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10%的产品缺陷为什么检验未检出?究竟谁为质量问题负责?

今天接到老板发来的一客户反馈信息,一个螺丝头卡扣产品,客户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有部分件在装配过程中挂舌断裂。
客户将合格的件与断裂的件共拍一张图片发过来,还附带一张生产批次合格证的图片,从照片上来看,断裂的共有三件,因为客户当时未提供不合格比例,无法判定问题的严重程度(公司质量问题都是老板与客户直接对接)。
接到反馈,过程检验员、成品检验员和生产人员立刻到仓库取来同批次的件,大家开始捏卡扣挂舌,有的拿卡扣往主体上试装,结果都未发现有断裂的件。
大家的共同结论是:产品挂舌不可能出现断裂,一定是客户处进行破坏性实验.
我也用钳子将挂舌往反向掰(破坏性约180度反向),结果发现有反向不断,有反向断裂的(可能大概试了有六件左右吧),但将挂舌往下压,试验了几个(不超过十个),也未发现断裂的,正常使用时,挂舌的受力应是向下的.
我提出反向掰有脆断有不断的也是一种异常现象,因为脆断的件不仅感觉材料比较脆,而且断裂根部位置里面都有一个洞洞.
既然没有发现异常,那就把产品做一下低温试验吧,于是我取了一些产品,放入零下40度低温箱中进行低温试验。
我发微信告诉老板说:验证未发现有断裂的,正在做低温验证.
老板随即打过来电话,在电话那头大吼道:"做什么低温实验!常温都断裂!多摆掰点件,去仓库取一袋件,多验证一下!”
虽然内心有些不情愿,但还是按照老板的意思去做了,于是又从仓库取出一袋同批次的件,坐在座位上开始一件件验证,用钳子一个个往下压挂舌.
一个、两个、八个、九个都没有脆断,结果验证到第十件时,听到“咔嚓”一声,整个挂舌从卡扣上很干脆的掉了下来。
验证出来断裂,我既兴奋又迷惘,兴奋的是不合格再现了,迷惘的是为什么之前这么多人竟没一人能验证出来?
第一个不合格出现之后,我又接着往下继续验证,结果又发现一件,一共验证了40件,共出现四件断裂的件,于是我得出结论是断裂比例10%.
10%的比例其实已经不小,为什么所有检验人员却没有检验出来呢?有没有方法能识别出来呢?
我将整个检验的环节重新梳理了一下,发现并没有存在异常的现象,在检验这个环节,若增大样本量和验证周期,也许可能发现问题,问题是没有这样去检验产品的,也是不现实的.
所以,为什么要加强过程控制,因为有些问题尤其像这种过程中间隙性异常的现象,很难被发现,直到批量使用时才有可能被发现.
检验只是一种后续探测的手段,永远是滞后的,关键是要找到产品断裂的真正原因,提前预防才是王道.
我想到了产品批次信息,产品生产批次为十月底,而客户使用批次为一月份,这中间间隔大概有近三个月时间.
产品材料为PA66,这种材料存在吸水和释出的性能,储存时间越长,尤其是冬季产品内的水分很快会蒸发完,一旦失去应有的水分,它的性能就会改变,导致脆断.
于是我拿仓库中的一袋件500个,又重新潮湿了20分钟,立即进行试验,验证了120件,只有一件断裂,断裂比例接近1%.
针对1%的断裂比例,我又查了很多资料,里面涉及的问题是比较复杂.
原材料问题是一方面:现在公司为了降低成本,基本都采用的改性料,材料会经过多次高温剪切造型,材料本身的分子结构已发生巨变,材料可能存在分散不均匀或杂质诸多不稳定因素.
制造工艺问题:为了成型方便简洁,好操作,通常生产人员会增加料桶温度,加快注塑射胶时间,注塑温度过高,也会导致材料分子结构的变化,当分子结构破坏了,再怎么蒸煮,其他吸水手段都无济于事.
是注塑工艺的问题,还是原材料的问题,都将无法验证,最后质量问题还是质量部来背锅吧,因为你们是名副其实的“背锅侠”.
可能有人会疑惑,那生产工艺就不受控吗?注塑温度想调多少就调多少吗?说实在,在私人企业老板不懂工艺,质量人员不懂,生产人员都是老板请来的经验无比丰富的实战家,工程人员在人家面前都算班门弄斧,工艺全靠嘴说,产品出问题,人家直接踢到原材料上。
公司的原材料今天换这一家,明天换另一家,哪家便宜用哪家!
关键是问题出来了,总得找个背锅的,谁来背?质量首当其冲,因为你们没有检验出来,你们工作失职,因为是质量反馈,不是原材料反馈或工艺反馈,所以还是你们质量人员的问题.
好吧,我是干质量的,我不想背也得背,与其不情愿的背,倒不如爽快的把锅接过来,主动背上,否则就是推脱责任,工作态度有问题了,然后给老板给全公司的人说声:对不起,都是我们质量人的错!
对“好”的回答一定要点个"赞",回答者需要你的鼓励!
已邀请:

souoo2003 (威望:3) (江苏 苏州) 机械制造 工程师

赞同来自:

你把生产的标准工艺给一一对照,结构上R角是有风险,客户的批准,生产的认知近距离踢皮球,你也可以踢球,上个图片吧?

5 个回复,游客无法查看回复,更多功能请登录注册

发起人

后起之秀
后起之秀

善于学习,说到做到

扫一扫微信订阅<6SQ每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