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十年蝶变与“超车”启示录,中国动力电池会诞生下一个宁德时代吗

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曾经不被看好的新能源汽车在几年时间里交出了一张优秀答卷。

虽受疫情寒冬冲击,但从产销数据和消费者认知来看,新能源汽车行业依然保持着高速而稳定的增长。

2021年,全球售出新能源汽车近681万辆,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350万辆,占据全球份额50%有余;

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在上半年便已分别达到327.9万辆和319.4万辆,同比均增长1.2倍,市场占有率已达21.6%。

微信图片_20221014142724.png


2021、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对比图
(数据来源: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合会)

传统燃油车企或主动或被动转型,互联网大厂们纷纷躬身入局。风再起时,新能源汽车正从转型升级的先锋力量发展成为汽车产业的主导性力量。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稳站C位。

而与此比肩、同样呈现一片繁荣之势的,是被视作新能源汽车心脏的动力电池。


01

动力电池

十年蝶变,机会丛生



和新能源汽车一样,动力电池也走过一段颇具波澜的发展之路。

故事要从一场十年前的官司说起。

2012年4月9日,北京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驳回加拿大魁北克水电公司上诉,维持“专利无效”的一审判决。

磷酸铁锂电池的制造技术专利一锤定音,国内电池厂商们省下1000万美元专利入门费,和每吨2500美元的天价授权费。

某种程度上,这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起点,为中国动力电池的发展增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自此,中国的动力电池开始大踏步前进。

十年前,动力电池市场由日韩主导;十年后,曾经主做电池集成的中国动力电池,形成了涵盖材料研发、电池生产、回收利用、设备支撑的全球最全、规模最大的动力电池产业体系。

据市场研究机构SNE Research数据,2022年上半年,全球排名前十的动力电池厂商,有六家来自中国,合计市场份额56%,其中宁德时代的市场份额从此前的28%提升至34%。

中国动力电池行业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取得迅猛发展,离不开国家战略层面的强有力支持。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认为:“国家明确了新能源汽车的战略定位后,动力电池行业得到了各方重视。”

可从近年来相继出台的动力电池相关政策窥见一二:“十一五”规划开始提倡混动力汽车研发;“十二五”时期明确要加快新能源汽车发展进程任务;“十三五”规划中提及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企业;“十四五”规划聚焦细分赛道,动力电池成为关键技术突破环节。

与此同时,无数资本也争相入局。今年以来,蜂巢能源、欣旺达、中创新航等电池独角兽在资本加持下化身行业焦点,动力电池成为VC/PE眼中炙手可热的新星。

国家重点关注、宏观政策护航、资本市场助推,我国动力电池行业正在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重大飞跃。

面对巨大增量空间,国内电池厂商摩拳擦掌、虎视眈眈,誓要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竞争中,重新掌握行业洗牌的主动权。

然而,一切真如我们所看见的那样吗?


02

放不下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一边是动力电池的产销两旺,一边是新能源汽车的事故频发。


# 消费信任危机

今年7月底,台湾知名艺人兼赛车手林志颖在驾驶特斯拉时不慎撞上路边护栏,在林志颖及其儿子被好心人施救后的5秒内,车辆便燃烧起来,数分钟内烧得只剩骨架。

新能源汽车再一次站上风口浪尖,有关“新能源汽车到底安全与否”的质疑与探询再度回归主流舆论场,苦心孤诣塑造的消费者认知面临崩塌,不少人甚至闻“电”色变。

这自然不是新能源汽车的第一次事故,短期看来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应急管理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仅在2022年第1季度,就有640起电动汽车自燃事故,对比去年同期上升32%,平均1天烧掉7辆车。

一而再再而三发生的自燃事件,让悬置在空中的安全问题成为对行业的某种公开处刑,对迟迟没有得到妥帖解决方案的消费者来说,信任的绳索随时可以割舍。

身为新能源汽车心脏的动力电池,不可避免地感到唇亡齿寒。事实上,我们很难将其看作无妄之灾,据相关调研报告分析,绝大部分事故的确与动力电池有关。

# 产品质量危机

整体来看,导致新能源汽车起火的主要成因可以概括为电池产生过热现象、电池发生老化、电池遭受碰撞、电池高负荷运行。

早在几年前,中国科学院院士、汽车动力系统专家欧阳明高就指出:这些事故的主体原因是产品质量问题。

所谓产品质量问题,就是指产品在设计、制造、验证、使用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守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主要包括电池产品测试验证不足、车辆使用过程中可靠性变化和充电安全管理技术有问题三类。

动力电池厂商和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解决动力电池质量问题。

当前,行业内已在实行较为完善的标准,并持续推进着涉及低温电性能、寿命、热管理系统性能等在内的有益补充标准,不断拓宽着现有动力电池安全性评估维度和手段,力图从根源消减质量安全隐患。

而对动力电池厂商们而言,怎么让纸面标准落地,或将成为极具紧迫性的一大棘手考验。

# 资源紧缺危机

另一方面,阶段性的供需结构错配在大幅度提高动力电池的生产制造成本,盈利问题也是摆在厂商们面前的一座大山。

新能源汽车销量稳定增长,下游企业采购备货意愿持续增强,带动上游原材料需求同步高增长。尽管我国锂资源种类丰富,储量排名世界第四。但相比国外优质资源,国内的锂资源存在成分复杂、提取难度相对较大且产量有限的问题。

在经过4月份短暂的价格回调之后,碳酸锂价格再次上涨。上海钢联9月数据显示,碳酸锂价格上涨至1500元/吨,均价报出51.5万元/吨。一年时间内,碳酸锂价格暴涨十倍。

微信图片_20221014142749.png

数据来源:上海钢联

“动力电池的成本已经占到电动车成本近40%-60%,那我们现在不是在给宁德时代打工吗?”今年7月底的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广汽集团董事长语出惊人。对此,宁德时代做出回应:“上游原材料炒作带来了产业链短期的困扰......我们也在盈利的边缘挣扎。”

宁德时代所言非虚。从披露的财务数据看,2022年Q1,宁德时代营收达到486.78亿元,大涨153.97%;但净利润只有14.93亿元,同比下降23.62%。

扩产堵不上缺口,增收但不增利。纵然是行业内毋庸置疑的“大哥”,宁德时代也躲不掉同一种难题。

如何应对原材料短缺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连锁问题,成为整个动力电池行业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进退维谷的动力电池厂商们,该何去何从?


03

突围路标:质量与产能


动力电池本身是一个技术更迭相当迅速的行业,经历过铅酸电池、镍氢电池、锂电池等几轮技术迭代,宁德时代更是靠着“三元锂电池”一跃成为全球顶尖的电池巨头。

要想和占据动力电池行业半壁江山的龙头企业争夺市场,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腰部动力电池厂商万不可轻率扩产。

产品层面的质量管理和创新研发必不可少,产能层面的供应链协同与资源调配效率不可或缺。

在所有既定又不可控的因素中,提升质量、优化产能或许是最能把握又最能见效的途径之一。如此或能更快走出产业泥淖,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甚而弯道超车,成为下一个“宁德时代”。

在后续的推文中,我们将围绕【质量提升】和【产能提升】进行进一步分析,并提供具体可参考的解决方案。

欢迎您持续关注。

【你如何看待动力电池的危与机?
厂商应该如何有效应对?】

欢迎来评论区留言参与讨论
期待认识犀利有见地又风趣幽默的你~





【你如何看待动力电池的危与机?厂商该如何有效应对】



欢迎来评论区留言参与讨论

同时说明你的岗位和所在行业

优质评论将有惊喜掉落哦

期待认识犀利有见地的你~

0 个评论

游客无法查看评论和回复, 请先登录注册

发起人

海岸线科技
海岸线科技

让大消费电子产业高质高效协作

推荐文章

文章状态

  • 发布时间: 2022-10-14 15:08
  • 浏览: 2993
  • 评论: 0
  •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