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工作十年,聊聊一个体系工程师的慢漫成长~

记得刚做质量体系工程师的时候,应该是9年前了,经常会来6西格玛论坛。找找资料,看看前辈们的讨论,极其偶尔的带着些忐忑发一些自己的理解,就这样,有一段时间觉得自己进步的挺快,也很喜欢来这看看,觉得自己也是圈内人了。后来因为工作变动,就很少上来了,今天看了通知里面的几个问题,有些回忆涌现,倒是非常想聊聊自己的工作经历和一些粗糙的理解了。
 
先介绍下现在的工作境况,我算是一个进步很慢的人,现在在一家合资公司刚入第5个年头,岗位是体系主管,公司规模不大,主要是管持续改进和体系。因为是中美合资,美方也是世界500强,并且持续改进工作是被独立出来的,所以这也算是为我打开的新的认知空间,我认证了6西格玛黑带,精益生产,问题解决的改进工具,也开始更多参与运营和成本控制的事。而这些让我回头看那些体系的工作,也有了更多的体会。
 
第1阶段:09-12年   中法合资体系背景的的公司   流程思路的培养阶段
毕业于最难就业的专业之一,加上金融风暴影响余波尚存,那年的我选择不多。最后阴差阳错进了这家公司,开始做安全工程师。我什么也不懂,但是我要的也不多,加上公司的氛围很好,就这样边学习边工作边交友的过了一年。老实说我不喜欢这个岗位,因为这个工作和公司的业务无直接相关,算是边缘岗位。这样看起来我那时就有了往公司业务靠近的想法。
然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前体系工程师离职了,公司进行人员优化,就让我也接了体系工程师的工作,我也从HR转到了QA。从这开始,我认为这是培养了我体系思路和体系语言的很重要阶段,因为工作不忙,我会经常翻看和研究标准,查阅标准和公司文件的链接,以及审核问题清单中与标准的逻辑关系。加上这家公司的体系设计的非常严谨,过程方法应用的极其好,所以在那个时间我考虑问题逐渐有了这种深入到潜意识的思维习惯。虽然我的实践并不多,但是逻辑成长显著。
 
第2阶段:12-16年   台湾人管理的大陆公司    体系工作要”入世“的思维
经过了3年的“培养”,然后,我跳槽了。原因有不少,和专业相关的主要是,我要去学习16949。汽车行业的体系和工具,虽然我在第一家公司也偶尔能看到用的,但是用的很少。在那个一心求上进的阶段,多可能的学习知识似乎是寻找出路的途径。确实,在这边遇到了2个台湾领导,他们对我的成长非常重要。一个反复告诉我体系要”入世“,体系要为运营服务,飘在空中的再严谨的体系其实并没有价值(新版标准中很重要一点就是强调了体系与业务的结合,所以这位领还是很有先见之明的),所以我主导了一些基于公司实际状况,从实际工作运行风险的角度,再根据标准要求指导建立/优化的一些关键的流程,运行的既不繁琐又很有效。另一个领导让我全面负责来自日本、美国、韩国等多家国际知名公司的二方审核,并且会给我详尽的支持和指导,让我有机会学习这些知名公司的关注重点、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也更加了解公司内部的流程运行情况,不仅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这一阶段我收货颇丰,专业上更加熟悉标准,标准与业务的联接,五大工具更是学习了好几遍,也参与着这些工具的初始推行;发展上年年评优优秀,也开始管理小组,供应商管理、5大工具推行、仪器校验等逐渐接手管理。另外在此期间,因为公司有一些顽固性的质量问题没有解决,我们还找了一个咨询公司做了六西格玛的推行方案,我也开始了浅浅的研究。可惜后来因为成本问题,没有成型。这应该在我心中埋了科种子吧,一个决定第三份工作选择的种子。
 
发展的问题需要用发展来解决,当没有了新的发展的时候,问题就没法解决了。于是我又跳槽了。
 
第3阶段:16年-至今   进入运营实践,做能增值的工作
经过又3年的成长,找工作一路绿灯,拿到了一些还不错的offer,但是最终选择了现在的公司,主要是2个原因,汽车行业1级供应商和专职的持续改进(可以做六西格玛)。面试的时候我还是太没见过世面,认为持续改进一般就是体系岗位工作的一部分,坚持可以一起做。后来到了现公司才发现,持续改进有这么多独立的工作职能和事项,这基本不是我先前理解的关于体系的持续改进,更多的是运营实际过程中的成本和效率改进,实打实的专业和具体。这个阶段完全开拓了我新的工作方向,域时我开始更多的接触运营,人,效率,成本等等,而这些体系先前是没那么关注的。我是一直希望我的工作是“入世"的,或许不需要是直接增值的过程,但至少也是和直接增值的过程有关,并且对这些过程能够施加影响,让我的工作也能间接增值,这样才能提对自己和对公司的价值,所以这个阶段,我会去关注人的数量,工时的合理性,线平衡的情况,各项成本的去向等等,也会组织一些研讨/培训会,为大家讲解和演示改善工具,推动持续改进的实际工作。当然,合资公司的培训做的还是很不错的,像6西格玛,lean,问题解决这些专业的改善工具,又像VDA6.3,CQI-15/9,IATF16949,5大工具这些体系的工具标准,又进行了学习和认证,总体专业又前进了一些。
 
接下来:有一些想法,但是还需要等待时机。
 
我是一个偏向乐观的人,所以容易知足常乐,或者说不知进取。我和一个朋友分享过我的工作成长经历,他说你成长的一步步方向还行,但是太慢。我认可他的话,我确实斗志不强,偏于安逸。所以个人的发展快慢就不多说了,这里面因素太多......但是如果要归因,还是要往自身,可控的因素上进行分析。我分享的主要是专业上的成长,可能有些狭隘和滞后,但是今天就很想说点什么,算是回应这个论坛带给我的那些记忆吧。

19 个评论

游客无法查看评论和回复, 请先登录注册

推荐文章

文章状态

  • 发布时间: 2020-04-17 12:49
  • 浏览: 5843
  • 评论: 19
  • 赞: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