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哲学1-6》(我在03~04年写的足球分析文章)
我今天整理一块旧的80G的移动硬盘时,发现了备份的底稿,拿出来晒晒。
------------------------------------------------------------------------------------
足球哲学(一)攻守平衡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样矛盾也促进了足球技战术的发展和进步。在足球运动中攻与防就是一对矛盾,也是最主要的矛盾。现在舆论的导向是采用攻守平衡的方式,似乎是已经找到了矛盾之间的结合点,找到了中间地带,但从哲学的角度看这是站不住脚的,也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人们只能在攻防之间进行选择,只能让攻防之间的转换的间隙达到最小,所以只能是一个相对的攻守平衡。
人们总是想制造出这样解决攻防矛盾的东西,对于武器来说,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坦克,具有进攻、防御、机动、突击等多种能力。但是人们仍然能找到对付它的办法,如密集的炮阵,用更攻击能力、机动能力更强的直升机,利用防御能力更强的地雷阵、为步兵配上先进的反坦克导弹等,可以主动地或被动地去消灭它们。所以真正的坦克集群,在缺乏了空中支援,和其他兵种协助的情况下,单独作战是非常危险的,很容易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如果一只球队想要达到攻守平衡,并为了能够攻守平衡,而全部选用坦克式的队员的话,那么其结果就是在进攻的时候手段单一,缺乏变法,防守的时候容易产生空隙。一旦无法摧毁对方的防线自己就会处于危险的境地。对于防守的一方来说,对于这样单一形式的进攻,看起来防起来困难,但找到规律后,也就能应付自如了。所以为了寻求变化,一支队伍需要由不同类型的球员组成,达到协同能力的最佳,只有这样才是解决攻守矛盾的最好的办法。
如在巴西队之所以能在最近3届世界杯中2次获得冠军,就是很好地解决了防守的问题,他们几乎是把球队分成了2个部分,进攻组和防守组,进攻组的不回撤,防守的不压过中线。加上他们超强的个人能力,几乎让人感到无懈可击。他们的构成也是最合理的,技术、速度、身高、意识均有特点突出的运动员,是合成作战的典范。
所以攻守平衡不是让队员全面化,让队员本身达到攻守平衡,而是让球队的构成达到攻守平衡。
足球哲学(二)全攻全守“全攻全守”这个荷兰人发明的足球战术,看起来是解决了攻与守的矛盾,但实际上这又是一个逻辑上的偷换概念或是一个翻译的错误。我们知道事物的变化是要从量变到质变的,量与质之间的变化是要经过一个过程的,无论这个过程是如何短促,它必然存在。所以全攻全守也不可能做到让这样一个过程消失。此外全攻全守似乎取消了场上位置的分工,也打乱了阵型的安排。其实无论怎样一只球队也不可能同时出现10个前锋而没有后卫的。荷兰人虽然在进攻中投入的人力很多,他的后卫线上仍然要保留2 个人进行防守。以三剑客时代为例,巴斯滕和古力特负责进攻,几乎没有看到过巴斯滕到后卫线上回防,理杰卡尔德负责串联,柯曼托在最后。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明确的分工。
那么如何理解全攻全守哪?我个人认为全攻全守,是采用积极防御的方法来进行防守,即主动阻截,打破了传统的半场防守的方法,将防守的区域扩大大对方的半场。也就是全场范围内的防守。对于进攻来说,由于防守的区域在对方的半场,所以可以随时发动进攻,并可以用进攻压制对方的攻势。可以说是全场防守,前场进攻。
是不是所有的球队都适宜采用这种打法哪?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种战术对队员的要求非常高。首先要有很好的位置意识和队形的感觉,要将对方压制住就必须要整体压上,如果一旦发现必须要退守,就要整体回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涨潮和落潮式的进攻。这攻防之间的变化需要高度的整体协调性,不然就会造成脱节,在转换之间露出空当,给对手以可乘之机。
作为队员来说,还必须要有很好的体力和控球能力,体力是完成战术的保证。控制住球才能在攻守之间有选择的余地,才能够取得主动。反之就是在攻守之间疲于奔命顾此失彼。
作为这样的球队来说,必须要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组人,用他们行动来控制本队的攻防,只要这样才能在攻防转换的时候,让全队做到思想和行动上的统一,而这样的人才是很少有的。
现在的荷兰队只所以无法打入世界杯,无法算得上世界顶级的球队,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多的球星,是因为他们缺少克鲁伊夫和理杰卡尔德这样的核心人物。光有一个唬人的外壳是不可怕的,特别是在这种对攻防转化要求很高的打法,如果解决不好这个问题,它的弱点就是非常明显的。
足球哲学(三)防守反击矛盾是相互依存,相互否定的,在特定情况下也会相互转换。我个人认为防守反击,是将攻与守这对矛盾,解决得最好的战术。在攻与防中先选择了防守,其次是反击,是一种以防守为宗旨的体系,但是采取这种战术对进攻的要求确是最高的,它要求进攻要有效率,要有足够强大的杀伤力。
即使是你能把自己的后防守得跟不锈钢锅底似的,那也只能保平局,是无法取得胜利的。单纯地采用防守无异于找死。一只合紧的牡蛎,就算壳再坚固,也会被人敲开的,只是时间和工具的问题。因为它除了防守没有进攻的手段,对它的猎食者没有任何反抗的办法,所以进攻是这种战术的核心,防守是它的基础。
世界上采用这种战术最成功的无疑是意大利队,他们之所以可怕除了那条著名的混凝土防线,还有就是不断涌现的进攻天才;罗西、巴乔、维埃里…… 这些名字足够让人感到威胁,这些人足够致对手于死地。当和意大利交手的时候,他的对手最担心的事情就是让意大利先进球。意大利队一旦领先他们就可以祭起混凝土防御的法宝,让你无从下手,很难追回了。
为了扳平,要加大进攻的力度,阵型就要压出,后方的空当就会暴露,正好给了这些杀手施展的空间,这才是真正的灾难。正是因为顾及意大利队的进攻能力,任何一只球队在与其交手的时候都会留下足够的人力来防守,不敢轻易地压出。这样无疑是减轻了意大利防线的压力,让他们的防线更稳固。
如果强攻之下,迟迟打不开局面,那么他的对手就会很紧张,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体力的下降,自己的空当就会暴露得更多,加之对自己的进攻越来越缺乏信心。就越怕被意大利的那些杀手们的灵光闪现,导致自己的失败,特别是越来越相信意大利得防守的是牢不可破的时候,当临近终场的时候,这种恐惧会达到最大。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世界杯上的决赛,成为了历史上最乏味的决赛。因为巴乔的存在,让巴西人不敢大胆地进攻,到了最后巴西的后卫线不是前压,而是向后收紧。在这个时候巴西人对意大利人的防线的惧怕,更甚于他们的进攻。防守就具有了很强的类似进攻的威慑力,茅盾就这样奇妙地发生了变化。
我们通常认为防守反击是弱队的采用的战术,但是作为强队他的进攻能力更强,反击就更有效。所以我个人认为防守反击是强队因该首选的战术,因为他是在主动地使用这个战术,随时可以变化,而弱队是被迫地,它没有了气他选择的余地。
足球哲学(四)长传冲吊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说评价某种理论是应该建立在这种理论是否可行的基础上,可行就是真理是需要保留的,不可行就是谬误是需要摒弃的。对于足球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种打法都成为了历史的遗迹被淘汰了。他们之所以被淘汰,是因为那些战术已经不符合现代足球发展的规律,在实践中发现它已经失去了作用。但有的打法看起来是老古董,但是仍然被使用着,这样的战术往往会被一些新潮的理论家不齿,被认为是已经玩烂的过时的打法,但它却还顽强的生存着,并且还经常露一露峥嵘。
这些恐龙为什么还能够存在?因为它们是有效的战术体系,它们是符合足球运动内在规律的,虽然古老但是因为它们符合某种条件的需要,所以它们不可能消失,依然存在甚至是伴随着足球运动得发展而继续发展,继续生存,继续让那些时尚的人大跌眼镜。
长传冲吊的英式打法就是其中之一,这种打法几乎是现代足球一诞生就已经存在了,到现在仍然有许多国家在使用,在世界杯上爱尔兰成了复古的样板,北欧海盗们使用的是它的现代型。这些国家虽然不能取得世界冠军,但是他们依然能够取得很好的名次,这就说明这种体系是能有其正确的方面的,只是由于某种原因而滞后了。
从哲学角度看问题,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那么现代的足球的理论就应该是存在两个分支的(个人观点),其一是以人能够控制住球而建立的,另一个就是以人无法控制住球为基础的。因为人能控制住球,所以人就能主动地创造机会。反之因为人不能控制住球,所以人们可以从失误中获得机会,这就是理论上的分界点。现在人们对第一种理论推崇倍致,对第二种理论没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种以失误为基础的理论就落后了。
英式打法就是以这种失误理论为基础的;首先英国和北欧等国,不是处于多雨的地带,就是属于寒带,早期的草坪泥泞,在地面打配合困难起,空中球是最佳的选择,英国人和北欧人的身材高大强壮,很适合拼抢,而且在水战中利用对方的失误是一种有效的得分手段,所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固定的战术体系。在空中配合,在地面拼抢,利用混乱进攻,使这种体系的特点。(东南亚人的身体条件不适合这种打法,形成的风格完全相反,这也是物质决定意识。)
现在英格兰已经放弃了这种招牌的打法,是不是它就应该寿终正寝哪?不是的,现代的英格兰足球风格的变化和他们的球场的排水系统的改进是有关的,现在即使是雨战你也很少见到泥泞的球场了,在雨天一样地可以打出地面的配合,这就是风格改变的先决条件。其次是经过交流许多球员的技术的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已经能够控制住球,原来的低级的失误越来越少,所以人们不得不及时调整战术,风格就这样改变了。
我们知道地面推进的配合最头疼的就是中场的控制,但是如果当人们的控球能力不断地提高,在中场纠缠的时间就会越长,进攻的效率就会降低,为了避免中场的纠缠,使用高球长传就是无奈的,但是明智的选择。如果都是控球很好,那么捕捉对方的控球的失误就是有效的手段。
也就是说当这种控球的理论发展到了某一个阶段的时候,人们就想到利用第二套理论。但是与以前不同的是,以前是被动地制造失误,那么将来就会是主动地去创造失误。如现在是简单的把球高吊,但是将来可能是采用旋转速度都很高的高吊球。
足球哲学(五)战术单调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事物的发展是要符合“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当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要经过两次否定。对事物的否定要辩证的去否定,不能片面地去否定。也就是说要否定缺陷肯定其优点,不能一棒子打死。但事实上这个原理是最难运用的,人往往会犯全盘否定的错误,造成偏激,这样是有碍于事物的发展的。
我们常常看到电视转播中,有的专家或是著名解说员。对比赛中的球队的战术安排评头论足。如果有的球队,总是使用一种战术的话,那么用不了半场。那支球队就会被名嘴们挖苦得体无完肤。会遭到战术单调,缺少变法,战术呆板之类的谴责。为了寻求例证还要嘲笑那支球队数次失败的进攻,如果那支球队突然改变了战术,取得了效果。那名嘴们就会更加得意,有先见之明呀!
且不说明嘴们如何评论,这种全面否定的观点本身就是错误的。我们应该研究的是偶然的中的必然性,这才是取得理论上进步的关键。本人认为战术单调是变化的基础,也是足球战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合理的运用单调的战术,那么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人都有疲劳的问题,就是体力再好也无法连续冲刺90分钟。如果你的对手很强大,你可能无法找到其弱点的时候,你就可以选其中一个点作为突破口。采用密集的连续的冲击,用3至4个人的组合,反复进攻同一位置,打同一人。利用车轮战术把对方的一个人累垮,从而造成对方防线的弱点。当然在这个局部的进攻中,方法要多样化,但从全局来看进攻的线路却是单一的。
大连队之所以能连续取得联赛冠军,他的后卫线功不可没,曾经被人认为是铁板一块,找不到缺陷。特别是孙继海被认为是中国最出色的边后卫,甲A的队伍与之对阵的时候,都不敢在他放手在他那边进攻。这种现象保持了这么多年,让我感到很奇怪。
假设研究一种战术,进攻就专打孙这一点,采用3至4个人的组合进攻,利用其爱助攻的特点,打他的身后。或是就是从他那边套变,让他总是处于忙碌的状态,他就再能跑,能拼也会给累趴下。到时候大连队的这个战术支点成为软点,这条铁的防线也就破了。
世界杯上韩国对意大利之战,帕努席的能力肯定要高于薛奇璇,但是就是被韩国这种单调的战术,把帕努席累倒了,成为了防线的软肋。所以单调的战术反复的使用,也会取得奇效。
但采用这种战术的时候,要注意对另一侧的压制,不能有了重点,就忘了全局。我们知道乒乓球横拍对直拍有一种常规的打法:“压反手突袭正手”,压反手是战术的重点,突袭正手却是成功的关键。足球战术也是一样,攻右路,突袭左路,攻中路兼顾边路。没有单调就缺乏变化,没有单调就没有变化的基础。
万变不离其宗,是这个道理。
足球哲学(六)快速突破在足球的比赛中,速度无疑是一个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快速的突破所具有的杀伤力是非常大的,利用速度制造杀机,这是中国足球的传统,是中国在亚洲足坛立足的基础。那些西亚得诸强对中国队的速度非常头疼,常常被中国得快前锋打得晕头转向。中国人绝对可以为之大书特书一笔,似乎只要有几个11秒的选手就万事大吉了。
但到了世界杯上我们发现我们的快前锋不好用了,倒是觉得人家都比我们快。到了亚运会上我们的曲波变成了无聊的配角,似乎人家的后卫都不慢。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个体的速度快是表现出来的现象,而不是足球运动规律的本质。在哲学里是这样描述的:现象是事物的外在表现,本质是由它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的。
我们的目的是突破对方的防守,那么如何让对方无法重新布置好防线就是关键。利用个人的速度快速突破对方的防线队员,在对方的防线还没有调整完毕前,传球或是射门无疑是最简单的办法,也是有效的办法。但是我们知道足球是集体项目,集体的进攻和防守才是本质,个人的缺陷是会被集体的力量所弥补,所以个体的速度的快慢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他的快慢是以防守的一方再次布置防线的时间为参照的。
我们之所以觉得我们的快前锋不快,是因为对手的集体防守的意识高于我们的集体进攻意识,能及时调整防守的阵性,而且能更合理地利用防线的缓冲能力,利用延缓的时间重新布防,让我们的速度前锋的速度无法发挥。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哪?我们知道人的奔跑速度再快也无法超过球飞行的速度,所以利用扯动,调动对方的防守地阵线,及时发现对方空当,在对方弥补之前将球传过去,利用球飞行的速度和人移动速度之间的差异,制造出的空当更有效,更突然(当然如果个人的速度很快就是如虎添翼了)。
综上所述提高集体的进攻能力是关键是本质。
------------------------------------------------------------------------------------
足球哲学(一)攻守平衡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样矛盾也促进了足球技战术的发展和进步。在足球运动中攻与防就是一对矛盾,也是最主要的矛盾。现在舆论的导向是采用攻守平衡的方式,似乎是已经找到了矛盾之间的结合点,找到了中间地带,但从哲学的角度看这是站不住脚的,也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人们只能在攻防之间进行选择,只能让攻防之间的转换的间隙达到最小,所以只能是一个相对的攻守平衡。
人们总是想制造出这样解决攻防矛盾的东西,对于武器来说,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坦克,具有进攻、防御、机动、突击等多种能力。但是人们仍然能找到对付它的办法,如密集的炮阵,用更攻击能力、机动能力更强的直升机,利用防御能力更强的地雷阵、为步兵配上先进的反坦克导弹等,可以主动地或被动地去消灭它们。所以真正的坦克集群,在缺乏了空中支援,和其他兵种协助的情况下,单独作战是非常危险的,很容易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如果一只球队想要达到攻守平衡,并为了能够攻守平衡,而全部选用坦克式的队员的话,那么其结果就是在进攻的时候手段单一,缺乏变法,防守的时候容易产生空隙。一旦无法摧毁对方的防线自己就会处于危险的境地。对于防守的一方来说,对于这样单一形式的进攻,看起来防起来困难,但找到规律后,也就能应付自如了。所以为了寻求变化,一支队伍需要由不同类型的球员组成,达到协同能力的最佳,只有这样才是解决攻守矛盾的最好的办法。
如在巴西队之所以能在最近3届世界杯中2次获得冠军,就是很好地解决了防守的问题,他们几乎是把球队分成了2个部分,进攻组和防守组,进攻组的不回撤,防守的不压过中线。加上他们超强的个人能力,几乎让人感到无懈可击。他们的构成也是最合理的,技术、速度、身高、意识均有特点突出的运动员,是合成作战的典范。
所以攻守平衡不是让队员全面化,让队员本身达到攻守平衡,而是让球队的构成达到攻守平衡。
足球哲学(二)全攻全守“全攻全守”这个荷兰人发明的足球战术,看起来是解决了攻与守的矛盾,但实际上这又是一个逻辑上的偷换概念或是一个翻译的错误。我们知道事物的变化是要从量变到质变的,量与质之间的变化是要经过一个过程的,无论这个过程是如何短促,它必然存在。所以全攻全守也不可能做到让这样一个过程消失。此外全攻全守似乎取消了场上位置的分工,也打乱了阵型的安排。其实无论怎样一只球队也不可能同时出现10个前锋而没有后卫的。荷兰人虽然在进攻中投入的人力很多,他的后卫线上仍然要保留2 个人进行防守。以三剑客时代为例,巴斯滕和古力特负责进攻,几乎没有看到过巴斯滕到后卫线上回防,理杰卡尔德负责串联,柯曼托在最后。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明确的分工。
那么如何理解全攻全守哪?我个人认为全攻全守,是采用积极防御的方法来进行防守,即主动阻截,打破了传统的半场防守的方法,将防守的区域扩大大对方的半场。也就是全场范围内的防守。对于进攻来说,由于防守的区域在对方的半场,所以可以随时发动进攻,并可以用进攻压制对方的攻势。可以说是全场防守,前场进攻。
是不是所有的球队都适宜采用这种打法哪?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种战术对队员的要求非常高。首先要有很好的位置意识和队形的感觉,要将对方压制住就必须要整体压上,如果一旦发现必须要退守,就要整体回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涨潮和落潮式的进攻。这攻防之间的变化需要高度的整体协调性,不然就会造成脱节,在转换之间露出空当,给对手以可乘之机。
作为队员来说,还必须要有很好的体力和控球能力,体力是完成战术的保证。控制住球才能在攻守之间有选择的余地,才能够取得主动。反之就是在攻守之间疲于奔命顾此失彼。
作为这样的球队来说,必须要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组人,用他们行动来控制本队的攻防,只要这样才能在攻防转换的时候,让全队做到思想和行动上的统一,而这样的人才是很少有的。
现在的荷兰队只所以无法打入世界杯,无法算得上世界顶级的球队,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多的球星,是因为他们缺少克鲁伊夫和理杰卡尔德这样的核心人物。光有一个唬人的外壳是不可怕的,特别是在这种对攻防转化要求很高的打法,如果解决不好这个问题,它的弱点就是非常明显的。
足球哲学(三)防守反击矛盾是相互依存,相互否定的,在特定情况下也会相互转换。我个人认为防守反击,是将攻与守这对矛盾,解决得最好的战术。在攻与防中先选择了防守,其次是反击,是一种以防守为宗旨的体系,但是采取这种战术对进攻的要求确是最高的,它要求进攻要有效率,要有足够强大的杀伤力。
即使是你能把自己的后防守得跟不锈钢锅底似的,那也只能保平局,是无法取得胜利的。单纯地采用防守无异于找死。一只合紧的牡蛎,就算壳再坚固,也会被人敲开的,只是时间和工具的问题。因为它除了防守没有进攻的手段,对它的猎食者没有任何反抗的办法,所以进攻是这种战术的核心,防守是它的基础。
世界上采用这种战术最成功的无疑是意大利队,他们之所以可怕除了那条著名的混凝土防线,还有就是不断涌现的进攻天才;罗西、巴乔、维埃里…… 这些名字足够让人感到威胁,这些人足够致对手于死地。当和意大利交手的时候,他的对手最担心的事情就是让意大利先进球。意大利队一旦领先他们就可以祭起混凝土防御的法宝,让你无从下手,很难追回了。
为了扳平,要加大进攻的力度,阵型就要压出,后方的空当就会暴露,正好给了这些杀手施展的空间,这才是真正的灾难。正是因为顾及意大利队的进攻能力,任何一只球队在与其交手的时候都会留下足够的人力来防守,不敢轻易地压出。这样无疑是减轻了意大利防线的压力,让他们的防线更稳固。
如果强攻之下,迟迟打不开局面,那么他的对手就会很紧张,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体力的下降,自己的空当就会暴露得更多,加之对自己的进攻越来越缺乏信心。就越怕被意大利的那些杀手们的灵光闪现,导致自己的失败,特别是越来越相信意大利得防守的是牢不可破的时候,当临近终场的时候,这种恐惧会达到最大。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世界杯上的决赛,成为了历史上最乏味的决赛。因为巴乔的存在,让巴西人不敢大胆地进攻,到了最后巴西的后卫线不是前压,而是向后收紧。在这个时候巴西人对意大利人的防线的惧怕,更甚于他们的进攻。防守就具有了很强的类似进攻的威慑力,茅盾就这样奇妙地发生了变化。
我们通常认为防守反击是弱队的采用的战术,但是作为强队他的进攻能力更强,反击就更有效。所以我个人认为防守反击是强队因该首选的战术,因为他是在主动地使用这个战术,随时可以变化,而弱队是被迫地,它没有了气他选择的余地。
足球哲学(四)长传冲吊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说评价某种理论是应该建立在这种理论是否可行的基础上,可行就是真理是需要保留的,不可行就是谬误是需要摒弃的。对于足球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种打法都成为了历史的遗迹被淘汰了。他们之所以被淘汰,是因为那些战术已经不符合现代足球发展的规律,在实践中发现它已经失去了作用。但有的打法看起来是老古董,但是仍然被使用着,这样的战术往往会被一些新潮的理论家不齿,被认为是已经玩烂的过时的打法,但它却还顽强的生存着,并且还经常露一露峥嵘。
这些恐龙为什么还能够存在?因为它们是有效的战术体系,它们是符合足球运动内在规律的,虽然古老但是因为它们符合某种条件的需要,所以它们不可能消失,依然存在甚至是伴随着足球运动得发展而继续发展,继续生存,继续让那些时尚的人大跌眼镜。
长传冲吊的英式打法就是其中之一,这种打法几乎是现代足球一诞生就已经存在了,到现在仍然有许多国家在使用,在世界杯上爱尔兰成了复古的样板,北欧海盗们使用的是它的现代型。这些国家虽然不能取得世界冠军,但是他们依然能够取得很好的名次,这就说明这种体系是能有其正确的方面的,只是由于某种原因而滞后了。
从哲学角度看问题,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那么现代的足球的理论就应该是存在两个分支的(个人观点),其一是以人能够控制住球而建立的,另一个就是以人无法控制住球为基础的。因为人能控制住球,所以人就能主动地创造机会。反之因为人不能控制住球,所以人们可以从失误中获得机会,这就是理论上的分界点。现在人们对第一种理论推崇倍致,对第二种理论没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种以失误为基础的理论就落后了。
英式打法就是以这种失误理论为基础的;首先英国和北欧等国,不是处于多雨的地带,就是属于寒带,早期的草坪泥泞,在地面打配合困难起,空中球是最佳的选择,英国人和北欧人的身材高大强壮,很适合拼抢,而且在水战中利用对方的失误是一种有效的得分手段,所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固定的战术体系。在空中配合,在地面拼抢,利用混乱进攻,使这种体系的特点。(东南亚人的身体条件不适合这种打法,形成的风格完全相反,这也是物质决定意识。)
现在英格兰已经放弃了这种招牌的打法,是不是它就应该寿终正寝哪?不是的,现代的英格兰足球风格的变化和他们的球场的排水系统的改进是有关的,现在即使是雨战你也很少见到泥泞的球场了,在雨天一样地可以打出地面的配合,这就是风格改变的先决条件。其次是经过交流许多球员的技术的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已经能够控制住球,原来的低级的失误越来越少,所以人们不得不及时调整战术,风格就这样改变了。
我们知道地面推进的配合最头疼的就是中场的控制,但是如果当人们的控球能力不断地提高,在中场纠缠的时间就会越长,进攻的效率就会降低,为了避免中场的纠缠,使用高球长传就是无奈的,但是明智的选择。如果都是控球很好,那么捕捉对方的控球的失误就是有效的手段。
也就是说当这种控球的理论发展到了某一个阶段的时候,人们就想到利用第二套理论。但是与以前不同的是,以前是被动地制造失误,那么将来就会是主动地去创造失误。如现在是简单的把球高吊,但是将来可能是采用旋转速度都很高的高吊球。
足球哲学(五)战术单调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事物的发展是要符合“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当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要经过两次否定。对事物的否定要辩证的去否定,不能片面地去否定。也就是说要否定缺陷肯定其优点,不能一棒子打死。但事实上这个原理是最难运用的,人往往会犯全盘否定的错误,造成偏激,这样是有碍于事物的发展的。
我们常常看到电视转播中,有的专家或是著名解说员。对比赛中的球队的战术安排评头论足。如果有的球队,总是使用一种战术的话,那么用不了半场。那支球队就会被名嘴们挖苦得体无完肤。会遭到战术单调,缺少变法,战术呆板之类的谴责。为了寻求例证还要嘲笑那支球队数次失败的进攻,如果那支球队突然改变了战术,取得了效果。那名嘴们就会更加得意,有先见之明呀!
且不说明嘴们如何评论,这种全面否定的观点本身就是错误的。我们应该研究的是偶然的中的必然性,这才是取得理论上进步的关键。本人认为战术单调是变化的基础,也是足球战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合理的运用单调的战术,那么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人都有疲劳的问题,就是体力再好也无法连续冲刺90分钟。如果你的对手很强大,你可能无法找到其弱点的时候,你就可以选其中一个点作为突破口。采用密集的连续的冲击,用3至4个人的组合,反复进攻同一位置,打同一人。利用车轮战术把对方的一个人累垮,从而造成对方防线的弱点。当然在这个局部的进攻中,方法要多样化,但从全局来看进攻的线路却是单一的。
大连队之所以能连续取得联赛冠军,他的后卫线功不可没,曾经被人认为是铁板一块,找不到缺陷。特别是孙继海被认为是中国最出色的边后卫,甲A的队伍与之对阵的时候,都不敢在他放手在他那边进攻。这种现象保持了这么多年,让我感到很奇怪。
假设研究一种战术,进攻就专打孙这一点,采用3至4个人的组合进攻,利用其爱助攻的特点,打他的身后。或是就是从他那边套变,让他总是处于忙碌的状态,他就再能跑,能拼也会给累趴下。到时候大连队的这个战术支点成为软点,这条铁的防线也就破了。
世界杯上韩国对意大利之战,帕努席的能力肯定要高于薛奇璇,但是就是被韩国这种单调的战术,把帕努席累倒了,成为了防线的软肋。所以单调的战术反复的使用,也会取得奇效。
但采用这种战术的时候,要注意对另一侧的压制,不能有了重点,就忘了全局。我们知道乒乓球横拍对直拍有一种常规的打法:“压反手突袭正手”,压反手是战术的重点,突袭正手却是成功的关键。足球战术也是一样,攻右路,突袭左路,攻中路兼顾边路。没有单调就缺乏变化,没有单调就没有变化的基础。
万变不离其宗,是这个道理。
足球哲学(六)快速突破在足球的比赛中,速度无疑是一个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快速的突破所具有的杀伤力是非常大的,利用速度制造杀机,这是中国足球的传统,是中国在亚洲足坛立足的基础。那些西亚得诸强对中国队的速度非常头疼,常常被中国得快前锋打得晕头转向。中国人绝对可以为之大书特书一笔,似乎只要有几个11秒的选手就万事大吉了。
但到了世界杯上我们发现我们的快前锋不好用了,倒是觉得人家都比我们快。到了亚运会上我们的曲波变成了无聊的配角,似乎人家的后卫都不慢。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个体的速度快是表现出来的现象,而不是足球运动规律的本质。在哲学里是这样描述的:现象是事物的外在表现,本质是由它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的。
我们的目的是突破对方的防守,那么如何让对方无法重新布置好防线就是关键。利用个人的速度快速突破对方的防线队员,在对方的防线还没有调整完毕前,传球或是射门无疑是最简单的办法,也是有效的办法。但是我们知道足球是集体项目,集体的进攻和防守才是本质,个人的缺陷是会被集体的力量所弥补,所以个体的速度的快慢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他的快慢是以防守的一方再次布置防线的时间为参照的。
我们之所以觉得我们的快前锋不快,是因为对手的集体防守的意识高于我们的集体进攻意识,能及时调整防守的阵性,而且能更合理地利用防线的缓冲能力,利用延缓的时间重新布防,让我们的速度前锋的速度无法发挥。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哪?我们知道人的奔跑速度再快也无法超过球飞行的速度,所以利用扯动,调动对方的防守地阵线,及时发现对方空当,在对方弥补之前将球传过去,利用球飞行的速度和人移动速度之间的差异,制造出的空当更有效,更突然(当然如果个人的速度很快就是如虎添翼了)。
综上所述提高集体的进攻能力是关键是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