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质量人物
袁宝华
我国德高望重的经济界元老,著名的经济学家、企业管理学家、教育家和国务活动家。袁宝华这三个字,不但写在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更是中国企业管理和质量管理的一个代名词。
2004年,中国企业管理科学基金会推出以袁老名字命名的企业管理奖,它是中国最高级别的企业管理奖项之一;2005年,国际职业经理人协会授予袁老“国际管理大师”荣誉证书。
在长期从事经济工作过程中,袁宝华一直强调质量和管理的重要性,在他的著作里,质量和管理是重要内容。他在《千秋功业,永世流芳》一文里这样写道:“实 际上,产品质量是企业管理工作的综合反映,质量要上去,企业各方面的管理都必须跟上。要真正做到质量第一,就必须加强企业管理。”
上 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时任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的袁宝华先后访问了英、法、日、美、联邦德国、瑞士、奥地利等国,系统考察了这些国家企业管理的情 况,深感我国企业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之大。1978年,他约请几位质量专家商谈筹办质量组织一事。1979年,在袁宝华等人的推动下, 中国质量管理协会正式成立。同时,袁宝华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抓企业的全面整顿工作,他主持召开了几十次专门会议,以大力推进企业管理的方式,促进了中国质量 事业的蒸蒸日上。
刘源张
质量管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博导研究员、中国迄今为止唯一的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曾任第二届亚太质量组织主 席。他作为中国质量管理界的拓荒人和泰斗级人物,50年来奔忙于中国质量事业,乐此不疲。2000年,亚太质量组织授予了他“哈灵顿-石川”奖,以表彰他 在理论与实践上为质量工程和管理所做的贡献。
刘源张1956年从日本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内首建了质量管理研究组,并长期致力于质量 管理研究、应用、培训和推广工作。1979年,刘源张作为主要发起人之一,与几位质量专家一起创办中国质量管理协会。此外,他参考国外经验,总结过去多年 在质量管理领域的研究心得和实践成果,提出了中国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开创了我国的全面质量管理,使之在全国企业中普遍推行。刘源张始终注意针对当时的问 题,结合企业的实际和我国的国情,以系统的和实际的观点做实证的研究,是我国现代管理科学的倡导者和质量管理学科的创建人之一。1980年6月,刘源张关 于开展“质量月”活动的提议被国家经贸委所采纳,同年,其全面质量管理研究成果获得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1980年12月,他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 动模范”光荣称号,并连续当选为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郎志正
我国著名的质量和标准化专家,现任国务院参事、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目前担任着北京市政府顾问、中国质量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标准化 协会常务理事等多项职务。他是《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主要审定者之一,著有《质量管理及其技术与方法》等30余部著作和100余篇论文,曾获国家科 技进步二等奖、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0年全国质量管理突出贡献奖”以及“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工作者”、“国防科技工业质量工作先 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从1978年起,郎志正开始从事质量管理和标准化的教学、科研、企业诊断和咨询以及全面质量管理的推广工作,是 “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多年来,郎志正埋头研究质量管理理论和外国的经验。1979年开始结合工作实践着手写出一本50万字的《质量控制方法与管理》,这是国内最早的几本有影响 的质量管理方面的书籍之一。以此为基础,郎志正一方面参加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一方面积极参与全国质量管理的推行活动。由于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善于思考和勇于创新、思路清晰和演讲出众,他很快成为我国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积极推进者。从1986年开始研究撰写服务质量相关书籍,开国内服务质量理论 研究之先河。同时领导了我国第一家银行、第一家外贸公司、第一家对外服务公司和物业、饭店、商店等服务性行业以及税务等行政管理的ISO9000族标准的 贯彻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开拓了现代服务业的许多新领域。
张公绪
我国著名质量统计专家,从1986年起历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北京科技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任中国质量协会副会长、英国全 面质量管理杂志(TQM Magazine,UK) 国际编委、丹麦奥胡斯工商管理研究生院全面质量管理系客座教授等多项职务。1996年到2000年,在他的主持下,编制了迄今世界上唯一的诊断软件 SPCD2000和多元诊断软件DTTQ2000,为SPD和MSPD的实用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981年,张公绪等提出通用控制 图,1986年该成果被发布为国家标准。由于选控理论能及时分清上下工序的责任,在邮电系统进行了成功的运用后,紧接着在沈阳、上海等地的多个行业里使用 开来。当时的北京天坛医院检验科应用这一理论后,检验时间较之过去只应用休哈特图时缩短了1/3,而且检验精度还有所提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1984年6月,张公绪首次将两种质量诊断理论带到了国际上,在英国举行的世界质量会议上报告了这项由中国人自己发明的质量管理理论,引起了会场上的轰 动和好评。1988年,此理论在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获得应用,得到了著名统计质量控制专家屋道尔( W. H. Woodall)和威德(M. R. Wade)博士的肯定和认可,好评如潮。
1995年,张公绪被邀请前往丹麦奥胡斯工商管理学院讲学。在丹麦期间,张公绪开始对已有的 研究成果进一步深入思考,构思新的理论方法,讲学的后期变成了研发阶段。回国后,他提出了两种质量多元逐步诊断理论,解决了国外诊断理论需要同时诊断诸元 从而第一种错误概率大的问题,这是多工序、多指标系统进行控制与诊断的有效工具。1998年,张公绪进一步提出相关单因素多元诊断理论,使得多元理论大为 简化。
袁家军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神舟”号飞船系统研究员。从神舟试验飞船,一直到神舟二号、神舟三号、神舟四号、神舟五号以及神舟六号,袁家军参与了每一次圆满发射的全过程,也接受了一次又一次“高技术难度、高可靠要求、高质量保证”的挑战。
从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到神舟六号,飞船研制队伍逐步形成了一套严格的质量监督体系和技术、质量、安全管理标准,工作项目程序化、制度化率基本上达到了 100%,飞船研制试验中的所有工作都基本上做到了“有章可循”。参与了历次飞船发射,袁家军始终在质量问题上精益求精、稳扎稳打,“神舟四号”发射时, 袁家军散步时也在想,怎样才能再考考大家,不放过问题,不放过疑点,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检查质量。
在首次载人飞行即将到来时,袁家军 要求科研人员做一切设计和试验都要有“载人意识”,围绕质量工作进行策划,精雕细刻,把每项工作做到零缺陷。当时虽然四艘“神舟”试验飞船发射成功了,但 载人航天工程毕竟是航天人47年来承担的最大的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个元器件或任何一根导线出现故障,任何一点多余物的存在,都将使七大系统的上万名研制 人员的努力功亏一篑。
从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到神舟六号,袁家军始终谨小慎微,“时刻小心谨慎、如履薄冰,永远精雕细刻、精益求精”,一 直是他的座右铭。然而,正是他率领众人在质量细节上精益求精,在质量管理中稳扎稳打,最终换得皆大欢喜的结局——飞船发射的一次次圆满成功以及中国航天载 人技术的成功突破。
张钟华
精密电磁测量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院科学委员会委员、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及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常务理事。
张钟华长期从事电磁计量基、标准的研究。上世纪70年代,他担任国家“计算电容基准”主体研制工作,提出“变动边界微扰法”,解决了电极几何形状误差的 计算问题,该项成果于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3年起,他负责“建立超导强磁场标准”课题,研究中提出“抑制法”突破超导强磁场核磁共振信 号难以长距离传输的难题,美国“剑桥科学摘要”将此成果列为1987年重要科技成果之一,1992年他因此项贡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7年到2002年,张钟华负责用量子化霍尔效应建立国家电阻标准。此工作的关键是研制把量子化霍尔电阻量值传递到100欧的低温电流比较仪。 2001年他因在基本电测量标准方面的贡献获得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科学技术奖。2002年他和课题组研制的低温电流比较仪的不确定度达到10-10量级, 为世界第一。2003年,他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艾 丰
著名经济学家,我国名牌战略最早倡导者之一,是公认的名牌理论权威专家。曾出版25万字《名牌论》,是国内少见的一本系统论述名牌的专著。
曾经担任中国质量万里行组委会主任和中国第一个名牌组织——驰名商标保护组织主任,1992年至1995年,连续4年组织召开了全国性名牌大会及名牌战 略研讨会,在中国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名牌战略”这个概念,全面地阐述了它的内涵,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分为国家、地方、企业三个层次,提出《国家实施名牌 战略建议书》、《地方实施名牌战略建议书》、《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建议书》,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大力推进中国名牌事业。
他不仅在品牌 战略上颇有建树,在中国质量事业发展的历程中也功不可没。在实践上,艾丰策划组织了一系列与质量、品牌相关的社会活动,影响深远。上世纪90年代,他作为 “中国质量万里行”组委会主任,参与策划发起、组织和指挥了这个引起强烈反响的重大社会活动。作为中国驰名商标组织主任,艾丰参与策划并积极倡导、宣传我 国实施名牌战略的一系列活动。曾经为海尔、长虹、青岛啤酒、颚尔多斯、郎酒集团等20多家国内著名企业做过战略咨询、企业文化策划等活动。在理论上,艾丰 对经济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公开新闻报道和内参,就经济领域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有的被中央采纳,成为中央决策。 1992年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中,他提出要采取“上溯一级责任”,并对“质量的市场保证体系”做了阐述,其中一些观点在质量立法中被参考和吸收,一些观点 写进了国务院颁布的《质量振兴纲要》。
张瑞敏
中国企业质量进步的先锋人物,用质量与品牌两大制胜法宝,创造了海尔神话。张瑞敏曾说过,质量无止境,企业无边界,名牌无国界。在他的带领下, 海尔实施全面质量战略,通过强化质量检测、时刻与全球用户和市场保持零距离,追求零缺陷的符合性和零抱怨的适用性,通过建立整合型的经营质量管理体系,海 尔将追求零差错的全方位市场链质量,把创新的基因植入每一个海尔员工的心中,实现高增值前提下的高增长,以卓越的全球经营质量打造百年海尔。
张瑞敏在创业初期就开始抓质量管理,上任初就提出:“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1985年,张瑞敏带头把76台有质量缺陷的冰箱全 部砸烂。如今,在海尔科技馆里的那把闻名遐迩的大铁锤,向人们诉说着质量与品牌的故事。这一锤所砸出的不仅是质量意识,砸出的还是一种崭新的观念,从此, 质量意识结结实实地印在海尔人的心中。
当其他企业忙于抓产品质量时,张瑞敏的质量理念又有升华——从抓产品本身的质量这种狭义的质量提升到一种广义的质量,延伸到服务。他认为,从生产线下来的产品质量再好,也不是完整的质量,要把产品的质量延伸到用户的家里去,海尔当时在全国第一家提出了星级服务的概念。
当其他企业纷纷效法海尔式的具体服务做法时,张瑞敏又带着海尔开始了新的提升: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抓到了质量的本质,即永远要满足用户的需求,永远使用户满意,提出为用户创造需求,满足用户潜在的需求。
李亚萍
许昌继电器研究所博士,标准行业的领军人物。在不久前由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举行的选举中,李亚萍以绝对多数票当选IEC/TC95(继电 器的测量和保护设备)技术委员会主席,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担任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技术委员会主席,也是IEC历史上少有的女性主席。
据介 绍,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IEC的技术委员会主席,在其承担的国际标准化工作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负责制定该领域国际标准发展战略政策声明,把握相 关国际标准的发展方向,提出国际标准修订计划建议并推动其实施。我国专家首次担任技术委员会主席,是在以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标准化领域的一项重要 突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标志着我国在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国际标准化领域拥有一席之地。
许昌继电器研究所近年来在跟踪研究国际标 准、参加国际标准会议、作为IEC标准工作组召集人承担国际标准制订等方面积极参与,从2002年开始,多次向IEC/TC95秘书处表达了中国有能力、 有条件承担国际标准化工作的意愿。2005年正值IEC/TC95主席换届之际,中国向IEC正式提交了担任IEC/TC95主席的申请,经过投票公示, 深谙ISO各项标准的李亚萍成为担任IEC技术委员会主席的中国第一人。
杨 钢
中国零缺陷管理专家、零缺陷管理中国研究院总裁、“零缺陷之父”菲利浦·克劳士比的中国弟子。
一长串头衔不足以概括杨钢在 质量领域的追求和建树,杨钢对中国质量事业的贡献不胜枚举,他推广的“零缺陷”质量管理理念已成为很多企业质量管理的标杆,他培训过的中外优秀企业总裁、 经理、主管和管理专业人员数以万计,他的质量著作在业内备受追捧,包括《质量无神》、《质量无惑》等系列书籍以及主编并翻译出版的《质量人·克劳士比经典 译丛》和《质量人·质量管理经典译丛》等大型系列丛书,都从不同角度为中国企业全面建立质量管理体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杨钢是质量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的首创者与推动者,他身体力行,积极推广中国质量新文化运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所倡导的CQO(质量总监)制度开创了中国质量管理界制度建设的巅峰。
他的零缺陷管理中国研究院还通过质量人俱乐部的方式将中国质量管理界的实践者、学者和各种利益相关者团结到一起,互相交流,树立质量管理的标杆,持续引 进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为尽快提升中国企业的质量竞争力、塑造他们的质量竞争优势,奠定中国制造业大国和品质中国的地位而努力奋斗。
我国德高望重的经济界元老,著名的经济学家、企业管理学家、教育家和国务活动家。袁宝华这三个字,不但写在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更是中国企业管理和质量管理的一个代名词。
2004年,中国企业管理科学基金会推出以袁老名字命名的企业管理奖,它是中国最高级别的企业管理奖项之一;2005年,国际职业经理人协会授予袁老“国际管理大师”荣誉证书。
在长期从事经济工作过程中,袁宝华一直强调质量和管理的重要性,在他的著作里,质量和管理是重要内容。他在《千秋功业,永世流芳》一文里这样写道:“实 际上,产品质量是企业管理工作的综合反映,质量要上去,企业各方面的管理都必须跟上。要真正做到质量第一,就必须加强企业管理。”
上 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时任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的袁宝华先后访问了英、法、日、美、联邦德国、瑞士、奥地利等国,系统考察了这些国家企业管理的情 况,深感我国企业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之大。1978年,他约请几位质量专家商谈筹办质量组织一事。1979年,在袁宝华等人的推动下, 中国质量管理协会正式成立。同时,袁宝华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抓企业的全面整顿工作,他主持召开了几十次专门会议,以大力推进企业管理的方式,促进了中国质量 事业的蒸蒸日上。
刘源张
质量管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博导研究员、中国迄今为止唯一的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曾任第二届亚太质量组织主 席。他作为中国质量管理界的拓荒人和泰斗级人物,50年来奔忙于中国质量事业,乐此不疲。2000年,亚太质量组织授予了他“哈灵顿-石川”奖,以表彰他 在理论与实践上为质量工程和管理所做的贡献。
刘源张1956年从日本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内首建了质量管理研究组,并长期致力于质量 管理研究、应用、培训和推广工作。1979年,刘源张作为主要发起人之一,与几位质量专家一起创办中国质量管理协会。此外,他参考国外经验,总结过去多年 在质量管理领域的研究心得和实践成果,提出了中国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开创了我国的全面质量管理,使之在全国企业中普遍推行。刘源张始终注意针对当时的问 题,结合企业的实际和我国的国情,以系统的和实际的观点做实证的研究,是我国现代管理科学的倡导者和质量管理学科的创建人之一。1980年6月,刘源张关 于开展“质量月”活动的提议被国家经贸委所采纳,同年,其全面质量管理研究成果获得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1980年12月,他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 动模范”光荣称号,并连续当选为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郎志正
我国著名的质量和标准化专家,现任国务院参事、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目前担任着北京市政府顾问、中国质量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标准化 协会常务理事等多项职务。他是《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主要审定者之一,著有《质量管理及其技术与方法》等30余部著作和100余篇论文,曾获国家科 技进步二等奖、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0年全国质量管理突出贡献奖”以及“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工作者”、“国防科技工业质量工作先 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从1978年起,郎志正开始从事质量管理和标准化的教学、科研、企业诊断和咨询以及全面质量管理的推广工作,是 “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多年来,郎志正埋头研究质量管理理论和外国的经验。1979年开始结合工作实践着手写出一本50万字的《质量控制方法与管理》,这是国内最早的几本有影响 的质量管理方面的书籍之一。以此为基础,郎志正一方面参加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一方面积极参与全国质量管理的推行活动。由于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善于思考和勇于创新、思路清晰和演讲出众,他很快成为我国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积极推进者。从1986年开始研究撰写服务质量相关书籍,开国内服务质量理论 研究之先河。同时领导了我国第一家银行、第一家外贸公司、第一家对外服务公司和物业、饭店、商店等服务性行业以及税务等行政管理的ISO9000族标准的 贯彻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开拓了现代服务业的许多新领域。
张公绪
我国著名质量统计专家,从1986年起历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北京科技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任中国质量协会副会长、英国全 面质量管理杂志(TQM Magazine,UK) 国际编委、丹麦奥胡斯工商管理研究生院全面质量管理系客座教授等多项职务。1996年到2000年,在他的主持下,编制了迄今世界上唯一的诊断软件 SPCD2000和多元诊断软件DTTQ2000,为SPD和MSPD的实用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981年,张公绪等提出通用控制 图,1986年该成果被发布为国家标准。由于选控理论能及时分清上下工序的责任,在邮电系统进行了成功的运用后,紧接着在沈阳、上海等地的多个行业里使用 开来。当时的北京天坛医院检验科应用这一理论后,检验时间较之过去只应用休哈特图时缩短了1/3,而且检验精度还有所提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1984年6月,张公绪首次将两种质量诊断理论带到了国际上,在英国举行的世界质量会议上报告了这项由中国人自己发明的质量管理理论,引起了会场上的轰 动和好评。1988年,此理论在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获得应用,得到了著名统计质量控制专家屋道尔( W. H. Woodall)和威德(M. R. Wade)博士的肯定和认可,好评如潮。
1995年,张公绪被邀请前往丹麦奥胡斯工商管理学院讲学。在丹麦期间,张公绪开始对已有的 研究成果进一步深入思考,构思新的理论方法,讲学的后期变成了研发阶段。回国后,他提出了两种质量多元逐步诊断理论,解决了国外诊断理论需要同时诊断诸元 从而第一种错误概率大的问题,这是多工序、多指标系统进行控制与诊断的有效工具。1998年,张公绪进一步提出相关单因素多元诊断理论,使得多元理论大为 简化。
袁家军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神舟”号飞船系统研究员。从神舟试验飞船,一直到神舟二号、神舟三号、神舟四号、神舟五号以及神舟六号,袁家军参与了每一次圆满发射的全过程,也接受了一次又一次“高技术难度、高可靠要求、高质量保证”的挑战。
从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到神舟六号,飞船研制队伍逐步形成了一套严格的质量监督体系和技术、质量、安全管理标准,工作项目程序化、制度化率基本上达到了 100%,飞船研制试验中的所有工作都基本上做到了“有章可循”。参与了历次飞船发射,袁家军始终在质量问题上精益求精、稳扎稳打,“神舟四号”发射时, 袁家军散步时也在想,怎样才能再考考大家,不放过问题,不放过疑点,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检查质量。
在首次载人飞行即将到来时,袁家军 要求科研人员做一切设计和试验都要有“载人意识”,围绕质量工作进行策划,精雕细刻,把每项工作做到零缺陷。当时虽然四艘“神舟”试验飞船发射成功了,但 载人航天工程毕竟是航天人47年来承担的最大的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个元器件或任何一根导线出现故障,任何一点多余物的存在,都将使七大系统的上万名研制 人员的努力功亏一篑。
从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到神舟六号,袁家军始终谨小慎微,“时刻小心谨慎、如履薄冰,永远精雕细刻、精益求精”,一 直是他的座右铭。然而,正是他率领众人在质量细节上精益求精,在质量管理中稳扎稳打,最终换得皆大欢喜的结局——飞船发射的一次次圆满成功以及中国航天载 人技术的成功突破。
张钟华
精密电磁测量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院科学委员会委员、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及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常务理事。
张钟华长期从事电磁计量基、标准的研究。上世纪70年代,他担任国家“计算电容基准”主体研制工作,提出“变动边界微扰法”,解决了电极几何形状误差的 计算问题,该项成果于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3年起,他负责“建立超导强磁场标准”课题,研究中提出“抑制法”突破超导强磁场核磁共振信 号难以长距离传输的难题,美国“剑桥科学摘要”将此成果列为1987年重要科技成果之一,1992年他因此项贡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7年到2002年,张钟华负责用量子化霍尔效应建立国家电阻标准。此工作的关键是研制把量子化霍尔电阻量值传递到100欧的低温电流比较仪。 2001年他因在基本电测量标准方面的贡献获得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科学技术奖。2002年他和课题组研制的低温电流比较仪的不确定度达到10-10量级, 为世界第一。2003年,他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艾 丰
著名经济学家,我国名牌战略最早倡导者之一,是公认的名牌理论权威专家。曾出版25万字《名牌论》,是国内少见的一本系统论述名牌的专著。
曾经担任中国质量万里行组委会主任和中国第一个名牌组织——驰名商标保护组织主任,1992年至1995年,连续4年组织召开了全国性名牌大会及名牌战 略研讨会,在中国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名牌战略”这个概念,全面地阐述了它的内涵,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分为国家、地方、企业三个层次,提出《国家实施名牌 战略建议书》、《地方实施名牌战略建议书》、《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建议书》,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大力推进中国名牌事业。
他不仅在品牌 战略上颇有建树,在中国质量事业发展的历程中也功不可没。在实践上,艾丰策划组织了一系列与质量、品牌相关的社会活动,影响深远。上世纪90年代,他作为 “中国质量万里行”组委会主任,参与策划发起、组织和指挥了这个引起强烈反响的重大社会活动。作为中国驰名商标组织主任,艾丰参与策划并积极倡导、宣传我 国实施名牌战略的一系列活动。曾经为海尔、长虹、青岛啤酒、颚尔多斯、郎酒集团等20多家国内著名企业做过战略咨询、企业文化策划等活动。在理论上,艾丰 对经济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公开新闻报道和内参,就经济领域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有的被中央采纳,成为中央决策。 1992年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中,他提出要采取“上溯一级责任”,并对“质量的市场保证体系”做了阐述,其中一些观点在质量立法中被参考和吸收,一些观点 写进了国务院颁布的《质量振兴纲要》。
张瑞敏
中国企业质量进步的先锋人物,用质量与品牌两大制胜法宝,创造了海尔神话。张瑞敏曾说过,质量无止境,企业无边界,名牌无国界。在他的带领下, 海尔实施全面质量战略,通过强化质量检测、时刻与全球用户和市场保持零距离,追求零缺陷的符合性和零抱怨的适用性,通过建立整合型的经营质量管理体系,海 尔将追求零差错的全方位市场链质量,把创新的基因植入每一个海尔员工的心中,实现高增值前提下的高增长,以卓越的全球经营质量打造百年海尔。
张瑞敏在创业初期就开始抓质量管理,上任初就提出:“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1985年,张瑞敏带头把76台有质量缺陷的冰箱全 部砸烂。如今,在海尔科技馆里的那把闻名遐迩的大铁锤,向人们诉说着质量与品牌的故事。这一锤所砸出的不仅是质量意识,砸出的还是一种崭新的观念,从此, 质量意识结结实实地印在海尔人的心中。
当其他企业忙于抓产品质量时,张瑞敏的质量理念又有升华——从抓产品本身的质量这种狭义的质量提升到一种广义的质量,延伸到服务。他认为,从生产线下来的产品质量再好,也不是完整的质量,要把产品的质量延伸到用户的家里去,海尔当时在全国第一家提出了星级服务的概念。
当其他企业纷纷效法海尔式的具体服务做法时,张瑞敏又带着海尔开始了新的提升: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抓到了质量的本质,即永远要满足用户的需求,永远使用户满意,提出为用户创造需求,满足用户潜在的需求。
李亚萍
许昌继电器研究所博士,标准行业的领军人物。在不久前由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举行的选举中,李亚萍以绝对多数票当选IEC/TC95(继电 器的测量和保护设备)技术委员会主席,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担任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技术委员会主席,也是IEC历史上少有的女性主席。
据介 绍,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IEC的技术委员会主席,在其承担的国际标准化工作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负责制定该领域国际标准发展战略政策声明,把握相 关国际标准的发展方向,提出国际标准修订计划建议并推动其实施。我国专家首次担任技术委员会主席,是在以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标准化领域的一项重要 突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标志着我国在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国际标准化领域拥有一席之地。
许昌继电器研究所近年来在跟踪研究国际标 准、参加国际标准会议、作为IEC标准工作组召集人承担国际标准制订等方面积极参与,从2002年开始,多次向IEC/TC95秘书处表达了中国有能力、 有条件承担国际标准化工作的意愿。2005年正值IEC/TC95主席换届之际,中国向IEC正式提交了担任IEC/TC95主席的申请,经过投票公示, 深谙ISO各项标准的李亚萍成为担任IEC技术委员会主席的中国第一人。
杨 钢
中国零缺陷管理专家、零缺陷管理中国研究院总裁、“零缺陷之父”菲利浦·克劳士比的中国弟子。
一长串头衔不足以概括杨钢在 质量领域的追求和建树,杨钢对中国质量事业的贡献不胜枚举,他推广的“零缺陷”质量管理理念已成为很多企业质量管理的标杆,他培训过的中外优秀企业总裁、 经理、主管和管理专业人员数以万计,他的质量著作在业内备受追捧,包括《质量无神》、《质量无惑》等系列书籍以及主编并翻译出版的《质量人·克劳士比经典 译丛》和《质量人·质量管理经典译丛》等大型系列丛书,都从不同角度为中国企业全面建立质量管理体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杨钢是质量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的首创者与推动者,他身体力行,积极推广中国质量新文化运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所倡导的CQO(质量总监)制度开创了中国质量管理界制度建设的巅峰。
他的零缺陷管理中国研究院还通过质量人俱乐部的方式将中国质量管理界的实践者、学者和各种利益相关者团结到一起,互相交流,树立质量管理的标杆,持续引 进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为尽快提升中国企业的质量竞争力、塑造他们的质量竞争优势,奠定中国制造业大国和品质中国的地位而努力奋斗。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33 个回复
weiquan (威望:0) (安徽 滁州) 食品饮料 主管
赞同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