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得失的四种境界

最近看了一个故事,是关于“空城计”的,但是从新的角度来看待,司马懿不进空城落得一个“胆小”之名,却为他赢得了魏主的信任,最后取代魏主,成为“空城计”的最大受益者。
  司马懿没抓到孔明,不代表他抓不到。不进空城,他只不过失去一次抓孔明立功的机会,但是他真要抓到了,那这个功劳将使魏主对他起提防之心,而不被重用。司马懿其实棋高一招,让人不得不佩服。
  这个故事让我感慨良多,最近一直在看关于激励方面的书,加上最近发生在身上的一些事情,对于得失之观也有了一些新的领悟。
  一般的人对于得失之间的领悟,看重“失”,认为“失”沉重、痛苦,而在“得”的时候总是心安理得,觉得应该如此。自己也是,觉得工资收入水平低,和同学不能比,但是殊不知,自己在付出的方便比他们少,在“得”的社会关系比他们多得多。
  再上来些层次,对得失有一些辨正的观点,已然明白“得”“失”是同生同灭,他们也会看到一些事情,觉得“失”也是一种“得”。这样的人大抵感恩情怀重些,比如看到自己的腿受伤了,还在庆幸不是自己的生命结束,觉得“得”了上天的恩赐不少。
  患得失者多愁,感恩者乐于生活,这两种对待得失态度的人占了总人群的绝大多数。而再上来一些,对“得”“失”的更高领悟,则是一些高僧大德之流,他们已然无谓“得”“失”,他们所持有的修为,让他们对事物的淡然。
  得失之观到达淡然的层次,加上旷日持久的修为,高僧们都能在死后留下舍利供奉人间,而为世事所执著的僧尼,则总是难以达到那种境界。
  高僧大德毕竟凡人,身后舍利也不过是精神的凝结,而古今之大贤,则“得失”之传更为精妙。“得失”的第四境,就是达到以“失”为“得”,这样的境界偶然还可以,但是能够持久坚持的实在太少。
  司马懿对孔明的“以失为得”,相信在之后的流传中会给更多的人觉悟。“以失为得”如果能够作为一种生活状态,那生存就不仅是超脱了。
  得失之间,可能我还是领悟不够,就当胡思之行,落下星星文字为记。
对“好”的回答一定要点个"赞",回答者需要你的鼓励!
已邀请:

搁浅的人鱼 (威望:0) (江苏 无锡) 其它行业 员工 - 不是归客,只是路人。

赞同来自:

君问归期未有期,
澄东夜雨涨夏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澄东夜雨时。

40 个回复,游客无法查看回复,更多功能请登录注册

发起人

扫一扫微信订阅<6SQ每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