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逆精益生产的改善。。。

我尝试着把事情说清楚。。。
三条同型号产品组装线,生产订单稳定,线内三个工位,二三工位工时近似(约差4秒),一工位最快,约比二三工位快40秒。。。
二三工位的工作需要依赖工装才能完成,动作几乎不能再分解。。。
车间管理者为了提高产能,做了这样的平衡:
把三条线所有的一工位单独提出线外,由两个人专门来做一工位,(3人变2人了。。。)
据说产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可是他的这一做法是违背精益生产的一些原则的:
1。他把小批量的生产改成了大批量,以前一工位在制品4件往下传,现在是40都多。。。
2。精益讲究多技能工,他改成了专人专岗,说是为了提高熟练度。。。
。。。。。。

不知道大家有什么看法。。。
他的改善到底可不可取?
为什么有悖于精益生产的改善反倒“效果”不错?
是不是有什么隐患我们没能识别?

说大点,是不是精益生产的一些原则有问题呢?
对“好”的回答一定要点个"赞",回答者需要你的鼓励!
已邀请:

龙四少爷 (威望:0) (湖北 武汉) 电子制造 主管 - 200 字节以内<br /&...

赞同来自:

http://bbs.6sq.net/redirect.ph ... 02031 _phlpanda_
首先说明白两点:改LZ所讲的条件下改善后3条线9个人变成了3条线8个人,投入工时少了,而产能并没有变(假设瓶颈为二三工站),效率有提升,成本减少了,符合精益生产的原则。此外,小批量要正确理解,精益生产提倡的是一个流,可以单纯的理解为“一件”一传的流动的河流式生产(没有湖泊存水),“一件”其实是做精益者追求的最佳批量。一味的强调小批量是在快速换模和短生产周期的前提下,同时市场对产品种类需求变化很大的时候,我们需要紧抓不放。
以上两点讲完后,个人认为LZ首先要冷静分析下,为什么在改善后是40一传(斗胆猜测是因为2个人做一工站的产能还是超过了三条线的需求),然后针对这个问题就可以发现其中值得继续改善的地方。另外,本人理解为:产能的限制是工装(设备)而非人,最简单判断是单纯增加人不会增加产能。对于次,只能降低成本,提升了效率,在现有线体不变下,始终无法提升产能。
最后说下本人对多能工的理解。依据题意工序时间超过了40秒,依据学习曲线,需要很长的时间熟悉工艺流程。最佳的工序时间(对于实现多能工而言)在20~46秒之内(数据凭借记忆待验证)。在改善后可以继续实行多能工方案,考虑轮岗,渐渐实现多能工。
结论:生产管理者的改善符合了精益生产的原则,但是有出入(批量大),本人不赞同LZ理解。个人见解,欢迎板砖!

42 个回复,游客无法查看回复,更多功能请登录注册

发起人

phlpanda
phlpanda

专长:脸长。。。

扫一扫微信订阅<6SQ每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