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家 【质量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今天终于有时间来沉淀一下,顺着小D的这个话题来感慨一番!
质量工作本身就是千头万绪,而又零零碎碎,从前到后,供应商选择,survey,进料,厂商改善,辅导,生产,制程,巡检,可靠性,GP,终检,出货检,异常处理,改善检讨,客诉处理,客户满意度分析;从上到下,设计,打样,试产,量产,ECR/ECO;从左到右,人机物法环;从大到小,年度计划,品质目标,KPI,周月报,SPC/QCC/GB project.......总感觉每天做不完的事,但又不是我作品保一个人可作的事儿,也不是品保作了就能好的事儿。
曾经,我为了这个问题思考了很久,最终还是回归原点,我是品保,是对客户作保证的,我是品管,是对公司内的品质作管理的。而我的这个目标达成,又有哪些因素,这些因素分布在哪些部门,这些个部门的哪些人头上。。。。。管理本身就是通过他人的工作达成自己的目标,所以我要管的是他们这些人。我常讲我们这个团队(含采购/生产/PMC/业务/工程。。。),我就是管家。既然要管人家,就得让人家服。首先自己是品保,流程要通,整 个流程都 要通,包括采购呀,业务呀,设计呀,另外人家工作的内容要知道,否则如何与别人有共通语言,一离开品质的区域如同白痴一样,如何同人家交流。除了知道QC七大手法还要知道IE七大手法,什么叫精益生产,什么叫线平衡,什么叫DFMEA,还要了解这个行业的规范与标准。
再接下来就是要矫正流程,90%的品质事件都来自于没有依规定作事。人家作错了,怎么样才是对的,依ISO9001哪 条规定,公司SOP 哪 个文件哪个条款,要树立人家绝对信你讲的是对的。当然了,即便你讲的是对的,也不见得人家就100%执行或更正。接下来就是依特性盯人。哪个采购习惯在哪部分影响到品质,此部份品保人员内功要强,设计,工程在业界,哪部份是品质的软肋,或是哪个工程师易犯什么错误,要盯住。生产上哪个领班品质意识好一些,或者侧重点在哪儿。有些线别一年到头没有多/少装,有些线别就三两天一起,但从来不会混料。。。如此等。我经常就是把其他部门每个人对品质影响作一个列表,对应以FMEA的思路拟订应对方案/提升方案给到我部门中所有人员。所以不管是检验也好,工程也罢,每次我们都能有针对性的指出问题,准确无误的找出品质隐患。(什么人作什么事儿,我们到现在8个月没一件客诉,但终检允收率只在95%,也就是制程品质水平并不高,但不良我们均能防住)。
这样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管家,是A的设计,他会有什么 的问题,找出他的记录,再次提醒他作check,可能问题就会少一点到制程,试产时,B工程师作的制程设计,这个人会犯什么的错误,放过其优点的部份,重点检查其弱势部分,提出要求改善,到量产中问题又会少一点,到了量产,在哪条线,哪 些人作什么工位,分别会有什么隐患,巡检的重点。。。。所以,品质是管出来的,不单是管产品(SPC,FMEA。。。),我觉得更重要的还是管人(每个人也有FMEA,也可以作GB改善其品质)这样也是预防。
大家有时也较烦品保的人,天天JJYY,LLBS。但讲得多了,就习惯了,当他在一作类似的事情的时候,他就很清楚的知道要作成什么样子,否则品保的一定会讲。在公司,作品质,不只是品保部门哪些事,而是所有部门的事,你是管家。
最后,分享一下老板给我的观念,你要想成功,必须经历这么几个阶段:人家烦你(讨厌你),然后恨你(巴不得你早离职),再来就怕你(惹不起我躲),然后就敷衍你(躲又躲不掉),最后尊重你(KAO,原来偶尔听他一回,真的不错),后面就会服从你(这个人永远都是对的)。
质量工作本身就是千头万绪,而又零零碎碎,从前到后,供应商选择,survey,进料,厂商改善,辅导,生产,制程,巡检,可靠性,GP,终检,出货检,异常处理,改善检讨,客诉处理,客户满意度分析;从上到下,设计,打样,试产,量产,ECR/ECO;从左到右,人机物法环;从大到小,年度计划,品质目标,KPI,周月报,SPC/QCC/GB project.......总感觉每天做不完的事,但又不是我作品保一个人可作的事儿,也不是品保作了就能好的事儿。
曾经,我为了这个问题思考了很久,最终还是回归原点,我是品保,是对客户作保证的,我是品管,是对公司内的品质作管理的。而我的这个目标达成,又有哪些因素,这些因素分布在哪些部门,这些个部门的哪些人头上。。。。。管理本身就是通过他人的工作达成自己的目标,所以我要管的是他们这些人。我常讲我们这个团队(含采购/生产/PMC/业务/工程。。。),我就是管家。既然要管人家,就得让人家服。首先自己是品保,流程要通,整 个流程都 要通,包括采购呀,业务呀,设计呀,另外人家工作的内容要知道,否则如何与别人有共通语言,一离开品质的区域如同白痴一样,如何同人家交流。除了知道QC七大手法还要知道IE七大手法,什么叫精益生产,什么叫线平衡,什么叫DFMEA,还要了解这个行业的规范与标准。
再接下来就是要矫正流程,90%的品质事件都来自于没有依规定作事。人家作错了,怎么样才是对的,依ISO9001哪 条规定,公司SOP 哪 个文件哪个条款,要树立人家绝对信你讲的是对的。当然了,即便你讲的是对的,也不见得人家就100%执行或更正。接下来就是依特性盯人。哪个采购习惯在哪部分影响到品质,此部份品保人员内功要强,设计,工程在业界,哪部份是品质的软肋,或是哪个工程师易犯什么错误,要盯住。生产上哪个领班品质意识好一些,或者侧重点在哪儿。有些线别一年到头没有多/少装,有些线别就三两天一起,但从来不会混料。。。如此等。我经常就是把其他部门每个人对品质影响作一个列表,对应以FMEA的思路拟订应对方案/提升方案给到我部门中所有人员。所以不管是检验也好,工程也罢,每次我们都能有针对性的指出问题,准确无误的找出品质隐患。(什么人作什么事儿,我们到现在8个月没一件客诉,但终检允收率只在95%,也就是制程品质水平并不高,但不良我们均能防住)。
这样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管家,是A的设计,他会有什么 的问题,找出他的记录,再次提醒他作check,可能问题就会少一点到制程,试产时,B工程师作的制程设计,这个人会犯什么的错误,放过其优点的部份,重点检查其弱势部分,提出要求改善,到量产中问题又会少一点,到了量产,在哪条线,哪 些人作什么工位,分别会有什么隐患,巡检的重点。。。。所以,品质是管出来的,不单是管产品(SPC,FMEA。。。),我觉得更重要的还是管人(每个人也有FMEA,也可以作GB改善其品质)这样也是预防。
大家有时也较烦品保的人,天天JJYY,LLBS。但讲得多了,就习惯了,当他在一作类似的事情的时候,他就很清楚的知道要作成什么样子,否则品保的一定会讲。在公司,作品质,不只是品保部门哪些事,而是所有部门的事,你是管家。
最后,分享一下老板给我的观念,你要想成功,必须经历这么几个阶段:人家烦你(讨厌你),然后恨你(巴不得你早离职),再来就怕你(惹不起我躲),然后就敷衍你(躲又躲不掉),最后尊重你(KAO,原来偶尔听他一回,真的不错),后面就会服从你(这个人永远都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