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谈谈自我提升

磨刀不误砍柴功
作者:郭湧江
有一则寓言:有一位年轻的伐木工人刚开始他的工作,他第一天砍了10颗树,他的斧头锐利、而且他身强力壮、精神奕奕。 第2天,他一样的努力工作,事实上,他觉得他比第1天更加努力,但只砍了8颗树。于是他第3天更早的起了床开始工作,他尽全力的砍伐,但是只砍了7颗树。 又过了1天,数目减少为5颗树。到了第5天,他只能砍3颗树,而且在黄昏之前就觉得筋疲力尽。第6天,他在费力砍树的时候,一位老人经过,问他:“你为什么不停下来磨一磨斧头呢?”他回答:“没时间,我正忙着砍树。”
在大多数人的一生中,总有某些时候曾经像这位伐木工人一样,因为过于沉溺于一个活动之中,而忘了应该采取必要的步骤使工作更简单、快速。仔细想想,自己又何尚不是常犯这样的错误。
读书时,总是为了考高分而废寝忘食的看书,结果却总不理想。为什么呢,把书读“死”了,没有勤于思考,没有好好的总结,没有改善学习方法,自然是事倍功半;参加工作后,做事喜欢雷厉风行,为了追求工作量,在决定很多问题的时候往往过于武断,还常洋洋自得曰:别人做一件事的时间也许自己可以做完三件。结果呢?事情是做得多,错误自然也不少。这样的错误犯多了,自己才开始有些醒悟过来:我们在紧张的工作中也要时常抽出一些时间来“磨磨刀”才行。
“磨刀”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它是指一种方法的改善,一种自我总结、自我提高的过程。“磨刀”往往会令我们牺牲一定的时间及金钱,但是。如果我们不“磨刀”的话,我们会损失更多的时间及金钱。
我们再来分享台塑创始人王永庆卖米的故事:王永庆15岁小学毕业后,到一家小米店做学徒。第二年,他用父亲借来的200元钱做本金自己开了一家小米店。为了和隔壁那家日本米店竞争,王永庆颇费了一番心思。当时大米加工技术比较落后,出售的大米里混杂着米糠、沙粒、小石头等,买卖双方都是见怪不怪。王永庆则多了一个心眼,每次卖米前都把米中的杂物拣干净,这一额外的服务深受顾客欢迎。王永庆从中受到启发,人家卖米都是等待顾客上门,我卖米就要送米上门。他在一个本子上详细记录了顾客家有多少人、一个月吃多少米、何时发薪等。算算顾客的米该吃完了,就送米上门;等到顾客发薪的日子,再上门收取米款。而且他给顾客送米时,并非送到就算。他先帮人家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将米缸刷干净,然后将新米倒进去,将旧米放在上层。这样,米就不至于因陈放过久而变质。他这个小小的举动令不少顾客深受感动,铁了心专买他的米。就这样,他的生意越来越好。从这家小米店起步,王永庆最终成为今日台湾工业界的“龙头老大”。后来,他谈到开米店的经历时,不无感慨地说:“虽然当时谈不上什么管理知识,但是为了服务顾客做好生意,就认为有必要掌握顾客需要,没有想到,由此追求实际需要的一点小小构想,竟能作为起步的基础,逐渐扩充演变成为事业管理的逻辑。” 
从王永庆的创业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同样是卖米,王永庆能在众多商家中脱阴颖而出的关键是他“多了一个心眼”!这正是自我总结、自我提高的一个“磨刀”的过程!再后来,他“详细的记录。。。。。。”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做顾客资料,也是一个“磨刀”的过程!
我们再反过来设想一下:如果当时王永庆没有多一个心眼,还是同别的卖米者一样等待机会的出现、舍不得那点为顾客送米的时间的话,我相信,他会同故事的开头讲到的伐木工一样会“越伐越少”。那么到今天为止,我们也不会知道有这么一号人物出现过。
“磨刀不误砍柴功”的道理,真实不虚。
阿弥托佛,善哉、善哉。
对“好”的回答一定要点个"赞",回答者需要你的鼓励!
已邀请:

history123 (威望:18) (广东 东莞) 电子制造 工程师 - 质量管理及改善

赞同来自:

是呀,很经典的一句名言,磨刀不误砍材工。

10 个回复,游客无法查看回复,更多功能请登录注册

发起人

GDLXQ
GDLXQ

注册安全工程师、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环保工程师

扫一扫微信订阅<6SQ每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