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指导书“起不到”指导“作用?

现场的工艺流程卡的执行者是一线员工。如果我们的文件时安排专人“编写”出来的,稍微脱离实际情况,就会在运行过程中使执行人员不理解和不信任,进而导致整个体系在最低层开始崩塌。是的,文件应该是“写我所做,做我所写”,写好文件后没问题就开始实施,如果遇到不合适再进行修订。但是,这还是“指导”吗?事后诸葛亮总是让人有点看低了的。比如注塑机的工艺卡,机器运行参数的设定没有人比一线操作员工更明白的了,产品出来好还是不好,很多时候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还要跟一线员工了解后才能真正确定。那这样一来员工就会觉得,这样做很没意义,他提供的参数,反而要回头来限制自己。一旦机器发生变化,比如大修或者季节性变化等等,这样的指导性文件统统没用了。如果要扩大参数范围,这样的参数等于就是废话,更没必要遵守了。所以,当企业怎样做才能真正的做到“写我所做,做我所写”呢?我很困惑。
对“好”的回答一定要点个"赞",回答者需要你的鼓励!
已邀请:

frankeywang (威望:1607) (湖北 武汉) 电子制造 总监

赞同来自: ccbmy zhengxl1314

楼主,你遇到的问题是很多中小企业,特别是作坊企业的特有的现象,这些企业里员工在企业工作的时间甚至和老板一样长。。。。。靠一技之长把持岗位,以师傅带徒弟来传承技能。。。。。这些企业的确是不需要什么“指导书”。。。。员工就是活的指导书。。。。。但是这样的企业也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雏形。。。。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问题在于在你那里员工看低做“指导书”的人,包括某些工程师。。。。。。因为“做”指导的书人,“编”指导书的人远远不如员工的岗位技能。。。有些企业也没有专职的工艺工程,工业工程技术人员。。。。。弄些搞“体系”的文员去“编造”指导书。。。。。所以导致你有个误区,认为是指导书不行。。。。其实不然。。。。。。在我们这里,工艺工程部门PIE在他们分管岗位上的操作技能,包括细节都远远比员工强很多。。。。每每公司搞岗位比赛什么的活动,这些工程师都是“工艺模特”。。。。。。。。每百件合格率也都不亚于三五年的老员工。。。。。。。。。所以你那里这个问题得到解决。。。。指导书就没有人不敢不执行啦。。。。。

3 个回复,游客无法查看回复,更多功能请登录注册

发起人

扫一扫微信订阅<6SQ每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