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流程控制的技巧问题请问有没有补充的
1. 建立质量程序文件的定期检查和推动制度。我们QA有PQA,IQC,DCC,FA/RA等几个部门,PQA下边有PQE,OQC,IPQC,我们还有QSE,但是我觉得我们QA没有哪个部门对质量流程有推动执行和检查,特别是检查,没有检查也就没有推动,现在好象给我的印象是我们的质量只是在各个分厂内部展开,然后就是来料检验,失效分析,文控系统,而我们内部的PQE又比较单纯的开展IPQC,OQC,6S,RMA处理,CAR的OPEN、回复接受、跟进、验证,等。原本这些质量工作没有错,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这些质量工作开展的前提是公司其他方面都做的比较好,比较稳定。但是实际上呢?实际上,我们的这些前提条件并不成立,也就是说,我们的这些其他的部门本身就还有很大的质量改善空间还可以在质量方面做的更好,并且这些部门还没有被QA良好的监督,(我们的PQE AUDIT并没有稽核这些地方如:HR的培训,设备部的设备维修的验证,R&D的开发评审确认输出等,库房的物料管理ESD存储,量测系统的评估测量,包装材料的验证,设计过程的DFMEA,工程部的新材料的验证评估流程,等)或许一年一次的内审或外审或多或少的有涉及,但是宽度或深度上来讲我认为还是欠缺的,还可以更进一步的。或许体系工程师可以做这个工作,或许需要专门的人员。如果不加以良好的监管监督,现在齐二药厂假药死人事件就可以给我们的一个可以很好借鉴的活生生的例子。我以前的经验是叫一个工程师或技术员拿着一个又一个体系文件去稽核,只是客观的记录与文件符合与否,然后我根据客观判断和沟通来确定是否需要修改文件和流程。这样,既检查了文件的执行性,又在检查过程中推动了大家对程序文件的了解和执行,是一举两得的事半功倍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有些事情真的,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有些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给难住了,没有勇气向前了。所以我建议每星期由一个专门的人员来检查2-3个程序,然后反馈存在的问题点。我们QA再确认和跟进修订程序。不然还会出现上次PMC和BOM 的工单评审的流程问题(QA没有评审却有系统自然的签名)。当然还可以让各个部门自己每月检讨自己部门内部和相关部门的工作业务联系上的流程的有效性,充分性,合理性。这样可以减少QA的工作量。
2. 对新工程师和内部调动的工程师的培训力度加大。我们新进来的时候公司举办过大型的培训活动,但是好象对质量方面的培训很少(第二次好象就没有了质量培训),只有说我们的质量体系是什么云云,很多新来的工程师特别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并不熟悉我们的质量体系的具体流程,在工作中难免会有一些漏洞,有些工程师根本不知道应该怎么走流程,其实他们不是不想走流程,而是不清楚怎么样走流程,走到哪一步才算合理完整了。他们往往凭借自己的经验或对事物的一般认识来工作,殊不知,这样很容易会发生冲突和对既有流程的漠视,因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以前公司或积淀下来的工作方法和理念。还有就是公司内部调动的工程师没有上岗前的培训就直接上岗,好象我们内部的工程师就是万精油,哪里都能涂哪里都能抹,都能起作用。奇怪的是我们的操作员上来都要经过工艺流程,质量意识,设备熟悉,操作介绍,反复联系等的培训,相反我们的工程师却没有认真的做好这一步。试想一个R&D的工程师就一定能了解采购流程吗?一个产线工程师就一定能做销售吗?采购是简单的我们认为拿钱买东西吗?具体的流程是什么?与质量相关的环节是什么?怎么做才算是做好了工作,而非做完了工作。把工作做对,非做完。当然我们需要给我们的新工程师或新岗位的工程师一个熟悉和了解的过程,但是,这不是借口更不是理由,我们的客户是不允许我们有任何的质量方面的理由和借口的。我们总不能告诉我们的客户“由于我们的工程师不熟悉我们的质量流程所以出错了,你就谅解一下我们的新工程师吧”。我们的客户不是我们的产品的实验者,不是我们工程师资格的验证者,更不是我们的新工程师实习和熟悉的买单者,我们必须借助流程来保证我们的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保证质量,保证质量最好。所以我们的工程师需要做到充分的培训,岗前的培训,上岗资格的考核验证和基础的质量意识的宣贯。
3. 当然这些工作都需要人员和时间去完成,增加人员我想应该是势在必行的。如果QA还象现在这么少的工程师的话,只能也只有时间做比较低层面的质量控制工作QC,而质量保证工作QA就少了人问津了。如:培训R&D如何做好DFMEA,培训产线如何做好PFMEA,培训设备部如何做好MSA,培训HR及分厂如何做好员工TRAINING,培训中式及OMS如何做好APQP、NPI及SAMPLE CONTROL,培训产线工程师如何做好SPC和方差分析,等等。我们不仅需要培训更多的是在具体是实际运用中的辅导和监督使用执行,我们需要和产线和R&D真正的共同工作在一起,而非现在这种模式。只有这样我们的QA工作才能提升一个更高的档次,也才能有更专业性,才能更有权威性。质量靠制度来堵永远提不高质量,必须靠预防才能真正有提高。
4. 质量工作的大力开展需要得到公司高层的大力支持和相关调整的决心。变革期间的阵痛是必然的,我们必须坚持,忍痛割爱。我们也需要下定决心从自己开始变起,改变工作态度,改变工作方法,改善工作效果。如果我们没做好,我们至少应该要感到羞耻和内疚。我们需要全体同事一起来检讨我们在质量方面的成绩和工作。
5. 建议把2006-06-02作为公司的质量日,06月作为公司的质量月。让我们永远的记住这个特殊的日子吧!!这个日子让我们感到羞愧,感到沉重,感到责任,同时也感到力量。我们要牢记这个质量日,谨记这个教训,让它深深的触动我们的那根埋藏在心底的深的快要锈掉的质量意识吧。让一起来推行我们的质量月,质量周,让质量工作深入人心吧。而且我们总的要在这个质量周,质量月里做点什么吧??
2. 对新工程师和内部调动的工程师的培训力度加大。我们新进来的时候公司举办过大型的培训活动,但是好象对质量方面的培训很少(第二次好象就没有了质量培训),只有说我们的质量体系是什么云云,很多新来的工程师特别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并不熟悉我们的质量体系的具体流程,在工作中难免会有一些漏洞,有些工程师根本不知道应该怎么走流程,其实他们不是不想走流程,而是不清楚怎么样走流程,走到哪一步才算合理完整了。他们往往凭借自己的经验或对事物的一般认识来工作,殊不知,这样很容易会发生冲突和对既有流程的漠视,因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以前公司或积淀下来的工作方法和理念。还有就是公司内部调动的工程师没有上岗前的培训就直接上岗,好象我们内部的工程师就是万精油,哪里都能涂哪里都能抹,都能起作用。奇怪的是我们的操作员上来都要经过工艺流程,质量意识,设备熟悉,操作介绍,反复联系等的培训,相反我们的工程师却没有认真的做好这一步。试想一个R&D的工程师就一定能了解采购流程吗?一个产线工程师就一定能做销售吗?采购是简单的我们认为拿钱买东西吗?具体的流程是什么?与质量相关的环节是什么?怎么做才算是做好了工作,而非做完了工作。把工作做对,非做完。当然我们需要给我们的新工程师或新岗位的工程师一个熟悉和了解的过程,但是,这不是借口更不是理由,我们的客户是不允许我们有任何的质量方面的理由和借口的。我们总不能告诉我们的客户“由于我们的工程师不熟悉我们的质量流程所以出错了,你就谅解一下我们的新工程师吧”。我们的客户不是我们的产品的实验者,不是我们工程师资格的验证者,更不是我们的新工程师实习和熟悉的买单者,我们必须借助流程来保证我们的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保证质量,保证质量最好。所以我们的工程师需要做到充分的培训,岗前的培训,上岗资格的考核验证和基础的质量意识的宣贯。
3. 当然这些工作都需要人员和时间去完成,增加人员我想应该是势在必行的。如果QA还象现在这么少的工程师的话,只能也只有时间做比较低层面的质量控制工作QC,而质量保证工作QA就少了人问津了。如:培训R&D如何做好DFMEA,培训产线如何做好PFMEA,培训设备部如何做好MSA,培训HR及分厂如何做好员工TRAINING,培训中式及OMS如何做好APQP、NPI及SAMPLE CONTROL,培训产线工程师如何做好SPC和方差分析,等等。我们不仅需要培训更多的是在具体是实际运用中的辅导和监督使用执行,我们需要和产线和R&D真正的共同工作在一起,而非现在这种模式。只有这样我们的QA工作才能提升一个更高的档次,也才能有更专业性,才能更有权威性。质量靠制度来堵永远提不高质量,必须靠预防才能真正有提高。
4. 质量工作的大力开展需要得到公司高层的大力支持和相关调整的决心。变革期间的阵痛是必然的,我们必须坚持,忍痛割爱。我们也需要下定决心从自己开始变起,改变工作态度,改变工作方法,改善工作效果。如果我们没做好,我们至少应该要感到羞耻和内疚。我们需要全体同事一起来检讨我们在质量方面的成绩和工作。
5. 建议把2006-06-02作为公司的质量日,06月作为公司的质量月。让我们永远的记住这个特殊的日子吧!!这个日子让我们感到羞愧,感到沉重,感到责任,同时也感到力量。我们要牢记这个质量日,谨记这个教训,让它深深的触动我们的那根埋藏在心底的深的快要锈掉的质量意识吧。让一起来推行我们的质量月,质量周,让质量工作深入人心吧。而且我们总的要在这个质量周,质量月里做点什么吧??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0 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