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莫桑效应的思考

本帖最后由 hapilor 于 2010-9-17 11:11 编辑

首先感谢hiyanjoin在一篇帖子中提到的“莫桑效应”,个人很感兴趣,就去baidu了下

另外,这个效应的真实名字叫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下面把我找到的故事和大家分享:

在美国芝加哥市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为探求原因,1924年11月,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由心理学家等多方面专家参加的研究小组,在该工厂开展一系列试验研究。

这一系列试验研究的中心课题是生产效率与工作 物质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系列试验研究中有个“谈话试验”,即用两年多的时间,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并做详细记录;对工人的不满意见不准反驳和训斥。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量大幅度提高。这是由于工人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有诸多不满,无处发泄,“谈话试验”使他们这些不满都发泄出来,从而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倍增。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人在一生中会产生数不清的意愿和情绪,但最终能实现能满足的却为数不多。对那些未能实现的意愿和未能满足的情绪,切莫压抑克制下去,而要千方百计地让它宣泄出来,这对人的身心和工作都有利。

以下的是百度知道的内容,节选了一部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看下

1)社会心理学家所说的“霍桑效应”也就是所谓“宣泄效应”。霍桑工厂是美国西部电器公司的一家分厂。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这个厂请来包括心理学家在内的各种专家,在约两年的时间内找工人谈话两万余人次,耐心听取工人对管理的意见和抱怨,让他们尽情地宣泄出来。结果,霍桑厂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这种奇妙的现象就被称作“霍桑效应”。   

2)1924年11月,以哈佛大学心理专家梅奥为首的研究小组进驻西屋(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他们的初衷是试图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他们选定了继电器车间的六名女工作为观察对象。在七个阶段的试验中,支持人不断改变照明、工资、休息时间、午餐、环境等因素,希望能发现这些因素和生产率的关系——这是传统管理理论所坚持的观点。但是很遗憾,不管外在因素怎么改变,试验组的生产来效率一直未上升。

历时九年的实验和研究,学者们终于意识到了人不仅仅受到外在因素的刺激,更有自身主观上的激励,更有自身主观上的激励,从而诞生了管理行为理论。就霍桑试验本身来看,当这六个女工被抽出来成为一组的时候,她们就意识到了自己是特殊的群体,是试验的对象,这些专家一直关心的对象,是这些专家一直关心的对象,这种受注意的感觉使得她们加倍努力工作,以证明自己是优秀的,是值得关注的。   有一所国外的学校,在入学的时候会对每个学生进行智力测试,以智力测验的结果将学生分为优秀班和普通班。结果有一次在例行检查时发现,一年之前入学的一批学生的测验结果由于某种失误被颠倒了,也就是说现在的优秀班其实是普通的孩子,而真正聪明的孩子却在普通班。但是这一年的课程成绩却如同往年一样,优秀班明显高于普通班,并未出现异常。原本普通的孩子被当作优等生关注,他们自己也就认为自己是优秀的,额外的关注加上心理暗示使得丑小鸭真的成了白天鹅

实验结论

1、改变工作条件和劳动效率没有直接关系;   

2、提高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是员工情绪,而不是工作条件;职工是“社会人”。霍桑等人是在“经济人”的人性模式下进行试验的,试图找出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的关系。但随着实验的深入,“经济人”的假设受到动摇。霍桑最终提出,人性模式是“社会人”,即职工不单纯追求经济收入,还有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的需求,如同后来的马斯洛指出的一样,需求是多层次的多方面的。因此,必须首先从社会心理方面来鼓励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   

3、关心员工的情感和员工的不满情绪,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新的领导方式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霍桑认为,管理者的目的在于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而合作。为了实现合作,必须发展一种新的领导方式。在这种新的领导方式下,管理者必须一方面为满足成员物质的、经济的需要而进行生产和分配物质资料,即发挥技术性技能;另一方面,为实现满足成员物质需要的目标而确保成员间的自发性合作,使每个人获得人类的满足,即发挥社会性技能。   

4、企业来除了正式组织,还存在非正式组织。霍桑认为企业中不仅存在“正式组织”,还存在人们在共同劳动中形成的非正式团体,他们有自己的规范、情感和倾向,并且左右着团体内每个成员的行为。譬如湘军中的哥老会,学校里的同乡会。“非正式组织”对组织既有利,也有弊。管理人员要想实施有效的管理,要注意在非正式组织的感情逻辑和正式组织的效率逻辑之间保持平衡

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我们称之为“霍桑效应”。这在学校教育中极为普遍。有一所国外的学校,在入学的时候会对每个学生进行智力测验,以智力测验的结果将学生分为优秀班和普通班。结果有一次在例行检查时发现,一年之前入学的一批学生的测验结果由于某种失误被颠倒了,也就是说现在的优秀班其实是普通的孩子,而真正聪明的孩子却在普通班。但是这一年的课程成绩却如同往年一样,优秀班明显高于普通班,并未出现异常。原本普通的孩子被当作优等生关注,他们自己也就认为自己是优秀的,额外的关注加上心理暗示使得丑小鸭真的成了白天鹅。基于霍桑效应的心理暗示还可以治疗抑郁、自卑、紧张等各种心理疾病,霍桑效应在企业管理应用和领导行为上也卓有成效

个人心得:

我们经常谈起的企业管理是各种管理制度,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冷冰冰的文件化的东西,企业中最重要的是人,直接参与产品增值的是操作员工,间接的是管理人员,无论是哪类人,组成的都是一个小的团体,也可以说是小的社会,按照马斯洛的理论,人的成长必然遵循从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五大层次,那么其实我们日常谈起的企业管理都只关注了人的生理和安全的两个方面,甚至有的企业连安全都还做不好,至于社交,也就是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很多外企经常组织的集体活动等也就是这个目的,至于尊重,也就是让操作员工和管理人员得到他人的认可的这个层次,不是发个奖状就能实现的,可以说是很难做到,但并不是无法达到,因为这个层次而是需要企业的管理者不仅要学习并了解各种理论,还需要从自身切实的做到尊重操作员工,尊重各层管理人员,而这一点正是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很难做到的

!(http://www.6sq.net/data/attach ... qv.jpg)
对“好”的回答一定要点个"赞",回答者需要你的鼓励!
已邀请:

hepangpan (威望:0) (江苏 常州) 电子制造 工程师

赞同来自:

回复 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3283963&ptid=250780
突然冒出个很奇怪的想法,这是不是资本主义欺骗工人的方式?
同意需要发泄,发泄过了情绪好了就可以高效率的工作,可我很介意这样实际上对工人由什么好处吗?
没有,只是让他们高效的工作,只是增加了老板的收入,可对工人呢。。。
哎,老实讲,最近好像发现管理人员都只在探讨如何提高效率,而不探讨提高效率和员工利益最大化的平衡点,我们想尽各种办法甚至“欺骗员工意识”为的只是提高效率而已嘛,这就是管理者追求的。
不好意思,似乎说多了,也跑题了

82 个回复,游客无法查看回复,更多功能请登录注册

发起人

扫一扫微信订阅<6SQ每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