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品质管理的记录(1月)

    新的一年来到了,照例准备记录一下这个月的工作。
 
    到了 写标题的时候,想想还是换个更形象的标题,就有了品质管理的记录 。  
 
     一月份,整体来说我只做了一件事件,就是在公司推行绩效考核 ,结果失败了。 那今天就来总结一下我失败的经验。
 
  推行的起因:从做了行政之后,就开始关注人员流失,通过统计,发现我们公司人员流失最严重的有三个岗位。 第一个生产部-作业员(包装员) 、第二个 品质部-IPQC  、 第三个 模具部 CNC编程/CNC技术员  
 
  然后我找到了三个部门的负责人,在会议室讨论人员流失的原因 。  会议上我们有模有样的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挨个分析。  举例得出:品质部-IPQC,流失主要是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主管在沟通上表现强硬,员工又非常年轻化 ,感觉自己没有得到尊重,闹完矛盾,桌子一拍就走人 。。  生产部-作业员 表现在,大家都觉得自己很累,工资又都是一样,觉得不公平,辞职走人。。。 模具部-CNC ,员工反映和主管合不来,辞职走人 。。
 
  ( 番外:羡慕他们可以走的这么潇洒,遥想刚毕业工作一年的时候,我去找主管辞职,当时主管不批准,我辞职单一揉,往主管桌上一丢,潇潇洒洒的就离开的办公室 ...........那份“豪气”已一去不复返了  哈哈  。)
 
  那么找到了原因,接下来就是怎么解决问题。   
 
   再和每个主管沟通后,他们也承认,在自己的沟通上还可以继续提升,也愿意改正,算是暂时对第一个原因有了象征性的好的开始。(其实主要也是我们公司对主管选拔还没有形成标准制度 ,好好反省 )
 
  那么接下来就是薪资结构的设计,生产提出来,因为员工工资水平都一样,刚入职,和入职半年的员工都是一样的工资,如果现在去降新员工的工资,那么肯定影响招工,目前作业员岗位本身社会缺口就已经很大了 ,那么去给老员工涨工资,那么怎么涨、涨多少、给哪些人涨、这是个问题,我们不可能直接跑到领导面前,说我要给谁谁谁涨工资,理由是他进公司已经半年了 。  那都不用去试,准没结果  。
 
   经过讨论,现在既然没有标准,那么我们就制定标准嘛,比如作业员:我们给他们设置不同的时薪工时,17/H、  18/H 、19/H 、 20/H  、21/H  刚入职的员工,我们定成 17/H 时薪  。 涨薪有三个方面的考核 。
   第一个:你会包装多少种产品。 (比如公司有60种不同类型的产品,你熟悉 50%产品的包装,我们算多少比重)
   第二个:你做事的效率。(比如同样一小时,别人能做 1000PCS,你可以做 1200PCS,我们算多少比重)
   第三个:你做事的质量。(比如一个月有几次出错,几次投诉,我们算多少比重 )
 通过这三个方面我们来定义你的工资,那么第一项,只要是做的久的员工,熟悉的产品自然就会多,同时考核你的效率和质量。初步定下了 ,这个方案 。大家也觉得没有问题  。
 
   现在作业员的定好了,那其他部门的呢,要不要也做类似的绩效考核,我脑袋灵光一闪 。   “ 干就干票大的 ” 。接着就上线了全公司的绩效考核  ..... 有了下面的故事 。  
 
  紧接着,我拉着我们副总,和公司各部门负责人,先讲了一下为什么要做绩效考核,然后布置了初稿任务、完成时间。初期定的是两个月 。我的设想是,由行政部做一份公司整体绩效考核办法,然后各部门负责各自的细则。最终形成一套完成了绩效考核制度。
 
   中途我时不时也去关注各部门进度。 从他们的反馈上来看,主要集中在不知道要怎么去做绩效考核的指标,或者考核什么内容,怎么考核,怎么把指标量化 。转眼时间到了 1月份,看各部门提交的考核制度后,只有一个部门,做的十分详细。从加工工时、到人员技能、到表达沟通都考核进去了,算是唯一一份有操作性的绩效考核标准。
 
   也算是有一点收获,但是离整体的设想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到目前来说,这个事情也暂时搁浅了 。  
 
   经过这件事件我总结一下 工作的不足;
 
   1. 都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我在主导推行绩效管理的时候,自身的知识是不够的,不能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做引导,协助分析,没有给大家清晰的概念和目标,这是最大的漏洞 。  
 
   2.推行时间过于仓促,准备不够,包括知识的准备,培训的准备 ,和过程沟通的计划、跟踪 。 
 
   3.推行的目的没搞清楚。 前面我的想法是,通过绩效考核来提升人员效能,提高积极性。多劳多得 。但是这个逻辑似乎还是有漏洞,是不是不推行绩效考核就不能提升人员效能?不能提高积极性?    太把希望寄托在 “绩效考核”这个工具上面,忘了我们搞绩效考核的目的  。
 
   经过这次我又产生了一个新的设想:
 
   从我们财务角度来看,我们的成本有 人工成本、材料成本、制造成本 。  
 
   我是不是可以按部门来考核;  前提 让财务把成本按部门分开,拉出(成本产生部门)例: 生产部、模具部、给他们部长定三个方面的指标: 人工、材料、制造 。 然后他们部门各自按内部的情况,去细分指标。比如人工,如何通过提高等待时间、或架模时间、自动化操作来减少人工的利用率和工作量,从而减少等待,最终减少人工成本。  是不是可以通过内部加工工艺调整、工艺顺序调整、计划排程来减少任务积压,减少产品外协,来控制外协成本,增加设备稼动率 。
 
    最终我们通过减少内部成本,把省的钱,拿出一部分反补给员工。 
 
    那像销售部门,我们可能更多的是关注接多少业务,产生了多少业务费用。
 
          采购部:当时是材料购买成本。  产品再降价的时候,材料能不能跟着降。
 
    现有有个难题就是例如:项目部,怎么考核 。(他们的工作内容是,从前期TR分析、到转量产移交-中途含:APQP文件主导跟进-模具进度-试模-小批量 )一直比较困扰,好像不是很好量化指标  。
 
    大的原则逻辑上就是:先省钱、再发钱 。能利用“绩效考核”工具的部门就用,有些不适合用的就不用,或者换个角度来用,比如IT部:我是不是可以考核他的配合度?  ERP使用满意度?
 
   通过这个逻辑来把 公司的目标与所有员工的利益结合起来,力往一块儿使,一起找到工作的乐趣,一起“盈利”。 
 
   设想是有了,希望有不对的地方,大神帮忙指正,让我少走点儿弯路.................
    
                                                                                                                                            谢谢   
 
 
 

1 个评论

游客无法查看评论和回复, 请先登录注册

推荐文章

文章状态

  • 发布时间: 2021-01-29 11:36
  • 浏览: 1675
  • 评论: 1
  • 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