要客观分析问题所在,更要着重系统性解决,不偏不倚,对症下药。
    今天的市场环境显然不同于N多年前,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客户需求多变、个性化要求、可靠性、最优化的成本、多品种小批量、最短交期、员工流动性等等。研发、制造、销售、服务需要适应新的要求,对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不是谁的问题,而是管理上的问题。说到企业管理主要是对资源的管理,管理的目标就是效益增长,管理的过程是资源的识别、配置、利用、评价和改进。虽然,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的核心和主导,但也不能把企业经营管理上所有问题最终都归结于人的因素上。
    那么,我们该如何有所作为呢?首先,深入细致、客观全面调查研究企业现阶段以及未来面临的机遇挑战,评估企业的优势劣势,在此基础上识别出企业需要调整的市场方向、产品组合,识别出需要调整和补充的资源需求。其次,必须在企业内部充分沟通传达任何变革的信息,让全体员工意识到变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努力投身其中。第三,系统化组织设计、流程设计,必须切实兼顾到基层执行层面,并在企业内部营造服务基层的务实作风。
    确实,企业发展过程中,个别员工存在掉队的困境,但如果整个团队都存在这种困境,那就要反过来问问,老板管理方式是否过于激进,企业激励机制是否有问题,企业人力资源梯队建设是否缺乏规划或滞后?在民营企业里,经常发现这个用人死循环,一方面对老人不看好,一方面引进的新人呆不长,老员工薪资不高,干劲不足,虽不看好,还得用;招新人,薪资低了找不到,薪资高了,在这种环境下,很难融合,开展工作内部阻力很大,难有作为,往往呆不长。这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尤为重要,管理团队建设关键在于形成稳定合力,统一方向、统一思想、协同作战,要通过核心人物,逐步改善有缺陷的企业文化,这需要时间系统策划。
收起阅读 »

职业经理人之思考(4)

                                          管理体系简单说     做质量工作的朋友们对管理体系再熟悉...

                                          管理体系简单说

    做质量工作的朋友们对管理体系再熟悉不过了,特别是体系工程师,作为公司内部的专业贯标推动者肯定有很多话要说,那么作为一个专业者面对企业里那些不知标准为何,不懂体系作用的人时,如何用通俗简单的语言传达你对标准和管理体系的理解呢?
    企业里有很多体系,比如质量、环境、职业健康管理体系,还有能源、计量管理体系,特定的行业还有信息安全、食品安全等等,对于专业人员也觉着有点头大。怎么理解这么多管理体系呢?它们的必要性和意义又何在?
说体系就要说到标准,标准是一种规范、规则,是为了统一和形成某种可供执行的秩序而制订,简单说,标准规定了事物、行动的要求和如何做。就像交通规则一样,红、绿、黄指示灯,大家明白了,就按这个规则做。各行各业、各项工作、每一个产品、服务都有相应的标准规定,这样保证了重复性和可复制性。
    我们日常喝的水都有标准,一类东西一类标准,自来水有自来水的标准、桶装纯净水有不同的标准,因为用途不一样,要求不一样。有了统一的标准,保证了我们喝的水不管是哪个厂家生产,其加工方法、成分、包装是一致的。
再说管理工作也是有标准的,标准没有高低和优劣之分,只有符合不符合。管理标准是对某项管理活动的规范要求,比如质量管理体系是对质量相关工作的规范和要求,环境管理体系是对环境有影响的动的规范和要求。因为管理的对象不同,管理的内容不同、目标和要求也不同。
    管理体系标准就是对管理对象提出的基本要求,是通用性要求,因为标准涵盖范围广,要兼顾不同组织类型(制造业、服务业、各类机构),所以只是一个基础性标准。打个比方,就象人物素描,有手有脚、有头有脸、有身体就是一个完整的人形了,标准只管你符合这个“人形”不问具体性别、年龄、胖瘦。所以,你执行了这个标准,只是表明你沿着这个“正确”的道走了,不会走得“偏”了,不象个“人”了。 
    我们了解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最早是84版,三十多年来,标准更迭,发展出来的其他管理标准越来越完善。管理体系的认证审核也切实推动了各类组织的管理规范化,不可否认,这是管理科学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但是,管理体系贯标推行中也暴露出来很多问题, 比如多个体系的整合问题,在一个组织内,其实只有一个大的体系存在;再比如,管理体系的有效性问题,很多中小企业只为取证,不求管理标准化,形式主义,说一套做一套,“两张皮”现象严重;还有认证审核乱象,认证机构也存在形式交差的现象。作为企业里专业体系工作者,应该传达正确的理念,客观评价标准的作用,要掌握标准的精要,活学活用。
    首先,管理标准是规范管理的基础门槛,不能期望通过贯标认证提升了管理水平和绩效,认证审核仅仅是一项符合性检查,持续的符合也不能代表组织的绩效,体检没毛病,不代表你体能素质很好,考核体质健康的指标还有很多;
    其次,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管理工作必须具有创造性。要树立自我驱动的管理理念,管理体系作为基础,就像提供了做一道菜的原材料,做出一手好菜,还需要综合功力:时间火候的把握、适宜的配料。可以为企业应用的管理技术方法很多,企业需要不断知识更新、学习,针对每一个具体的业务流程深入挖掘,精益改进。
    第三,管理体系的核心价值在于有效性,标准的要求不是静止的,持续改进是标准的核心理念。企业管理工作者必须始终贯彻这一管理理念,而不是动辄标准要求,这是管理的要求,标准是“师傅引进门,修行靠自己”。课本之外、标准之外的功夫才是有别于人的真本事。标准是形式,管理更多关注内容,关注实效,企业众多管理体系归根结底落实到各业务部门、各职能岗位,结合标准要求,落实到具体的事和人,做到了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做事有标准,目标明确,结果导向,这才是有效性管理的落实。
收起阅读 »

不以预防为目的的质量管理就是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从供应链管理看中日汽车制造的差距

   中国的汽车制造从2009年开始到现在已近连续十年为世界第一的汽车产销大国。但中国的汽车制造距离国外的汽车制造差距不仅仅是变速箱和发动机方面的技术差距。在质...
   中国的汽车制造从2009年开始到现在已近连续十年为世界第一的汽车产销大国。但中国的汽车制造距离国外的汽车制造差距不仅仅是变速箱和发动机方面的技术差距。在质量控制方面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影响整车质量的重点供应链质量管理方面与日系车的差距非常明显。

       我们都知道,汽车的质量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对零配件,一辆车由3W以上的零配件组装而成,如果零配件的质量是百分比级别(按0.1%),则一辆新车就有30个以上的缺陷,所以汽车零配件的质量水准必须达到PPM的水平。像国内的大部分车厂,其供应链质量管理方式主要还是靠质量检验(包括有IQC、IPQC、QC、FQC、OQC等,生产人员和检验人员比在20:1以上),这种方式不仅仅产品质量不能保证(因不合格品有流出的风险,其质量水准也不可能达到PPM水平),而且会产生很多浪费,增加零配件的成本,具体请见下图:

中国的汽车制造从2009年开始到现在已近连续十年为世界第一的汽车产销大国。但中国的汽车制造距离国外的汽车制造差距不仅仅是变速箱和发动机方面的技术差距。在质量控制方面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影响整车质量的重点供应链质量管理方面与日系车的差距非常明显。

       我们都知道,汽车的质量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对零配件,一辆车由3W以上的零配件组装而成,如果零配件的质量是百分比级别(按0.1%),则一辆新车就有30个以上的缺陷,所以汽车零配件的质量水准必须达到PPM的水平。像国内的大部分车厂,其供应链质量管理方式主要还是靠质量检验(包括有IQC、IPQC、QC、FQC、OQC等,生产人员和检验人员比在20:1以上),这种方式不仅仅产品质量不能保证(因不合格品有流出的风险,其质量水准也不可能达到PPM水平),而且会产生很多浪费,增加零配件的成本,具体请见下图:
中国的汽车制造从2009年开始到现在已近连续十年为世界第一的汽车产销大国。但中国的汽车制造距离国外的汽车制造差距不仅仅是变速箱和发动机方面的技术差距。在质量控制方面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影响整车质量的重点供应链质量管理方面与日系车的差距非常明显。

       我们都知道,汽车的质量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对零配件,一辆车由3W以上的零配件组装而成,如果零配件的质量是百分比级别(按0.1%),则一辆新车就有30个以上的缺陷,所以汽车零配件的质量水准必须达到PPM的水平。像国内的大部分车厂,其供应链质量管理方式主要还是靠质量检验(包括有IQC、IPQC、QC、FQC、OQC等,生产人员和检验人员比在20:1以上),这种方式不仅仅产品质量不能保证(因不合格品有流出的风险,其质量水准也不可能达到PPM水平),而且会产生很多浪费,增加零配件的成本,具体请见附析图片

       我们可能看到过这样一句评价“开不坏的丰田”。先介绍一下丰田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在广州黄阁汽车城,丰田通过物流车把供应商的车间和丰田的车间直接的连在一起,建有专门的物流车道由第三方物流确保物流的准时到达,降低物流周转的时间和减少物流的成本。这种高效低成本的物流管理方式恰恰是建立在零件质量保证的基础之上的,如果供应商的零件质量不能保证,因其没有库存,就必然会停产,产生停工待料的损失。也就是说,要想达到这种精益生产的要求,前提是先做好供应链的质量管理,而且必须是以预防为主的质量管理,在新车开发阶段,通过设计预防确保不接受、不制造和不流出不良,降低供应链的质量风险。

       现丰田的日本供应商针对量产产品,其品质部门的人员根本不用做检验(绝大部分的检验都由生产人员自检,生产人员和品质人员比在50:1以下,而丰田是2000个生产人员才配个检验员,根本不存在IQC、IPQC、QC、FQC、OQC这些岗位),采购不需要下订单,生管不用做计划(其用看板管理方式进行物流拉动),也不存在材料仓和成品仓。这种低成本的运作方式都是建立在质量预防的基础之上的,不仅仅保证了产品的质量,而且大大降低了人工等方面(上图中所列)的成本。这也是丰田汽车能做到“开不坏的丰田”和汽车行业毛利之王的原因之一。

       现国内的零配件供应商虽然大部分已通过IATF16949认证,但质量管理水平并没有明显提升(与质量管理平均水平相比),距离汽车行业优秀供应商的关距还非常大,其体系和五大工具应用还是以应付各种审核为主(甚至还存在造假)。所在在这里发表此文,希望各位同行能多交流意见,关注本公众号(ZLGLCD),共同推进我们的质量管理以预防为主(在IATF16949标准8.3设计和开发总则中明确规定“应以预防为主,而不是探测”),提升中国的汽车制造质量水平。

       您也不希望贵公司的质量管理一直耍流氓下去吧,哪就赶快关注我吧,我会定欺上传一些干货给大家分享。公众号ZLGLCD(质量管理充电的第一个字母)




  收起阅读 »

职业经理人之管理思考(3)

                                      企业管理无力的病根在哪?     人生病了总要看病抓药,医者望闻诊切...
                                      企业管理无力的病根在哪?

    人生病了总要看病抓药,医者望闻诊切,反复求证,力求找到病根,辩证施治,患者求医心切,巴不得药到病除,一急一慢,常常闹出医患矛盾。
    企业里也如此,老板知道企业机体不健康有毛病,急于改变现状,找过咨询公司专家诊断,招过职业经理人参与管理,人换了一个又一个,结果似乎也没达到预期,很是郁闷,自己亲力亲为,自觉力不从心,花钱用人又不满意,如何是好?
    笔者就碰到过这样一个企业:一个近十年的老企业,由小到大,虽有发展,但一直难有突破,最近几年一直停留在五六千万产值的水平,内部运营问题一大堆,磕磕绊绊,举步维艰。和老总聊后得知:
1.    企业流动资金短缺,客户账期长,供应商欠款也多,有时会有缺料停产发生
2.    客户对交期要求快,有时满足不了
3.    产品质量不稳定,有索赔和退货
4.    研发涉及项目多,落地的很少
5.    招工难
6.    管理执行力差
    企业大致的情况是这样,我和老板理了理,涉及了研发、生产、销售、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我对老板说,你看企业里所有的问题都反映出来了,哪个企业不都是这样的有一个或者多个问题吗?只不过,我们这个企业每个业务环节问题都很突出。 但是从系统的思维角度看,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一个业务部门的问题造成原因可能来自另外一个部门,所以你会发现各个部门总有理由把责任推卸到别的部门,最后问题推到公司管理层面。
   老板听了连连说对,就是这样的,比如:交不了货,怪生产部门不得力,生产部说材料短缺影响生产、缺人产线开不足,问采购部说,供应商欠款太多了,不付款不发货,人力资源部说生产环境不好,不好招人,财务部说销售部回款计划不及时、不足额,钱不够用,销售部说客户因为产品供货不及时还有质量问题,所以回款不正常,似乎都有很多说不出的苦衷。
   老板很无奈,说感觉一盘散沙,无从下手,进入了管理死循环。我笑笑告诉老板咱们企业得了系统病,老板开玩笑问:是血液系统病还是神经系统病?我反问老板:你觉得是哪个呢?老板想想回答说:感觉都有病,病的不轻。我告诉老板:如果你觉得血液有病了,那你就得换血、输血,这几年你也换过不少人了,效果如何你很清楚。老板说,是啊,来的时候都是信誓旦旦,半年后,都没有明显起色。我看看老板一脸迷茫的样子笑着问他:你有考虑过你的问题么?老板有点尴尬:我的问题?我不懂管理,我可以用职业经理人啊!
我说那么我们理理作为老板的管理职责如何?老板说好,我在纸上梳理下来这样三条:
1.    管理决策
2.    资源提供 
3.    绩效管理
   我递给老板看,老板一看,流露出不以为然的表情,我知道他原本以为我能整出啥高人一等的招来,看了寥寥数字,显然有点失望,心想不就是一个套路么!我问老板:这三条,你做了吗?做到位了吗?做出成效了吗?老板面有难色回答:我日常工作就是外部接待、内部开会安排布置工作,具体工作都安排下面去做了。我说:不谈虚的,就谈你上面的问题:
   企业流动资金不足,一方面要做好销售回款计划,另一方面要引入流动资金,你有要求财务部、销售部制定计划没?销售回款涉及赊销账期、注入流动资金需要付出资金成本,这些资金需求就需要你老板最终决策。
   生产运行管理虽然有具体部门实施,作为老板你了解产能瓶颈没?有没有定期评估生产的绩效:产量、效率、质量、损耗?这些数据你可以要求财务、生产部门提供的。
   另外,我问你,你每个月还看财务报表啊?老板摇摇头,说:需要时会问财务。具体到细节问题上,管理部门有时也处理不力,我不可能处理这些具体的问题吧!
   我说:对,你当然不需要去招工,但你要让人力资源部门给出招工的政策需求,你作为老板需要评估用工成本做出用工策略选择;你当然不需要指导生产部门如何管控质量,但你必须在管理层传达质量的重要性,并且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比如,你参与过质量分析会没?对质量问题、事故的处理决态度如何?还有在管理层面,作为老板,你有没有理清楚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绩效要求、评价准则?
   老板听了很认真,最后,诚恳地对我说:是的,看来,我这个老板还有很多方面没有做到位,我这个船老大有责任呢!
    我举这个事例,倒不是把所有的管理责任全推给老板,二八法则大家知道,企业里80%的问题都可以归结到管理问题,理顺管理就是要求:高层做好决策导向、中层做好实施部署、基层做好执行落实。
收起阅读 »

职业经理人之管理思考(2)

                                         现场管理     在民企多年,发现业务管理部门普遍有个短板,很多人身在其中常...
                                         现场管理

    在民企多年,发现业务管理部门普遍有个短板,很多人身在其中常常不知道有这个弊病,那个通病就是腿懒不肯下现场,喜欢坐在办公室里闷头思考,喜欢在会议室里激烈讨论。结果就是考虑的很多,做的很少,见效的没有几个,然后大家互相埋怨、指责,最后结论是人不行。
很多现象大家不鲜见:销售部门不知道工厂制造能力、采购部门不知道物料的品质要求、I技术部门不会操作产线、生产部门不会品质分析、设备部门不懂得预防维护、品管部门不会现场控制,计划部门不懂得动态调整,诸如此类,司空见惯,犯得就是部门官僚和本位主义,说穿了,直接点就是都能动嘴不肯动手动脚,多到现场、多去车间走走、看看、动动手,问题调查清楚了,毛病找对症了,一手信息掌握清楚了、处理起来也就有的放矢,直指病根,决策也有了可靠的依据了。
     大家知道,信息传递过程总要出现各种拷贝走样,人为加工(放大或缩小)的、理解偏差的、甚至来自源头错误的信息被大家引用,这就要求业务管理部门设法获得一手的信息,特别对重大决策和事件的调查必须深入现场,通过观察、询问、亲身体验、反复求证,得到真实可靠的信息,而不是道听途说,经不起考证的传言。
针对生产管理部门而言,现场管理包括了人、物、信息的管理,本质上都是资源的管理,管理好了,资源得以高效利用,体现出管理效益,所以,管理出效益不是口号,而是行动,落实在现场管理中。
    现场管理就是走动管理,管理的对象不是静止的,现场员工、物料、产品随着时间空间变化在流动,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时刻掌握现场的动态变化信息,把握流向、趋势,将其控制在既定的轨道。
说了要求,道理都懂,也要讲方法。如何走?我的建议是要戴着眼镜走,看异常波动,看问题所在,看哪些地方产线乱了,哪些工序质量不正常,哪些地方物料堆积了,哪些环节产生废料了?就是要看到变异、不正常现象。看到了问题,要进一步去追根溯源,找发生问题的原因,要通过看到的现象、收集到的信息,汇集到大脑里,建立相互间的联系,找到其因果关系、制约促进关系、层次关系。
    就品质管理来说,我们是做材料的,连续生产方式,过程稳定产品质量稳定,过程稳定取决于原材料受控、设备运行稳定、人员监控到位。我们的质检员有时很郁闷,说开机首件也按规定做了,过程定时巡检也做了,还是经常事后发现不合格。我问他:过程发生不稳定在哪些环节,这些环节你能监控到么?如果巡检不能有效覆盖到随机的过程变异,谁来即时提供这个信息?质检员回答:现场产线员工是第一发现人,他们最清楚过程的变异,但是,他们没意识到影响了产品质量。好了,问题搞清楚了,我们要做的事就是培训我们的产线员工,告诉他们,产线上发生的变异(人、机、料、法、环)都会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请他们第一时间反馈质检员确认。
    现场管理就是在走动中,不断传达管理指令、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培训员工的问题意识、锻炼管理者的系统思维能力。
收起阅读 »

职业经理人之管理思考(1)

                                              老板思维 [b]     前天去工厂检查,对工厂执行不...
                                              老板思维
     前天去工厂检查,对工厂执行不力的现场管理,很为恼火,责问工厂负责人为什么管理推动不下去?负责人面露难色:员工难招,怕管狠了,管跑了。我一听有点光火:管不了,不敢管,如果你是老板,你会咋办,下面人不做,你自己做么?负责人不支声,算默认了。
     企业运行总是在动态变动、在矛盾中前进的。管理者的作用就是管理这些无序、凌乱、残缺、突发、低效的人和事情,通过管理活动使之归于有序、完整、高效、可控。管理者的心态必须保持积极和开放,要用老板意识来面对管理上的各种困局,突破畏难情绪和本位主义,才能提升管理能力,成为老板的好帮手。
企业老板,特别是民企老板都是在夹缝中活下来的,确实不容易。哪个老板不是忙里忙外,疲于奔命。想想每天要碰到多少问题:要钱的、要人的、要货的、要管理的、要效益的。光想想这些问题就头疼的要炸了,但不行啊,你是老板,你没地方推、也没法退啊,要活命要出路,必须脑洞大开,见山开山,遇水造桥。这么多年来,不都这样活过来了么!
     因为忙不过来,才考虑引进职业经理人、管理人员队伍,不就想工作做得更细点,做得更好些,通过人来层层管人、管事。可是,似乎实际效果也没那么理想,人多了,扯皮的也多了,管理人员只知道收集问题,把一大堆问题推给老板,说是要老板决策定夺。老板想想很恼火,不会解决问题的管理人员用来干啥?这些问题,真的必须老板来决策吗?
     还真不是困难有多大,问题还出在管理者没有形成老板思维,没有站在老板的立场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老板思维,首先是“责无旁贷”,我是老板,我对公司负责,没有任何推脱,只有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其次是“问题意识”就是要对企业运行各个环节发生的“问题”保持高度敏感,要有察言观色的能力,看出苗头,预防问题的发生;其次是“改进意识”就是要对看到的问题,思考如何解决,怎样做得更好,而不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再一个就是“危机意识”要保持活力和进取心,要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紧迫感,更要有对企业所处环境、自身优势、劣势的清醒认知。
     我们很多时候赋予了管理工作太多技术或者艺术成分,其实,更为重要的还是意识、态度,后者能够让管理人员开发出实际有效的管理创新,促进管理的有效性。
收起阅读 »

绩效主义毁了索尼

索尼,这家代表着“日本制造”到“日本创造”的标杆企业,曾经是无数企业学习的榜样。1946年,索尼公司由井深大、盛田昭夫以19万日元共同创立,到20世纪50年代,...
索尼,这家代表着“日本制造”到“日本创造”的标杆企业,曾经是无数企业学习的榜样。1946年,索尼公司由井深大、盛田昭夫以19万日元共同创立,到20世纪50年代,开发出小型晶体管收音机,并且开始使用SONY商标。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通过激烈的品牌、质量和技术竞争,索尼在电视机行业建立起世界龙头企业的地位。20世纪70年代,索尼连续以超过年销售额6%的资金投入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研制出包括随身听和计算机、3.5英寸硬盘等新型电子产品,成为消费类电子行业的领跑者。20世纪末期,索尼成为了民用专业视听产品、游戏产品、通讯产品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先导之一。辉煌时期,索尼拥有全球价值720亿美元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在电影以及音乐等大众传媒上的成功,也让索尼公司成为了前卫潮流的代名词。

 

然而,索尼近年来的发展颇为不顺。全球频频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让这个电子巨人光华褪色,往日的辉煌业绩,在一些项目上也被后来居上的韩国三星集团超越。被寄予厚望的PS3游戏机,面对微软、任天堂的挑战,也出师不利、亏损严重。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索尼陷入今天的困局?索尼公司前常务董事天外伺郎在一篇名为《绩效主义毁了索尼》的文章中,认为导致索尼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恰恰是公司自1995年开始推行的绩效主义主导下的业绩考核。这篇文章犹如一颗重磅炸弹,激发了人们对绩效管理的思考。作为风靡全球的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方法,绩效管理曾经见证过许多企业的辉煌,至今仍被无数企业奉若经典。而现在,它却被揭示出耐人寻味的另一面。

 

■ 经典案例 ■

 

绩效主义毁了索尼

 

索尼前高管天外伺郎的主要观点

 

一、“激情集团”消失了

 

我是1964年以设计人员的身份进入索尼的。因半导体收音机和录音机的普及,索尼那时实现了奇迹般的发展。当时企业的规模还不是很大,但是“索尼神话”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我46岁就当上了索尼公司的董事,后来成为常务董事。因此,对索尼近年来发生的事情,我感到自己也有很大责任。伟大的创业者井深大的影响为什么如今在索尼荡然无存了呢?

 

首先,“激情集团”不存在了。所谓“激情集团”,是指我参与开发CD技术时期,公司中那些不知疲倦、全身心投入开发的集体。在创业初期,这样的“激情集团”接连不断地开发出了具有独创性的产品。我认为,索尼当初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有井深的领导。

 

井深最让人佩服的一点是,他能点燃技术开发人员心中之火,让他们变成为技术献身的“狂人”。在刚刚进入公司时,我曾经和井深进行激烈争论。井深对新人并不是采取高压态度,他尊重我的意见。

 

为了不辜负他对我的信任,我当年也同样潜心于研发工作。比我进公司更早,也受到井深影响的那些人,在井深退出第一线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仍以井深的作风影响着全公司。当这些人不在了,索尼也就开始逐渐衰败。

 

从事技术开发的团体进入开发的忘我状态时,就成了“激情集团”。要进入这种状态,其中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基于自发的动机”的行动。比如“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发机器人”,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冲动。与此相反就是“外部的动机”,比如想赚钱、升职或出名,即想得到来自外部回报的心理状态。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热情,而是出于“想赚钱或升职”的世俗动机,那是无法成为“开发狂人”的。

 

二、“挑战精神”消失了

 

今天的索尼职工好像没有了自发的动机。为什么呢?我认为是因为实行了绩效主义。绩效主义就是:“业务成果和金钱报酬直接挂钩,职工是为了拿到更多报酬而努力工作。”如果外在的动机增强,那么自发的动机就会受到抑制。从1995年左右开始,索尼公司逐渐实行绩效主义,成立了专门机构,制定非常详细的评价标准,并根据对每个人的评价确定报酬。

 

但是井深的想法与绩效主义恰恰相反,他有一句口头禅:“工作的报酬是工作。”就是说,如果你干了件受到好评的工作,下次你还可以再干更好、更有意思的工作。在井深的时代,许多人都是为追求工作的乐趣而埋头苦干。

 

但实行绩效主义后,职工逐渐失去工作热情。在这种情况下是无法产生“激情集团”的。为衡量业绩,首先必须把各种工作要素量化。但是工作是无法简单量化的。公司为统计业绩,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在真正的工作上却敷衍了事,出现了本末倒置的倾向。

 

因为要考核业绩,几乎所有人都提出容易实现的低目标,可以说索尼精神的核心即“挑战精神”消失了。因实行绩效主义,索尼公司内追求眼前利益的风气蔓延。这样一来,短期内难见效益的工作,比如产品质量检验以及“老化处理”工序都受到轻视。我想指出的是,不管是什么样的企业,只要实行绩效主义,一些扎实细致的工作就容易被忽视。

 

索尼公司不仅对每个人进行考核,还对每个业务部门进行经济考核,由此决定整个业务部门的报酬。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业务部门相互拆台,都想方设法从公司的整体利益中为本部门多捞取好处。

 

三、团队精神消失了

 

2004年2月底,我在美国见到了“涌流理论”的代表人物奇凯岑特米哈伊教授,并聆听了他的讲演。讲演一开始,大屏幕上放映的一段话是我自进入索尼公司以来多次读过的,只不过被译成了英文。

 

“建立公司的目的:建设理想的工厂,在这个工厂里,应该有自由、豁达、愉快的气氛,让每个认真工作的技术人员最大限度地发挥技能。”这正是索尼公司的创立宗旨。没有想到,我是在绩效主义的发源地美国,聆听用索尼的创建宗旨来否定绩效主义的“涌流理论”。这使我深受触动。不久前我在整理藏书时翻出一封信稿,那是我为开发天线到东北大学进修时,给上司写信打的草稿。有一次我逃学跑去滑雪,刚好赶上索尼公司的部长来学校视察。我写那封信是为了向部长道歉。

 

实际上,在我身上不止一次发生过那类事情,但我从来没有受到上司的斥责。虽然这与我取得了研究成果有关,但我认为最根本的是他们信任我。上司相信,虽然我贪玩,但对研究工作非常认真。当时我的上司不是用“评价的眼光”看我,而是把我当成自己的孩子。对企业员工来说,需要的就是这种温情和信任。

 

过去在一些日本企业,即便部下做得有点出格,上司也不那么苛求,工作失败了也敢于为部下承担责任。另一方面,尽管部下在喝酒的时候说上司的坏话,但在实际工作中仍非常支持上司。后来强化了管理,实行了看上去很合理的评价制度。于是大家都极力逃避责任,这样一来就不可能有团队精神。

 

四.创新先锋沦为落伍者

 

不单索尼,现在许多公司都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引进评价体制。但这些企业的业绩似乎都在下滑。

 

索尼公司是最早引进美国式合理主义经营理论的企业之一。而公司创始人井深大的经营理念谈不上所谓“合理”。1968年10月上市的单枪三束彩色显像管电视机的开发,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

 

当时索尼在电视机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几乎到了破产的边缘。即便如此,井深大仍坚持独自开发单枪三束彩色显像管电视机。这种彩色电视机画质好,一上市就大受好评。其后30 年,这种电视机的销售一直是索尼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

 

但是,“干别人不干的事情”这种追求独自开发的精神,恐怕不符合今天只看收益的企业管理理论。索尼当时如果采用和其他公司一样的技术,立刻就可以在市场上销售自己的产品,当初也许就不会有破产的担心了。

 

投入巨额费用和很多时间进行的技术开发取得成功后,为了制造产品,还需要有更大规模的设备投资,亦需要招募新员工。但是,从长期角度看,索尼公司积累了技术,培养了技术人员。此外,人们都认为“索尼是追求独特技术的公司”,大大提升了索尼的品牌形象。

 

更重要的是,这种独自开发能给索尼员工带来荣誉感,他们都为自己是“最尖端企业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单枪三束彩色显像管电视机之所以能长期成为索尼公司的收入来源,是因为技术开发人员怀着荣誉感和极大热情,不断对技术进行改良。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因单枪三束彩色显像管电视机获得成功而沾沾自喜的索尼,却在液晶和等离子薄型电视机的开发方面落后了。实际上,井深大曾说过:“我们必须自己开发出让单枪三束彩色显像管成为落伍产品的新技术。”包括我自己在内的索尼公司高管没有铭记井深大的话。

 

如今,索尼采取了极为“合理的”经营方针。不是自己开发新技术,而是同三星公司合作,建立了液晶显示屏制造公司。由这家合资公司提供零部件生产的液晶电视机“BRAVIA”非常畅销,从而使索尼公司暂时摆脱了困境。但对于我这个熟悉索尼成长史的人来说,总不免有一种怀旧感,因为索尼现在在基础开发能力方面,与井深大时代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今天的索尼为避免危机采取了临时抱佛脚的做法。

 

五.高层主管是关键

 

今天的索尼与井深大时代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呢?那就是在“自豪感”方面的差别。当年创始人井深大和公司员工都有一种自信心:努力争先,创造历史。

当时索尼并不在意其他公司在开发什么产品。某大家电公司的产品曾被嘲讽为“照猫画虎”,今天索尼也开始照猫画虎了。一味地左顾右盼,无法走在时代的前头。

在我开发“爱宝”机器狗的时候,索尼的实力已经开始衰落了,公司不得不采取冒险一搏的做法,但是出现亏损后,又遭到公司内部的批评,结果不得不后退。

今天的索尼已经没有了向新目标挑战的“体力”,同时也失去了把新技术拿出来让社会检验的胆识。在导致索尼受挫的几个因素中,公司最高领导人的态度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

 

在索尼充满活力、蓬勃发展的时期,公司内流行这样的说法:“如果你真的有了新点子,来。”也就是说那就背着上司把它搞出,与其口头上说说,不如拿出真东西来更直接。但是如果上司总是以冷漠的、“评价的眼光”来看自己,恐怕没有人愿意背着上司干事情,那是自找麻烦。如果人们没有自己受到信任的意识,也就不会向新的更高的目标发起挑战了。在过去,有些索尼员工根本不畏惧上司的权威,上司也欣赏和信任这样的部下。

 

所以,能否让职工热情焕发,关键要看最高领导人的姿态。索尼当年之所以取得被视为“神话”的业绩,也正是因为有井深大。但是,井深大的经营理念没有系统化,也没有被继承下来。也许是因为井深大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已经营理念的重要性。

 

我尝试着把井深大等前辈的经营理念系统化、文字化,出版了《经营革命》一书。在这本书中,我把井深大等人的经营称为“长老型经营”。所谓“长老”是指德高望重的人。德高望重者为公司的最高领导人,整个集团会拧成一股绳,充满斗志地向目标迈进。

 

在今天的日本企业中,患抑郁症等疾病的人越来越多。这是因为公司内有不称职的上司,推行的是不负责任的合理主义经营方式,给职工带来了苦恼。不论是在什么时代,也不论是在哪个国家,企业都应该注重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正是索尼在创立公司的宗旨中强调的“自由,豁达,愉快”。

 

过去人们都把索尼称为“21世纪型企业”。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进入21世纪后,索尼反而退化成了“20世纪型企业”。我殷切希望索尼能重现往日辉煌。

 

 

■  案例点评  ■

 

事实上,质疑绩效管理的不止天外伺郎一个人,蒂莫·谢尔哈特曾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报告指出,九成以上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并不成功。美国管理大师彼得·斯科尔特斯怀疑实际情况可能比这更糟。国内的情况似乎也好不到哪儿去。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绩效管理在实施过程中有哪些缺陷?为什么绝大多数企业至今还采用它呢?

 

过分考核局部、短期和个人的效益

 

绩效管理最难把握的三个环节就是局部、整体、短期和长期、个人、组织三方面关系,绩效管理最大的弊端也来自于过分考核局部、短期和个人的效益。

 

天外伺郎的观点表明,索尼公司绩效考核的失败就在于处理不好这三方面的关系。虽然能够把个人考核做到最精细化,但忽视了对企业整体长远的考核,结果导致公司的激情团队、团队精神和挑战精神逐渐消失。尤其对研发团队进行绩效考核的问题最为严重,虽然研发结果接二连三,员工个人的绩效很好,在短期情况下公司的业绩也有所上升;但长期看来,这些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帮助不大的“绩效”并不会最终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容易把人“物化”,缺乏信任

 

绩效主义企图把人的能力和业绩量化,以此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但事实上做不到。当企业通过绩效管理把每一个员工塑造成工作流程中的工具或机器的时候,企业的管理就泯灭了人性,从此与“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背道而驰。它的最大弊端是把人“物化”,破坏了公司内原本温情而信任的气氛,丧失了团队精神。

 

索尼公司之所以在过去能形成团队精神,实质是创业早期公司领导者不是用“评价的眼光”来评价员工,而是把他当成活生生的人。后来强化了绩效管理,实行了看上去很合理的评价制度,但实际上,上司不再把部下当有感情的人看待,而是一切都看指标、用“评价的目光”来审视部下。这样一来就不可能有团队精神。

 

为求业绩,不惜隐瞒、造假及掩盖

 

绩效考核中,大多企业不但平衡不了个人、组织,长期、短期以及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而且过分注重结果,认为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做事更重要,导致企业文化氛围背离考核的初衷,极易造成“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后果。被称为“日本经济奇迹背后的驱动力”的管理大师戴明曾告诫:绩效管理十分容易让大家齐心协力做一件错事。

 

不摒弃是因为没有替代品

 

既然绩效管理在具体实施中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什么绝大多数企业还采用它呢?如果有更好、更明确的管理方法可以运用,企业有可能考虑摒弃绩效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使用的也都是创新改良了的绩效管理。学者研究发现,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考核的重点和方法一定不能一样,创业期强调个人绩效没有问题;但倘若到了成熟期,企业的考核还如此“一丝不苟”,就很可能不利于企业转型和发现新领域,麻烦肯定一如索尼。

 

索尼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创新机制来优化当前的“绩效主义”,重新将员工的激情和创新力调动起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这一思路,在其他大企业中有众多成功先例,譬如GE的解决方式是“无边界”,而IBM则是从营销切入的“随需应变”因此,索尼重新崛起,需要以系统化的机制变革为根基,辅之以文化变革,使现有的“绩效主义”得到优化,让绩效考核从数字游戏变成企业发展的真正驱动力。 收起阅读 »

“过程识别卡”代替“乌龟图”

公司IATF16949转版刚刚顺利通过。整个转版过程真是辛苦,没有请咨询公司,就进行了一次内审员培训,对体系专员进行一次标准的文件编写培训。然后就干起来了。纯粹...
公司IATF16949转版刚刚顺利通过。整个转版过程真是辛苦,没有请咨询公司,就进行了一次内审员培训,对体系专员进行一次标准的文件编写培训。然后就干起来了。纯粹的摸着石头过河,在自己并没有吃透要求的前提下,还要知道其他部门完成自己的过程及文件的变更,真是辛苦了体系专员。识别卡代替乌龟图可以自然增加上如下两个要求:第一:风险及机遇及应对风险及机遇的措施。其实新版ISO9001已经要求了,只是不想IATF16949要求那么具体。第二,过程接口,这个用乌龟图很难展现出来,而过程识别卡却能完善的呈现出来。


QQ截图20180315163335.jpg


 
 
如上为其中一个过程的识别卡。同道中人可以共同讨论。 收起阅读 »

如何从过程管理的角度来实施纠正和预防?

ISO9000 2015版相对于以前的版本来说,更加强调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如何将这种思想与广大质量人员平时的工作相结合,在实践中成功落地?我认为其中的关键是将...
ISO9000 2015版相对于以前的版本来说,更加强调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如何将这种思想与广大质量人员平时的工作相结合,在实践中成功落地?我认为其中的关键是将风险识别和控制与过程管理相结合,下面以一个PCBA外协批次性加工不良阐述这种方法。

2017年6月9日,我司维修人员在维修甲产品时发现有3个产品的不良现象均一致,其产生原因是其中的M1板D34和Q15引脚与本体碰到一起短路。(如图)
维修主管立即将此问题反馈给我,作为品质总监,我立即要求下属的主管封存此批产品,并要求外协加工厂B派人前来我司,配合我司品质人员,对甲产品和M1板全部进行排查和返工处理。
返工过程中发现在待出货的库存成品中有5台机器均存在同一问题,从外协PCBA加工厂回货的M1板也有7片存在此不良现象。
返工完成后,我要求手下的外协品质工程师填写《纠正预防报告单》发给外协厂B,要求其在一周内针对此作业不良进行分析,并提供正式的《纠正预防报告》。
说到这里,我给大家先介绍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中关于纠正预防的几个基本概念。
纠正: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所采取的措施。
纠正措施: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或其他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预防措施:为消除潜在不合格或其他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
对这三个概念,许多人都会搞混淆,就连一些工作数年的质量管理人员,有时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制定正确的纠正预防措施,并将这些措施落实到位,以彻底消除不良品出现的原因。
2017年6月13日,外协PCBA加工厂B发来了《纠正预防报告》,我一看,里面的内容无法达到我的要求,于是我决定以此案例来对其进行纠正预防方面的质量辅导,确保其能够按照正确的思路解决产品质量问题,提升其加工质量。
一周后,我去这家外协加工厂,与它的品质、生产、工艺等人员一起检讨本案例中的纠正预防之道。
检讨会上,我说:“此问题出现后,贵司来人与我司品质人员对库存M1单板和甲产品进行返工处理,将不合格品变成了合格品,此为纠正。”
“但是对贵司针对此问题提出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我不认可。”
见大家一脸不解,我打开电脑,将其发给我的《纠正预防报告》投影出来,接着说:“贵司认为产生此不良的原因有三,在报告中是这样描述的。”
“第一,由于D34与Q15距离近,过波峰焊后Q15向D34倾斜,导致短路。”
“第二,点胶员从两个MOS管本体中间点胶固定时,导致Q15向D34方向偏移致短路。”
“第三,检查人员未重视检查发现此隐患,导致不良流出。”
我指着墙上投影出的内容对他们说:“你们基于这三点分析,给出了五点纠正措施。”
“1、针对器件D34过炉,做小方块治具进行限位扶正过炉                                         
     2、针对Q15\D34两器件,点胶后将其贴紧
     3、优化检查作业指导书,针对此项进行重点检查                                                                              
     4、针对问题录入品质履历表,以便后续生产类似工艺及产品时进行预防管控
     5、品质针对此问题召集会议,通报相关部门检讨,工程、生产、品质后续新品评估时将此工艺列入评估范畴案例集。”
我接着问:“你们认为这样可以彻底解决此问题产生的根源吗?”
这时,它的品质主管站起来说:“我认为是可以的。”
我说:“我来说说我对这个问题发生原因的看法,我认为,D34与Q15在板上的距离的确比较近,但是只要加工正确,是不会互相碰在一起的,问题发生的原因是你们的点胶人员在点胶后将Q15往边上推了下,才导致二者碰在一起短路的。为什么会出现此问题?我认根本原因是点胶人员点胶后,未查看其点胶动作是否导致其它元件互相碰撞到一起,这是点胶作业的常识性知识,而从此案例来看,你们的点胶员显然不具备此知识。”
“因此我认为,贵司应该编写点胶人员的培训教材,对所有点胶人员进行培训,此类问题才能彻底解决。”
“从过程管理的角度来看,问题产生的原因是贵司的点胶过程管理存在漏洞,人员的操作技能达不到上岗要求,因此纠正措施之一就是建立点胶人员的上岗培训制度,并执行到位。”
“原来问题要这样看。”大家似乎恍然大悟。
“我接着说纠正措施的第二点,这个问题在点胶这个过程出现后,本来应该被后面的检验员发现的,但是检验员也没有发现这种批量性的问题,为何?”
看大家有些不解,我接着说:“经过我的调查,这款M1板是第一次转移到贵司生产,你们第一次加工就闹出了这么大的问题。”
“二十年前,我还是个制造工程师,当时负责PCBA加工制程的指导,在客户的产品第一次转移到我司生产时,在第一片板子完成加工后,我会对着样品与生产、品质人员进行评审,将所有可能出现的风险点识别出来,制定出一个《XXX产品加工注意事项》,发给生产和品质人员对这些加工风险点进行重点控制。”
我看了一下所有人,问:“贵司有没有这样的作业流程?”
“有的。”有几个人异口同声的回答。
“显然,你们在这个流程上也没有执行到位。因此,针对本次问题的纠正措施之二就是,将新产品第一次生产后评审的流程做到位,可以由品质人员制定一个实施记录表,如果没有做,检查员必须执行产品入库。”
“因此,本次批次性不良问题的产生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过程的管理存在漏洞,一是点胶过程,二是新产品第一次生产加工评审过程。”
我总结我的观点:“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解决,类似问题一定会继续发生。”
“您讲得不错,我们公司对这两个过程的管理的确做得不到位,以前也出过类似的问题,一直想不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大家纷纷点头。
“下面我来说说预防措施,所谓预防措施,是问题还未真正发生时就采取的措施,既然问题未发生,如何采取措施呢?很简单,就是识别出这个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再针对风险制定出相应的措施,确保风险点不会变成真正的问题。”
“因此,大家应该组织起来,对这块M1板,从来料开始,到半成品出货到我司,中间的一系列过程,进行加工风险识别,找出每个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点,并采取有针对的措施。”
“比如说,如果识别出本案例中的D34和Q15有碰在一起的风险,我们可以对D34的本位增加热缩套管,这样即使二者碰在一起,也不会产生问题。”
“一句话,所谓的预防措施是针对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而定的,不同的产品,在加工过程中的风险是不一样的,最新的ISO9000 2015版强调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我的思路与它是一致的。”

总结:
在我近二十年的质量管理生涯中,遇到过无数的产品质量问题,这些所谓的“产品质量问题”经过调查,其发生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在形成这个产品的一系列过程中,某一个或者某几个业务过程的管理存在漏洞,最后的表现就是产品不良。
如果我们能以过程的角度来看待纠正和预防,你会发现问题的解决会更有效率。而目前众多的中小企业,根本没有建立过程管理体系,在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时,是不可能有效实施纠正和预防的。


秦邦福(《质量总监成长记》《一位品质总监的发飙》的作者
收起阅读 »

我的质量成长路

2016年1月20日,对于我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我终于收到了机械工业出版社寄来的样书《质量总监成长记》,我的处女作。 翻开书,看着书中的故事,我恍...
2016年1月20日,对于我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我终于收到了机械工业出版社寄来的样书《质量总监成长记》,我的处女作。
翻开书,看着书中的故事,我恍惚又回到了二十年前,往事一幕幕地呈现在我脑海中。
1996年,因不满于命运的安排,我放弃公职离开家乡,来到深圳的一家台资企业中任器件质量工程师,主要工作是测试供应商送来的元器件样品,并指导IQC检验员对来料进行检验,在懵懵懂懂之中,开始了我的质量生涯。
2000年,我进入深圳的著名企业华为电气任工艺工程师,入职不到两个月,因为质量工程师这个岗位缺人,部门领导就将我调到质量工程部任质量工程师,从此正式进入了质量管理这个让我又爱又恨的行业。
初为华为的质量工程师,我的第一感觉是一片茫然,不知道这个工作要如何做,我的部门经理易工对我说:“我这段时间在全力优化QIS(质量信息系统),没有时间指点你,你有空向部门里的另外两位质量工程师罗工和吴工请教。”
我看罗工和吴工每天都从QIS系统中提取每条产品线质量数据,然后找研发、中试工艺等部门的人开会讨论,于是照葫芦画瓢,也从QIS系统中将我负责的产品不良数据下载出来,召集相关部门的人来检讨。
会议还未开到一半,就被我的领导给打断了。他说:“秦邦福,解决问题要遵循二八原则,就是20%的原因导致了80%的结果。你作为质量工程师,应该将问题调查清楚,找出重点问题,然后请责任部门的人过来帮你解决,而不是一群人开会来帮你找问题。你这个会现在停止。”
第一次组织质量检讨会得到这样一个结果,我感到很沮丧,但是也感觉领导说得对。按二八原则,从客户退回的产品和生产测试不良的产品中寻找重点问题,再找相关的研发和工艺设计人员来讨论解决。
我这人生性直率,做事执着,对于反映给我的问题,未得到解决我决不罢休。这种性格对于质量人来说也许是合适的,因为公司中同事们都怕我找上他。
一年后,公司被美国艾默生电气收购并改名为艾默生网络能源,我从质量工程师晋升为产品检验部的经理,我认为迅速取得成绩的关键是正确运用了PDCA和二八原则。
在检验部经理这个岗位上干了快两年,各部门对我还是比较认可的。经过努力,客户端开箱不良率和低级恶性事件得到了明显改善。2003年10月,入职3年后,我晋升为UPS工厂厂长,并在这个岗位上一做就是4年。对于质量,我最大的体会是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所说的一段话:“管理好的工厂,往往单调无味,没有任何刺激动人的事件。那是因为凡是可能发生的危机都早已预见,且已将解决办法变成例行工作了。”
2007年,我调往广东江门负责艾默生江门工业园的筹建,遇到我职业生涯中最大的挑战:FM财产防损顾问Jerry,他对厂房内外每个环节的风险识别和预防措施的落实苛求备至。他的目标只有一个,厂房必须达到艾默生总部规定的防损A级标准,而不管我们因此会付出何种代价。
在项目进行的一年半中,每天问题不断。我作为项目经理不胜其烦,但又不得不配合,心中的压抑和郁闷让我经常彻夜不眠,项目完工后,我大病一场,几乎丧命。
然而,付出终有回报,我对质量预防的理解提升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在最后一次项目例会上,我对Jerry说:“虽然这一年多来,我没有从事质量管理相关的工作,但是我对质量的理解却胜过以往任何时候。之前我读有关零缺陷管理的书时,总是弄不明白一段话:质量的系统是预防。现在我终于明白了,零缺陷管理的核心就是一次做对的态度,和预防问题产生的方法。”
2009年,我从江门调回深圳,被任命为供应链质量总监。在此期间,我认识了有中国零缺陷之父美誉的杨钢老师,在苏州参加了他主持的国际质量总监班的培训。为进一步弄清零缺陷管理的精髓,我以兼职老师的身份,参与了几个零缺陷咨询项目。这让我大开眼界,同时也产生了更大的疑问:零缺陷管理是在美国的企业环境中总结出的质量管理方法,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下落地?
2010年,我离开艾默生网络能源,加入了深圳一家中小型民企。一开始,我就感到该企业管理相当混乱。我怎么也弄不明白,为什么一个蓬勃发展中的企业,管理会如此之乱,连最基本的标准化作业都做不起来,造成同一问题反反复复发生。
我在尝试解决老板关注的“品质问题”时遇到了强劲的对手。最先反对我的是我的顶头上司,公司的常务副总。他对我不止一次对我说:“做质量管理没有别的诀窍,你只要做好四个字就行了,这四个字就是勤快、盯住。你要每天抽出时间到生产线上去当检验员,在那里,你会发现所有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我按他的要求尝试了几天,但是很快发现根本做不了,因为异常实在太多,我没有时间静下心来“盯住”,一会是客户投诉,一会是来料不良,一会是检验员与生产线员工冲突,我的手机整天响个不停。
我找到公司老板和常务副总,告诉他们:“我们不能这样来管品质,我认为必须尽快落实标准化作业和过程管理,否则品质问题永远不可能得到改善!”
然而,我的两位老板给出的答复是:“我们的产品比较简单,你只要够努力,一定能盯住所有的品质问题,你现在这样说,只能证明你没有真正进入我们这行!”
后来我又去找了他们几次,两位老板不耐烦了,撂下一句话:“我不可能按你的思路来管理公司。我们公司的竞争核心是创新能力,如果按你的要求设置一大堆条条框框,公司的创新能力会大受打击,这对我们是灭顶之灾!”
我陷入了沉思。我深知,要说服他们是不可能的了。他们眼中关注的只有钱,为了得到一个便宜一分钱的电感,他们宁愿让我一次次派人盯着这家供应商,将不良品砸毁(因为不这样做,这家供应商又会将这些不良品偷偷混入良品中送过来),而不愿换一家产品质量有保证但价格略贵的供应商。
“怎么办?”我不止一次地问自己,面对雪花般飞来的顾客投诉和公司上上下下的冷嘲热讽,我经常彻夜不眠。
困难之中,我想到了过程模式作业表,我一直认为它是零缺陷落地的核心工具。思考数月后,我终于明白了用法。我决定用它在公司中树立一个样板:只要过程管理做到位,品质就会提升,交期就会缩短,成本就会下降。
于是我选取进料检验过程来尝试,结果大获成功,效果良好,从而坚定了我的信心。
但是,要推广这种方法却极为困难,所有的部门都不以为然,因为这与老板提倡的“盯住”不符,它要求每个业务过程的主管来对输出的结果负责,与公司原来的“品质部对品质负责”的做法有天壤之别。
来自客户和老板的双重压力与日俱增,入职一年半后,又一次因为顾客投诉被老板骂了近15分钟。老板骂完后,还要我在周六召集工厂的所有主管开会,讨论如何“盯住”品质问题。
我决定奋力一搏,对品质部的所有主管和工程师说:“我们品质部从来没有制造问题,但是每次出了问题,我们首先是擦屁股,接着是背黑锅,最后是挨板子,这种情况必须在我秦邦福手中得到彻底改变。我认为,品质问题的背后是管理问题,公司各级管理者必须对品质问题负责!本周六的会议,我要重申我的立场。如果我的观点能被老板接受,这就是我们品质部的遵义会议,从此我们就可以走出困境。否则,这就是我老秦的末次会议。一句话:不成功,便成仁!”
在周六的会议上,我当着所有与会人员的面问出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品质问题,谁能给我说清楚?为什么公司的品质问题多,我老秦就得挨骂?”
这下倒好,所有人面面相觑,不知道如何回答。最后,我打破僵局,告诉大家:“我们定义问题,要从问题产生的源头来定义。比如研发部经常将一个电路设计错误,应该定义为研发问题;采购部买来的物料不能使用,应该叫采购问题;制造部将产品做坏了,应该叫制造问题;这些都是管理不当造成的。你们看一看,今天客户投诉的这些问题,哪一个是品质部造成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公司只有管理问题,没有品质问题,我们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管、理、混、乱!”
接下来我又细数出公司存在的六大管理问题,并对着老板说:“你才是公司最大的问题,你应该对公司的管理混乱负责!”
经此一役后,从工厂开始,公司逐步推进过程管理和标准化作业,“我对自己的工作输出负责”的意识在管理层中扩散开来,结果就是“品质问题”快速减少。
本次会议上的故事,我后来将其整理后,以《一位品质总监的发飙》为题,发表在2013年第11期《企业管理》杂志上,结果一石激起千重浪,引起了广大质量人的深刻讨论。
我深深地感觉到,阻拦中国企业质量变革的核心是企业最高领导层根深蒂固的观念。要改变中国质量的现状,必须改变中国企业家们对于质量的错误理解,重新树立中国的质量文化。 收起阅读 »

回顾我二十年的职场经历

这是知乎上的一篇答题:问,三十岁还没走到管理岗的人,后来都做了什么? 我的回答有点晚了,本来对这样的问题觉得没啥说头,说社会分工,人人都有手有脚,不论怎样呢,...
这是知乎上的一篇答题:问,三十岁还没走到管理岗的人,后来都做了什么?

我的回答有点晚了,本来对这样的问题觉得没啥说头,说社会分工,人人都有手有脚,不论怎样呢,都自有个活法。知乎上都是些牛逼的知识分子,所谓大V小V,自我感觉都不错,提这样的问题,可能就是想看看已经四十、五十的过来人、明白人后来混成啥样?

看了回答者众多,真正上了年龄的不多,不如我自己作为过来人(算不上明白人)说说自己,一个70后,学历不高的普通人的二十年职场成长故事。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小中专毕业,在一家国营电子厂,专业和产品算对口,半年在车间和工人一起干活,全厂最脏苦累的活(干这活的几个工人都是临时工,区别于正式工),我的直接领导是个本科生(刚三十岁左右),专业理论很好,由于产品质量不稳定,合格率很低,厂长似乎也不待见他,说他有书生气,不踏实,带我3个月后离职。估计我去时已经准备撤退了,通过一个亲戚关系调到了市政府部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简称关工委),后来没联系,不知如何,大家可以想象。


半年后,我正式脱产,算是接替他的工作,负责车间十几个人的生产安排和产品工艺质量事务。

与一线工人一起当班干活的过程,真的很累,那是体力上的疲累,也自然有年轻人内心对体力劳动不屑的心理因素,但我确实坚持了下来。一线的劳动实践,我掌握了一手的生产工艺,找到了质量不稳定的根源,合格率一下子上升了一个台阶。如果,脱产算是由工人转向管理人员的话,我那时已经走向管理岗了,呵呵,那年,我20岁。我开始懂得如何做一名基层管理者,懂得劳动者的辛劳,也看到了普通人做人做事的两面。

一同进单位的一个中专生是做进口设备维修的,每天穿着白大褂进出无尘室,小伙子技术不错,很快比师傅技术还要好。我一直有点嫉妒。

三年后,我们都离开了这个单位,他去新加坡做技术员(出国劳务类),我回家到了一家新创办电子厂上班。他告诉我,他的工资和奖金其实一直比我高不少,尽管我的工作看上起比他要幸苦不少。

这哥们出国打工挣了钱,还学了一口洋语,现在一德国在华办事处做工程师。

每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的特长不一样,有的以技术为长,有的善于组织管理,由于文化基础的原因,我在产品技术层面也没有表现出专业特长,而更多是在实践性的生产方面有所发挥,所以,我最初的职业定位是往管理方向发展。

第二份工作,正好赶上新工厂的创建发展,有幸全程参与了工厂建厂、设备、技术、生产、质量等环节的策划运作筹备等工作。这不是因为能力,而是赶上了一个学习历练的机会,一直做了8年管理,32岁那年还是选择离开。

这个工厂如今建厂快廿年了,产业发展还好,没上市。原来的兄弟姐妹们,呆到现在的都是生产、技术管理岗位骨干,当年的副总依然还是副总,状态似乎也不太好,反正待遇不少。这是典型民企,企业到一定阶段,如果没有持续发展上升空间,那只有混混了。

同业的兄弟单位,几年前发展上市,已是业界知名企业,早期一帮我认识的人都上升为上市公司的分公司老总或负责技术研发的总监等等,都有期权股份,算是都安全着落了。有一学长,集团公司财务总监,身价千万,不过也很辛劳,压力不小,很少参加聚会,微信群基本不冒泡,偶尔同学吃个饭电话不断。我同学动手强,喜欢研究,一直在企业里做生产自动化研发,很忙,很有成就。

人们常说跟对老板很重要,平台大了,个人才有施展空间。当年离开也是觉得,自己的眼界局限于一个小地方,看不到外面精彩复杂的大世界,不想就这样从一而终。

一个企业的发展确实很大程度决定于老板的心胸眼界和用人观。成功的企业,必然依靠优秀的人才发展起来。所谓有效的管理,就是对资源的高效合理运用。企业长效发展的过程,带动员工的不断学习成长,培养内部人才和吸引外部人才是必须的。

第三份工作,上海一民企质量经理,做了四年。企业由无序步入有序规范,企业文化不错,和一帮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一起,我当年三十多算是老大了,老板年龄和我差不多,教师出身,待人很好。

我是跨行业,从电子行业转入机电制造业,一切从头学起。技术始终不是我的专长,但作为质量经理,必须了解产品、掌握生产工艺,慢慢学会看懂机械图纸,学会了量具检测。两年里,帮助企业建立质量管控体系,完善生产工艺和标准化管理。

上海制造业依靠的是廉价的外来劳动力,老板的理念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管理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我们核心的四大干将:销售公司老总,同行外企销售经理出身,三十岁,做事干练,行动刚毅,在公司里地位仅次于老板,以客户导向带动企业内部管理;人事经理,不到三十,日企人事背景,做事严谨规矩;财务经理,四十岁,日企财务背景,业务很精,还有就是我,质量经理。

我们四人象机器设备上的齿轮相互磨合运转,带动企业的运作。压力很大,我们经常为工作职责、流程吵架,争论的过程也是相互碰撞进步的过程。

补充下,该公司的核心技术外包于某研究所,技术部几个大学生主要做图纸细化。

四年后我第一个离开,此后其余三人陆续离开。目前,销售老总,自己创业从事销售,财务经理和人事经理跳槽到同一家外企从事相应工作。我回到老家在一家设备制造厂改行做了两年采购经理。做采购是质量管理的外延,涉及供应商管理,采购计划管理等业务流程,采购最难的是如何花最少的钱买到适用的产品,生产催货,供应商逼债,老板的猜疑等等压力一轮轮。

企业发展过程中,技术可以走外包的路线,但管理必须是企业的强项,制造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管理要实现标准化作业,人员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点,对于走技术路线的企业尤为重要。

现在的工作,应朋友的邀请,起初在其下属工厂全面负责生产系统运营。感受就是累、烦、压力大。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最累的是员工的管理,从重组管理团队,培训班组,到基层员工心理疏导,生产进度保障,必须牢牢掌握,否则,心中无底,随时出乱。

一年半后调回公司本部负责采购物流管理以及新项目的协调管理。每个企业都有不同的问题,所以管理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管理是理顺杂乱无序的事务,有的是每天要碰到的属可预见的,有的是突发性的,有的是你必须面对,可以调控的,有的是你无法管控的,但你必须面对并且要做出自我应对的。现在的压力更多是对不可控因素未知事项的精神恐惧担忧,这是在一定管理高度上的难关。可以用“煎熬”两个字来形容,老板这个管理层面我无法体会,但估计好不到哪去,他们因为没有选择,所以只有坚强。而我,至少,还有选择离开。

管理没有常态,是对变化的预判和应对,管理没有最好的结果,只有更好,没有最后没有终点;管理者需要具备理智、坚毅、耐心、细心;

而技术更需要专业的探索精神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更需要缜密的思维和逻辑技巧。

回顾二十年的职业发展,时常觉得学习和思考的重要,作为管理者面临的问题繁复多变,也曾有过力不从心的苦痛,也有对管理工作的厌倦困惑。管理是个哲学命题,不变的是变,变是常态,是管理的对象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变。

是不是专业的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更能体会到工作的得心应手,更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来呢?也许是,今天的社会分工之细,已经足够让人依据个人喜好选择能发挥自身特长的工作,如医生、作家、设计师等等,这样的工作更多凭借个人能力,已经很少需要众多人的协作配合。

然无论从事怎样的工作,都需要刻苦专研、不断求索进取的精神,术业有专攻,才能出类拔萃。 收起阅读 »

遵义会议(摘自《质量总监成长记》)

“不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待品质,我们公司只有等死!我这个品质总监也只能等着被公司炒鱿鱼。” 接完公司上海办事处主任刘刚的电话后,唐风对副总监牛春雨说。 刘刚的电话是...
“不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待品质,我们公司只有等死!我这个品质总监也只能等着被公司炒鱿鱼。” 接完公司上海办事处主任刘刚的电话后,唐风对副总监牛春雨说。
刘刚的电话是这样的:“唐总,最近我们华东的客户对我司的品质表现极为不满,我希望你立即与我们一起挨家挨户去拜访这此客户。”
为此,刘刚还给公司的常务副总姜固等其它高管发了邮件,其邮件如下:“姜总、唐总,近好!最近一个月上海办收到很多客户的罚单:
1、台州广纪元;
2、嵊州天悦;
3、义乌忆华;
4、绍兴大利生;
5、杭州高投;
具体的品质问题都已陆续反馈到品质部,有些客户的罚单已经开出,有些已经通知,有些还在与我们协商当中,初步预计费用接近20万。
客户开罚单的目的是希望我们能尽快整改,请品质部把最近上海办反馈的客户投诉系统整理,痛定思痛。我们已经安排唐总,明天从杭州高投开始,拜访所有投诉的客户,之后回公司总结具体的出问题的环节。”
   唐风急忙交待好部门的工作,赶到上海,与市场人员会合后逐个拜访客户,客户投诉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产品外观不良,有的是电性能与客户的产品不匹配,有的则是康利得公司修改了板上某个器件未通知客户。“你们康利得公司必须给我们提交整改报告,否则取消后续合作!”许多客户对唐风说。在回深圳的路上,唐风对同行的销售员王伟东说:“客户反馈的问题大都是公司管理上的软肋,我是任重道远啊!”   “电源板大批量出现炸机!”从华东出差回来,还未来得及处理这些客户提出的问题,唐风又听到一个噩耗。“你们康利得公司交货的电源板我们生产线上组装后,上电频繁出现炸机现象,我们已经停线,你们公司要立即派研发人员来分析原因!”客户在电话中对唐风说。第二天,派出到客户处的工程师给唐风打电话:“经过我的分析,产生此不良最大的可能性是,这批电源板用了FB3151C的PCB板材,它是一种纸质板材,这种板材易吸水,很少有人敢在电源产品上使用。”“另外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这些产品是由我们的外协厂高技生产的,其使用的助焊剂和锡条可能存在问题,我看这些板子的焊锡面很脏,有可能因此产生了离子污染,改变了板上电路的分布,造成炸机。”“原来如此!”唐风想起了2个月前的一件事情。2个月前,为了降成本,姜固在公司中亲自策划导入这种板材,在最终的评审会上,唐风与姜固又起了争执。“我认为这种板的品质风险太大,我坚决反对使用这种板!”唐风说。姜固说:“你的意见太保守了!你就只会站在品质立场考虑问题,也不考虑一下公司的成本压力,我认为这个板可以批量使用!”最后,在没有经过验证的情况下,一次性投入10万片板。这10万块电源板在两个月前出货,总共发出了8万片,发给了6家客户,仓库中还有2万片待出货。不知是近期各地湿度大还是其它什么原因,问题集中性地爆发了。“我真的要疯了!”从仓库中拿出一块电源板,唐风对牛春雨说。他指着板的焊锡面说:“老牛,你看,这板上已经有一小片区域涂了三防漆,一般的洗板水是不可能洗得掉的。”牛春雨说:“这又是姜总给我们出的难题,这2万片板肯定是不可能报废的,肯定又要我们品质部组织大家拿出方案来返工,我们该怎么办啊?”唐风说:“我真恨不得拿个大铁锤,将仓库里的这些电源板全部砸碎,丢到孙老板和姜总面前,让他们看一看他们自己所造的孽!也省得又要我们来组织返工。”牛春雨叹了一口气,说:“唐总,别说气话了,我们还是认命,赶紧想办法返工吧。”唐风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气得一言不发,等了半晌,才打电话给中试工艺部经理马能行:“老马,又有任务了,需要你这个工艺专家出马了,你赶紧到工厂来吧,现在我们要想办法把这2万片电源板进行返工。”最后,两人一起做各种试验,制定返工策略,最后终于试验出一种方法,就是用天那水将板子洗干净,风干后再重新刷上三防漆。于是唐风一面联络外协厂高技,要求其派人协助处理客户端问题,一面组织人员对仓库中的2万片电源板进行返工,一时间,整个工厂充斥着天那水和三防漆的味道。唐风开始失眠了,每周他都要抽时间去看失眠科医生,从医院回来后,总是带回大包小包的中药。“高技这家外协厂必须关掉!我实在是忍无可忍了。”唐风对工厂厂长木福高说:“你还记得上次的事情吗?我刚入职不久,这个高技就出了一个大问题。”木福高点头说:“是啊,当时它为我们一家印度客户生产了一个50000台的电源板订单,结果这批产品发到印度后,在客户生产线上的电性能不良率竟高达5%。”唐风说:“这块电源板结构非常简单,上面只有稀稀拉拉的几十个零件,我当时拿着这块板,我的第一感觉是,就算是不做任何测试,这块板的不良率也不致于高得这么离谱。”木福高说:“没错,最后经过我们调查,发现这些电源板不仅没有做老化,也没有做测试,当时因为交货紧急,高技临时从其它生产线上抽来人员,没有经过任何培训,一帮人通宵加班赶出来的货。因为担心不能及时交货,被迫出空运费,所以这批电源板既没有做测试,也没有做老化。”唐风说:“当时我就强烈要求关闭这个加工厂,但是因为高技的管理层和孙总、姜总私交甚好,再加上高技每次的加工费报价最低,所以最后这个外协加工厂还是保留下来了。”“在这半年之中,这个高技已多次招来客诉,这回无论如何,哪怕和姜固撕破脸,我也要将它关掉,木工,你的意见呢?”“我支持你,明天叫上许高升,我们一起去找姜总。”木福高说。“不能关!这家厂有成本优势,只要你的驻厂代表能够盯住,它还是可以把品质做好的。”听到唐风要关掉高技,姜固的第一反应是不同意。“姜总,这家厂不要再保留了,我们都快被它折腾死了!”木福高和计划部经理许高升也在抱怨。看到大家都这样说,姜固没有办法,只得说:“那好吧,我来通知高技公司的管理层,告诉他们,我们的业务关系要结束了。”
好不容易将高技关掉,唐风还未来得及喘口气,又一个大投诉来了。
公司最近开发的战略客户四川泰升,通过康利得的业务员陈良发来投诉,说康利得第一批交货的15000块电源板,其生产线才使用500片,就发现有9台不良,全部是电源端子插反,这批产品也是这家外协厂高技生产的。
针对此事件,负责这个项目的销售经理谢从之也发邮件给公司各主要管理层:“孙总、姜总,陈良的这个邮件真的是噩耗啊!KL-0205产品共发给泰升15000台,现在500台试产里已经有9台不良了,我们完全有可能彻底出局。上周五临下班前,其采购处长致电我,并承诺,如果7月5万台订单交货及时且品质稳定,8月订单在10万台以上。可现在,连端子插错都有1%,这让市场怎么解释啊?这次我去泰升是为了疏通客户各流程节点的关键人,但现在我要和陈两个在那做产线工人了。”
公司内部,老板娘赵姬回复大家的邮件是:“品质部最近战火不断啊。”
老板孙常青也给唐风发了邮件:“唐风,品质问题一直没有大的改善,除了研发问题外,根本问题是你不进步,不下基层,不研究,不分析,这可如何是好!”
这天下午,唐风的手机响了,他看了一下,是孙常青打来的,心里咯噔一下:“该来的迟早会来。”
电话中孙常青极为愤怒:“唐风,为什么我们最近有这么多品质问题?你作为公司的品质总监,是干什么吃的!到底是你的能力有问题,还是你的态度有问题?!如果是别人有问题,你告诉我是谁,我把他开除!”
唐风叹了口气,他心里说:“我们公司真正需要开除的,应该就是老板你啊!”
但是他不敢说出口,只是默默地听着。
孙常青的电话持续了足足15分钟,骂完后,接着说:“唐风,你通知木福高,本周六召集品质、生产、计划、采购、物流各部门的经理,在生产中心开会检讨近期的品质问题!”
唐风挂了电话,心里说:“唉,看来这又是一次批斗会,我真的快要崩溃了。作为品质总监,要有效地开展工作实在是太难了……”
“我真正的对手还是我的这两位上司,他们的观念实在是太陈旧、太不适合现在公司的形势了。”
唐风不由得想起上次与中试工艺部经理马能行的对话:“我认为我们公司的主要问题还是在两个老板身上,如果不能改变老板的一些基本观念,我这个品质总监迟早要冤死。”
“一是标准化作业,老板们总是认为公司的核心优势是研发,如果提倡按规范按流程作业,就会限制员工的创造力,所以无论如何也不会严格推行规范化管理。”
“二是过程管理,他们认为品质很简单,只要品质部努力点,多盯着点就行了,客户给的交付周期时间很短,出点问题是正常的,品质要做的就是把所有问题盯住,不让有问题的产品流出去。”
   “记得上一次,公司ISO9000的证书到期,需要换证审核,我与来审核的顾问公司的审核组长就聊起,品质问题从本质上讲就是管理问题,一家管理得好的公司是没有品质问题的,他极为赞许。”
想到这里,唐风暗自下定了决心:“也许是真的到了该放手一搏的时候了!”
他立即召集品质部的所有主管,说:“我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品质部从来都没有制造问题,但是公司每次有客户投诉,都是品质部先帮别人擦屁股,再背黑锅,最后是挨板子,这种局面必须在我唐某人手中得到彻底扭转!”
“我认为,所有的品质问题都是公司管理上的问题,品质问题的背后就是管理问题,大的管理漏洞带来大的品质问题,小的管理漏洞带来小的品质问题,请大家将近期发生的典型问题反馈给我,我一定要在会上向老板明确表达我的观点,不成功,则成仁!”
说到这里,唐风幽幽地叹了口气,说:“如果这次会议开得好,我想它将会是我们品质部的遵义会议,从此以后我们将走出困境。如果开得不好,我想,这也是我唐风在康利得开的最后一次会了!”
大家都明白,如果老板还是固执己见,唐风唯一的选择就是辞职。
唐风这时又补上一句:“在康利得这样的公司中当品质总监,每天都是在油锅中煎熬啊!”
   随后的几天中,唐风将周六会上要表达的内容一句一句地写在笔记本上。
   同时,每天晚上睡觉前,他都在心里模拟会场上的情况,反复推敲在会场上应如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另外,他去人事部,要来一份辞职报告,认真填写完,封在信封中,准备一旦谈崩了,立马交到老板手中,他实在无法再坚持下去了。
   做完这一切,唐风松了一口气,打电话给自己的一个朋友刘友成:“兄弟,我快扛不住了,你能否帮忙推荐一些适合我的公司?”
   刘友成也是一家公司的质量总监,平时常跟唐风聊质量管理上的事情,这会听说唐风打算辞职,不禁也有点感慨。
“质量总监这个职位在公司中的阵亡率是很高的。”刘友成突然冒出一句。
“为何要这样说?”唐风有些奇怪。
“原因有二,第一,几乎所有的公司中,都喜欢把客户投诉、来料异常或生产返工返修之类的问题归纳为质量问题或品质问题,你目前的公司是不是这样?”刘友成问唐风。
“对极了。”唐风深有同感。
“只要问题一旦定性为质量问题,包括公司老板在内,大多数人都认为质量部应该对质量问题负责,或者口头上认可人人都要对质量负责,但是真的面对现实时,想法就变了。你们公司的老板是这样吗?”刘友成继续问。
“天下乌鸦一般黑。”唐风笑着。
“第二,质量部的工作成绩不好衡量,不象市场部、开发部等部门,业绩很容易表现出来。虽然有些工作已经开展质量成本统计的工作,但是大多数公司没有做这项工作,也没有精力去组织大家建立这样一套系统。”刘友成说。
“是啊,连品质异常都处理不过来,公司业务流程不理顺,内部异常多得不得了,品质部哪里会有精力去搞质量成本的统计工作?”唐风有些感叹。
“这就导致质量总监的工作绩效不好体现,在公司质量管理工作做到好时,老板会把成绩归结到研发、生产、工程等业务部门头上,而对质量状况不满意时,老板又会认为这是因为质量部的工作做得不好。”刘友成接着解释。
“英雄所见略同!”唐风回应道。
唐风叹了口气,说“质量专家们都说要通过质量成本来表现质量总监的业绩,他们的话也许有道理,但是知易行难啊!”
刘友成也叹了口气说:“质量之功,在质量之外,如果你无法改变最高管理层的管理思维和公司的品质文化,质量总监的冤死在所难免。”
   星期六的会议如期而至,上午九点钟,公司董事长孙常青、常务副总姜固、生产中心委员会主任木福高准时到会,会上,品质、工程、计划、物流、采购各部门的经理济济一堂,会议室座无虚席。
孙常青等大家坐定后,首先发言:“今天讨论的主题是品质,唐风,你来主持会议吧。”
唐风接过话题:“好,我来主持会议。大家都知道,最近公司的品质问题非常多,孙总几乎天天打电话骂我,认为要么是我的能力有问题,要么是我的态度有问题,是这样吗,孙总?”
看到老板在点头,唐风接着说:“作为公司的品质总监,公司品质搞不上去,我责无旁贷,但是只有我一个人来承受压力是不够的,也是不公平的!今天我有很多话要说,而且可能话还很难听,如果大家不认可我的意见,可以随时打断我,我们一起停下来讨论。”
“首先,在我们康利得公司,不管是什么问题,客户投诉、罚款,还是生产线返工,我们都喜欢给它戴个帽子,将之称为品质问题,是这样吗?”
说这话时,唐风双眼一直盯着孙常青。
孙常青点头:“是。”
唐风又说:“现在,只要问题一旦定为品质问题,所有的矛头就指向了品质部,指向了我这个品质总监。”
“比如,上个月我们客户沈阳同浩退了我们一批货,商务部同事去找老板娘请物流款,老板娘问什么原因退货,商务部回答说是品质问题,老板娘立即气势汹汹来问我:‘为什么又有品质问题?’结果,当我告诉她,是研发部未发ECN导致的,她立马就不吭声了。”
突然,唐风的声音高了起来:“现在,我向大家问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品质问题,谁能给我说清楚?为什么公司品质问题多,我这个品质总监就得挨骂?!”
说完这句话,从老板孙常青开始,再到常务副总姜固,唐风的目光一轮轮地来回扫过会议室中每一个人的眼睛。
一时间,会议室中鸦雀无声,空气似乎凝固了,只听到墙上挂钟“咔嚓”“咔嚓”走动的声音。
30秒、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唐风看着墙上的挂钟,见没有一个人出声,就开腔了:“看来大家对这个问题没有想清楚,现在让我来告诉大家什么是品质问题。”
他清了清嗓子,继续说:“我想大家都知道,解决问题要抓源头,我认为,首先要从源头来定义问题。”
“比如说,在我们公司经常出现的一些情况是,研发部将一个电路设计错了,测试指标通不过,我们应将之定义为研发问题;我们工程部将作业指导书写错了,导致产品做错了,我们应将之定义为工程问题;我们生产线将一个产品做坏了,我们应将之定义为生产问题;我们采购买回来的一个物料,不能使用,导致生产线返工,我们应将之定义为采购问题。”
“而现在,所有这些问题我们大家都把它叫品质问题,我们的老板一听品质问题多了,就来骂品质部,来骂我。”
“就拿这次出问题的外协厂高技来说,今年三月份在考察它以后,回来我就给你们几个发了邮件,强调这个外协厂不能再合作下去了!”
“表面上来看,它身处顺德,劳动力成本低,这是我们选择与之合作的主要依据。但是你看看它用的是什么人,全是少数民族同胞!语言不通,不认识汉字,培训没法做。大家想一想,难道我们去请一群梁山好汉来,也能将我们的产品做好吗?简直是笑话!”
“姜固,还记得当时我说过什么吗?”唐风直勾勾地盯着姜固的眼睛,直呼其名。
见姜固默不做声,唐风继续说:“你肯定不记得了,我来替你说吧,当时我说了四点!”
“第一,我们是消费品行业,要成为我们的代工厂家,必须反应快,而高技的文化和运行机制都无法做到。”
“它公司的主管,一到下班时间全部走人,根本不会顾及你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它的业务运作模式也不同于我们其它的外协加工厂,一个ECN(工程变更通知单),别的外协厂都是直接发到生产线使用,简单快捷,但是它偏偏要将之录入到它公司的文控系统中,经过层层审批后才能实施,导致反应速度很慢,有时在这个过程中还会录错,造成批量性返工。”
“第二,我们当初选择它是因为它的工厂处在顺德,当地的工资水平较深圳低,但是目前国内的人力已经是供不应求的状态,它用人的低成本导致它用的人多数是低素质的少数民族,难以培训和管理,品质意识差。”
“第三,高技采用整体计件制,一个月下来,员工最多只有一两天休息,每月发完工资,员工呼拉拉辞职一大片,人员极不稳定。”
“第四,高技处在顺德,距离我司较远,客观上造成它的反应慢、物流成本高,为了弥补这块成本,它势必要想方设法在其它方面降低成本,比如焊锡、助焊剂、包材等自行采购的辅料,它都用最便宜的,而这样没有底线地降成本,必然会引发品质问题。”
“所以,最后我的结论是:高技不可能做出高品质!当时我给你发了邮件,要求你把这家外协厂关掉,可你连邮件都没有给我回一个,理都不理,我品质总监的话在康利得公司中连个屁都不算!”
唐风声音越来越大,指着孙常青和姜固说说:“姜总、孙总,我说的没错吧,而且我记得很清楚,我当时的邮件主送的是姜固,抄送了孙总、木福高和许高升,但是你们没有一个人回过邮件,就这样不了了之。”
“所以,这次我们的产品在客户处出问题,我认为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外协厂选择不当,而在这个选择中,我作为公司的品质总监,根本无法发挥任何影响,但是出了问题挨骂的却是我。”
“我最近不是最近把它关掉了,你总得给我时间吧。”姜固分辨道。
唐风不理会,接着说:“我认为这种局面不改变,我们公司的品质管理是很难有起色,所以,我们不仅要从源头来解决问题,更要从源头来定义问题。”
“那么,到底什么是品质问题呢?我来告诉大家。我的IQC检验员,如果将一颗合格物料在检验的过程中损坏了,或者检完后将之放错了包装袋,导致混料,这叫品质问题。”
“我的OQC检验员检完电源板后将之放混了,导致客户投诉,这也叫品质问题,因为它是由品质部所产生的。我刚进公司的那会,这类品质问题是有的,但是现在请大家看一看,我们面对的诸多问题,有哪一件是由品质部造成的?”
“所以,我认为我们公司没有品质问题,只有管理问题!”
“上个月,因为空调控制板的客户投诉,我专门跑了一趟安徽,结果发现,问题的根源就是我们进入这个新行业时,过于匆忙,没有吃透其工艺特点就大批量生产,导致大批量的不良在客户端发生。”
“另外,我们刚刚处理了FB3151C的PCB板材问题,大家为了这件事,忙了大半个月,我都快疯了,这个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姜总,还用得我提醒吗?”
“这些问题不都是由于管理混乱造成的吗?!”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唐风指着孙常青和姜固说。
见两人默不作声,唐风继续说:“我们公司面临这么多的问题,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管理混乱!谁对这种管理混乱负责,当然是权力越大责任越大。孙总,你是董事长,公司中你的权力最大,所有事你一人说了算,你应该负最大的责任。”
然后,唐风指着姜固说:“你是总经理,总部那边的事情基本上你说了算,你的责任第二。”再接着,唐风指着木福高说:“木福高,工厂这边你的权力最大。所以,公司品质管理做不好,你的责任排第三。”
“我们品质部现在是当了你们的替罪羊,每次出了问题我都得背黑锅,你们三个有没有什么意见?”
唐风停了大约一分钟,看大家都没有出声,又接着说:“既然大家不出声,那就是认可我的观点了,给我老唐面子,下面我就来说说我们公司具体的管理问题吧。”
“我认为我们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公司最高管理层的管理思维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崇尚人治,强调品质是盯出来的。出了品质问题就是员工不好好工作,责任心不强,品质部没有好好盯住,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搞气氛,出了问题后老板的处理方式永远都是指责!通报!罚款!开除!”
“公司管理层从来不去想想,自己才是造成这些品质问题的根源!”唐风的声音很大。
“孙总,我认为这就是你的问题!”唐风斩钉截铁地说,口气异常严厉,孙常青面无表情。
“再拿这次四川泰升的客诉问题来说,这个产品是一个新产品,客户是一个新的大客户,按公司的要求,根本就不能到外协厂生产!可是计划部事先把订单下出去了,物料也已发给了外协厂,直到物料快要上线生产了,我才知道有这么个重要的订单要在高技生产。”
“为了确保不出问题,我当时派了周文(研发项目经理)、牛春雨(品质部副总监)、老马(中试工艺部经理),会同我的两个驻厂代表,在高技又找了10个QC人员,将做好的电源板一块一块地连夜挑选,忙了个通宵,这批板当时第一轮挑出来的外观不良率是多少吗?28%!挑了三轮,最后发到客户那里,不良率还是有1.8%。”
“现在出的这个问题,恰恰证明了品质是做出来的,而你却总是认为品质是盯出来的。孙总,你老是和我们说:‘我以前只要坐在生产线上,所有问题都盯得住,你们呢,现在老是把问题漏到客户那边去,原因只有两个,要么是你们没有按我的要求坐到生产线上去,要么是你们做得不卖力’。是这样说的吧?”
说完这些,唐风看了一眼孙常青,见老板不说话,他继续说。
“孙总,你以前那种人盯人的打法已经不灵了,现在需要的是全攻全守,道理很简单,以前我们公司规模小,象做这样一个产品,有可能与客户沟通需求的是你,做电路设计的是你,进行工艺设计和器件选型的也是你,到生产线去跟踪产品生产的还是你,而且当时可能就一两条生产线,产品也不过只有10来款,所以也许还能盯得住。”
“现在,你看我们生产中心加上外协厂,已超过16条生产线,我们公司有多少款产品?应该超过1000款了吧。公司里面分工已经细化,研发工程师甚至都不知道他设计的产品在哪条线上生产,我们怎么盯得住?”
“而且,孙总,只要一出问题,你只会指责品质部没有盯住,而不去责备真正制造问题的人,你难道没有想过,这样会带来什么后果吗?”
看着孙常青不吭声,唐风继续说:“大家伙肯定会认为,反正有品质部在后面盯着,出了错老板会打他们的板子,我偶尔出点错有啥关系?如果公司所有人员都有这种想法,那就危险了!”
“因此,我认为,我们公司最大的问题,就是最高层管理者的品质理念和管理策略不当!”
说完后,唐风反问老板:“孙总,你有不同意见吗?如果有,我们现在就可以讨论。”
“唐风你接着说,大家不要打断他,我们要学会听批评意见。”尽管从来没有这样被下属公开斥责,实在有点下不了台,但是孙常青还是表现出了大将风度。
见老板如此表态,唐风继续说:“孙总,如果这次在四川泰升出现的问题发生在2005年,发生在我们第一家客户山河的身上,我认为可能根本就不是问题,不就是插反了几个插座吗?换成是山河,很可能不用我们处理,客户就安排员工将这几个插座反着插过来,问题就解决了。”
“为什么同样的问题出现在泰升,在客户处和我们公司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唐风问道。
见无人应声,唐风自问自答:“原因很简单,就是现在我们客户的层次提高了,要求提高了,我们的做法还没有变,我们输出的产品质量也没有变,问题就来了,投诉也来了。”
“我之前给大家讲过一堂课,题目叫《如何解决问题》,我对大家提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问题’,大家还有印象吗?”
“所谓问题,就是现状和目标或要求之间的差距,目标或要求提高,现状不变,问题就产生了。”
“因此我说,孙总,过去你成功的经验极有可能是造成将来我们公司失败的导火索,套用中国一句老话来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你想想,05年时,我还在EE公司管UPS工厂,当时的员工多听话,多遵守规矩!因为工作难找,管理人员让他干什么,他就会干什么。”
“自从07年以后,珠三角的一线工人由以前的供过于求变成了供不应求,员工变得越来越难管了!”
“还有,05年时,我们的外协厂是谁?泰比特!加工行业中的翘楚!其管理水平是高技这个烂厂能比拟的吗?”
唐风停顿了一下,接着说:“所以我强调一点,现在我们的产品变了、客户变了、供应商变了、员工变了,但是孙总你的脑袋却没有变!还在强调‘品质是盯出来的’,品质有问题就是我们品质部没有盯好,所以在我们公司,品质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做上去。”
“现在,我引用达尔文《物种起源》里的一句话来做个总结,‘凡是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不是最强壮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能够随着环境改变来改变的。’”
唐风的意思很明显,公司老板孙常青的确很聪明,但是其对品质的认识有很大的误区,总是认为出了品质问题就是因为员工不努力,品质部不负责任,导致公司品质管理改进举步维艰,唐风寸步难行。
“是啊,要想让让客户降低要求是不可能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如何提高管理水平。”虽然表情有些不自然,但是孙常青还是肯定了唐风的意见。
见老板如此表态,唐风继续说:“接下来我说康利得的第二个大问题,我的总结是:‘集团军的规模,游击队的打法’,我们公司总部加上生产中心,再算上专门为我司加工电源板的外协厂,员工总人数应该超过了2000人,我们的销售额今年应该会超过9亿人民币,这已经不是一个小公司的规模了。”
“但是你看看我们公司员工的做事风格,可以用一句话形容:‘跟着感觉走,走到哪里算哪里’。各部门、各个环节的工作要求不明确,员工按流程、按要求做事的意识差!”
“举个例子来说,前几天我们一个变压器在版本升级后,供应商送来的还是老版本的物料,按大家的说法,这又是一个品质问题。”
“我有点奇怪,我们公司不是所有的定制件在版本升级的同时会更改料号的吗,为什么这次没有改?我去找器件认证部,结果尹英杰(器件认证部的经理)给我的答复是:‘我们认为能管好的就不改料号,管不好的就改料号。’这不是跟着感觉走是什么?”
“而且,事后我还专门调查了关于定制件版本升级的管理,发现公司根本就没有文件对此项工作进行规定。”
“在我们公司里面这种游击队长太多了!”
“我认为,ISO9000的精髓有两个:一个是标准化作业,另一个是过程管理。我们公司的标准化水平低我想不用我说了,至于过程管理嘛,我记得刚来时,连一份公司各个业务过程管理图都没有,公司管理层对于过程管理连一点概念都没有,光拿了一堆的证书,挂在墙上,成天给客户看,介绍说我们通过了ISO9000,通过了ISO13485,通过了什么什么管理体系,大家从来都没有想过要认真实施它的要求,按它的精神来做事,这怎么会不出问题?不出问题才怪!”
唐风扫视了会议室中的所有人,见没有一个人答腔,继续说:“我认为第三个大问题就是,公司的组织分工与权力分配存在很大问题,高层管理者的职权与角色错位。”
说到这里,唐风对着姜固说:“姜固,你哪里象个总经理,你分明就是个工程师嘛,你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在做工程师的活,我每次到你的办公室找你谈事,你要么是在看一个器件的选型,要么在讨论一个技术问题,要么在帮采购部谈价钱,作为总经理,该管的事情你管了多少?我以后称你为全能工程师好了。”
平时见面,唐风总是“姜总、姜总”地叫,这回,也顾不得称呼了,干脆直呼其名。
尽管被唐风说了一愣一愣的,但是姜固还是肯定了唐风的说法,“是,你批评得对,我在管理上的确有很多问题,该管的工作没有管好。”
唐风接着说:“我不明白公司为什么一定要搞一个生产中心委员会来管工厂,我对这种组织架构的评价就是一句话:大锅饭,执行力差!木工总是认为他只是生产委员会主任,不是工厂厂长,所以工厂中出现的问题要生产委员会五个人来负责,而权力却掌握在他一个人手中,他自己一天到晚,跑到外面去采购设备、找供应商谈价买行政用品,做的是行政采购员的活,我找他讨论工厂的管理问题,总是找不到人。”
“你们一个常务副总,一个工厂厂长,权力都比我大,管的人都比我多,掌握了公司绝大多数的资源,但是一个干的是全能工程师的活动,一个干的是行政采购员的活动,公司中该管的事情不管,出了问题就叫品质问题,让我老唐来替你们背黑锅,替你们挨骂,你们认为合理吗?”
“另外,我认为我们品质部的位置非常尴尬,明着说是公司品质部,实际上是工厂品质部,我所管理的品质人员全部都集中在工厂端,对于品质问题产生的源头研发部,我们没有资源配置。还有,你们一天到晚反复强调,让我唐风坐在生产线上盯问题,我这个品质总监都快变成品质检验员了!”
唐风刚进公司时,他就要求公司给品质部在研发环节配置研发QA,监管研发质量,但是孙常青认为研发是他和姜固在管,不会有大问题,唐风只要将工厂端的品质管好就行了,所以这个研发QA一直未配置。
尽管挨了唐风的批评,但是木福高还是支持唐风,“虽然老唐在批评我,但是我认为他讲得有道理,我们品质问题的大源头的确在公司总部,我们品质部没有问题,真正有问题的是研发、采购、工程和生产。”
唐风看大家没有异议,接着说:“我们公司掌权的只管琐碎事,不做管理,也不懂管理,只是口号说得好听,什么‘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现在品质部因为没有权力,要做点事太困难了,我们经常有漏测试的产品流到市场上,我想推动将目前测试后在板边上画颜色的方式改为测试后在板上盖章,以实现责任追溯的功能。就这么一个小事,我亲自推了3个月,现在还没有结果,木福高,我说的没错吧。”
这的确是事实,上次在参观一家生产空调控制板的厂家时,唐风看到他们的员工在测试完后都会盖一个数字章在PCB上,用来追溯是哪位员工测试的。
唐风提出来用一模一样的方式在康利得工厂推行,结果制造部经理钟良才认为他可以找到更好的章,结果折腾了两个月,也找不到合适的印章,后来唐风又找工程部人员去购买印章,结果买来的东西还是盖不了,因为盖在PCB上,很容易被擦掉,因为此问题,最后不了了之。
唐风说:“我要说的第四个管理问题是:战略不当导致我司的资源配置存在问题,我们公司号称要做中国的西门子,结果这两年,同时进入多个行业,客户给项目就接,没有选择,也根本不管自己有没有能力完成,但是公司的资源有限,很多工作做得太粗了!”
“我们海外项目的产品标签错误问题层出不穷,我在找结构部调查原因时,经理刘铁志对我说:‘老唐,你知道我们公司每年的新项目有多少吗?几百个!每天的工作量太大了,但是结构部只有3个人,所以标签在打样和给供应商签承认书时,我们根本就不会审核。’”
“就这样,只要一个人一不小心做点错事,结果就是客户端的批量性质量事故。”
唐风停顿了一下,又接着说:“前几天我还在公司班车上和小郑(工程部副经理)开玩笑说,我们康利得公司就象是一只狮子,不管有没有力气,也没来得及舔一舔身上的血,见到猎物就扑过去。”
的确,这两年,公司在内部管理上很少下功夫,一门心思去找客户,招研发人员,只想着把产品做出来,对内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总是听之任之,认为只要业务规模一做上去,这些问题自然就会得到解决。
“请问大家,这个资源配置没有做好,造成品质问题频发,难道也是我品质总监的错?!”唐风越说越激动。
“第五个我要说的管理问题是员工能力问题,我们公司的培训体系欠缺,没有相应的培训制度,记得我们以前在EE公司时,我每讲一节课公司还补贴我150元钱,所有的会务工作都是秘书安排得好好的。”
“现在看看我们公司,讲课没有一分钱补贴,我还得当秘书,每次讲课都得自己布置会场,发会议通知,弄了几次后,我这个最爱做培训的人都不想做培训了。另外,我们工厂管理层自身的水平也低,能讲课的也没有几个人,弄得就象武大郎开店,一个比一个矮!”
“还有,我每次给品质部干部培训,都会邀请生产中心其它部门的主管一起参加,但是很少有人愿意来听我老唐的课。”
“我们有些主管,太实在了!真的可以称得上有奶就是娘,没有什么价值观,从来不管谁对谁错,谁能给自己好处,自己就听谁的。”
唐风见没人吭声,继续说:“我要说的第六个管理问题就是,我们公司的文化有问题,我们公司目前对待品质、成本、交付的态度就是:交付第一,成本第二,品质第三,在面对品质和交付、成本相冲突时,我们往往将品质放在最后考虑,先将货发出去再说。”
“比如,每次工厂出现老化产能不足时,为了满足及时发货,我们计划部许工就会找姜总,要求取消老化,或者缩短老化时间,姜总的回复每次都简洁明了:同意!”
“是这样吗,姜总、许工?”唐风逼视着许高升和姜固,两人不敢吭声。
“试问,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做对产品品质有没有影响?这样做对员工的品质意识有没有影响?公司目前的现状就是:品质说起来很重要,做起来次要,关键的时候不需要!”唐风的声音越来越大,说到后来,几乎是一字一句。
“另外,我们公司中缺乏对自身工作结果负责任的文化,比如说,我们的产品经过测试环节后,流到后面的包装线,经常发现混板、漏测、撞件等问题,我去找李根枝(测试组主管),他经常跟我说,这是工程部的作业指导书错误所造成,这是计划部的排产有问题,这是那边那个小子的错,等等云云,从来没有说过:‘这是我的错!’,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要对自己的工作输出负责任。我在3月份给工厂管理层培训时讲过,不管外部环节的输入有没有问题,我们每个管理者都要对自己部门的工作输出结果负责任,但是目前公司的主流文化与此完全相反!”
平时能说会道的李根枝这会儿连大气都不敢出,低着头看自己的手机。
唐风一口气说了半个多小时,最后总结道:“我刚刚说了这么多,总结起来只有四个字:管!理!混!乱!”
他的声音很大,尤其是最后四个字,几乎是咆哮着一字一句地对着孙常青和姜固说的。
“我们公司没有品质问题,只有管理问题,我们现在面临的品质问题只是公司管理混乱的表象。”
“拜托大家,以后请不要在我面前谈品质问题,要谈就谈管理问题!”唐风说话斩钉截铁。
“如果大家没有意见,我建议由各部门主管来谈谈我们到底还有哪些管理问题,如何来解决这些管理问题。”
这是唐风自工作以来,第一次以这么严厉的口气跟老板说话,他把这一年多以来在康利得公司所窝的火一口气全部发了出来。
孙常青接过话题,“唐风,你平时在生产中心也是这样说话的吗?”
“是,老唐的确给我们讲过许多品质管理的方法,但是我们没有做到位。”这时候,木福高开口了。
“对不起,我刚才很激动,批评了大家,也列出了许多问题,但是我不是个只会提问题,不会解决问题的人。”唐风接着又说下去。
“我认为,只要管理得当,品质、成本、交付速度是可以兼得的,下面我以我们的IQC进料检验过程管理优化项目为例,给大家介绍过程管理的方法,告诉大家如何来管品质。”
说完,唐风打开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打开上次IQC过程管理的项目总结PPT文件。
“这是我们刚结项的过程管理项目,所有的结果数据均来自真实的统计结果,大家可以随时去核实。”
唐风先介绍了本次项目的改善结果,再介绍过程模式作业表的运用,谁知他才讲了几页,就被孙常青打断了:“你不用再讲了,我已经明白了。”他指着木福高说:“这有什么复杂的?你们按这种思路去做就行了。”
看到此情景,唐风的心开始往下沉,他本来希望,通过让老板详细了解自己的品质管理思路,借孙常青和姜固的东风,在全公司中推行过程管理方法,快速提升公司过程管理的水平。
看到老板的这种态度,他心里透过一丝悲凉:“没希望了!”
会后,唐风对楚春红说:“今天的会议,无论如何,可以算得上是一个遵义会议,我为大家种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从此以后,不管我老唐是否还在品质总监这个职位上,品质部的处境都会彻底改变,但是,我只成功了一半。”
唐风说这话时,语气显得有些落寞。 收起阅读 »

一位质量总监的空降经历

不良品和客诉太多,每天忙于救火,还要被老板不停地指责,长此以往,品质人员首先失去了信心,这可能是目前许多质量人的现状。如何解决此问题呢? 几年前,我空降到某公司...
不良品和客诉太多,每天忙于救火,还要被老板不停地指责,长此以往,品质人员首先失去了信心,这可能是目前许多质量人的现状。如何解决此问题呢?
几年前,我空降到某公司任品质总监,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客诉问题极多,几乎每天都有客诉要处理, 这家企业的主要特点有:
1、  创新能力强,技术是它的核心竞争力
2、  公司管理层从上到下都很勤快,行动力还不错,交期能满足客户要求,服务意识较好
3、  没有过程管理和标准化作业的概念,ISO9000纯粹造假,体系文件是抄来的,从来不按文件执行。客诉问题时有发生,偶尔还会出现重大批次性电性能问题,同一问题反反复复发生,品质人员对于解决问题的信心严重不足,客户对我们是又爱又恨。
4、  老板口头上很重视品质,开会时大谈特谈“品质很重要!”云云,但是品质与成本、交期相冲突时,品质往往被放在第三。
5、  老板的品质管理诀窍只有两字:勤快,品质管理策略就是:管理靠嘴、品质靠盯,这套策略以公司规模小时还凑合,但是公司规模大了明确不行,但是老板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认为品质状况不佳的原因就是品质部工作不力、中下层员工执行力差等。
我在此公司中干了两年,取得了一定成绩,客诉问题的数量减少了80%以上,前面第一年主要在摸索规律,尝试了多种方法仍不凑效,包括调整品质部组织结构,增加品质工程师,加强员工的培训等等,个人感到极为困惑,不知道如何将这个民企的品质做上去?第二年终于破釜沉舟,找到了新办法,开始取得成效,主要的行动如下:
1、  对IQC这个业务过程推行过程管理的方法,取得了明显成绩,无论是作业质量、效率还是检验周期,都有显著改善,为工厂树立了一个榜样。
2、  将老板和高层管理者当众批评了一番,让大家认识到:“没有品质问题,只有管理问题,所有的品质问题都是管理不到位产生的。“
3、  分析汇总客诉、内部返工、报废等问题,定位出产生问题的过程,用过程方法快速解决,最初从一个过程全力推进,争取打歼灭战,一个点一个点地突破,最后形成了星星之火燎原之势,经过半年的整顿,工厂作业不良和来料质量问题导致的客诉基本解决。
比如,我在对所有客诉产生的源头进行分析后,发现排名第一的就是客户的特殊要求未得到满足,进而调查后发现:
对于这些客户的特殊要求,以往的处理方式就是市场人员或研发人员在与客户沟通后,直接发个邮件给工程、品质、生产、计划等一堆人,这些要求有些可以做,有些不能做,但是没有组织评审,也没有人将这些要求归档,导致发出去的产品总是不能满足这些特殊要求,于是折腾开始了,首先是退货,接着是返工和客户的8D报告,再接着是客户的索赔和内部的追责,品质部疲于奔命。
于是,我得出了一个结论:
对于“客户特殊要求的评审和归档”这个业务过程我们没有识别出来并管理到位,才是导致客诉频发的真正原因。
接下来,我组织工程部、市场部、研发部对此业务过程进行了规范,确保每次客户的特殊要求都能得到评审、反馈、归档和出厂前验证,于是问题很快解决。
    希望我的经验能为大家解决实际问题。(详细内容可阅读我的《质量总监成长记》) 收起阅读 »

质量是政策和文化的结果

公司产品的质量改变取决于什么? 如果一家公司的质量做得不好,产品问题多,客户抱怨大,质量成本高,到底是谁的问题,谁应该因此而做出改变?是设计工程师,是装配员工,...
公司产品的质量改变取决于什么?
如果一家公司的质量做得不好,产品问题多,客户抱怨大,质量成本高,到底是谁的问题,谁应该因此而做出改变?是设计工程师,是装配员工,还是质量人员?
按照克劳士比中国学院杨钢老师的观点,质量是政策和文化的结果,我们应该用扫楼梯的办法在公司内部进行思想和文化的改变,首先需要改变的,应该是公司的最高管理者,而不是操作层面的工程师和生产线上的员工。       
 在讲下面这个故事之前,我们首先弄清楚几个概念:
1、    质量到底是什么?按照质量大师克劳士比的定义,质量就是“符合已确定之要求”。
2、    政策指的是什么?按质量大师克劳士比的定义,政策就是“公司要求员工把工作做到什么程度”
3、    文化指的是什么?按通行的定义,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实践过程中,由企业管理者倡导的,在大部分员工中逐渐形成的共同价值念、行为模式、感觉氛围、以及企业形象的总和。它反映出来的,是一个“什么对我们很重要”的议题。

2007年6月,在完成了UPS制造部和电源制造部的整合之后,我放下了UPS制造部的所有工作,走马上任江门新厂建设项目的项目组长。
就任项目组长不久,我就收到了一封来自美国A公司总部风险管理经理的邮件,邮件的大致内容是:E公司所有新工厂的建设必须邀请公司的防损顾问BB公司的参与,工厂建成后要通过BB防损验收,达到A级标准。同时邮件又郑重声明,在此项目中,BB防损工程师的意见就代表他的意见,作为此项目的项目经理,你必须100%地配合,不得讨价还价。邮件措辞严厉,不容置疑。后来我才得知,A级防损标准就是BB公司的最高防损标准。
2007年8月9日,在京珠高速公路上,一部别克商务车载着BB公司的防损工程师和我们几位同事一起去江门工地。这是我就任江门项目组长以来,第一次去江门,大家心情甚好,一路上谈笑风生,车辆在过了虎门大桥以后,道路似乎变得宽敞起来,两边是开阔的平原,种植着一片片农作物,我将窗户玻璃放了下来,车内空气新鲜,和风劲吹,让人心旷神怡。我心想,今天的天气不错,但愿江门项目能顺利地开展。
然而问题从一开始就出现了,而且相当严重。一下车,BB的保险顾问JL就对我们说:“你们这个工厂选址不太合适。”,我问何故,他回答说:“我查过江门的地质资料,你们的新工厂处在洪水区中,我刚刚在车上做了一个大致的测量,你们这个地方距离西江只有1公里,你看,这周围都是水塘。”
在当天下午的会议上,JL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项目处在洪水区中,按现有的数据,厂房必须抬高3.65米,才能满足BB公司的防损要求。已快建成的厂房怎么可能抬高3.65米!谁有这个本事?我当场就急了,同去的几个人也帮忙想说服JL。然而无论我们如何陈述困难,JL都咬定不松口,无奈之下,我只得先回去讨论,在车上我们几个都认为BB顾问真是太过份了,大概与老外打交道太久了,一点都不会变通,厂房都快盖好了,我们不是如来佛,谁有本事能将它平空抬高3.65米?最后,我开玩笑说,这FM不是玩真的吧 ?但玩笑归玩笑,我还得回福永向领导汇报。在车上我们几个都认为BB顾问真是太过分了,大概与老外打交道太久了,一点都不会变通。
然而,在十月份,当我们将投资申请报告AR送往总部审批时,总部的风险管理经理在看了BB出具的厂址评估报告后,认为江门市水患风险很大,坚决反对在江门设厂,建议另外选址。
项目一下了陷入了僵局,没有人意料到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能做的只能通知厂房施工方,将厂房建设暂停,等待公司的决策。
三个月后,应我们E公司的要求,BB顾问到西江河边对水利工程设施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并出具了报告,报告称:经过现场检验,江门的水利防汛设施管理良好,同意项目目前的选址,但前提是必须按BB公司500年一遇的洪水标准,将厂房抬高3.65米。公司总部A公司于是也同意重开江门项目,但必须按BB的要求办事。
2008年春节后,项目重新开工。在建设过程中,不管是厂房建设还是厂房内部装修,从设计到施工,BB顾问都全程参与,并提出了许多意见,要求我们执行,同时,因为要达到BB的A级防损标准,在厂房内必须全部装备自动喷淋系统,公司追加了360万人民币的固定资产投资。
最终,在2009年9月份,项目正式通过了BB的防损验收,得分为93分,达到了BB规定的90分以上的要求(A级标准),同时该项目也被江门市消防局树为消防样板工程。
BB的这个要求使江门项目推迟了足足一年才交付使用,给我们整个项目组和供应链管理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因为项目延期,在2009年初结项时,接到公司领导的要求,改变原来的任命,调到供应商质量部做质量总监。在最后一次与BB顾问JL见面时,我对他说,我已调到供应链质量部任质量总监,但是这个项目的建设经历对我未来的质量管理工作影响巨大,因为它让我理解到做质量就是做防损。
这个项目给我的体会是深刻的,以致于我经常在想,如果A公司不是一家以“经营稳健”而著称的公司,而是一家强调发展速度的公司?如果总部的Risk manager对新厂房的防损要求没有如此的明确?如果总部的高管们对BB顾问没有如此的支持?如果…… 。我们会将项目延迟一年,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多花掉这360万人民币,最终的目就就是拿到这个安全防损A级厂房吗?
为什么不同的的公司生产出来的产品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我想,那是因为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组织政策和文化。
如果说一个组织的DNA决定了它的行为与特质,那么,政策和文化一定就是这个组织的DNA,这个DNA承载着它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
     本故事取材于《质量总监成长记》 收起阅读 »

质量原则

我们需要有我们的 原则与坚持
我们需要有我们的 原则与坚持

​念家

念家。 文/文爵 古樟青砖绿瓦云烟, 庭前琉璃印墨水仙, 一卷金色波浪涛天, 遥望双亲唏嘘双肩。
念家。

文/文爵

古樟青砖绿瓦云烟,
庭前琉璃印墨水仙,
一卷金色波浪涛天,
遥望双亲唏嘘双肩。

奋斗过的“高中”,是人生的一笔无价财富

     其实,看到有人吐槽考试怎样怎样,高考怎样怎样。仔细想想,素质教育在国内行得通么?不淘汰一些人,资源共享,可能么?很多人认为在校大学生觉得自己很牛很聪明...
     其实,看到有人吐槽考试怎样怎样,高考怎样怎样。仔细想想,素质教育在国内行得通么?不淘汰一些人,资源共享,可能么?很多人认为在校大学生觉得自己很牛很聪明,但你能拿出什么呢?会英语?会日语?会编程?会培训?会销售?会研究?发了国际论文了?作为我自己,当时听了一位亲戚的话,别太注重成绩了,然后就以80分为目标了,最后平均分也在80多,毕竟只付出了80多的努力。说成绩不重要的,估计他们不知道香港中文大学的MBA要求学分绩点GPA3.2/4,估计也不知道国外很多高校都要求高分。 成绩在国内的体现,最重要的就是,你考的学校,985,211,平台不一样,看到的东西,接触的东西,感受的东西,都会不同。有的研究院,虽然你是硕士985211,但别人要求本科也是985211。学习成绩好,代表不了多少智商,但能代表你能专注做事,能有专注学习的心态,能有努力的精神,后者是大多数企业所看重的。 
     回归主题,高中努力三年,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不遗憾的人生经历。这种奋斗,不论何时想起,都是一笔无价财富,能给你带来勇气。都说,才气可以承担一部分的勇气,是的,你有才气有能力,才敢去闯。20多年的人生,奋斗过,迷茫过,颓废过,但却是那段奋斗的高中时代给我很大的勇气下定决心去做我想做的事儿。几乎所有人无法理解我现在做的事儿,但怕什么,高中重感冒还坚持看书,高中三年不论风雨还坚持到自习室,也不论多难,继续做题啃书。说实话当时觉得一点都不苦,反而是一种享受,那是一种专注的状态,也是一种专注的经历,等你想起来,你敢去做,你就能专注起来,原因很简单,你专注过,你有这样的资本挑战。所以,高中时的专注,高中时的奋斗,高中时的坚持,是你人生中一笔的无价财富。扩展开来,你人生如果拥有一段奋斗的经历,那段经历就是你人生中的无价财富。
      看到很多朋友喜欢说名言警句,真的,你自己没体会到, 很难真正懂那些句子的含义。只是看名言警句,你知道了更多而已,再无其他。在这里,对高考莘莘学子说句,专业排名,大概是,医学>计算机>文科>理工,大概是这样排名,针对个人可做适当调整。理工在国内不受尊敬是事实,文科的管着理工的太正常了。理工在国内就是蓝领工人,为什么我们付出了更多,学到的知识更难,却换不了尊重?这个就不是我们该考虑的问题了。如果你现在已经是理工,好好学习,以90或者95的平均分为目标,不逼自己,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极限。理工也可以进银行,理工也可以进投资银行,理工也可以学编程,理工也可以学管理,看你能学得什么样的技能,把牛气的证书摆出来或者实习经历摆出来,我不信企业不认。别把自己局限在自己专业上,大学很大,真的很大。大学时,可以实习,但记得别落下学习,学习才是我们的主要矛盾。最后,我以作为理工人为荣。
       然后,对于社会中的不公平,好好奋斗,你付出了200%的努力,有人付出了300%的努力,你凭什么觉得自己应该获得更多?只有好好地付出,踏实地做事,想可以乱想,但做事儿必须得做实际点,心态摆好方正才能获得你想要的。有些不公平,可以不理,但你得去追求你想要的公平,不然抱怨无用。有人喜欢说我想做啥,但你问你自己你会啥了么?想做啥之前,记得去学相关技能,能力值是无上限的。举例来说,一个无工厂经验的MBA,一个有工厂经验的MBA,制造企业会偏向于选哪个人呢?
        再解释下,为什么学习是比较好的成功路?很简单,这条路很多人走,已经证明了一切。平均工资代表了一切,10年后,20年后,平均工资就是标准。如果你判断自己不适合学习,其他的路也可以走,恐怕荆棘会更多。 那为什么很多学霸撑不了事儿呢?不是他们成不了事儿,是咱们的大环境不适合他们,很多文人没有勇气去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当然也有很多学霸成事儿了,你不知道而已。很多玩的人为什么成事儿了呢?他们玩,在玩的过程中认识了许多人,关系很重要,他们有的人是有家庭背景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学会了勇气。
        作为学长,啰嗦一句,你再喜欢游戏,游戏也无法给你带来什么,虚拟世界的满足感,啥都不是。越早脱离游戏、动漫、韩剧、美剧,越好。大学时,多找点自己敢兴趣的事儿做,大学很大,牛人很多,你需要增加的技能也很多,毫不客气地说,你的想法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牛人很多,而你不知道。还有就是,别对有稀奇古怪想法的人进行打击或者讽刺,这种人也许才是希望,能做出常人所不敢,想常人所不能想,既然你不能鼓励,那就别去打击或者伤害。别只是嫉妒别人有才能,你努力,也可以拥有很多才能。活了20多年,还没遇到天才,倒是遇到了靠努力而获得才能的很多人才。
          最后:无折腾不人生。个人名言:My Equation=Thinking+Vision+Action。 收起阅读 »

长篇质量管理小说连载《质量总监成长记》---第十章(初试零缺陷)

第十章 初试零缺陷     零缺陷是一套什么样的管理系统? “零缺陷是一套什么样的系统?”自打来到质量部后,唐风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 这段时间,他一门心思都...
第十章 初试零缺陷
    零缺陷是一套什么样的管理系统?

“零缺陷是一套什么样的系统?”自打来到质量部后,唐风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
这段时间,他一门心思都放在质量预防上,在来料质量、制程质量等方面大力推行预防,在一次部门例会上,唐风对着在座的主管和质量工程师说:“我要求在座的各位主管和质量工程师,你们针对自己所管的业务,务必要找出每个过程存在的风险,制定有效的对策,确保解决地平线上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将重大质量问题扼杀在摇篮之中,要知道,没有质量问题才是质量管理的最高境界。”
这天,在公司总部,唐风与自己的业务主管,公司质量管理部的副总裁覃博士讨论零缺陷管理的问题。
唐风说:“上周,我们供应链开会时,米总对我说:‘真正要让我司在质量管理上获得成功,我们必须要推行质量预防,你们质量部门一定要在公司中建立一套预防的系统’,我认为,这与菲利普.克劳士比的零缺陷管理的理念如出一辙。”
“覃博士,这些年来,我熟读克劳士比的《质量免费》和《质量无泪》这两本书,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始终琢磨不透。”
“哪一句话?”覃博士问。
“质量的系统是预防。”唐风答道。
“到底如何才能建成一套以预防为主的质量管理系统?我真的有点盲人摸象的感觉,我总是感觉到自己理解到了一些东西,但是又无法形成一套有机的系统。覃博士,您能否给我指点一二?”唐风很诚恳地说。
“针对这个问题,我也在思考,也有一些想法,不过今天没时间和你谈了,呆会我还有个重要的会议,回头我再和你讨论这个问题。”说完,覃博士起身走开了。
几天后, IQC经理赵艺能来到唐风的办公室,对唐风说:“上周公司质量管理部组织了一个培训,名字叫做《质量零缺陷》,是由零缺陷管理中国学院的院长杨老师主讲的,内容很丰富,杨老师的质量管理理念很有前瞻性,和你讲的防火理论有相似之处,覃博士对他的评价很高,他建议你有空也去听一听。”
“真的!你赶快帮我了解一下,杨老师的培训何时再开班?”听到这个消息,唐风的眼睛开始发光。
接下来,唐风对秘书陈适娴说:“小陈,你有空也帮我找公司质量管理部了解一下,看看杨老师的培训何时开课。”
第二天,陈适娴走进唐风的办公室,说:“唐总,两个月后在杭州有一个零缺陷管理中国学院组织的国际质量总监培训班,也是杨老师主讲,我认为你可以报这个班。”
“好的,你立马通过公司质量管理部给我报上名,我要参加这个培训班。”唐风兴奋地说。
接下来的这两个月,唐风将自己平时在质量预防方面的疑惑记在笔记本上,准备在培训时与杨老师交流。
“终于来了!”飞机停稳后,唐风长吁了一口气,他期待着这次培训能给他解惑答疑。
在EE公司中,唐风经常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话,让他很是烦恼。
有一次,他的手机上出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电话那头的人显然很不客气,直截了当地问:“你是供应链质量部的总监唐风吗?”
“是,请问你哪位?”唐风客气地说。
“你不要问我是谁,你要记得你是谁!我是EE公司上海办的,昨天有一单货,我们延迟发货了,今天我问计划员何进:‘为何发不出货来?’他跟我说有质量问题,你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时候你们供应链才会没有质量问题?”来电人说话声音很大。
“你能具体说说是什么问题吗?”唐风小心翼翼地说。
“我不说了,我已经把你投诉到公司米总裁那里去了,你等着吧!”来人不由多说,就挂了电话。
“这类电话我接得太多了,为什么只要公司同事认定是质量问题,就会跑过来指责我这个质量总监呢?”唐风很是苦恼。
还有一次,公司进口的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出了翻车事故,负责进出口管理的物流部总监朱明找上门来。
“针对这次事故,我认为,应该由质量部找物流公司处理事故,原因很简单,所有的质量问题就应该由质量部来处理,而运输质量问题也是质量问题。”朱明说得振振有有词。
“你这样说我真就没办法了。”唐风苦笑着说。
课堂上,杨老师的第一个故事让唐风茅塞顿开。
“各位同学,欢迎大家参加本次国际质量总监培训班。”杨老师用这句话作为开场白。
“在座的不是公司的质量总监,就是质量经理,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质量管理这个工作容易做吗?”
“太难做了!公司有问题大家就把责任推到质量部。”下面的学员议论纷纷。
杨老师开始娓娓道来:“看来大家是感同身受啊,我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也许我们中的一些人已听过。这个故事是是克劳士比的‘79个人的故事’,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
“克劳士比先生在ITT公司任质量总监时,有一次开年会,ITT负责销售的副总裁第一个上台做报告,他说:‘我们公司去年的销售成绩很好,利润增加了接近15%,公司在一些新市场上取得了多项突破。’”
“说着说着,他的声音小了下来:‘但是我们的产品还有许多质量问题,客户还有抱怨。’”
“这个时候,会场上78个头齐刷刷地转向了另外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大家知道吗?”
“克劳士比!”杨老师给出了答案。
杨老师的描述绘声绘色。
“见此情况,克劳士比‘刷’的一声站了起来,大声说道:‘请不要这样看着我!’” 
“克劳士比手指销售副总,问道:‘你说,产品是我卖出去的吗?’销售副总摇头。”
“克劳士比又手指研发副总,问:‘产品是我开发出来的吗’”研发副总也只得摇头。”
“随后,克劳士比又手指制造副总、工程副总,问:‘产品是我生产出来的吗?’‘产品是我负责安装的吗?’被问到的人当然只能摇头。”
“‘既然质量部既不负责销售,也不负责研发、制造、安装,那为什么出了问题大家都看着我?’最后克劳士比扔下一句话,让大家目瞪口呆。”
“根本没有所谓的‘质量问题’,我们有的只是销售问题、研发问题、采购问题、制造问题、安装问题等,我们要从问题的源头来定义问题,而不能将之宠统地冠之以‘质量问题’,将之归疚于质量部门。”
“克劳士比的这句话在ITT公司引起渲然大波,也彻底改变了ITT公司的质量文化。”
杨老师讲完后,台下的所有学员都热烈鼓掌,大家对这个故事深有感触。
“许多质量人都面对过同样的问题,想不到数十年前在美国公司发生的故事,在今天中国的企业中还在不断重复上演。”
唐风听完这个故事,感慨万千。
接下来,杨老师开始讲解克劳士比的生平,解释零缺陷管理理论出生的背景,最后重点讲解零缺陷管理的四项基本原则。
当他讲到第二项基本原则,“质量的系统是预防”时,唐风问了一个酝酿已久的问题:“什么样的系统才是一个以预防为主的质量管理系统?”
杨老师微笑着说:“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问出了在座人员的心声,下面我来解释这个问题。”
“一个以预防为主的质量管理系统,必须包括三大子系统:质量检验系统、质量保证系统和质量管理系统。我们平时都开车,我就用开车理论来解释吧,我把质量管理比做开车。”
“我们开车时都有一个目的地,我们的目标是在可接受的时间内安全到达,在开车时我们车上的表盘会告诉我们目前的速度、发动机的转速、发动机的温度等指标,在路上也会有各种各样的限速标志,所有这些都在告诉我们,我们有没有超速,车辆状况是否正常,这就是我们的质量检验系统,它的核心是科学衡量。”
“没有这些表盘和标识,我们很难开好车,但是光有这些东西也是不够的。”
“车子自带的操作手册非常有用,它会告诉你如何来驾驶这辆车,出现异常情况时如何应对,这就是我们的质量保证系统,它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做事,它的核心是文献。”
“仅有表盘和操作手册能让我们开好车吗?”杨老师有点象自言自语。
“当然不能!最重要的是人,也就是驾驶者,他的安全意识、驾驶能力才是安全到达目的地最坚实的保证,这就是我们的质量管理系统,它的核心是:人的质量意识和质量文化。”
“克劳士比零缺陷管理系统中,要想建一个预防的系统,就必须确保公司业务的每个业务过程都能建立这三大系统,当然最重要的是质量管理系统,也就是零缺陷的做事标准。”
接着,杨老师又讲解了克劳士比的质量管理哲学。
为期四天的培训让唐风收获巨大,许多之前的疑问都得到了答案。
临别前的一个晚上,唐风和杨老师在咖啡厅闲聊。
“唐风,我很欣赏你的经历,尤其你在中山项目中的防损经验和供应商质量管理的预防思路,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想邀请你当学院的兼职老师,你觉得怎么样?”
“好啊,我也想深入了解零缺陷管理,看看它如何与实践相结合。”唐风的回答很爽快。
三个月后,唐风开始了他的兼职质量顾问的生涯,他被杨老师邀请参加一个零缺陷咨询项目,项目主要内容是帮助一家国营企业建设零缺陷文化,以其中一个车间作为试点,成功后在全公司推广。
挑战来临!
唐风几乎所有的管理经验都是在EE公司获得的,对于国营企业的情况一窍不通。
一进入这家企业,唐风就被将了一军,整个咨询团队总共四个人,分为四个小组独立分担任务,唐风面对的是这家公司的物资科,这个物资科朱科长听说有零缺陷管理的专家前来指导,就提前纠集了一大帮供应商呆在会议室,坐等唐风他们一行的到来。
见到唐风,这位朱科长立即问了唐风一个问题,让唐风一下子愣住了。
他说:“我们与供应商从来就是按AQL(可接收质量标准)来办事的,听说你们能帮助企业实现零缺陷,这让我们很是震惊,这世界上怎么会有没有缺陷的东西呢?现在请我们的专家来给我们讲一讲,如何在不同的企业中实现产品的零缺陷,大家欢迎!”
唐风一下子懵了,他自己刚接触零缺陷管理,这个问题之前的确没有想过,急中生智之下,他赶紧掏出公司为自己准备好的名片,依次递过去,同时心中快速地想问题的答案,在递完名片后,他终于有了一个初步的结论。
唐风微笑着说:“根据我的理解,零缺陷管理就是将克劳士比的质量理念融入到公司的每个业务过程中,通过过程的零缺陷实现产品的零缺陷。”
会后,唐风问杨老师:“我回答得是不是正确?”
“你的理解很到位,就是这样的。”杨老师的目光中含着赞许。
接下来,咨询项目组的四个人进行企业现状调研,提供零缺陷文化咨询方案,重点是将克劳士比的零缺陷文化建设十四步在这家企业中实施起来。
第一个咨询项目的参与给唐风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经常在思考一些问题:
“零缺陷管理理论是在美国的跨国公司中发展和形成的,在中国目前的民营企业、国营企业以及外资企业中要如何运用?”
“零缺陷管理与目前流行的6西格玛管理和精益生产有何异同?”
“零缺陷管理理念如何在实践中落地?”

  本章点评:
    零缺陷是一套什么样的管理系统?
零缺陷管理系统是克劳士比质量管理哲学的具体运用,其核心是建立全员一次做对的质量文化,通过每个业务过程的零缺陷达到总体结果的零缺陷。
《质量总监成长记》修炼篇内容已连载完毕,感谢各位读者朋友的支持和鼓励,本书后面突破篇和精进篇的内容主要介绍民营企业的质量文化建设和零缺陷过程管理方法的运用,本次连载到此结束,再一次谢谢大家! 收起阅读 »

【黑暗传说】从顾客就是上帝谈起

顾客就是上帝,我完全不能同意。 而且我想,喊出这句口号的多半是个二百五的外国人。 何以见得? 嗯……如果是中国人,即便是把顾客捧到这个地步,所喊出的口号...

顾客就是上帝,我完全不能同意。

而且我想,喊出这句口号的多半是个二百五的外国人。

何以见得?

嗯……如果是中国人,即便是把顾客捧到这个地步,所喊出的口号多半应该是“顾客是如来佛祖”、“顾客是太上老君”、“顾客是玉皇大帝”、“顾客是祖宗”之类。

君不见,民营企业中的翘楚、中国制造的骄傲任正非同学的口号就是“顾客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衣食父母的话,几乎是当祖宗来看了。

我这里要探讨的,就是“上帝”和“祖宗”之间的区别。

按照西方人的观念,上帝是全知全能,尽善尽美的。所以在某段时间内,业内挺流行这么一个段子:

第一:客户是不会错的。
第二:客户如果错了,请参见第一条。

我个人觉得,这简直就是流毒无穷、误人子弟。

先看看现实中,企业和企业之间做生意,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就是大家都要有利润。即便是短期内没有利润,那起码也要攒下人脉、口碑、名声什么的,以期在将来实现利润。

客观来说,让企业长期永久去当活雷锋,这不科学也不现实。除非有其他什么的财政拨款或者物质支持可以让该企业永久无忧无虑下去。

所以,“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这句口号我也是完全不同意的。

这两句口号用来表述顾客和质量的重要性无可厚非,但是,存在词不达意或者说表述不当的问题。

咱中华家祖上家训说:过犹不及。

又有古训说:中庸之道,有容为大。

中庸者,并非现代人所理解的中立和平庸,细节我不阐述请自行百度。我推介的是《中庸》所提倡的是工作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为何我不同意“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这句口号呢?

倘若把企业比作类似人的生物,那么企业的生命终结就是企业倒闭。的确,企业会因为质量问题而倒闭。但是倘若企业能够支付起应对质量问题的资金,企业其实是可以继续延续下去的。

所以很明显,利润或者说资金,才是企业的生命。如果一个企业没有钱了,那差不多就该挂了。

再举一个例子:譬如某些温州义务做小商品譬如打火机的商家,将成本控制到极致。这时候产品有点个把质量问题,会延续到企业生死存亡吗?

显然不一定。

但是,产品的质量问题会影响企业的发展路线和企业本身的成长,这是毋庸置疑的。

如果非要把企业比作生命体,而又要把质量比方进去的话,我认为质量是类似企业的灵魂这样的上层建筑。

譬如一个傻子,只要有人照料他的吃喝拉撒,在寿终之前,他是不必担心生命问题的,还可以活的挺滋润。但是,一个傻子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和一个神智完备,有所追求的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是,他们各自有各自的存在价值和不同的追求。

所以,质量不是生命,顾客不是上帝。

这些口号可以歇歇了,再喊下去,质量人自己的定位会出问题。

你想想,在现实里,如果交不出货企业要倒闭和这批货略有质量问题出去可能会被投诉之间,老板会选择哪个?

我敢说老板在选择以质量为重的时候是确认过这么搞自己的企业是不会受到生存威胁或者风险较低的。

我们继续以实例说为何顾客不是上帝。

只要大家在质量一行里玩了足够长的时间,想必肯定遇上过不讲道理的客户。

他们的逻辑是:你的问题是你的,我的问题也是你的。我投诉了,你必须来帮我解决问题。

第一句话显然是有问题的,第二句话还可以接受。

我想大家在投诉供应商的时候肯定也遇上这类司空见惯的事情:在你灰常专业灰常娴熟洋洋得意地举出一大堆客观证据证明供应商的东西不好的时候,供应商老板无可辩驳,最后只好陪着小心向你大倒苦水说利润如何如何薄东西如何如何难做自己如何如何辛苦等等,然后就开始细谈可能老板不太想让你知道的来料价钱以及你家老板如何如何抠门之类的问题;在你灰常理智灰常专业地打断他表明你只管质量暗示他价钱的问题应该找采购或者商务或者老板本人去谈的时候,供应商直接恼羞成怒给你来一句老子不干了。

可见,质量不是生命,但是要命;顾客不是上帝,但是哺育组织的大地。

《圣经》里上帝要亚伯拉罕献祭长子以撒的时候,亚伯拉罕干了。《圣经》里也没明确地说他是好人坏人,但是上帝可是完美的,所以随着近来人本主义思想的流行,虽然有一部分人认为亚伯拉罕依旧是圣人,而另一部分将亚伯拉罕从圣人变成了奸邪之辈。将上帝吩咐亚伯拉罕干的这档子破事解释成神对选民的考验。连带后来亚伯拉罕的子孙因为这点小破事都有些原罪。

但是在东方文化里,纣王要比干挖心,比干挖了,得到的确是一个“愚忠”的评价。嗯……忠是忠的,就是有点愚。舜的老爹和弟弟要他死,各种坑爹的手段轮流上,也没见舜就甘心就死——这老爹要你死你不去死,这是否算不孝呢?这个我不讨论,但我知道舜可算是明君的典范之一吧。

由此可见,客户如果要你的公司流失生命(利润)去死,你老板不干,在东方文化的氛围下,也算不得什么太大的罪过。

或许说到这里,有些质量人还是不能完全信服,因为本文几乎要颠覆掉他长久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那么好,按照质量人的规矩,一旦对产品(过程)发生争议的时候,我们需要去找标准(规范)。

ISO9000一族对顾客和组织的定位是这么说的: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_^ 行了,标准说得很明白,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聆听顾客之声,分析顾客的潜在需求,解决顾客的问题。标准可没有说,顾客就是上帝,是完美的、不会犯错的、是典范、是你的唯一价值取向和精神目标。

很遗憾就这一点我没能说服我上家老板,所以我跳槽了。在离职的时候我在辞职原因中态度非常端正非常严肃地写上了“三观不合”四个字的理由,被人事的小女生当做笑话在公司里讲了很久很久。

我之前那位老板是这样处理客户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的:客户要求他降价,他先是百般不愿各种谈判各种拖延,然后一转身去要求供应商割肉。倘若供应商答应了,那么一番计算之后非常大度地答应客户同时戏份演足,卖个人情这是必须的,至于中间抽不抽水我就不知道了。倘若供应商死不答应降价,那么客户要求降价必须拿出其他利益交换。要我直接割肉这是要我命啊!那是想都不要想的事情!实在要割对不起老子不伺候,大不了老子生意不做了。

当然,我也见过这样的老板,在客户面前各种伏小做低各种低声下气,回过头在公司内部作威作福刻薄成性。相比之下,供应商和公司自己人之间到底还是有些亲疏有别。

不管怎么说,人也好,企业也好,有所为有所不为,大家都是有自己底线的,只是大家的底线有些不太一样。

所以顾客和组织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定位才算精确?为认为任正非的说法是比较合理实在的。

何谓衣食父母?

无血肉之亲,有养育之实。

如果父母出昏招提不合理要求怎么办?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韪,任劳不怨。——《论语.里仁十八》

这是矛盾尚未激化到要命时候的关系定位。倘若父母要你命呢?又譬如说,你的某个客户恬不知耻地告诉你,只有你的产品白送他才开心,还得合格品率还得是100%。那我估计你会有脱下鞋底将他打出去的冲动。这样的事情,祖先也是有俗语的:“你不仁,莫怪我不义。”即便是孔老夫子也是说过类似的话题。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三十四》。

所以,事情就很清楚了。

顾客是组织得以长大成人的恩人,是组织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未必能陪伴组织一辈子。如果组织和顾客之间价值观不合或发生其他不愉快的事情,分手之后形容陌路也是有可能的。

那么,处理顾客和组织的矛盾时,还要注意什么呢?ISO9000一族中有个原则,叫做“询证决策”。在处理合作事宜上,现在提倡“合作双赢”。在华为的价值观里就有一条:绝不让奉献者吃亏。

顾客也是活生生的人啊,会迷糊,会犯错,会一会这样,一会又那样。如果组织毫无自己的基本原则,完全丧失自己的判断能力。那么在顾客犯错的时候,组织也会一起犯错——谁让你把顾客当上帝?

或者说,你敢把顾客不当人看? ^_ ^ 。

我认为如今的时代和现在的生活没有窘迫到可以让组织和个人可以放弃自己的尊严和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必须毫无原则的倒向金钱的地步。高晓松同学最近写的一首新歌就写得很有意思:“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组织和个人和义利观之间该如何取舍,怎样的组织才是一个成熟的组织?孔老夫子其实也是说过的:

子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十二》。

    华为能搞这么大果然绝非偶然,华为高层的精准定位和正确的义利观应该是企业成功的柱石之一。

    所以综上所述,质量不是生命,顾客不是上帝,个人和组织的价值取向是多元化的,一个公司并不是只有靠在顾客面前完全没有大脑没有节操这种做法才能生存下去。尊之如衣食父母即可。

这次的随笔先写到这里,后文略凌乱,有空再修改,有机会,我们下次再谈。

又PS: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中国的企业管理必须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中。我们的祖先在秦的时候,就知道以样件标准化来管控数量繁多的作坊式供应商,以物工勒名的制度来实现不合格的追溯,这成为秦灭六国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然而事到如今,我们竟然丧失了在制造业的话语权,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莫大的悲哀。我看ISO9000一族的历次改版,其实有话语权争夺的意思在里面(关于这一点,以后有时间写ISO体系类文章时详细论述),现在再看下来,东方文化的分量在逐步增加,而且必将继续增加。本人曾经悲叹感怀过自己当年命运多舛,流落到制造业这个相对性价比不那么好的行业谋生。但如今,却沉迷于为中国制造业立言一事,乐此不疲。 收起阅读 »

长篇质量管理小说连载《质量总监成长记》---第九章(来料质量)

第九章 来料质量     如何用预防的思路来解决来料不良? 唐风调任供应链质量总监已经三个月了,质量管理是他所熟悉的工作,部门的许多下属都是以前的同事,大家...
第九章 来料质量
    如何用预防的思路来解决来料不良?

唐风调任供应链质量总监已经三个月了,质量管理是他所熟悉的工作,部门的许多下属都是以前的同事,大家在一起感到很亲切。
“解决问题要从问题产生的源头进行解决!” 在权博士的办公室,权博士对唐风说。
“供应链质量部的主要职责就是快速处理各种产品质量问题,在保证及时发货的同时,深挖问题的根源,将之连根拔起,确保其不再发生,你要时刻给我记住!”
从权博士的办公室出来后,唐风找来手下的质量体系部经理田万亩,说:“田万亩,你帮我统计了这三个月来发生的所有重大质量问题,明天把报告发给我。” 
第二天,田万亩提交了报告,他说:“经过统计,我发现,这些问题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研发设计不良,另一是来料不良,生产作业不良产生的重大质量问题很少。”
唐风说:“我认为目前我们公司的工厂管理水平还是不错的,所以生产作业不良不应该是困扰我们质量部的主要问题。”
接着,唐风又说:“公司质量管理部已明确了分工,研发设计不良由产品线质量经理负责推动解决,来料不良由我们供应链质量部负责改善,所以我们要想想办法,如何将来料质量尽快提上去。”
这天,由于一个熔断器的来料不良,造成了客户投诉,唐风被叫到权博士的办公室,权博士对他说:“目前我们的产品不良率太高了!尤其是风能变流器、大功率UPS、变频器等产品,生产过程中不良率很高,有时候我怀疑我们的产品不是做出来的,而是修出来的,我希望你能拿出一个方案来解决问题。”
从权博士的办公室出来,唐风立即给手下物料质量部的经理胡利来和质量工程部的经理李建设打电话:“到我办公室来谈点事。”
二人到场后,唐风说:“权博士刚才找了我,他说我们的过程不良率太高了,产品不是做出来的,而是修出来的,我认为主要还是来料不良造成的。”
停了一会,他继续说:“如何才能快速提升来料质量?权博士真是给我出了个难题,我想听听你们二位的意见。”
胡利来为难地说:“去年我们加强了进料检验,一些不良率较高的来料在IQC就被卡住了。目前出现的来料不良,基本上是不良率低于1%的问题,您也知道,我们公司虽然每年销售额达数十亿人民币,但是有批量的产品不多,象UPS、大功率变频器、风能变流器这类产品,每月的产量也就几百台,有的只有几十台,来料的批量很少,一般每次的订单量只有几百个,这就很难通过抽检的办法把所有的不良筛出来。”
唐风把目光转移到李建设的脸上,李也说:“老胡说的是事实,目前我们IQC检验员的能量已发挥到极致,70多个检验员每天忙死累活的,干得够辛苦了,我认为我们得改变一种来料质量控制的方式,不能只依赖来料检验了。”
“那如何解决我们面对的问题呢?”唐风问李建设。
“我认为应该召集所有SQE(供应商质量管理工程师)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我们应该集思广益。”李建设说道。
“那行,本周五下午三点,我们召开全体SQE大会,议题只有一个,就是如何降低生产线上的来料批次性不良。”唐风说。
周五的会议如期而至,物料质量部的SQE有20多人,坐满了会议室。
等大家坐下后,唐风开腔了:“今天这个会议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降低来料批次性问题,保证生产顺利?老李,你是从SQE出去的,也是SQE的老专家,你先来开个头,给大家说说如何解决此问题。”
“那好,我就说说我的看法,希望能抛砖引玉。”李建设接过唐风的话题,开始说了起来。
“各位,我想大家都清楚,要降低甚至消灭产线上的来料批次性问题,靠IQC检验肯定是不够的,前些天唐工给大家讲了中山工业园项目防损的案例,不知大家有没有听懂?”
“我认为控制来料质量的关键,就是从源头来控制,也就是说从供应商身上想办法,我们SQE的兄弟认可吗?要知道,我们公司的销售规模已达到60亿人民币,尤其是付款信用良好,在业界是有名的公司,供应商挤破头也要进到我们的采购系统,这让我们有了选择供应商而不是被供应商来选择的本钱,这也是我们管理供应商质量的基础。”
看到几乎所有的SQE都点头,李建设又说:“我们SQE是公司中专职做供应商质量管理的部门,我们要如何来管理供应商,才能降低甚至消灭来料批次性不良呢?”
“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是如何选择供应商的?”李建设开始发问了。
“我们要选择质量管理水平高的供应商,公司目前有一个供应商稽查表,我们每次都按这个表来打分,我们公司的标准是,得分达到70或以上为合格,在60到70之间需整改,得分低于60分直接淘汰出局。”坐在李建设对面的杨高飞答话了。
李建设回答:“我当然知道有这个表,这个表主要是根据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制作出来的,为了保证其实用性,我们还针对生产不同产品的供应商做了优化,但是,我想说的是,单单靠这样一个稽查表能准确衡量一家供应商的质量保证能力吗?”
停了一下,李建设接着说:“不能!如果你只是按这个表来评估供应商的质量管理水平,你最多只能算是一个初级SQE。”
“如何从众多候选的供应商中挑选出能满足我们质量要求的供应商?我认为除了按这个表打分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李建设开始一条条列出他的观点。
“第一,是结果分析,我主要通过以下三小点来说明我的观点。”
“通常来说,规模较大的供应商质量管理水平一般较高,大不一定强,但不大注定不强,小厂的质量保证能力一般比不上大厂,所以我在进门前先看看这家公司的厂房规模、装修水平,再到生产线上看看它的生产规模,最后再看看他的财务报表,查查它近年来的销售增长情况,通过这些来判断这家公司的整体规模和发展速度。我的经验是,规模大、发展速度快的公司,其质量管理水平一般也比较高。”
“仅仅这些还不够,我认为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这家供应商目前的主力客户是哪些厂家,它的主力客户的质量要求与我司的质量要求是否在同一个层次上,它目前的客户对它的质量要求越严越好。比如,我们是国内电力电子行业的前三甲,如果它的主要客户也是电力电子行业的前三甲,或者其要求更高,比如是医疗设备行业的客户,这种公司出了质量问题是要人命的,它们对来料的质量要求会比较高。”
“而要找出这方面的证据,我们可以查供应商的开票系统,看看它的发票是开给哪些客户的,与其宣称的主力客户是否相符。很多供应商与我司做了一笔生意就宣称是我司的供应商,对着别的客户大肆宣扬,这种情况是很普遍的。为了能找到客观事实,我经常在审厂时,经常查看供应商给某一主力客户在一段时间内开出的所有发票,这让别人很难做假。”
“为了进一步查清该供应商的质量管理状况,还有一招是查它的主要客户给它的质量考评,在我们这个行业内,大的厂家对于供应商的管理都有考评,一家供应商的客户给它的质量考评数据往往能客观地反映它的质量管理水平。”
“以上三点,是从结果层面来评价供应商的质量管理水平的,我下面要讲的,是从过程管理的层面来评价一家供应商的质量管理水平。”
李建设滔滔不绝。
“首先我们要看一看这家供应商对于它的产品实现的过程是否有明确的识别和定义,也就是说有没有一张贯穿公司所有业务的过程关系图,这是过程管理的基础,不同行业的供应商,其业务过程完全是不一样的。”
“在这些过程中,有一些是关键过程,对于供应商最终的产品质量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搞清楚这些关键过程的管理细节上的要求,是我们SQE专业能力的体现。作为一个新入行的SQE工程师,你的知识面是有限的,不懂不要紧,你可以先找一家行业内管理水平很高的供应商,做一个过程稽核,了解它的产品实现的每个过程是如何管理的,特别是它的关键过程的管理要求,必须要非常清楚。”
“我们把这叫做Bench Mark,也就是标杆管理。以这家供应商的过程管理方法作为基准,你就可以去审核其它生产同类型产品的供应商,比如说,我们磁性器件的主力供应商海俊,它是深圳许多大公司的主力供应商,如果你对磁性器件的制程要求不太了解,去海俊稽查一遍,你一定会大有收获,能搞清磁性器件的过程质量是如何控制的。”
“我要强调的是,在过程管理这一项中,有几点是很重要的。”
“第一,它每个过程的质量指标有无定义,数据有没有收集,就象我们公司的KPI(关键绩效指标)一样,一般来说,有KPI的公司,质量管理水平一般比没有KPI的公司高。”
“第二,它的KPI能否被老板很快见到,如果老板能实时看到它的工厂的KPI,我会给这家厂加分。”
“第三,查它的公司在面对KPI不达标时做了什么改进措施,只有指标没有改进措施,指标统计得再好也没有用。”
“第四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供应商对它的关键过程的管理是否到位。比如说,去年我还是SQE时,采购部找来一家PCB(印制线路板)厂家,说它的价格特别有竞争力,我去审厂时把它给否了,后来采购部反对,告到权博士那里,就把我找过去解释原因。”
“结果,我说了一个事实,让采购部所有的大佬都无话可说,因为我审厂时发现这家PCB厂的钻孔工序是外包的,这个工序在PCB厂是个关键工序,控制不到位会产生很多质量问题,它外包出去,则对这个工序的质量控制能力肯定不足。听到我说这话,权博士把采购部的人骂了一通,说他们不懂供应商的选择。”
“关于过程管理的审核,我想说的就是这四点,大家还有谁要补充的吗?”李建设说完,环顾四周,看到没有人答腔,接着又说了起来。
“我要说的第三个方面是供应商的质量组织,质量部是一个负责推动质量改进的部门,他的主管如果有一定的权力,在公司的决策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能独立向老板汇报工作,这样的公司往往质量管理水平会较高。至于如何去确认,我一般先找它的人事部先了解,然后找质量部的主管本人去核实,还有一点,就是看它们公司中别的部门的员工对待质量部的态度,他们是不是很尊重质量部的员工。”
“另外,质量部的人员结构也很重要,如果一家公司只有检验员,没有或者只有很少数量的质量工程师,那是很难推动质量改进的,这样的公司质量管理水平一般也不高。”
“第四个方面要考察的这家供应商的人员能力,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调查,一是去它的人事部查它每个月的员工流动率,流动率高的企业,员工能力是很难有保证的;二是在生产现场记下一些岗位的员工姓名,要求它的人事部提供这些员工的培训记录,不要看它为我们准备好的人员培训资料,一定要现场抽。只要这样查,如果它的员工培训做不到位,是很难逃过审核的。”
“第五个方面要考察的是这家供应商对它的合作伙伴的管理能力,重点查它选择供应商的准则和实际做法,以及它对供应商的绩效管理能力,我们可以重点看看它对一些绩效表现不达标的供应商是如何处理的,找到切实的证据来证实它的供应商管理能力。”
“第六个方面要考察的是这家供应商的质量文化,我一般会看这家公司的员工如何对待客户端反馈的问题,在很多时候,最让客户受不了是公司员工对待问题的态度,如果员工对于公司的质量问题反应迟缓或者漠不关心,那这家企业的质量文化一定会有问题。”
“我们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除了这六点外,供应商的技术能力也是要列入考察的范围的,毕竟,技术能力也是决定一家供应商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
“关于供应商的选择,我想说的已说完了,总的是一句话,我们要选择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俱佳的供应商。”李建设说完话,看着唐风。
唐风接着说:“老李说得不错,真不亏是老江湖,就是经验老到。但是选择合格的供应商只是我们管理好供应商质量的第一步,我们还要做哪些工作,以确保来料的批次性不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呢?”
胡利来接过话题,说:“这段时间以来,听了唐工所讲的中山工业园项目防损体会后,我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打算把预防的思路用在供应商质量管理上,现在正好拿来与大家讨论。”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供应商质量管理的预防,首先我要讲的是新的供应商的引入,大家都知道,目前公司为了降低成本,加大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每年都会引进一定数量的新供应商,淘汰一些不合格的老供应商。”
“刚刚老李讲了很多,讲得非常好,我很认同,但是他讲的这六个方面不太好打分,所以我认为,我们必须要将这六个方面列入新供应商的考察内容中,找到相应的证据,作为我们新供应商稽查结果评审会上的材料,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想说的是,老供应商上新物料编码的管控问题,我认为我们公司在这一块的管理有些问题,造成了许多新编码物料的批次性不良。”
“我认为我们的新编码应该按质量风险分为四个大类来管理,质量风险越大,我们投入的精力就应越多,就象唐工所说的防火一样,火灾隐患大的地方,上面喷淋头的口径也要大。”
“第一个大类,是一些标准电子器件,尤其是IC(集成电路)器件,都是国际大厂生产,我们很难控制其生产过程。我认为要上一个新编码,必须要走样品承认、各产品线的可置换性分析、小批量试用这三个环节,每个环节必须出报告,这个过程可能时间会比较长,但是没有办法,必须要走这些流程,这种物料出了问题,后果是灾难性的,我们不得不慎重。”
“第二类物料,是一些公司重点的降成本项目,是供应商专门配合我司引入的新编码物料。据我了解,今年有一些连接器、熔断器、功率电缆、散热器的新供应商引入,都是一些采购量大,而且在以往发生过批次性质量问题的项目。对于这些新供应商和新编码,我们不仅要走样品承认、小批量试用等流程,还必须由SQE参与供应商的研发、生产整个质量控制过程,帮助其找出每个过程存在的风险,制订出相对应的预防措施,确保在整个替代过程中不出现批次性不良。”
“第三类物料,象一些结构件、包材、标签等,由于相对简单,来料不良的质量风险小,我认为打个样就行了,只要样品测试合格,就可以签承认书上新编码,进行采购。”
“第四类是界于这三类之间的物料,如一般的磁性器件、电缆等,我们可以通过样品认证和小批量试用的方式来管控。”
“当然,我讲的只是大的思路,操作时还要针对每类物料进行具体分析,看看它可以进到哪一类中,因此今年我们就要优化我们目前的替代试用流程,总的是一句话,我们要根据来料的质量风险,有区别地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
胡利来停了一下,接着又说:“刚刚我讲了新编码的替代管理,下面我要讲的是,我们在日常处理批次性来料不良时要将预防思路贯彻其中。”
“大家都知道,我们同一编码的物料,至少有2~3家供货商,在其中一家出了问题后,我们将原因找到,并采取纠正措施后,我们要分析另外未出相同问题的几家供货商,看看它们是否也会存在同样的质量隐患,督促它们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不能让同一问题在不同供货商之间重复发生,这是我的第一点要求。”
“供应商在送给我们样品后,往往出于成本或者交付原因,会对产品进行变更,根据我们的经验,许多批次性质量事故就是在变更过程中产生的,所以我们必须让每家供货商签订PCN(产品变更通知)协议,确保其在主要原材料、重大加工工艺变更前知会我司,我们SQE提前界入其变更,对于质量风险较大的变更我们坚决拒绝,这是我的第二点要求。”
“我要讲的第三点是预防性稽查,大家都是有经验的SQE工程师,我希望大家结合历史上出现过的批次性质量问题,找出供应商在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在其未出现问题时,我们对这些环节进行预防性稽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质量隐患,确保其不良品不会流到我司,这是我的第三点要求。”
“最后,我想再说一点,就是我们对供应商的日常绩效考评,对于质量考评不合格的供应商,我们的思路是先发质量警告,一个季度没有根本性改善,坚决予以淘汰。”
“我想说的就是这些,请唐工和大家补充,为了保证能落实到位,我会在四个月后组织一次SQE质量预防案例评比会议,每个SQE都必须参加,拿出自认为最好的质量预防案例来参选,获胜者我们申请奖励。”
等胡利来讲完,唐风站起来说:“老胡的这些想法昨天和我讨论过,总结起来就是四句话:识别隐患、主动预防;解决问题,纠正展开;深挖问题,实施预防;管理变化,预防在先。”
“四个月后我会参加我们的SQE质量预防案例评比会议,期待大家有好的表现,今天散会。”
果然,四个月后,在胡利来主持的SQE质量预防案例评比会议上,涌现了许多优秀的预防案例,其中以杨高飞提供的案例最有说服力。
轮到杨高飞上场时,他说:“我今天带来的案例是大电流连接器的替代项目,在四个月前就已经开始了,当时正好唐工和胡工给我讲了预防的方法,我这次是完全运用唐工和胡工给我们讲的质量预防思路完成了这个替代项目。”
“我先介绍这个物料替代的背景,大电流连接器主要用于通信电源产品,每年采购额约3800万,约占连接器总采购额的40%,目前此类连接器主要由A供应商独家供应,降价空间非常小,公司决策引入B、C、D等厂商完成对A的独家替代。预计替代每年节约采购成本约460万,其中B公司一家节约近300万。”
“在替代前我们进行了质量风险分析,发现的风险有二。”
“一是系统风险,大电流连接器技术难度较高,工序比较复杂,但B、C、D公司此前没有大电流连接器开发生产经验。”
“二是原来的A公司已经出现过一些批次性质量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得到正确的处理,很可能也会在B、C、D等公司出现。”
“A公司以前出现过的主要质量问题有:电镀工艺不成熟,导致镀银端子批量氧化;包装设计不合格,导致端子批量硫化;黑白线接反;螺孔大、滑丝等”
“结合大电流连接器特点、原厂商历史质量问题、现厂商研发生产能力、以及现场稽查辅导发现风险点,按工序分类汇总替代主要风险点如下表。”
杨高飞边说边打开PPT文件,给大家看下面的表格。
工序分类    主要风险点
原材料    端子材料为紫铜,材质软,难以车加工,B公司的机加供应商采用传统攻丝工艺,经B公司来料检验时发现螺纹不良率比较高;
电镀    电镀后硫化钠试验标准为1% NaS溶液,浸泡镀银测试物30分钟,镀银层颜色不变;低于我司5% NaS的标准。
    镀厚金件没有建立硝酸浸泡检验标准;
    电镀完后包装盒内没有放置干燥剂。
冲压、注塑    无
热处理    无
端子压接    端子裁线、剥线、铆压设备不专业,为手动设备,压接质量不稳定,存在压不紧和压断芯线的风险,隐患很大。
    B公司人员并不了解线材铆压控制要点,没有将端子铆压高度、宽度等内容纳入首件巡检。
    拉拔力测试时,拉力计没有固定,且器件没有工装固定,测量误差大。
组装    黑白线由一个人同时安装,存在很大的插反风险。
    装止退簧的下一工序没有进行检查,有将止退簧装反风险。
    冠簧和线簧插拔力没有工序进行控制,存在插拔力不合格品流出风险。
    没有工序检查短接片是否放置到位,以及短接片和引脚是否配合紧密,存在开短路风险。
检验    开、短路等电性能只进行抽检管控,有不良品流出风险。
包装规范    B公司对此产品包装要求不了解,A公司曾因为包装不合理导致端子批量硫化不良。
可靠性    B公司此前没有大电流开发生产经验,对此产品型式试验标准不太了解。

等大家都看完后,杨高飞接着说:“在识别了这些风险点后,我们针对每个风险制定了应对措施,并检查落实,确保闭环,见下表。”
主要风险点    应对措施    闭环
端子材料为紫铜,材质软,难以车加工,B公司的机加供应商采用传统攻丝工艺,在来料检验时发现螺纹不良率比较高;    切换为使用挤压螺纹工艺的机加供应商加工,不产生铜屑,螺纹质量明显提高。     Y
电镀后硫化钠试验标准为1% NaS溶液,浸泡镀银测试物30分钟,镀银层颜色不变;低于我司5% NaS的标准。    B公司按我司要求修订了硫化试验标准,第一次硫化试验失败,不能满足我司硫化试验要求; 改进电镀参数后,第二次试验满足要求。    Y
镀厚金件没有建立硝酸浸泡检验标准;    已增加厚金件硝酸浸泡检验。    Y
电镀完后包装盒内没有放置干燥剂。    已在电镀后包装盒内和生产在线品盒内增放干燥剂,防止吸潮氧化。    Y
端子线裁线、剥线、铆压设备不专业,为手动设备,压接质量不稳定,存在压不紧和压断芯线的风险,隐患很大。    B公司采购回裁线剥线铆压专业设备,并制订设备日常点检表。 
    Y
B公司人员并不了解线材铆压控制要点,没有将端子铆压高度、宽度等内容纳入首件巡检。    SQE提供了铆压质量控制相关要求给B公司学习,同时要求B公司查询了业界标准,制订了端子铆压工艺规范,对端子铆压高度宽度、拉拔力进行首件检验。    Y
拉拔力测试时,拉力计没有固定,且器件没有工装固定,测量误差大。    已要求B公司制作工装,使用工装后测试符合要求。    Y
黑白线由一个人同时安装,存在很大插反风险。    黑白线由两个工位分开安装,防止装反。    Y
装止退簧的下一工序没有进行检验,有将止退簧装反风险。    在下一工序检验止退簧是否装反。    Y
冠簧和线簧插拔力没有工序进行控制,存在插拔力不合格品流出风险。    安排专门工序对冠簧和线簧插拔力进行100%使用吊砝码全检。    Y
没有工序检查短接片放置到位,以及短接片和引脚是否配合紧密,存在开短路风险。    安排专门工序检查短接片是否移位或变形,并检查是否存在金属屑。    Y
开、短路等电性能只进行抽检管控,有不良品流出风险。    安排专门工序对开、短路进行100%全检。    Y
B公司对此产品包装要求不了解,A公司曾因为包装不合理导致端子批量硫化不良。    要求B公司制作吸塑盒包装,放置2包干燥剂,防止氧化硫化。    Y
B公司此前没有大电流开发生产经验,对此产品型式试验标准了解不清晰。    要求B公司参考行业标准制订自己企业标准。完成如下试验:接触/绝缘电阻、绝缘体耐电压、温升试验、湿热试验、高低温试验、温度冲击试验;物理试验:振动试验、冲击试验。    Y

杨高飞等大家看完后,说:“事实上,我们最后对C、D厂家的情况分析后,发现它与B厂家的情况是类似的,我们也按此思路进行了处理,下面是我们整个替代项目的结果。”说完他打开下一页PPT的内容。
“最终此项目的成果是:替代通过的新编码已经交货100Kpcs,目前生产无批量问题反馈,只反馈1pcs短路不良。针对短路问题,已要求B公司进行电气特性100%全检。”杨高飞进行总结。
看完这些后,杨高飞继续发表此项目的个人体会。
“事前预防重于事后补救,对于物料替代和新定制物料,要综合考虑厂商能力和物料工艺技术难度等因素,评估风险,对于风险较大情况需要投入较多精力进行专项预防。”
“质量预防的重点在于关注过程,物品认证主要关注的是样品的质量状况,其关注的是结果;SQE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厂商批量供货的质量保证能力,必须关注过程,关注细节,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各个因素都需要稽查确认、跟踪落实,如主要部件的质量管控、各工序生产工艺、设备能力、制程管控等。”
“公司的生产质量问题电子流记录了比较完整的物料质量信息,物料替代时,可在生产质量问题电子流中收集整理原厂商质量问题,予以借鉴。”
“结合各厂商制程控制长处,总结历史质量问题经验,制定出物料族制程质量checklist,使经验固化,同时可使预防稽查规范化,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
“杨高飞讲得很好,大家为他鼓掌!”唐风话音一落,会议室中响起热烈的掌声。
“最后我再补充一句:质量的系统是预防,也就是说,只有通过一个预防的系统才能获得我们想要的质量。”唐风坚定地说。

本章点评:
    如何用预防的思路来解决来料不良问题?
关注结果还是关注过程!
供应商质量管理对于许多公司来说都是头痛的问题,对于供应商的来料质量,如果你只关注结果,那你的方法就是依赖进料检验,这肯定无法解决根本性的问题。
只有将预防的思想与平时的工作相结合,让供应商有足够的动机和能力解决自身的问题,将质量预防贯彻到每一个产品实现的过程中去,来料零缺陷将不会是梦。
收起阅读 »

长篇质量管理小说连载《质量总监成长记》---第七章(中山项目)

第七章 中山项目     防火防损是如何实现的?     质量预防与防火有何内在的联系? “管理良好的工厂,往往单调乏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因为所有...
第七章 中山项目
    防火防损是如何实现的?
    质量预防与防火有何内在的联系?

“管理良好的工厂,往往单调乏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因为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已被提前识别出来,并将解决措施变成了例行化的工作。”这天上午,在自己的办公室中,唐风与程聪在聊天。
“你还记得这段话吗?”唐风问道。
“太有感触了!”程聪答道。“我们UPS工厂成立已经三年多了,在您的带领下,整个UPS工厂,无论是业务流程和管理团队的能力,与三年前相比,都有了根本性的提升,每天的异常情况也很少,真的就象彼得.德鲁克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工作变得单调乏味了。”
正在这时,唐风的手机响了,他一看是顶头上司权博士的电话。
“唐风,中午下班时在工业园门口等我,我要请你吃中饭。”权博士在电话中说。
唐风颇感意外,他纳闷:“这些时间我部门的工作表现很不错,没出什么问题。不知权博士找我有什么事,不会又象三年前一样给我新安排吧?”
果然,在餐厅中一坐定,权博士开始发话了:“唐风,你知道我们公司中山新工业园的建设已开始半年了。”
“你也知道,随着近几年深圳最低工资的不断上涨,我们母公司的CEO在许多场合都公开表示,中国的广东深圳已经成为了高成本的地区,他认为制造业向低成本区域迁移是一个大趋势。”
“前期,我们在考虑了投资环境、供应链配套、与研发团队的沟通等各个要素后,决定在中山市投资建设新的工业园,由当地政府找人投资建厂,再租给我们公司。”
“这个项目在去年10月份已启动,你也知道,之前由燕向涛在负责。”
说完这些,权博士顿了一下,说:“我今天找你,是因为这个项目的范围发生了变化,之前我们只想把变频器工厂搬迁过去,现在公司决定把UPS的一些产品也转到中山去生产,UPS工厂是你一手做起来的,大家对你的评价都还不错,所以我希望中山新工业园也由你来管理,现在已经建了一半,我希望由你来接手。另外,我会找人来接手你目前的工作,你看怎么样?”
建工业园对唐风来说是个新鲜事,他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种工作,不过UPS工厂的运作已趋向完善,他每天觉得无所事事,正想找个新岗位来挑战一下自己,所以他一口就答应了权博士的要求。
真是想什么就来什么!
半年前,唐风在参加一次《团队建设》培训时,培训老师给他念了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一段话,让他印象深刻。
“若想要感觉安全无虞,去做本来就会做的事;若想要真正成长,那就要挑战自己能力的极限,也就是暂时地失去安全感,所以。。。。。。当你不能确定自己在做什么时,起码要知道,你正在成长。”
自此以后,唐风经常向手下的主管说:“为何有的人能快速成长,其原因就是能不断地挑战自己能力的极限,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只有接受挑战才能将自己的潜力激发出来。”
与权博士谈完后,下班回到家,唐风向妻子王玉讲了公司要派他去中山建工业园的情况,王玉为丈夫又有一个新的挑战机会感到高兴。
在交接完UPS工厂的工作后,唐风开始张罗中山新厂建设项目组的工作了。
这天,他收到了一封来自美国EE公司总部的邮件,邮件的大致内容是:“EE公司所有新工厂的建设必须邀请公司的防损顾问PPM公司的参与,工厂建成后要通过PPM防损验收,达到A级标准(最高标准)。”
同时邮件又郑重声明:“在此项目中,PPM防损工程师的意见就代表总部的意见,作为此项目的项目经理,你必须100%地配合,不得讨价还价!”
邮件措辞严厉,不容置疑。
见到此邮件,唐风赶紧找项目原负责人燕向涛了解情况,燕向涛说:“老唐,中山这个项目虽然已开工了半年多,但是一直未正式立项,我也未请PPM的顾问来参与项目运作,但是现在既然项目已在公司内部正式立项了,我建议你还是尽快找PPM的顾问来参与这个项目吧。”
2006年8月9日,在广深高速公路上,一部别克商务车载着PPM公司的防损顾问Jack和唐风项目组的几位成员一起去中山工业园的工地。
这是第一次去中山,大家心情甚好,一路上谈笑风生,车辆在过了虎门大桥以后,道路似乎变得宽敞起来,两边都是开阔的平原,种植着一片片农作物,空气清新,和风劲吹,唐风心旷神怡。
下了高速公路,车辆很快就到了与EE公司合作建厂的凌云公司,两栋厂房紧紧挨着,EE公司的厂房已在建设中,四周的混凝土结构已搭好,很多工人正在顶着烈日砌墙,正面墙上贴了1张大标语:“奋斗60天,完成EE公司中山项目”。
一进到凌云公司,PPM的防损顾问Jack就对唐风说:“你们这个工厂选址不太好。”
“为什么?”唐风问。
Jack回答说:“我查过中山的地质资料,你们这个地方距离西江只有1公里,处于洪水区中,你看,这周围都是水塘。”
果然,在下午的第一次项目会议上,Jack开始发难。
“我认为中山的地势太低,不适合建工厂,我坚决不同意将新工厂放在这里!”
听到这话,唐风一下子愣住了,他没有想到Jack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这样说,他忙问:“Jack,我们现状是工厂已开工半年了,现在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问题?”
Jack的回答很干脆:“如果新工厂必须放在这里,那就必须要抬高4.5米。”
“为什么要这样?”唐风没料到Jack会提了这样一个稀奇古怪的要求来,惊呆了。
“按500年一遇的洪水标准,这个工厂必须抬高4.5米,就可以在海拔上超过黄海的海平面高度,避免西江决堤时海水倒灌,洪水淹没工厂。” Jack说。
唐风的声音有点发抖:“你的想法有点让人匪夷所思。”
“请你看一看,这是中山在105年前发生过的一张洪水照片。”说完,Jack打开电脑,还真的调出了一张当时发洪水的照片。
已建了一半的工厂如何能抬高4.5米?!
唐风一听又急了,声音大了起来:“Jack,我不是孙悟空,不会七十二变,我如何能让已快建成的工厂抬高4.5米?”
Jack非常坚持:“不行,必须按我的意见处理,否则我不同意这个项目的立项申请!”
见此情景,唐风只能走出会议室,给权博士打电话:“权博士,有一个不好的消息,PPM公司的防损顾问Jack坚决不同意在中山设厂,除非新工厂的厂房可抬高4.5米。”
“我知道了,你先回来吧,回来后我们再讨论。”权博士挂了电话。
“我真不知道这个500年一遇的洪水标准是如何得来的,美国成立才两三百年啊。”在回家的路上,唐风对同车的人说。
“三边项目!”唐风和别人说起中山这个项目时,经常用这个称呼。
中山新工业园项目是个典型的边设计、边建设、边审批项目,虽然厂房建设已开工了三个月,但事实上,EE公司和凌云公司之间只有意向性协议,双方并没有签订正式租赁合同。
同时,因为项目缺乏整体规划,项目需求还不十分清楚,给项目的建设造成极大困扰。
果然,在十月份,当唐风将投资申请报告送往总部审批时,总部的风险管控经理在看了PPM顾问出具的厂址评估报告后,给出了意见:“中山市水患风险很大,不同意在中山设厂,建议另行选址。”
项目一下了陷入了僵局!
唐风只好给凌云公司的项目负责人冯朝阳打电话:“冯工,实在对不起,我想没有人能预料到会出现这种情况,请你们将厂房建设暂停。”
为了争取EE公司的项目,当地政府派人陪同PPM公司的防损顾问Jack考察了西江的防汛设施,改变其对中山水灾隐患的看法,其结论是中山防汛设施可靠,防汛工作运行良好。
终于,三个月后,EE公司美国总部做出了让步。
这天,唐风接到了从总部发来的一封函件:“经认真审核,我们同意在广东中山建设新厂,但前提是必须按PPM公司500年一遇的洪水标准,将厂房抬高4.5米,同时厂房要满足PPM公司的其它防损要求,达到A级标准。”
这意味着原来已在建的厂房无法再用,项目需要从头开始。
“项目终于可以重新启动了!”唐风对手下的项目工程师陆高羽说。
但是唐风的麻烦也重新开始了,PPM公司近乎苛刻的防损要求在厂房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应PPM公司的要求,唐风与陆高羽参加了PPM公司在深圳举行的防损培训班。
在培训班上,培训老师的话让唐风耳目一新:“按照我们PPM公司的防损思路,我们首先会鉴别新建项目可能存在的财产损失风险,比如说台风、暴雨、地震、火灾、洪水、泥石流、爆炸、化学污染等。”
“然后,我们会对每一种风险进行量化,根据当地的情况,估计发生的概率和损失金额,再依此制定防损措施,制定防损措施后,还要将防损措施培训给相应的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和后期维保人员,并监督他们按要求做到位。”
“所有设计、施工和维护保养过程对防损措施的落实情况,我们都会纳入PPM公司对该项目的评级得分。”
“如果评级结果最终为A级,PPM公司会大幅降低EE公司后期的财产保险费用,因为我们认为,只要工厂的防损措施做到位,是不会出现财产损失的。”
在项目重新开工后,Jack要求唐风与陆高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安排Jack与负责本项目的设计院进行沟通。
第一次沟通会上,设计院各个专业的设计人员全部到齐。
Jack发话了:“大家好!今天在座人员都是EE公司中山项目各专业的设计人员,我会花一天的时间与大家沟通我们PPM公司对于此项目的设计要求。”
“在我正式提出具体设计要求之前,我先说一说我们PPM公司的防损理念。”
“我们认为,一切财产损失都是可以预防,可以避免的。因此,在项目的前期,我们会识别出项目的主要财产损失风险,在此基础上,制定出财产防损方案,要求各个专业的设计人员,也就是在座的大家,将这些防损方案落实到各位的设计图纸中,我会一个个地检查,以确保落实。”
听到这话,唐风站起来补充道:“PPM顾问的要求就是我们甲方的要求,请各专业的设计人员必须遵守!”
接下来,Jack与设计院各个专业的设计人员针对厂房建筑、消防进行详细交流,Jack讲解了PPM公司对厂房设计、消防设备选型和施工的具体要求,会议持续了足足一天。
让唐风和设计院感到极为难受的是,每次Jack都能在设计图纸中挑出一大堆的问题要求整改,Jack反复强调:“工厂的防损必须在厂房设计阶段就必须严格按PPM公司的防损要求进行设计!”
除了厂房抬高4.5米外,Jack对厂房主体建筑的每一个部件的设计几乎都提了明确的要求,确保厂房在台风、暴雨等极端情况下依然能安然无恙,一次审图会议上,他问唐风:“你们的厂房能否不设计窗户?”
“这怎么可以?如果是那样,我们的员工可能会认为我们盖的不是工厂,而是监狱了。”唐风笑着说。
“那就尽量少设计窗户,因为在台风暴雨天气,窗户越多,玻璃被打破的机会就越多,出现财产损失的机会也多。”Jack很认真地说。
对于厂内消防喷淋系统的设计,Jack更是一丝不苟,他和设计人员说:“自动喷淋系统的设计必须符合我们PPM公司的要求,所有的关键部件必须采用通过PPM公司认证的产品。”
唐风后来了解到,这些通过PPM公司认证的材料,其特点是可靠性极高但是价格昂贵。
对于施工过程的管理,Jack更是尽责尽心,每个月他都至少会抽一天到工地现场检查,每次都能发现不少问题,要求施工单位立即整改。
有一次,他发现消防喷淋管的内壁厚度不够,对唐风说:“你们这个喷淋管的厚度与设计要求不符,必须立即停工整改!”
但是负责消防安装的工程队一时间找不到这种厚度的水管,项目因此停工一周,唐风急得快疯了。
没办法,唐风只好派陆高羽到香港,找到Jack和他的上司,与之详细检讨了解决方案,消防施工才得以继续进行。
“必须停工整顿!”
在发现施工用来固定屋顶的螺丝规格与设计要求不符时,Jack对着唐风和负责施工建设的业主方项目经理冯赵朝阳说。
唐风也只得下令停工整改,一大片已经安装好的屋顶被拆掉重新施工。
另外,对于厂内火灾隐患的防范,Jack也提了许多要求。
他对唐风说:“我要求,针对仓库中的可燃物料,你们要将之集中在一起,用具备一小时防火能力的水泥砖头砌墙,将其封闭起来,屋顶还要加装大口径的喷淋头。”
“同时,所有生产线用的包材不能储放在厂内,必须放在厂外,以避免包材引发火灾。”
Jack的每一个要求都让唐风忙碌好一阵子,付出巨大精力,项目的进度和成本也越来越难以控制,因为消防要求的提高,公司为此追加了360万人民币的固定资产投资,来自权博士的压力越来越大,唐风夜不能寐。
“我快崩溃了!”唐风经常自言自语。
“PPM公司改变了我的职业生涯!”在项目快结束时,唐风对陆高羽说。
原本这个项目在2007年初完成,现在因为防损的问题,项目延迟了近一年,在项目临近结束时,公司内的人事出现了变化,唐风被从中山调回,任命为供应链质量部的总监。
开完最后一次项目例会,唐风对Jack说:“这一年多来,与你一起合作建设此项目,让我感触良多。”
“以前,我一直不理解一句话,这句话是:‘质量的系统是预防’,我真不知道如何做预防。”
“这一年多来,在我们这个项目上的防损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做质量管理就是做防损。”
“把风险和要求识别出来,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分析质量隐患,针对每个质量隐患事先制定对策,并确保能严格落实下来,那么这些质量隐患就不会变成真正的质量问题!”
“这一年多来,我没有做质量管理的工作,但是对质量的理解却比任何一年都要深刻,真是功夫在棋外!”
从中山回来后,唐风一口气写下一篇文章:《质量是政策和文化的结果》,作为中山项目的个人总结。
唐风在文中写道:
“如果EE不是一家以‘经营稳健’而著称的公司,而是一家强调发展速度的公司?如果总部的风险管控经理对新厂房的防损要求没有如此的明确?如果总部的高管们对PPM顾问没有如此的支持?如果…… 。我们能拿到这个厂房的A级防损标准吗?不能!这种质量要求是一个组织政策和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果说一个组织的DNA决定了它的行为与特质,那么,政策和文化一定就是这个组织的DNA,这个DNA承载了组织的工作行为和价值观。”

  本章点评:
    防火防损是如何实现的?
    质量预防与防火有何内在的联系?
质量管理就是防损,防止出现产品不良而造成质量损失,预防的做法就是要认真分析产品形成的每个环节,从接单、研发、采购、生产到发货、安装,找出每个环节存在的质量隐患,并制定和落实相对应的预防措施,这样,才能确保消灭“可能出现的不良”。
而要做到这一点,公司的政策很关键,所谓政策,就是公司管理层要求员工把工作做到什么程度。
收起阅读 »

长篇质量管理小说连载《质量总监成长记》---第六章(竞聘)

“从来没有什么所谓的‘质量问题’,所有的问题都是管理不当造成的,管理团队的优胜劣汰、不断进步是我们UPS工厂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的关键!”在供应链2005年度工作...
“从来没有什么所谓的‘质量问题’,所有的问题都是管理不当造成的,管理团队的优胜劣汰、不断进步是我们UPS工厂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的关键!”在供应链2005年度工作汇报会上,唐风用这句话作为开场白。
早在2003年8月,当UPS工厂开始走上正轨时,唐风就开始着力打造他的管理团队了,他的第一步是基层主管的竞聘。
竞聘对于唐风来说并不陌生,以前在辉圣时,供应链管理部也组织过类似活动,但是后来一年多时间里,此项活动一直没有开展过。
这天,唐风接到一个质量投诉,客户在他们的大功率UPS产品中居然发现有一把螺丝刀!还把照片一起发了过来。
过了不到半小时,权博士的电话来了:“唐风,你是怎么管理你的UPS工厂的?居然让客户发现我们发出去的机器中带有一把螺丝刀!下次你是不是要塞个人到你的机器中,发到客户那边去?”
唐风将程聪和大机工段长黄进叫到自己的办公室,说:“其实这个问题在UPS工厂内部已多次出现过了,检验部的IPQC在上月就反馈了两次,都是因为装配员工在返完工后将螺丝刀遗忘在机器内。”
“我记得针对这类严重而低级的问题,我还亲自制订了解决方案,就是针对返工的产品,装配员工一定要重新送检,你们为何不执行?”
过了两天,负责开局的用服工程师又投诉:“我们开局时发现了一个严重的产品质量问题,其原因是UPS机器中有个零部件的套管未按要求套,导致炸机。”
听到这话,唐风对程聪说:“我熟读零缺陷管理的著作,记得其中有一句话:从来没有所谓的‘质量问题’,所有的问题都是管理不当引起的,我觉得用在我们UPS车间很合适,我认为,团队建设是质量管理的基础,我们目前一些主管的管理水平太差,而且不思进取,严重影响了我们这个团队的战斗力。”
“我认为我们车间的管理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我们的管理团队不合格,我之前跟你说过,希望你将大机工段长黄进换掉,但是你一直说没找到合适的人来顶替他,所以我认为,你该下决心了。”
程聪为难地说:“将他换掉是简单的事,可是谁来接替他啊。”
唐风说:“你先兼任这个工段长一段时间,我立马向人力资源部申请,这个岗位采用公开竞聘的方式来选人,这个黄进是你以前选的,现在看来,我们要改一改选人的方式,由相马改为赛马。”
接下来的一周时间,唐风就一直张罗着工段长竞聘的事情,在取得人力资源处的同意后,他将竞聘公告在车间内张贴出来,其中明确了对竞聘者的要求和竞聘成功者的转正标准,以及转正后的待遇,要求有意参加竞聘者,在一周内提交个人竞聘报告,阐述UPS大机工段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交问题的解决方案,两周以后召开竞聘会议。
员工对此举的反应热烈程度远超唐风的想象!
不到一周时间,就有8人报名参加竞聘活动并提交了竞聘报告。
唐风看着这些竞聘报告,心中的疑问又来了。
“如何在竞聘会上给这些应聘者提问和打分?”他在问自己。
上次发出的竞聘公告上,有一个打分表,这是是他参考人力资源处以前的竞聘公告写的,唐风对着这个表陷入了沉思。

项目    关键素质和技能    权重
表达能力、逻辑判断能力    语言表述能力是否达到要求;事情陈述是否清楚;
问题分析是否透彻、清晰    10
沟通能力    与人良好沟通的能力    10
人生观、价值观    是否开朗;有主见和果敢    10
技能或潜力    是否具备管理技能或培养潜力    40
团队协作    是否具备团队协作精神    10
改善能力    是否具备改善的思路和不断追求完美的心态    10
总体印象    个人影响力    10

“这个表太虚了,不太好执行,因为这8个应聘者,都没有实际的管理经验,所以如何考察出他们是否具备管理潜力很重要。”唐风嘀咕道。
整整一周,唐风都在思考如何选拔出有潜力的工段长这个主题,想来想去,总是找不到头绪,不由得联想到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有时候,唐风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在以前的几家小公司工作时,自己虽然技术能力不错,但是一直没有得到任何提升的机会。在辉圣这样一家大型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济济,竞争激烈,自己反倒能快速脱颖而出。
“我能得到快速提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唐风问自己。
第二天,他找到程聪和盛新志,向他们说起这个工段长的选拔标准。
“关于这个工段长的选拔标准,我以自己作为模板,想到了几点要求,现在听听你们的意见。”
“第一点,是思维方式。这是我自己的一个体会,无论在哪个岗位上,我自认为都能快速地理解自己的工作要求,并且迅速地找出关键问题和解决办法,大家对我的评价是创新意识特别强。”
“我曾经试图将自己的思维方法向一些管理人员培训,培训他们如何快速发现问题,但是结果证明是徒劳的,有的人对问题天生就是不敏感,非要等到别人提醒时才能发现问题。”
“第二点,是学习能力。每次解决了一个问题,我都能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之举一反三,应用到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案中。”
“第三点,自我挑战的习惯。这些年来,每次遇到工作上的挑战,从来没有害怕和退缩,我认为这对于一个管理人员很重要。”
“第四点,是工作中的主动性和责任感。我最反感的是,如果一个管理人员,推一下动一下,从来不想主动地把本部门的工作做好,这种人是没有办法通过培养成为优秀的管理人员的。”
“第五点,是我FQC科长赵艺能身上感受到的,是理解能力,赵艺能总能从我的话中听出其背后隐藏的意思,当他的老板特别轻松。”
“关于这五点,你们有何看法。”唐风问二人。
“这个想法不错,但是要如何打分呢?”程聪问。
“已经做好了,请看看这个表格。”唐风让二人看他的电脑中的表格。

项目    判断标准    打分依据    权重
语言表达能力    说话口齿清楚,语言逻辑清晰    竞聘现场表现    10
沟通与理解
能力    与人良好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竞聘现场表现+平时表现    10
创新能力    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竞聘报告质量+竞聘答疑表现    20
主动性与
责任心    对自己的工作主动提出改善意见,工作中很少出差错    平时工作表现    20
学习能力    能从错误中学习和总结的能力    竞聘答疑表现    10
坚韧性    面对困难不退缩    竞聘答疑表现    10
团队协作    是否具备团队协作精神,主动帮助团队成员达成工作目标    平时工作表现    10
总体印象    个人形象及影响力    竞聘答疑表现    10

程聪说:“这个打分表的内容相对我们前期发的竞聘通知上的打分方法,我认为要客观一些,不过我建议你把这个表发给人力资源处海工,让他也提点意见。”
“好吧。”唐风立即发邮件给海天阔。
海天阔的电话很快就来了:“唐风,你小子做事挺用心的,这个打分标准表做得不错,到时我会来参加你们的竞聘会议。”
接下来的几天,唐风做了两件事情。
第一,他安排程聪将每位应聘者的平时工作表现汇总成一个表发给他,并叫来检验部的经理盛新志,三个人一起复核了这些人平时的工作表现,并打上分数。
第二,针对要在竞聘会议上要考核的每个项目,唐风都详细设计了问题,还找了海工,一起探讨这些问题的有效性。
竞聘会议如期召开,由于参与人数众多,为了控制时间,唐风在会议室的白板上写下了竞聘规则:
1、    每位应聘者花15分钟阐述竞聘报告中的主要内容,重点介绍UPS大机工段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逾时者将被打断。
2、    评审团花20分钟提问和质疑,完成后现场打分。
3、    所有打分结果交人力资源处备案,得分最高者获胜,由人力资源处择日出竞聘结果公告。
竞聘会议开了近4个小时,气氛异常热烈。对于每个应聘者,作为主要评审员,唐风几乎都用同样的问题来质疑,并观察应聘者的表现,每个问题问完后,他都立即打好分数。
竞聘会议结束时,唐风与其它几个评审员花了大约20分钟,对参与的应聘者进行了点评,同时唐风将这些应聘者平时的工作表现也给大家做了介绍。
唐风说:“通过这次竞聘,我认为有两名应聘者的表现特别优秀,一位是大机的IPQC检验员金一铜,另一位是仓库的物料员廖坚固,看来我们的大机工段长要从此二人中选出,那到底选谁呢?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我提议选金一铜,因为他对产品和工段人员较熟悉。”海天阔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好!就这样决定吧。”唐风说。
“不过考虑到此举可能会影响到廖的情绪,最后决定在竞聘公告发布前,我建议你找廖沟通一下,向其说明本次未录用他的原因。”海天阔对唐风说。
在竞聘公告贴出后,唐风特意找来金一铜,他开门见山地说:“金一铜,在上次的竞聘会议上你的表现很不错,再考虑到你平时的表现,所以我们最终录用了你,我对你表示祝贺!”
接着唐风又问了他在竞聘会议上问过的问题:“你现在已经是大机工段的工段长了,以前的同事现在成为了你的下属,你马上要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万一有的下属不服你,你该怎么办?”
金一铜回答说:“唐工,上周的竞聘会议上您问了我这个问题,当时我的回复可能未让您满意,下来后我仔细想了这个问题,我已有了结论。第一,我是通过公开竞聘的方式上去的,应该很少有人会不服我。第二,我对自己平时的工作表现有信心,工段上的员工对我还是比较认同的。第三,要真有刺头的话,不是还有您在背后帮我撑腰吗?”
“不错!”唐风接着说:“古往今来的伟人中,毛泽东应该算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人了,我也是他的粉丝,他一句话,可以让数千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种影响力大大超过了中国任何朝代的任何一个皇帝。试问一下,他这种空前绝后的影响力来自何处?”
看到金一铜一脸的迷惘,唐风接着又说:“其实秘诀只有两个字:正确!从1936年遵义会议开始,共产党在老毛的领导下,几乎没有打过败仗,成功赶走了日本人和蒋介石。无数次的英明决策,让毛泽东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变成了神,就算是他说错了,估计别人都能做对。”
“如果你每次处理事情都能做到正确无误,你的威信自然就能慢慢建立。相反,如果你的表现不足以让员工信服,就算我给你一把尚方宝剑,手下人也未必会听你的。因此,你的威信,不是凭着我给你的任命建立的,而是靠你自己干出来的,你要切记这一点。”
金一铜的表现果然不负众望!
他对本工段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案都很到位,UPS大机工段的执行力和团队氛围很快改善,工段的作业质量直线上升,以前那些乱七八糟的投诉已很少发生。
唐风也经常找他过来,针对大机工段的问题,向他提问,但很少给他答案,每次都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等到他解决了问题,唐风都会让他总结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体会,偶尔也会指点一两句,金一铜的表现越来越好。
三个月后,在做完金一铜的转正答辨后,唐风与程聪、盛新志一起总结这次竞聘,唐风说:“我认为这次竞聘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有四点。”
“一是车间中有许多具备管理潜力的员工,他们积极向上,需要舞台来实现自我。”
“二是我们对基层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有明确的认识,并且设计了合适的问题来识别这些素质。其实无论寻找哪个岗位的员工,你只要找出这个岗位上的优秀员工的共同特征,那就是你招人的标准。”
“三是各部门主管的热心参与,多一双眼睛来看人,准确度自然就要高一些。”
“四是公司公平开放的文化氛围,让员工有信心来参与这种公开选拔活动。”
说到这里,唐风说:“我认为我们这种竞聘制度效果不错,我建议我部所有的基层主管以后都通过这种方式来选拔。”
如同唐风所言,后来,整个供应链管理部的基层干部也几乎全部采用这种方式来选拔,这对EE公司供应链管理部的基层干部队伍的建立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同时又大大提升了一线员工的士气。
 “在EE公司,只要有能力,一定会有出头之日。”这是广大一线员工的反映。
随着UPS工厂产量和员工数量的提升,唐风手下的基层主管越来越多。
“如何把这批人快速培训,挖掘出他们的管理潜力来?”唐风开始思考。
唐风将生产部经理程聪、检验部经理盛新志叫到自己的办公室,说:“随着产量和人数的上升,现在我们部门的基层主管的培养成了一个突出的问题,两位有何看法?”
程聪说:“的确存在这个问题,我们前期通过竞聘选拔了一批素质不错的基层主管,但是这群人毕竟缺乏管理经验,表现出来的,就是我们的质量和效率存在问题,我们的产品在市场上还是有一些客诉。”
盛新志说:“我们能不能找人力资源处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可以外请一些老师过来讲课。”
“我一直认为,问题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唐风说。
“我认为,我自己的成长经历值得借鉴,在进行辉圣前,我一直认为,以我这种耿直的性格,只适合从事技术类工作,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个厂长。”
“我把自己这几年的管理经验总结为八个字:学习、思考、实践、总结,从问题中学到经验,又将经验又在实践中推广应用来解决问题,让这些经验变成自己的东西。”
“所以我认为,外请老师很难解决我们的问题。”
停顿了一下,唐风又接着说:“我想在我们UPS工厂开展一个持续进行的案例研讨会。”
“所谓案例研讨会,它是针对我们工厂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进行公开的检讨总结,每周我们找一个晚上,将工厂的所有主管集中到会议室,给他们介绍一个工厂近期出现的典型问题,然后问每一个主管:‘假设这个问题出现在你的部门,你该如何处理以及如何预防此类问题重复发生?’”
“当然,有时候,针对本部门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讨论完后,我还希望每个主管写案例总结,写完后发给我,我看完后与之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以帮助其快速提升。”
“在《论语》中有一句话:‘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如果你写不出东西来,只能证明你的水平还未到这个高度,对问题的认识还不到位。”
“你们觉得我这种方案怎么样?”唐风问二人。
“行。”二人说。
很快,案例研讨会在UPS工厂开展起来,这让一些主管颇有压力。
有压力就有动力,大家都变得喜欢思考和学习,许多被提拔上来的主管都反映,在唐风手下做事,压力很大,但进步特别快。
上次因为客户审核发现UPS工厂5S差的问题,被权博士狠批过后,唐风一直耿耿于怀。
这天,在每周例行的案例研讨会上,唐风向大家提出了这个问题:“为什么客户的审核人员一来就能发现我们工厂的现场5S差,而我们自己却习以为常呢?”。
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检验部的经理盛新志先发言,他说:“我们其实也发现了这些问题,但大家都不当回事,不认为它有多么重要。”
其它的主管也纷纷称是。
唐风笑着说:“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我再问大家:什么是问题?”
这个问题把许多人难住了,虽然每天都接触问题,每天都在解决问题,但是到底什么是问题,还真说不清楚。
“我来给你们回答吧,问题就是现实与要求之间的差距,零缺陷管理大师克劳士比说,质量就是符合要求,所以问题就站在质量的对立面。”唐风说。
停了一下,唐风接着又说:“以前为什么我们的现场5S差,那是因为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太低了,而客户的审核人员,每天都处在高水平的5S环境中,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了一个非常高的标准,所以一进我们的车间,就能发现一大堆的问题。”
“通过这件事情,我的认识是,目标或要求提高,问题浮现;降低要求,看不到问题。所以,我希望我们每个主管要严格要求自己,对自己的要求要超过公司对我们的要求。”
这天晚上,又是UPS工厂的案例讨论会,大家一坐下,唐风就说:“我们公司现在采用的工时管理制度,类似于计件方式,员工必须完成定额的产品工时,才能拿到当天的工资,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员工对工作效率的提升没有热情,有时工艺人员去现场测标准工时,员工们还故意做慢点,让他们测不准,你们知道这些情况吗?”
“车间的确存在这种情况。”程聪说。
唐风说:“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研讨题目:如何让员工自发地提高作业效率,降低产品的标准工时?现在大家先讨论15分钟,15分钟后我们一个个发表看法。”
在七嘴八舌的讨论中,15分钟很快过去了,唐风打了个手势,说:“现在一个个来说吧,谁先想好谁先说,但是每个人都要发表看法。”
程聪一向思维敏捷,首先发言:“我认为要让员工自发地提高效率,关键是要有相应的激励措施。第一,如果有员工提了好的建议能降低标准工时的话,我们要将其纳入合理化建议中,主管代其提交合理化建议电子流,公司采纳后会有相应的奖励;第二,员工提了效率方面的改善建议后,工艺部不要立即下调标准工时,要给员工一个月的缓冲时间,让大家适应。”
接着盛新志也开始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建议将员工提的效率方面的改进提案放到员工月度绩效考核中,每条建议都能得到加分。”
几乎每个主管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唐风最后一个发言。
唐风说:“前些天我看了一本书,里面讲了一个动机的概念,在通常情况下,人做事都有动机,就是要做这件事的原因。这本书讲了一个观点:‘理解动机或者找出人们真正的动机,几乎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而动机一般可发为三种:经济动机、社会动机和道德动机。”
“所谓经济动机就是人们不愿意损失金钱,喜欢得到物质或者身体上的享受,也就是希望获得好处。”
“社会动机就是人们不愿意让其它人看到自己做一些错误的事情,换句话说就是做了好事想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干了坏事不想让人知道。”
“道德动机就是人们不愿意去做一些他自己认为错误的事情,福永飞机场附近有个伶汀洋,文天祥著名的《过伶汀洋》就是在那写的,里面有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试问:文天祥为何宁愿掉脑袋也不愿意投降做元朝的宰相?”
唐风顿了一下,接着说:“那是因为,他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符合他的道德观念。好,现在我们用动机理论来分析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如何让员工主动配合我们降低标准工时?”
他开始一一解释。
“首先,降低产品的标准工时,客观上可能会造成员工的工作强度增加,但是收入不会增加,用另一句话来说是,工作投入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减少了,从经济动机上来分析,员工是不会愿意这样做的。”
“因此,我们管理人员要想各种各样的激励政策,保证员工在配合我们降低标准工时的时候,经济上不吃亏。象刚才我们讨论的,申请合理化建议奖、纳入月度绩效考核、延迟调整标准工时给员工一个缓冲期等,都是这方面的措施。但是只有这几招还是不够的,所以我希望大家会后多想想办法,想到后发邮件给我或者当面告诉我都行。”
“从道德动机层面分析,我们要多给员工灌输提高效率的重要性,让员工认可我们降低标准工时的做法,这里面又涉及到员工对公司的认同感,如果员工不认可公司,他可能认为这是你公司的事,与我无关。”
“如果员工有这种想法,你就是说破嘴,也是没用的。这就要求我们每位主管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威信和管理能力。我经常说:‘参加公司,离开经理’,这就是强调一线主管的重要性,员工可能听说EE公司是一个不错的公司而前来应聘,但是能做多久,做得怎么样,关键还是取决于我们这些一线主管,大家明白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了吗?”
“再从社会动机层面分析,我认为我们可以在UPS工厂举行一个合理化建议之星评比活动,对积极参与者进行表彰。”
唐风最后对大家说:“请看大家今天的家庭作业:为了鼓励员工主动改进作业效率,降低标准工时,每位主管按照这三种动机,提出具体的激励措施,提得越多越好,下次案例研讨会上进行总结。”
除了案例研讨会,唐风在UPS工厂又开展不定期的读书研究会,9月份的深圳异常闷热,这天晚上,唐风在UPS工厂的会议室中召开了他第一次的读书研究会。
唐风给大家带来的书籍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由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著,唐风这段时间以来一直在研读这本书,书中很多观点他都非常赞同,他认为有必要推荐给他的管理团队。
唐风的PPT只有短短几页,都是从书上摘下的原话,他打开PPT的第一页,这句话是:“管理得好的工厂,往往单调无味,没有任何刺激动人的事件。那是因为凡是可能发生的危机都早已预见,且已将解决办法变成例行工作了。”
唐风看着大家,说:“大家对这句话应该深有感触吧,记得我刚来UPS工厂时,几乎每天都很紧张,一会是仓库的某颗料帐上有实物无,搞得一个订单不能完成,导致市场部投诉,一会是某客户投诉我们的产品上漏打一颗螺丝,搞得大家鸡飞狗跳。而现在,大家都轻松多了吧,原因在什么地方,大家知道吗?”
又是程聪第一个答话,“那是因为许多工作我们已经例行做起来,比如人员管理、车间作业管理、仓库管理、计划管理等等,管理到位,就没有那么多问题了。刚搬迁过来时我们是一个新厂,要流程没流程,要制度没制度,员工人心不稳,各方面基础差,当然问题多。看到书中的这句话,我的感触是我们每个主管,都要主动寻找自己业务中的短木板,把管理上的漏洞补上,自然就不会忙乱了。”
唐风点头表示赞许,接着打开第二页,这一页摘录的话是“重视贡献是有效性的关键,贡献往往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直接成果、树立新的价值观及对这些价值观的重新确认、培养与开发明天所需要的人才”
这回是仓库主管齐勇开腔了,他说:“这个直接成果当然就是我们的KPI(关键绩效指标)以及我们已解决的问题,公司请我们来,当然是为了解决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
唐风表示赞许:“说得不错,我们每个主管必须重视对公司的贡献,企业是一个功利性组织,不是慈善机构,没有贡献,无论在哪一家公司,你都是混不下去的。你在公司中能否有所发展,关键取决于你对公司的贡献。”
停了一下,唐风又接着说:“可惜我们有些员工,一进公司,首先想到的是公司能给我什么,而不是我为公司创造了什么,这样的员工怎么能得到他想要的东西呢?”
唐风接着点击鼠标,打开PPT第三页,这一页摘录的话是:“一个没有突出表现的主管,应该无情地调职,这是管理者的责任”
唐风说:“我特别赞同这句话,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我们在座的都是各部门的主管,如果有谁没有突出的表现,我会坚决地让他下岗,这是工作需要,希望大家能够理解。”
唐风说完,又点击第四页的内容,这页摘录的话是“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前面做,而且每次只做好一件事,不要按压力来决定优先;任何一个组织都不缺乏‘创意’,所缺乏的只是创意的执行”
“什么是重要的事情,大家谁能说得清楚?”唐风扫了一遍全场,这回是程聪答话了,他站起来说:“我前段时间刚刚看了《职业经理人讲座》,这是唐工上次向我们推荐的,里面有一句话:‘何谓重要?影响深远也;何谓紧急?必须马上处理。’”
程聪看了看大家,接着又说:“我们每天都要处理很多事情,但是其中大多数的事情其实并不重要,都是比较紧急的事情,真正对我们影响深远的事情,没有几样,但决定我们部门工作绩效的,往往是少数的几件重要工作。比如,这段时间,我在全力抓新员工的上岗培训,制定了相应的培训制度,并且落到实处,我们新员工的作业不良率明显下降。同时我们又制定了一线员工的晋级管理制度,这对车间员工的士气改善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程聪说得不错!下面我们来看下一页。”唐风点击鼠标,这一页PPT的内容是:“如果问题是经常性的,那就只能通过一项建立规则或原则的决策才能解决;有效的管理者碰到问题时总是先假定该问题为经常性问题,他总是先假定该问题是一种表面现象,另有根本性的问题存在。他要找出真正的问题,不会只满足于解决表面现象这类的问题。”
“这段话对于我们的工作太重要了!”唐风接着说,“我们每天都会面对许多问题,对于许多问题我们往往都认为是偶然问题,把问题处理完后就放过去了,很少会认真地分析一下:这到底是问题的表象,还是问题的根本?”
“比如说,我前段时间换掉了我们的大机工段长,不知大家是否会认为我心狠手辣,做事不讲情面。几个月前客户反馈,我们发出去的机器中居然有一把螺丝刀在里面,后来研发部在处理市场炸机时又发现我们有一台机器未按要求套热缩套管,我经过分析,这些都是表象,真正的问题是我们大机工段长的管理水平差,所以我做出了换工段长的决定。这不,换人后我们大机工段的作业质量和效率都有显著的提高嘛。”
“这本书内容很多,许多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管理人员来说,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我建议大家抽时间详细阅读并将书中的观点运用到工作中去,如果只阅读不应用,那是没有意义的,而且也不可能真正理解书中内容的含义。”
停了一下,唐风总结道:“今天是我们第一次读书研究会,大家的表现不错。我希望大家平时多学习,多研究,读书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以后这个活动我们会不定期开展,只要有谁发现了好书,都可以象今天这样推荐给大家。我想两周后再抽一个晚上,组织大家讨论这本《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后的心得和体会,大家有没有意见?”
“没问题,这本书不错,的确值得阅读。”大家纷纷赞同,读书研究会终于在UPS工厂开展起来了。
这天唐风和程聪谈起案例研讨会和读书研究会,唐风说:“程聪,你有没有发现,现在我们UPS工厂的主管出现了一个两极分化,有的人如鱼得水,能学以致用,进步很快。而有的人则是疲于应付,工作绩效也没有什么起色,是吗?”
“是的,这让我有点百思不得其解。”程聪答道。
唐风说:“前几天,我看了一本书,是两个美国人写的,里面有一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它说的是一个人的优势由才干、技能和知识构成,其核心是才干,才干是先天和早期形成的,一旦成形,很难改变,而且才干是个人所独有,无法传授,也无法培训。”
“联想到我们这段时间的案例研讨会和读书研究会,我发现,作为一个管理人员,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培训获得,比如说演讲能力,只要多上台讲,自然就会提高。”
“而有些东西,比如工作的主动性、持续的工作热情、快速的学习能力、鼓动员工的能力,以及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很难通过培养来获得。”
“所以我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你可以把一个有管理潜力的员工培养成为一个优秀的主管,而一个没有管理潜力的员工,无论你如何培训,都很难达到你的目标。”
看到程聪在点头,唐风接着说:“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普通员工,良好的管理可以让一位好人变成一个好员工,但是很难将一个坏人变成一个好员工,所以人才挑选的工作很重要。”
“一次我在阅读一本杂志时,我颇有感触,杂志上介绍了一位日企的老总发明的慧眼识人之法,据他的观察,工作能干的人有三个共同特点:一是嗓门大,二是上班早,三是吃饭快。”
“用他的逻辑说,说话声音小的人,朝气及雄心欠佳;上班晚或早晚不准时的人缺乏集中力和工作热情;吃饭慢的人凡事都无法敏捷地对待。”
“我将我们工厂的主管按这三个特点进行了分类,我发现能干的人,基本上都具备这三个特点,你也可以按此标准来检查一下你手下的工段长。” 
一段时间后,唐风对待管理人员的培养方式又做了改变,他宣布:“案例研讨会和读书研究会是自愿参加的会议,不感兴趣的可以不来,也不需要请假,因为对一个没有上进心的人来说,勉强加入也不会有什么收获。”
另外,唐风还要求,这两个会议对部门中的普通员工开放,每次会议前都在车间内提前公布,有愿意参加的员工可以前来参加讨论。
终于,半年后,唐风通过竞聘的方式,将几个表现平庸的主管全部换掉,整个UPS工厂管理团队焕然一新,UPS工厂的作业质量和效率大幅提升,以前那些乱七八糟的“质量问题”几乎都消失于无形。
“质量在于管理!在于管理团队的管理水平!”唐风经常对下属说。

  本章点评:
    工厂管理团队建设为何是车间作业质量改善的基础?
质量的本质是管理,各级管理成员的工作态度和管理能力是质量管理的基础,没有合格的管理团队,就做不出满足要求的产品。
收起阅读 »

零缺陷文化策划与落地

摘要:零缺陷文化自克劳士比提出以来后风靡全球,很多公司都是基于他的零缺陷四项基本原则和内容在推广和尝试。是否可以有不同的推广模式和改进内容?北京西门子西伯乐斯电...
摘要:零缺陷文化自克劳士比提出以来后风靡全球,很多公司都是基于他的零缺陷四项基本原则和内容在推广和尝试。是否可以有不同的推广模式和改进内容?北京西门子西伯乐斯电子有限公司质量总监从公司和自身的实战经验讲述零缺陷文化的策划与落地,包括如何从公司的最高层到一线工程师和工人进行推广;如何策划零缺陷文化的推广路径和内容;如何把质量文化的改变落到实处并坚持不懈。
关键词:零缺陷 文化 策划 落地 推广路径 评价

我们公司从 2014 年开始启动质量改善活动,到总部正式推广质量改进项目“零缺陷文化”,一路走来汇聚了各级经理和员工们的智慧,以及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和碰撞归纳的经验总结,加之管理层的持续关注和追踪,因此我们的“零缺陷文化”才算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了路上,坚实而有力量。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评审、总结和优化,虽然还没有到达完美的状态,但远比零缺陷口号或者零缺陷海报宣传来得实际。这可以从大家的工作质量意识、合作文化、遇到问题的态度,还有工作的严谨性、持续稳定的产品质量等各方面都可以看出来。

一、零缺陷文化的内涵

世界质量大师克劳士比所开创的零缺陷文化有一个核心:第一次就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有四个基本原则:质量就是符合要求;预防的系统产生质量;质量的工作准则是零缺陷;必须用质量代价(金钱)来衡量质量表现。很多公司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和四项基本原则在开展零缺陷活动,当然具体执行过程中也有诸多不同。我认为,这些理念和原则在几十年前还是管用的,因为那时候大家对质量的定义都存在分歧,对质量管理的观念也还在泰勒的检验及休哈特的质量控制阶段。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管理理
念和方法的不断演化和进步,大多数具有现代化管理理念的公司都知道这些原则,并且在用不同方法实践。但如何实施预防系统,以及如何达到零

缺陷标准却不知如何着手。因此,克劳士比先生的零缺陷原则需要在社会发展中得到更新与发展,更多围绕解决人以及管理系统问题进行展开。零缺陷文化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任何零缺陷文化的目的都不是为了使产品缺陷达到数学意义上的真正“零”,它的目的是为了树立正确的质量意识和观念,养成良好的工作行为和习惯,并通过有效的零缺陷质量方法、工具和各种其他好的方法降低甚至避免工作失误,特别是低级错误,从而ᨀ高工作能力和工作质量,最终降低工作失误及产品缺陷。我们公司也不例外,具体来说我们的零缺陷文化强调的是以人为中心,强调员工的正确工作意识和态度,强调能力ᨀ升及质量方法和工具的运用,强调团队合作及团队工作质量。

企业培育零缺陷文化是一个非常漫长的旅程,是需要习惯和工作方法上的改变,然后慢慢地从一点一滴中积累好的工作方法和习惯,最后从长远来看会有积极的变化。零缺陷文化不是不允许大家犯错误,而是帮助大家减少错误;零缺陷不是用来指责或者考评员工的业绩或者能力的标准,质疑员工“为什么没有达到零缺陷?”。零缺陷文化更不是阻止大家积极做事(事情做得越多出错的机会越多),也不是阻止大家开拓创新(创新更有可能失误),它是帮助大家ᨀ高工作质量,更早地发现问题,更快地解决问题,更全面地预防问题。零缺陷文化不仅适用于产品质量的管理,也适用于各个岗位工作质量的管理,比如市场调研质量不好,把控客户需求质量不准,导致产品虽然没有不良品但卖得不好甚至卖不出去,由此导致的质量缺陷率可以说是 100%不良,远比生产过程的 1%不良率以及市场返修率 0.5%等问题更严重。零缺陷文化不仅注重个人能力,也注重团队合作以及团队工作质量。零缺陷文化鼓励大家暴露问题,开诚布公,并采取有效的纠正和预防措施。零缺陷文化不仅是质量工具和质量文化,也是企业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零缺陷文化不仅是具体的质量工具和质量流程等具体措施的“术”的层面的落实和改进,也非常注重员工的心智、态度和能力等“道”的层面的改善。总之,个人认为我们公司的零缺陷文化相比于克劳士比先生ᨀ出的零缺陷原则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内容。


二、零缺陷文化的培训

零缺陷文化首先从业务单元的总部最高层,再到各个分支公司的管理层开始培训,在培训、研讨和实践中ᨀ炼出零缺陷文化原则,便于全球宣传、讨论和实践。与此同时,从研发、生产、质量和采购等主要部门抽调骨干人员参加具体的零缺陷质量预防和问题解决等质量工具的培训,并运用到日常工作中。为了真正落实质量工具的运用,各个公司也根据具体情况组成质量工具技术委员会,对工具的应用加以辅导,并定期跟踪应用情况,定期汇报给公司及总部管理层。总体说来,这一次零缺陷文化改进活动是认真和务实的,不仅各级管理层积极参与,各级员工也都参与了零缺陷文化的调查、问题讨论和质量工具具体应用的培训。
从一年多的实践和经验来看,成果还是比较显著:首先是多数员工的质量意识有所改变,并且很多员工都针对零缺陷文化原则进行了自我反省,制定了改进方向,这将积极影响公司的长期质量意识。其次是一些质量工具正在真正地得到落实,比如 FMEA,硬件稳健性测试,8D 等等。而通过这些质量工具的运用,我们比之前更早地发现了一些质量隐患,也更早地避免了质量损失,或者对质量问题的分析更加透彻,增加了更多的预防措施。另外,越来越多的同事在工作中公开地谈及和讨论零缺陷原则和行为,并作为工作标准和行为标准。绝大多数经理们都认为推广零缺陷文化是非常有价值的,不管是从质量意识还是具体措施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也需要持续长期地推广,至少坚持 5 年继而把零缺陷文化变成工作习惯。


三、零缺陷文化的重点质量工具

公司零缺陷文化主要从具体的重点质量工具及改善举措、质量文化及局部的组织架构优化三方面开展,其中局部的质量组织优化主要发生在业务总部。本文主要介绍的质量工具及文化方面的改进活动。零缺陷文化于 2014 年在我们业务单元全球范围的培训开始。首先是管理层的质量意识培训,然后针对生产、研发及质量等部门开展质量工具培训。生产系统的质量工具有 A3(一个解决质量问题的方法论,即用一张 A3 纸就把质量问题的᧿述,原因分析,纠正措施及后续的跟踪、验证和标准化等总共 8 个步骤的内容分析和表达清楚,适用于生产现场分析问题并讨论解决方案);P-FMEA (Process Failure Mode and EffectAnalysis,即生产过程中的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目的是为了辨别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关键潜在质量风险,并采取预防措施以便在新品导入阶段遏制甚至“消灭”引起潜在质量风险的根本原因,或者增加有效的检测手段);Poka-yoke(日本语,对应的英语是 Error proof,即防呆法。目的是针对人为的不小心失误,特别是生产过程中的安装、测试及各种手工劳动。当然非生产领域也有许多地方可以运用,比如电脑的 USB 接口就会防止你反方向插,因为反方向插不进;比如当你要删除某个文件的时候电脑程序会ᨀ醒你再确认以免失误;再比如乘电梯时只能在电梯门关闭后升降等等)。研发和质量系统有 8D(另一个解决质量问题的方法论,来自于汽车工业,由 Ford 首先设计使用。这 8 个步骤包括问题᧿述,临时围堵措施,根本原因分析及确认,预防措施及跟踪评审等),当然,8D 也被用在分析客户投诉及跨职能部门或者跨区域质量问题。此外,研发还有D-FMEA(Design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即研发过程的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目的是为了辨别产品各模块可能出现的潜在设计质量风险,并采取预防措施在设计阶段遏制甚至“消灭”引起潜在质量风险的根本原因,或者考虑可测试性能够把问题检测出来)。除了上述几个质量工具培训之外,生产系统在全球推广统一的制造关键过程的质量及工艺标准,比如测试程序的下载及管理,波峰焊和回流焊工艺要求等,以及一次合格率 FPY 及测试覆盖率等定义和要求。在新产品导入到生产过程中规范质量管理要求及评价指标。研发系统在推广其他质量工具或者统一的质量方法及标准流程,比如 APQP(AdvancedProduct Quality Plan,公司根据自身的产品特点把汽车行业强制要求的APQP 工具量身定制成自己的质量管理要求,并融入到研发流程中),HW robustness (硬件设计的设计指南及实验指引,主要是预防设计缺陷,并在设计阶段测试出设计缺陷以便缺陷遗留到批量生产过程)。在供应商及原材料管理过程导入 FAIR(First Article Inspection Report,名字叫首件检验报告,其实质主要是公司与供应商需要做好新原材料的前期的技术及质量沟通,以便供应商能够设计出符合公司要求的产品,并在批量供货
前由公司及供应商共同做好新原材料质量的测试及验证)。

上面介绍的质量工具在 2015 年都已经通过培训、试用,现在已经处于成熟的运用阶段,并不断通过所累积的经验加以持续改进。有一些工具还形成了使用规范或者嵌入质量流程当中。还有几个质量改进活动在试运行过程中,今后还会根据实际情况继续加强已有工具的实施质量,以及新推必要的质量改进措施。

四、质量文化的隆重推出

各项具体的质量措施是零缺陷文化的“拳头”,但要发挥作用,关键得靠大脑的思考和指挥。零缺陷文化所涉及的质量理念、原则及行为习惯就是零缺陷文化的“大脑”,这也是零缺陷文化最核心,最难也最关键的部分,也是最考验管理层以及零缺陷推进委员会的部分了。但,我们公司从总部到子公司做事都是认真和严谨的,也不是只拈软柿子捏,只要对公司和客户有益,再硬的骨头也得上。这就是零缺陷文化所推广的文化改进和落地,做不好就都是虚的了,要做好就得把虚的落到实处。

在做完质量意识培训,质量工具培训和落实之后,大家对零缺陷文化有了一些基本认识,质量意识也有所ᨀ升,也知道公司各级管理层都非常重视质量工作。但这还不够,零缺陷文化还得有一面高举的“红旗”,这也是我在 2014 年业务单元的总部质量会议上所ᨀ出的一个建议,这与总部管理层的想法不谋而合。2015 年 4 月,总部在全球范围正式发布了零缺陷质量文化原则及行为习惯,见下图利。主要论及的是个人如何做好工作以及如何与团队合作。我很喜欢这四个精简的原则及其对应的十二条行为习惯,又特别喜欢这四条原则所用的几个符号,简单而又深刻地表达了每项质量原则的意义:第一个符号是“爱心”,表达用心工作,用心负责;第二个符号是发光小灯泡,表达用脑思考,聪明地工作;第三个符号是握手,意指与人协同合作;第四个符号是奔跑,意指行动起来,不仅要践行上述三条质量原则,同时发现任何问题的时候都要勇于说出来以便使问题透明,并加以改进。


这四条准则的主语都是“我”开头,都围绕“我”为中心,当然这是企业当中的每个“我”,这就是以人为本。改变了传统质量管理的观点和做法----以产品为中心,以质量工具为中心,以基层质量小组为中心。也与克劳士比的零缺陷原则有较大区别。我认为,质量管理的好坏程度就是管理质量的一种直接而又主要的体现,而管理质量又不得不基于以人为本。这四条质量原则看似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大家对协同合作相对而言是最不满意的,在 2015 年初零缺陷文化问卷调查时也反映了合作所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跨部门及跨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是一个挑战。关于合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 2014 年初我们公司发布的公司行为准则中有一条就是协同合作。看来任何地方、任何公司都非常重视合作,但合作质量也是一个挑战。我们公司各级人员也都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各部门经理在5、6 月份组织员工围绕上述四项质量原则进行讨论的时候,也在很多地方ᨀ到了要加强合作,加强沟通,避免抱怨,很多人对自己也ᨀ出了明确要求。我想,只要人类存在的地方就离不开沟通合作,沟通合作就会成为永恒的改进话题。沟通合作的质量会影响团队的输出质量,也会影响个人的输出质量,公司的零缺陷文化把这项内容纳入四个原则之一也是非常明智的。这也反映了质量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企业管理当中关于人的管理。四条原则除了合作非常有挑战性之外,“有问题就说出来并作必要升级”对很多人也非常困难,我们公司也非常重视公开透明,直言不讳的坦诚沟通的企业文化。特别在中国“好好先生”的文化环境下,要当面指出问题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不容易做到的。另一方面,我们的文化环境也需要更加包容,公司在敬业度调查中,也有很多员工给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各级经理也都很坦诚地听取了建议,并做了积极的改进措施。第三就需要兼听则明,不仅喜欢听好消息或者好听的,也愿意听坏消息或者批判的声音。通过全面听取各种不同声音来获得更全面的信息并做出判断,帮助进行业务或者管理改进。当然,我们也应该鼓励ᨀ出问题的同事尽可能主动地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再向上反映,寻求帮助,避免因鼓励“有问题就说出来”而演变成另一种问题——抱怨。第一、二条质量原则主要依靠个人主观能动性,同样也不易。很多员工在讨论中也有反思和改进,比如用心工作,对工作负责,说到做到,对任何人反复强调都不为过。正因为如此,才需要宣传和强调,并随时记住这把标尺。对于第二条原则——要求彻查根本原因,看起来非常自然,也是理所当然。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如果我们不敢于面对问题并承认错误,就不可能深入查找根本原因。所以,查找根本原因看起来是技术分析,其背后也隐藏着人的心理和态度等诸多因素。

总之,这四条质量原则全面而具体,也是基于以人为中心的零缺陷文化:涉及了个人的工作标准,也扩展了与团队协同合作的原则;明确了工作所最需要的态度,也指引了聪明工作的方法;强调了个人要尽量第一次把事情做正确,也指出了万一出现失误应尽力避免把缺陷传递给下游,或者发现上游的问题要公开透明地指出来。零缺陷文化的质量原则不仅要概括得好,更重要的是多数员工能够积极地应用这些原则衡量和反思自己,并逐步加以改善。


五、质量文化的生根发芽


零缺陷文化所离不开的“核心精神”但又“虚”的文化推出来了,如何落实呢?这是核心当中的“战斗机”!要想把文化落地是很艰难的事情,这是各级经理人的共识。但管理层并没有退缩,而是逐步按照既定思路和步骤从总部到各分支公司逐层推进。在公司正式推出零缺陷质量文化原则及行为习惯的时候,是通过各级CEO 的邮件下发到每个员工的邮箱中的。同时,公司为每位员工下发了零缺陷质量文化原则及行为准则的小卡片,可以放进钱包里或者置于办公桌随时翻看。在我们北京公司则进一步制作了中文的宣传海报,并贴到各个楼层办公室和实验室。

有了强烈的宣传攻势之后如果就偃旗息鼓的话,文化只是墙上的东西,很难落地的。所以公司最高管理层制定了具体的落地措施,我在消化理解之后又为公司的每位经理召集会议作进一步介绍,然后每个部门经理在理解零缺陷文化原则及行为准则的内涵之后,带领部门成员一起研讨对零缺陷文化的理解。并针对行为准则以及具体的工作实际情况指出自己什么方面做得还不错,需要继续坚持;哪里做得不足,还需要加强甚至重新启动的行为和做法,则需要开始;哪些做法或者意识违背零缺陷文化,对工作不利的,则需要尽快停止。

通过这一轮的零缺陷文化大讨论,每个部门都制定了针对质量意识和行为准则层面的改进措施,许多个人也制定了改进措施,这些措施也需要经常地回顾和再反省。以此才能不断地加强文化落地,也才能够把文化之芽浇育成长。

除了个人和部门“关起门”拿零缺陷质量文化原则及行为习惯这面“镜子”反观自己并改善不足之外,企业跨部门之间的合作文化也至关重要,这也是这面“镜子”所期望的。但自己反思合作方面有可能下不了狠手,于是总部又推出了进一步的措施,要求以研发项目为对象讨论跨部门的企业家合作精神。通过具体分析几个研发项目当中所存在的典型问题和困难,剖析各个部门之间存在的合作问题。每个部门首先反思自己的不足,然后再倾听其他部门指出来的问题,回去再采取改进行动。每个部门都打开心胸,听取意见或者建议,然后再分析原因,采取改进措施,促进跨部门的合作和沟通。这种以公司利益为重的大前ᨀ下,大家用开放和坦诚的方式相互之间直言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六、质量文化的评估与持续改进

零缺陷文化采取了如此之多的行动,既有顶层的文化导向,也有具体的质量工具和流程应用和改进,那么效果如何呢?我们得通过调查问卷和零缺陷工具技术委员会及经理人组成的评审团进行评估和跟踪。2015 年初,业务总部在全球开展了零缺陷文化调查。结果发现大家的质量意识确实有所ᨀ高,但普遍反馈沟通与合作需要改进。各公司也根据调查结果制定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我们也每半年追踪一次直到改善结束。这项措施是为了监控零缺陷文化改进的效果,听取员工的呼声,以督促持续改进零缺陷文化这项改进活动。2016 年中我们还会计划再跟踪调查一次,我想这样的调查需要坚持到零缺陷文化真正茁壮成长为止。

零缺陷文化第二个评估措施是监测质量工具的应用和落实,通过常年累月应用质量工具,并监督质量工具的应用质量和效果,督促大家逐渐接受质量工具,并认真应用质量工具,慢慢形成工作习惯,养成正确的质量意识,无形之中为文化的改进ᨀ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从 2015 年开始,公司每年对零缺陷文化的落实和推广做一个评比,把零缺陷文化改进当中表现优秀的部门、员工、质量改善项目、质量工具应用项目等等评选出来,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并树立学习标杆。在评选过程中大家就是一种再学习和经验交流的过程,评审中发现的不足就加以改进,发现好的则继续坚持。这对持续深化零缺陷文化ᨀ供了制度和方法上的保障。第三项质量文化跟踪和改进活动就是通过定期的审核加强执行力。一是每年有总部的零缺陷文化审核,总部根据零缺陷文化原则和质量工具,质量流程去各地审核,监督各地的具体落实,并督促改进。二是公司从2016 年加强对质量工具应用的监督和审核,根据大家应用的 FMEA,8D和 A3 等措施,实施 100%措施审核,看这些改进措施是否真的被实施了。以此督促质量工具的应用质量,并加强员工的工作严谨性和执行力。零缺陷文化首先是树立人的正确质量意识和管理原则,从高层开始,说到做到,这是零缺陷文化的道;其次是教会大家掌握必要的质量工具,配合有效的质量流程,在日常工作中灵活运用质量方法和工具,系统和全面地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这是零缺陷文化的法;最后是针对产品和流程出现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加以有效的快速解决和持续改进,举一反三形成经验教训,并优化预防措施,这是零缺陷文化的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想零缺陷文化的建成甚至比建罗马还漫长,所以坚持、坚持、坚持……再坚持评估,坚持监督,坚持改进,一个都少不了。西门子代表世界级质量,世界级零缺陷文化也当是我们的追求目标!



(作者单位:北京西门子西伯乐斯电子有限公司) 收起阅读 »

【张驰原创】时代呼唤创新

人类进化的历史就是一部发现和创新史。发现和利用石块等工具,使人和动物的分水岭,也是人类完成了从猿到人的飞跃。人类不是动物界最强壮的,但人类却是适应环境最快的物种...
人类进化的历史就是一部发现和创新史。发现和利用石块等工具,使人和动物的分水岭,也是人类完成了从猿到人的飞跃。人类不是动物界最强壮的,但人类却是适应环境最快的物种。发端于英国的蒸汽革命又使人类摆脱了畜力的局限,开启了大工业时代;电力的发现和应用使人类摆脱了黑暗时代,进入电气时代;电脑的发明和网络的普及使我们进入信息化和互联网时代;万物互联已是可以看得到芽儿了的大趋势。

进化规律是普适的,企业发展也遵循这一规律,最终胜出的永远不是最强壮的,而是“适者生存”。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互联网的发展拉平了世界,信息的飞速传播和共享导致了革命性的结果,旧有秩序被颠覆了,传统的优势企业辛苦积累起来的优势荡然无存,互联网大鳄无孔不入,时刻进行着跨界和侵略,作为工业革命对象甚至工业革命本身的制造业,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有些无所适从。一方面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导致信息壁垒的消失使产品信息透明化,结果使竞争加剧,赢家通吃;一方面技术与管理的快速进步加上资本的介入使任意产品供需平衡很容易被打破;国际经济不景气、需求不足的大环境更使企业举步维艰。

企业如何在这样严酷的的竞争环境中胜出?谁能够参破在万物互联导致的未来世相图景,能够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更快的适应变化了的环境,谁就可能赢得话语权和发展机遇。不管未来的世相图景如何,企业要生存下去,有一个东西是永恒的,那就是“被需要”。企业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

1.你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我们是生产某类生活必须品的,这种物品是人们需要的。
2.这种东西只有你们独家生产吗?客户没有别的选择吗?
不是独家生产,客户有超过十个品牌可以选择。
3.那你的优势是什么?客户选择你的产品的理由是什么呢?
便宜?高品质?独有的性能?服务?送货快?品牌响亮?

在客户选择你的理由这一项中,能给你带来竞争力的是一个组合,理想的组合应该是“独创的、高品质的、高性价比的、高品牌知名度的、快捷服务的”。这些有些看着是矛盾的,比如“高品质和低价格”,有些看来是困难的,比如“独创的”。有些企业家会说,哪里有这样的好事,高品质的同时还能保持低价;还有独创需要智力资源和其它资源,我们企业小,没有能够达到独创产品的能人。现在再这样想就OUT了。纵观科技发展史会发现一个规律,在一个平面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空间就解决了,在一个维度解决不了的问题,增加一个维度就解决了,在一个领域解决不了的问题,换个领域就不是问题,在局部解决不了的问题,扩大区域就解决了。同样的,企业内部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不是内部专家技术不过硬,也不是企业骨干不够努力,而是缺乏方法。技术专家的努力与方法专家的努力在没有加成之前,问题解决不了,技术专家和方法专家共同激情面对一个问题,问题往往会迎刃而解。六西格玛/六西格玛设计的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张驰咨询的问题解决专家16年的咨询实践,数十个行业数百家客户上万个技术难题解决的数据是:针对企业级技术难题通过战略六西格玛综合方法论突破性解决的概率是90%以上,针对行业级技术难题用六西格玛设计+方法论实现技术突破的概率在80%以上。

建议有远见的企业在遇到技术难题时找有实力和问题解决经验的方法论专家机构,这种尝试是一种战略投资,在这种尝试中,企业失去的只会是难题,得到的将是综合竞争力的跨越式提升。
  收起阅读 »

遵义会议(摘自质量管理小说《质量总监成长记》)

“不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待品质,我们公司只有等死!我这个品质总监也只能等着被公司炒鱿鱼。” 接完公司上海办事处主任刘刚的电话后,唐风对副总监牛春雨说。 刘刚的电话是...
“不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待品质,我们公司只有等死!我这个品质总监也只能等着被公司炒鱿鱼。” 接完公司上海办事处主任刘刚的电话后,唐风对副总监牛春雨说。
刘刚的电话是这样的:“唐总,最近我们华东的客户对我司的品质表现极为不满,我希望你立即与我们一起挨家挨户去拜访这此客户。”

为此,刘刚还给公司的常务副总姜固等其它高管发了邮件,其邮件如下:“姜总、唐总,近好!最近一个月上海办收到很多客户的罚单:

1、台州广纪元;
2、嵊州天悦;

3、义乌忆华;

4、绍兴大利生;

5、杭州高投;

具体的品质问题都已陆续反馈到品质部,有些客户的罚单已经开出,有些已经通知,有些还在与我们协商当中,初步预计费用接近20万。

客户开罚单的目的是希望我们能尽快整改,请品质部把最近上海办反馈的客户投诉系统整理,痛定思痛。我们已经安排唐总,明天从杭州高投开始,拜访所有投诉的客户,之后回公司总结具体的出问题的环节。”

唐风急忙交待好部门的工作,赶到上海,与市场人员会合后逐个拜访客户,客户投诉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产品外观不良,有的是电性能与客户的产品不匹配,有的则是康利得公司修改了板上某个器件未通知客户。“你们康利得公司必须给我们提交整改报告,否则取消后续合作!”许多客户对唐风说。
在回深圳的路上,唐风对同行的销售员王伟东说:“客户反馈的问题大都是公司管理上的软肋,我是任重道远啊!”
“电源板大批量出现炸机!”
从华东出差回来,还未来得及处理这些客户提出的问题,唐风又听到一个噩耗。
“你们康利得公司交货的电源板我们生产线上组装后,上电频繁出现炸机现象,我们已经停线,你们公司要立即派研发人员来分析原因!”客户在电话中对唐风说。
第二天,派出到客户处的工程师给唐风打电话:“经过我的分析,产生此不良最大的可能性是,这批电源板用了FB3151C的PCB板材,它是一种纸质板材,这种板材易吸水,很少有人敢在电源产品上使用。”“另外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这些产品是由我们的外协厂高技生产的,其使用的助焊剂和锡条可能存在问题,我看这些板子的焊锡面很脏,有可能因此产生了离子污染,改变了板上电路的分布,造成炸机。”
“原来如此!”唐风想起了2个月前的一件事情。
2个月前,为了降成本,姜固在公司中亲自策划导入这种板材,在最终的评审会上,唐风与姜固又起了争执。
“我认为这种板的品质风险太大,我坚决反对使用这种板!”唐风说。
姜固说:“你的意见太保守了!你就只会站在品质立场考虑问题,也不考虑一下公司的成本压力,我认为这个板可以批量使用!”
最后,在没有经过验证的情况下,一次性投入10万片板。这10万块电源板在两个月前出货,总共发出了8万片,发给了6家客户,仓库中还有2万片待出货。不知是近期各地湿度大还是其它什么原因,问题集中性地爆发了。
“我真的要疯了!”从仓库中拿出一块电源板,唐风对牛春雨说。
他指着板的焊锡面说:“老牛,你看,这板上已经有一小片区域涂了三防漆,一般的洗板水是不可能洗得掉的。”
牛春雨说:“这又是姜总给我们出的难题,这2万片板肯定是不可能报废的,肯定又要我们品质部组织大家拿出方案来返工,我们该怎么办啊?”
唐风说:“我真恨不得拿个大铁锤,将仓库里的这些电源板全部砸碎,丢到孙老板和姜总面前,让他们看一看他们自己所造的孽!也省得又要我们来组织返工。”
牛春雨叹了一口气,说:“唐总,别说气话了,我们还是认命,赶紧想办法返工吧。”
唐风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气得一言不发,等了半晌,才打电话给中试工艺部经理马能行:“老马,又有任务了,需要你这个工艺专家出马了,你赶紧到工厂来吧,现在我们要想办法把这2万片电源板进行返工。”
最后,两人一起做各种试验,制定返工策略,最后终于试验出一种方法,就是用天那水将板子洗干净,风干后再重新刷上三防漆。
于是唐风一面联络外协厂高技,要求其派人协助处理客户端问题,一面组织人员对仓库中的2万片电源板进行返工,一时间,整个工厂充斥着天那水和三防漆的味道。
唐风开始失眠了,每周他都要抽时间去看失眠科医生,从医院回来后,总是带回大包小包的中药。
“高技这家外协厂必须关掉!我实在是忍无可忍了。”唐风对工厂厂长木福高说:“你还记得上次的事情吗?我刚入职不久,这个高技就出了一个大问题。”
木福高点头说:“是啊,当时它为我们一家印度客户生产了一个50000台的电源板订单,结果这批产品发到印度后,在客户生产线上的电性能不良率竟高达5%。”
唐风说:“这块电源板结构非常简单,上面只有稀稀拉拉的几十个零件,我当时拿着这块板,我的第一感觉是,就算是不做任何测试,这块板的不良率也不致于高得这么离谱。”
木福高说:“没错,最后经过我们调查,发现这些电源板不仅没有做老化,也没有做测试,当时因为交货紧急,高技临时从其它生产线上抽来人员,没有经过任何培训,一帮人通宵加班赶出来的货。因为担心不能及时交货,被迫出空运费,所以这批电源板既没有做测试,也没有做老化。”
唐风说:“当时我就强烈要求关闭这个加工厂,但是因为高技的管理层和孙总、姜总私交甚好,再加上高技每次的加工费报价最低,所以最后这个外协加工厂还是保留下来了。”
“在这半年之中,这个高技已多次招来客诉,这回无论如何,哪怕和姜固撕破脸,我也要将它关掉,木工,你的意见呢?”
“我支持你,明天叫上许高升,我们一起去找姜总。”木福高说。
“不能关!这家厂有成本优势,只要你的驻厂代表能够盯住,它还是可以把品质做好的。”听到唐风要关掉高技,姜固的第一反应是不同意。
“姜总,这家厂不要再保留了,我们都快被它折腾死了!”木福高和计划部经理许高升也在抱怨。
看到大家都这样说,姜固没有办法,只得说:“那好吧,我来通知高技公司的管理层,告诉他们,我们的业务关系要结束了。”
好不容易将高技关掉,唐风还未来得及喘口气,又一个大投诉来了。

公司最近开发的战略客户四川泰升,通过康利得的业务员陈良发来投诉,说康利得第一批交货的15000块电源板,其生产线才使用500片,就发现有9台不良,全部是电源端子插反,这批产品也是这家外协厂高技生产的。

针对此事件,负责这个项目的销售经理谢从之也发邮件给公司各主要管理层:“孙总、姜总,陈良的这个邮件真的是噩耗啊!KL-0205产品共发给泰升15000台,现在500台试产里已经有9台不良了,我们完全有可能彻底出局。上周五临下班前,其采购处长致电我,并承诺,如果7月5万台订单交货及时且品质稳定,8月订单在10万台以上。可现在,连端子插错都有1%,这让市场怎么解释啊?这次我去泰升是为了疏通客户各流程节点的关键人,但现在我要和陈两个在那做产线工人了。”

公司内部,老板娘赵姬回复大家的邮件是:“品质部最近战火不断啊。”

老板孙常青也给唐风发了邮件:“唐风,品质问题一直没有大的改善,除了研发问题外,根本问题是你不进步,不下基层,不研究,不分析,这可如何是好!”

这天下午,唐风的手机响了,他看了一下,是孙常青打来的,心里咯噔一下:“该来的迟早会来。”

电话中孙常青极为愤怒:“唐风,为什么我们最近有这么多品质问题?你作为公司的品质总监,是干什么吃的!到底是你的能力有问题,还是你的态度有问题?!如果是别人有问题,你告诉我是谁,我把他开除!”

唐风叹了口气,他心里说:“我们公司真正需要开除的,应该就是老板你啊!”

但是他不敢说出口,只是默默地听着。

孙常青的电话持续了足足15分钟,骂完后,接着说:“唐风,你通知木福高,本周六召集品质、生产、计划、采购、物流各部门的经理,在生产中心开会检讨近期的品质问题!”

唐风挂了电话,心里说:“唉,看来这又是一次批斗会,我真的快要崩溃了。作为品质总监,要有效地开展工作实在是太难了……”

“我真正的对手还是我的这两位上司,他们的观念实在是太陈旧、太不适合现在公司的形势了。”

唐风不由得想起上次与中试工艺部经理马能行的对话:“我认为我们公司的主要问题还是在两个老板身上,如果不能改变老板的一些基本观念,我这个品质总监迟早要冤死。”

“一是标准化作业,老板们总是认为公司的核心优势是研发,如果提倡按规范按流程作业,就会限制员工的创造力,所以无论如何也不会严格推行规范化管理。”

“二是过程管理,他们认为品质很简单,只要品质部努力点,多盯着点就行了,客户给的交付周期时间很短,出点问题是正常的,品质要做的就是把所有问题盯住,不让有问题的产品流出去。”

“记得上一次,公司ISO9000的证书到期,需要换证审核,我与来审核的顾问公司的审核组长就聊起,品质问题从本质上讲就是管理问题,一家管理得好的公司是没有品质问题的,他极为赞许。”

想到这里,唐风暗自下定了决心:“也许是真的到了该放手一搏的时候了!”

他立即召集品质部的所有主管,说:“我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品质部从来都没有制造问题,但是公司每次有客户投诉,都是品质部先帮别人擦屁股,再背黑锅,最后是挨板子,这种局面必须在我唐某人手中得到彻底扭转!”

“我认为,所有的品质问题都是公司管理上的问题,品质问题的背后就是管理问题,大的管理漏洞带来大的品质问题,小的管理漏洞带来小的品质问题,请大家将近期发生的典型问题反馈给我,我一定要在会上向老板明确表达我的观点,不成功,则成仁!”

说到这里,唐风幽幽地叹了口气,说:“如果这次会议开得好,我想它将会是我们品质部的遵义会议,从此以后我们将走出困境。如果开得不好,我想,这也是我唐风在康利得开的最后一次会了!”

大家都明白,如果老板还是固执己见,唐风唯一的选择就是辞职。

唐风这时又补上一句:“在康利得这样的公司中当品质总监,每天都是在油锅中煎熬啊!”

随后的几天中,唐风将周六会上要表达的内容一句一句地写在笔记本上。

同时,每天晚上睡觉前,他都在心里模拟会场上的情况,反复推敲在会场上应如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另外,他去人事部,要来一份辞职报告,认真填写完,封在信封中,准备一旦谈崩了,立马交到老板手中,他实在无法再坚持下去了。

做完这一切,唐风松了一口气,打电话给自己的一个朋友刘友成:“兄弟,我快扛不住了,你能否帮忙推荐一些适合我的公司?”

刘友成也是一家公司的质量总监,平时常跟唐风聊质量管理上的事情,这会听说唐风打算辞职,不禁也有点感慨。

“质量总监这个职位在公司中的阵亡率是很高的。”刘友成突然冒出一句。

“为何要这样说?”唐风有些奇怪。

“原因有二,第一,几乎所有的公司中,都喜欢把客户投诉、来料异常或生产返工返修之类的问题归纳为质量问题或品质问题,你目前的公司是不是这样?”刘友成问唐风。

“对极了。”唐风深有同感。

“只要问题一旦定性为质量问题,包括公司老板在内,大多数人都认为质量部应该对质量问题负责,或者口头上认可人人都要对质量负责,但是真的面对现实时,想法就变了。你们公司的老板是这样吗?”刘友成继续问。

“天下乌鸦一般黑。”唐风笑着。

“第二,质量部的工作成绩不好衡量,不象市场部、开发部等部门,业绩很容易表现出来。虽然有些工作已经开展质量成本统计的工作,但是大多数公司没有做这项工作,也没有精力去组织大家建立这样一套系统。”刘友成说。

“是啊,连品质异常都处理不过来,公司业务流程不理顺,内部异常多得不得了,品质部哪里会有精力去搞质量成本的统计工作?”唐风有些感叹。

“这就导致质量总监的工作绩效不好体现,在公司质量管理工作做到好时,老板会把成绩归结到研发、生产、工程等业务部门头上,而对质量状况不满意时,老板又会认为这是因为质量部的工作做得不好。”刘友成接着解释。

“英雄所见略同!”唐风回应道。

唐风叹了口气,说“质量专家们都说要通过质量成本来表现质量总监的业绩,他们的话也许有道理,但是知易行难啊!”

刘友成也叹了口气说:“质量之功,在质量之外,如果你无法改变最高管理层的管理思维和公司的品质文化,质量总监的冤死在所难免。”

星期六的会议如期而至,上午九点钟,公司董事长孙常青、常务副总姜固、生产中心委员会主任木福高准时到会,会上,品质、工程、计划、物流、采购各部门的经理济济一堂,会议室座无虚席。

孙常青等大家坐定后,首先发言:“今天讨论的主题是品质,唐风,你来主持会议吧。”

唐风接过话题:“好,我来主持会议。大家都知道,最近公司的品质问题非常多,孙总几乎天天打电话骂我,认为要么是我的能力有问题,要么是我的态度有问题,是这样吗,孙总?”

看到老板在点头,唐风接着说:“作为公司的品质总监,公司品质搞不上去,我责无旁贷,但是只有我一个人来承受压力是不够的,也是不公平的!今天我有很多话要说,而且可能话还很难听,如果大家不认可我的意见,可以随时打断我,我们一起停下来讨论。”

“首先,在我们康利得公司,不管是什么问题,客户投诉、罚款,还是生产线返工,我们都喜欢给它戴个帽子,将之称为品质问题,是这样吗?”

说这话时,唐风双眼一直盯着孙常青。

孙常青点头:“是。”

唐风又说:“现在,只要问题一旦定为品质问题,所有的矛头就指向了品质部,指向了我这个品质总监。”

“比如,上个月我们客户沈阳同浩退了我们一批货,商务部同事去找老板娘请物流款,老板娘问什么原因退货,商务部回答说是品质问题,老板娘立即气势汹汹来问我:‘为什么又有品质问题?’结果,当我告诉她,是研发部未发ECN导致的,她立马就不吭声了。”

突然,唐风的声音高了起来:“现在,我向大家问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品质问题,谁能给我说清楚?为什么公司品质问题多,我这个品质总监就得挨骂?!”

说完这句话,从老板孙常青开始,再到常务副总姜固,唐风的目光一轮轮地来回扫过会议室中每一个人的眼睛。

一时间,会议室中鸦雀无声,空气似乎凝固了,只听到墙上挂钟“咔嚓”“咔嚓”走动的声音。

30秒、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唐风看着墙上的挂钟,见没有一个人出声,就开腔了:“看来大家对这个问题没有想清楚,现在让我来告诉大家什么是品质问题。”

他清了清嗓子,继续说:“我想大家都知道,解决问题要抓源头,我认为,首先要从源头来定义问题。”

“比如说,在我们公司经常出现的一些情况是,研发部将一个电路设计错了,测试指标通不过,我们应将之定义为研发问题;我们工程部将作业指导书写错了,导致产品做错了,我们应将之定义为工程问题;我们生产线将一个产品做坏了,我们应将之定义为生产问题;我们采购买回来的一个物料,不能使用,导致生产线返工,我们应将之定义为采购问题。”

“而现在,所有这些问题我们大家都把它叫品质问题,我们的老板一听品质问题多了,就来骂品质部,来骂我。”

“就拿这次出问题的外协厂高技来说,今年三月份在考察它以后,回来我就给你们几个发了邮件,强调这个外协厂不能再合作下去了!”

“表面上来看,它身处顺德,劳动力成本低,这是我们选择与之合作的主要依据。但是你看看它用的是什么人,全是少数民族同胞!语言不通,不认识汉字,培训没法做。大家想一想,难道我们去请一群梁山好汉来,也能将我们的产品做好吗?简直是笑话!”

“姜固,还记得当时我说过什么吗?”唐风直勾勾地盯着姜固的眼睛,直呼其名。

见姜固默不做声,唐风继续说:“你肯定不记得了,我来替你说吧,当时我说了四点!”

“第一,我们是消费品行业,要成为我们的代工厂家,必须反应快,而高技的文化和运行机制都无法做到。”

“它公司的主管,一到下班时间全部走人,根本不会顾及你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它的业务运作模式也不同于我们其它的外协加工厂,一个ECN(工程变更通知单),别的外协厂都是直接发到生产线使用,简单快捷,但是它偏偏要将之录入到它公司的文控系统中,经过层层审批后才能实施,导致反应速度很慢,有时在这个过程中还会录错,造成批量性返工。”

“第二,我们当初选择它是因为它的工厂处在顺德,当地的工资水平较深圳低,但是目前国内的人力已经是供不应求的状态,它用人的低成本导致它用的人多数是低素质的少数民族,难以培训和管理,品质意识差。”

“第三,高技采用整体计件制,一个月下来,员工最多只有一两天休息,每月发完工资,员工呼拉拉辞职一大片,人员极不稳定。”

“第四,高技处在顺德,距离我司较远,客观上造成它的反应慢、物流成本高,为了弥补这块成本,它势必要想方设法在其它方面降低成本,比如焊锡、助焊剂、包材等自行采购的辅料,它都用最便宜的,而这样没有底线地降成本,必然会引发品质问题。”

“所以,最后我的结论是:高技不可能做出高品质!当时我给你发了邮件,要求你把这家外协厂关掉,可你连邮件都没有给我回一个,理都不理,我品质总监的话在康利得公司中连个屁都不算!”

唐风声音越来越大,指着孙常青和姜固说说:“姜总、孙总,我说的没错吧,而且我记得很清楚,我当时的邮件主送的是姜固,抄送了孙总、木福高和许高升,但是你们没有一个人回过邮件,就这样不了了之。”

“所以,这次我们的产品在客户处出问题,我认为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外协厂选择不当,而在这个选择中,我作为公司的品质总监,根本无法发挥任何影响,但是出了问题挨骂的却是我。”

“我最近不是最近把它关掉了,你总得给我时间吧。”姜固分辨道。

唐风不理会,接着说:“我认为这种局面不改变,我们公司的品质管理是很难有起色,所以,我们不仅要从源头来解决问题,更要从源头来定义问题。”

“那么,到底什么是品质问题呢?我来告诉大家。我的IQC检验员,如果将一颗合格物料在检验的过程中损坏了,或者检完后将之放错了包装袋,导致混料,这叫品质问题。”

“我的OQC检验员检完电源板后将之放混了,导致客户投诉,这也叫品质问题,因为它是由品质部所产生的。我刚进公司的那会,这类品质问题是有的,但是现在请大家看一看,我们面对的诸多问题,有哪一件是由品质部造成的?”

“所以,我认为我们公司没有品质问题,只有管理问题!”

“上个月,因为空调控制板的客户投诉,我专门跑了一趟安徽,结果发现,问题的根源就是我们进入这个新行业时,过于匆忙,没有吃透其工艺特点就大批量生产,导致大批量的不良在客户端发生。”

“另外,我们刚刚处理了FB3151C的PCB板材问题,大家为了这件事,忙了大半个月,我都快疯了,这个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姜总,还用得我提醒吗?”

“这些问题不都是由于管理混乱造成的吗?!”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唐风指着孙常青和姜固说。

见两人默不作声,唐风继续说:“我们公司面临这么多的问题,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管理混乱!谁对这种管理混乱负责,当然是权力越大责任越大。孙总,你是董事长,公司中你的权力最大,所有事你一人说了算,你应该负最大的责任。”

然后,唐风指着姜固说:“你是总经理,总部那边的事情基本上你说了算,你的责任第二。”再接着,唐风指着木福高说:“木福高,工厂这边你的权力最大。所以,公司品质管理做不好,你的责任排第三。”

“我们品质部现在是当了你们的替罪羊,每次出了问题我都得背黑锅,你们三个有没有什么意见?”

唐风停了大约一分钟,看大家都没有出声,又接着说:“既然大家不出声,那就是认可我的观点了,给我老唐面子,下面我就来说说我们公司具体的管理问题吧。”

“我认为我们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公司最高管理层的管理思维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崇尚人治,强调品质是盯出来的。出了品质问题就是员工不好好工作,责任心不强,品质部没有好好盯住,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搞气氛,出了问题后老板的处理方式永远都是指责!通报!罚款!开除!”

“公司管理层从来不去想想,自己才是造成这些品质问题的根源!”唐风的声音很大。

“孙总,我认为这就是你的问题!”唐风斩钉截铁地说,口气异常严厉,孙常青面无表情。

“再拿这次四川泰升的客诉问题来说,这个产品是一个新产品,客户是一个新的大客户,按公司的要求,根本就不能到外协厂生产!可是计划部事先把订单下出去了,物料也已发给了外协厂,直到物料快要上线生产了,我才知道有这么个重要的订单要在高技生产。”

“为了确保不出问题,我当时派了周文(研发项目经理)、牛春雨(品质部副总监)、老马(中试工艺部经理),会同我的两个驻厂代表,在高技又找了10个QC人员,将做好的电源板一块一块地连夜挑选,忙了个通宵,这批板当时第一轮挑出来的外观不良率是多少吗?28%!挑了三轮,最后发到客户那里,不良率还是有1.8%。”

“现在出的这个问题,恰恰证明了品质是做出来的,而你却总是认为品质是盯出来的。孙总,你老是和我们说:‘我以前只要坐在生产线上,所有问题都盯得住,你们呢,现在老是把问题漏到客户那边去,原因只有两个,要么是你们没有按我的要求坐到生产线上去,要么是你们做得不卖力’。是这样说的吧?”

说完这些,唐风看了一眼孙常青,见老板不说话,他继续说。

“孙总,你以前那种人盯人的打法已经不灵了,现在需要的是全攻全守,道理很简单,以前我们公司规模小,象做这样一个产品,有可能与客户沟通需求的是你,做电路设计的是你,进行工艺设计和器件选型的也是你,到生产线去跟踪产品生产的还是你,而且当时可能就一两条生产线,产品也不过只有10来款,所以也许还能盯得住。”

“现在,你看我们生产中心加上外协厂,已超过16条生产线,我们公司有多少款产品?应该超过1000款了吧。公司里面分工已经细化,研发工程师甚至都不知道他设计的产品在哪条线上生产,我们怎么盯得住?”

“而且,孙总,只要一出问题,你只会指责品质部没有盯住,而不去责备真正制造问题的人,你难道没有想过,这样会带来什么后果吗?”

看着孙常青不吭声,唐风继续说:“大家伙肯定会认为,反正有品质部在后面盯着,出了错老板会打他们的板子,我偶尔出点错有啥关系?如果公司所有人员都有这种想法,那就危险了!”

“因此,我认为,我们公司最大的问题,就是最高层管理者的品质理念和管理策略不当!”

说完后,唐风反问老板:“孙总,你有不同意见吗?如果有,我们现在就可以讨论。”

“唐风你接着说,大家不要打断他,我们要学会听批评意见。”尽管从来没有这样被下属公开斥责,实在有点下不了台,但是孙常青还是表现出了大将风度。

见老板如此表态,唐风继续说:“孙总,如果这次在四川泰升出现的问题发生在2005年,发生在我们第一家客户山河的身上,我认为可能根本就不是问题,不就是插反了几个插座吗?换成是山河,很可能不用我们处理,客户就安排员工将这几个插座反着插过来,问题就解决了。”

“为什么同样的问题出现在泰升,在客户处和我们公司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唐风问道。

见无人应声,唐风自问自答:“原因很简单,就是现在我们客户的层次提高了,要求提高了,我们的做法还没有变,我们输出的产品质量也没有变,问题就来了,投诉也来了。”

“我之前给大家讲过一堂课,题目叫《如何解决问题》,我对大家提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问题’,大家还有印象吗?”

“所谓问题,就是现状和目标或要求之间的差距,目标或要求提高,现状不变,问题就产生了。”

“因此我说,孙总,过去你成功的经验极有可能是造成将来我们公司失败的导火索,套用中国一句老话来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你想想,05年时,我还在EE公司管UPS工厂,当时的员工多听话,多遵守规矩!因为工作难找,管理人员让他干什么,他就会干什么。”

“自从07年以后,珠三角的一线工人由以前的供过于求变成了供不应求,员工变得越来越难管了!”

“还有,05年时,我们的外协厂是谁?泰比特!加工行业中的翘楚!其管理水平是高技这个烂厂能比拟的吗?”

唐风停顿了一下,接着说:“所以我强调一点,现在我们的产品变了、客户变了、供应商变了、员工变了,但是孙总你的脑袋却没有变!还在强调‘品质是盯出来的’,品质有问题就是我们品质部没有盯好,所以在我们公司,品质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做上去。”

“现在,我引用达尔文《物种起源》里的一句话来做个总结,‘凡是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不是最强壮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能够随着环境改变来改变的。’”

唐风的意思很明显,公司老板孙常青的确很聪明,但是其对品质的认识有很大的误区,总是认为出了品质问题就是因为员工不努力,品质部不负责任,导致公司品质管理改进举步维艰,唐风寸步难行。

“是啊,要想让让客户降低要求是不可能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如何提高管理水平。”虽然表情有些不自然,但是孙常青还是肯定了唐风的意见。

见老板如此表态,唐风继续说:“接下来我说康利得的第二个大问题,我的总结是:‘集团军的规模,游击队的打法’,我们公司总部加上生产中心,再算上专门为我司加工电源板的外协厂,员工总人数应该超过了2000人,我们的销售额今年应该会超过9亿人民币,这已经不是一个小公司的规模了。”

“但是你看看我们公司员工的做事风格,可以用一句话形容:‘跟着感觉走,走到哪里算哪里’。各部门、各个环节的工作要求不明确,员工按流程、按要求做事的意识差!”

“举个例子来说,前几天我们一个变压器在版本升级后,供应商送来的还是老版本的物料,按大家的说法,这又是一个品质问题。”

“我有点奇怪,我们公司不是所有的定制件在版本升级的同时会更改料号的吗,为什么这次没有改?我去找器件认证部,结果尹英杰(器件认证部的经理)给我的答复是:‘我们认为能管好的就不改料号,管不好的就改料号。’这不是跟着感觉走是什么?”

“而且,事后我还专门调查了关于定制件版本升级的管理,发现公司根本就没有文件对此项工作进行规定。”

“在我们公司里面这种游击队长太多了!”

“我认为,ISO9000的精髓有两个:一个是标准化作业,另一个是过程管理。我们公司的标准化水平低我想不用我说了,至于过程管理嘛,我记得刚来时,连一份公司各个业务过程管理图都没有,公司管理层对于过程管理连一点概念都没有,光拿了一堆的证书,挂在墙上,成天给客户看,介绍说我们通过了ISO9000,通过了ISO13485,通过了什么什么管理体系,大家从来都没有想过要认真实施它的要求,按它的精神来做事,这怎么会不出问题?不出问题才怪!”

唐风扫视了会议室中的所有人,见没有一个人答腔,继续说:“我认为第三个大问题就是,公司的组织分工与权力分配存在很大问题,高层管理者的职权与角色错位。”

说到这里,唐风对着姜固说:“姜固,你哪里象个总经理,你分明就是个工程师嘛,你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在做工程师的活,我每次到你的办公室找你谈事,你要么是在看一个器件的选型,要么在讨论一个技术问题,要么在帮采购部谈价钱,作为总经理,该管的事情你管了多少?我以后称你为全能工程师好了。”

平时见面,唐风总是“姜总、姜总”地叫,这回,也顾不得称呼了,干脆直呼其名。

尽管被唐风说了一愣一愣的,但是姜固还是肯定了唐风的说法,“是,你批评得对,我在管理上的确有很多问题,该管的工作没有管好。”

唐风接着说:“我不明白公司为什么一定要搞一个生产中心委员会来管工厂,我对这种组织架构的评价就是一句话:大锅饭,执行力差!木工总是认为他只是生产委员会主任,不是工厂厂长,所以工厂中出现的问题要生产委员会五个人来负责,而权力却掌握在他一个人手中,他自己一天到晚,跑到外面去采购设备、找供应商谈价买行政用品,做的是行政采购员的活,我找他讨论工厂的管理问题,总是找不到人。”

“你们一个常务副总,一个工厂厂长,权力都比我大,管的人都比我多,掌握了公司绝大多数的资源,但是一个干的是全能工程师的活动,一个干的是行政采购员的活动,公司中该管的事情不管,出了问题就叫品质问题,让我老唐来替你们背黑锅,替你们挨骂,你们认为合理吗?”

“另外,我认为我们品质部的位置非常尴尬,明着说是公司品质部,实际上是工厂品质部,我所管理的品质人员全部都集中在工厂端,对于品质问题产生的源头研发部,我们没有资源配置。还有,你们一天到晚反复强调,让我唐风坐在生产线上盯问题,我这个品质总监都快变成品质检验员了!”

唐风刚进公司时,他就要求公司给品质部在研发环节配置研发QA,监管研发质量,但是孙常青认为研发是他和姜固在管,不会有大问题,唐风只要将工厂端的品质管好就行了,所以这个研发QA一直未配置。

尽管挨了唐风的批评,但是木福高还是支持唐风,“虽然老唐在批评我,但是我认为他讲得有道理,我们品质问题的大源头的确在公司总部,我们品质部没有问题,真正有问题的是研发、采购、工程和生产。”

唐风看大家没有异议,接着说:“我们公司掌权的只管琐碎事,不做管理,也不懂管理,只是口号说得好听,什么‘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现在品质部因为没有权力,要做点事太困难了,我们经常有漏测试的产品流到市场上,我想推动将目前测试后在板边上画颜色的方式改为测试后在板上盖章,以实现责任追溯的功能。就这么一个小事,我亲自推了3个月,现在还没有结果,木福高,我说的没错吧。”

这的确是事实,上次在参观一家生产空调控制板的厂家时,唐风看到他们的员工在测试完后都会盖一个数字章在PCB上,用来追溯是哪位员工测试的。

唐风提出来用一模一样的方式在康利得工厂推行,结果制造部经理钟良才认为他可以找到更好的章,结果折腾了两个月,也找不到合适的印章,后来唐风又找工程部人员去购买印章,结果买来的东西还是盖不了,因为盖在PCB上,很容易被擦掉,因为此问题,最后不了了之。

唐风说:“我要说的第四个管理问题是:战略不当导致我司的资源配置存在问题,我们公司号称要做中国的西门子,结果这两年,同时进入多个行业,客户给项目就接,没有选择,也根本不管自己有没有能力完成,但是公司的资源有限,很多工作做得太粗了!”

“我们海外项目的产品标签错误问题层出不穷,我在找结构部调查原因时,经理刘铁志对我说:‘老唐,你知道我们公司每年的新项目有多少吗?几百个!每天的工作量太大了,但是结构部只有3个人,所以标签在打样和给供应商签承认书时,我们根本就不会审核。’”

“就这样,只要一个人一不小心做点错事,结果就是客户端的批量性质量事故。”

唐风停顿了一下,又接着说:“前几天我还在公司班车上和小郑(工程部副经理)开玩笑说,我们康利得公司就象是一只狮子,不管有没有力气,也没来得及舔一舔身上的血,见到猎物就扑过去。”

的确,这两年,公司在内部管理上很少下功夫,一门心思去找客户,招研发人员,只想着把产品做出来,对内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总是听之任之,认为只要业务规模一做上去,这些问题自然就会得到解决。

“请问大家,这个资源配置没有做好,造成品质问题频发,难道也是我品质总监的错?!”唐风越说越激动。

“第五个我要说的管理问题是员工能力问题,我们公司的培训体系欠缺,没有相应的培训制度,记得我们以前在EE公司时,我每讲一节课公司还补贴我150元钱,所有的会务工作都是秘书安排得好好的。”

“现在看看我们公司,讲课没有一分钱补贴,我还得当秘书,每次讲课都得自己布置会场,发会议通知,弄了几次后,我这个最爱做培训的人都不想做培训了。另外,我们工厂管理层自身的水平也低,能讲课的也没有几个人,弄得就象武大郎开店,一个比一个矮!”

“还有,我每次给品质部干部培训,都会邀请生产中心其它部门的主管一起参加,但是很少有人愿意来听我老唐的课。”

“我们有些主管,太实在了!真的可以称得上有奶就是娘,没有什么价值观,从来不管谁对谁错,谁能给自己好处,自己就听谁的。”

唐风见没人吭声,继续说:“我要说的第六个管理问题就是,我们公司的文化有问题,我们公司目前对待品质、成本、交付的态度就是:交付第一,成本第二,品质第三,在面对品质和交付、成本相冲突时,我们往往将品质放在最后考虑,先将货发出去再说。”

“比如,每次工厂出现老化产能不足时,为了满足及时发货,我们计划部许工就会找姜总,要求取消老化,或者缩短老化时间,姜总的回复每次都简洁明了:同意!”

“是这样吗,姜总、许工?”唐风逼视着许高升和姜固,两人不敢吭声。

“试问,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做对产品品质有没有影响?这样做对员工的品质意识有没有影响?公司目前的现状就是:品质说起来很重要,做起来次要,关键的时候不需要!”唐风的声音越来越大,说到后来,几乎是一字一句。

“另外,我们公司中缺乏对自身工作结果负责任的文化,比如说,我们的产品经过测试环节后,流到后面的包装线,经常发现混板、漏测、撞件等问题,我去找李根枝(测试组主管),他经常跟我说,这是工程部的作业指导书错误所造成,这是计划部的排产有问题,这是那边那个小子的错,等等云云,从来没有说过:‘这是我的错!’,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要对自己的工作输出负责任。我在3月份给工厂管理层培训时讲过,不管外部环节的输入有没有问题,我们每个管理者都要对自己部门的工作输出结果负责任,但是目前公司的主流文化与此完全相反!”

平时能说会道的李根枝这会儿连大气都不敢出,低着头看自己的手机。

唐风一口气说了半个多小时,最后总结道:“我刚刚说了这么多,总结起来只有四个字:管!理!混!乱!”

他的声音很大,尤其是最后四个字,几乎是咆哮着一字一句地对着孙常青和姜固说的。

“我们公司没有品质问题,只有管理问题,我们现在面临的品质问题只是公司管理混乱的表象。”

“拜托大家,以后请不要在我面前谈品质问题,要谈就谈管理问题!”唐风说话斩钉截铁。

“如果大家没有意见,我建议由各部门主管来谈谈我们到底还有哪些管理问题,如何来解决这些管理问题。”

这是唐风自工作以来,第一次以这么严厉的口气跟老板说话,他把这一年多以来在康利得公司所窝的火一口气全部发了出来。

孙常青接过话题,“唐风,你平时在生产中心也是这样说话的吗?”

“是,老唐的确给我们讲过许多品质管理的方法,但是我们没有做到位。”这时候,木福高开口了。

“对不起,我刚才很激动,批评了大家,也列出了许多问题,但是我不是个只会提问题,不会解决问题的人。”唐风接着又说下去。

“我认为,只要管理得当,品质、成本、交付速度是可以兼得的,下面我以我们的IQC进料检验过程管理优化项目为例,给大家介绍过程管理的方法,告诉大家如何来管品质。”

说完,唐风打开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打开上次IQC过程管理的项目总结PPT文件。

“这是我们刚结项的过程管理项目,所有的结果数据均来自真实的统计结果,大家可以随时去核实。”

唐风先介绍了本次项目的改善结果,再介绍过程模式作业表的运用,谁知他才讲了几页,就被孙常青打断了:“你不用再讲了,我已经明白了。”他指着木福高说:“这有什么复杂的?你们按这种思路去做就行了。”

看到此情景,唐风的心开始往下沉,他本来希望,通过让老板详细了解自己的品质管理思路,借孙常青和姜固的东风,在全公司中推行过程管理方法,快速提升公司过程管理的水平。

看到老板的这种态度,他心里透过一丝悲凉:“没希望了!”

会后,唐风对楚春红说:“今天的会议,无论如何,可以算得上是一个遵义会议,我为大家种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从此以后,不管我老唐是否还在品质总监这个职位上,品质部的处境都会彻底改变,但是,我只成功了一半。”

唐风说这话时,语气显得有些落寞。
---摘自《质量总监成长记》


封面_5.jpg

收起阅读 »

热门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