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征文:我参与的改善项目--产品可追溯性改善

本帖最后由 小编H 于 2011-10-26 17:23 编辑

作为质量人员应该深知追溯性标识犹如公民的身份证一样重要,没有可追溯标识,我们就无从监控产品实现过程,我们日常所做的生产统计质量记录等等也是白忙,没有实际意义。
三年前,我当时所在的车间是公司新建的一条生产线,产品是连铸三大件。连铸三大件是比较高端的耐火材料,用在炼钢过程的高温材料,起到引流,控流,减少钢水氧化,有纯净钢水的作用,同时对缩短炼钢周期,提高生产效率有很大帮助。离开那家公司后,再接触的人当听到耐火材料这个词时都表示没听说过了。所以我先简单介绍下连铸三大件的生产流程。有兴趣的可以上网查询下相关资料,起码可以进一步了解到一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知识。

耐火材料的主要原料是山上采来的矿石,最多的是镁砂矿(氧化镁)矾土矿(氧化铝),当然三大件关键部位要加些氧化锆,矿石根据需要磨成不同规格的颗粒,依配方将不同的矿石粉以及颗粒与树脂石墨等混合。

三大件主要生产流程如下:
原材料配料预混→真空造粒→冷等静压成型(其间涉及到把混合的原料加入模具中,成型后脱模等)→进窑低温干燥→出窑换高温窑继续烧成→机加工(根据工艺要求进行车磨钻铣等后工序)→X射线检测→喷涂两至三次防氧化涂料(喷涂前需进窑将产品预热,每次喷涂后需再进窑再干燥→后工序装配装箱出货。整个流程下来,正常生产周期起码也要一个月。

产品编号连接着各个工序的生产记录以及检验记录,产品编号由月份(A-L分别代表一至十二月份)+流水号(每月由1开始)组成,当然一款产品一套编号。我入厂前的追溯方式是产品成型后,成型工段操作员将产品放在制品盘(可用叉车运输而且四周有防护栏的特制货架),检验员用粉笔在产品上写上产品编号,然后在制品盘上挂张硬纸片(废物利用,有时拿快递袋或档案袋随便剪大约10cm2)上面记录下产品编号,生产记录上记下相应产品用泥料(已混合的原料)编号。烧成过后就是车削,车削前操作员在废纸片上记录产品上的粉笔编号,用铁丝穿过纸片后拴在产品上继续向后工序流通。因为要窑内烧制大约一周时间,而且要加热到三四百度,卡片无疑是烧成灰烬了,产品上的粉笔字顔色也变淡了,有的是难以辨认。车削时难免把上面的编号车掉。车加工工序也是计件的,所以根本不会主动关心编号的正确性。而且有的工人图省事,干脆提前写几个编号到时张冠李戴谁也不知道。后工序喷涂也需将编号取下来再挂上去,也不排除张冠李戴的行为。我刚入厂时就经常听到有人抱怨产品上找不到标识号了,出了问题找不到责任人,几个月前开始生产的产品还处于半成品状态等。

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半成品流动卡,因转运半成品的制品盘 规格是标准的,我参照所生产的最小产品计算出,该制品盘最多可放置的产品,规定产品放置顺序由每排均从左向右,流水号由小至大以及流动卡填写方法。半成品流动卡可参照最上方表格,具体规格以及内容记不太清楚了)设计好后,找厂家统一印刷,给人的印象更规范。(说明:两个O实际是两个洞,方便用穿铁丝固定在制品盘上以及后期保存。)

O O
半成品流动卡



产品名称

产品型号
客 户


产 品 编 号































































成型日期

检验员

制品盘号

**备注:






**
干燥日期

窑号




烧成日期

窑号

制品盘号


加工日期

操作员

制品盘号


探伤日期

检验员

制品盘号


喷涂日期

操作员

制品盘号


包装日期

检验员

箱号





改善第一步我的体会如下:有些事看着简单做起来未必容易,刚开始做的时候可能不知所措,但朝着自己的总体目标即使一小步一小步向前进,离胜利也会越来越近。这张卡片我是参照库房的物料结存卡规格设计的,记得上面有记录发放日期/发放数量/结存数量等内容,想着只要把内容替换为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即可,但当时工作经验有限,可能考虑的太复杂,我当时把字体以及字号,格子的宽高,页边距都标识出,当时是搞了半天才做出来,初稿交给经理审核后提了些意见,参照其他同事的建议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总算完成。

第二步规范半成品摆放方法及产品流动规则保证各工序先进先出。单个制品盘上的产品摆放不是问题,操作起来不难。关键上工序的半成品以及本工序的成品暂存区的管理,因为各工序交接都是在固定时间段进行交接的。而车间内各工序的存放产品的区域有限,成品和半成品往往会混放,叉车司机也经常见缝插针,哪里方便往哪里放,才不管所谓的先进先出。

于是经过和各工序的工段长协商,各工序的半成品成品坚决分区域放置,且按照成型先后顺序放置。首先在制品盘上焊接一个编号,装干燥窑前,由检验员根据成型日期以及生产计划列出产品干燥计划,交接数量等,干燥工段按干燥计划接收产品,计划上没有的清单坚决不予接收。这样一来成型工段的不管再麻烦也要把计划上的产品找出来,一而再再而三,自己摆放的时候也会注意到放置顺序了。成型工段理顺了,后工序更容易做到先进先出了。

半成品流动卡保存:要求干燥工段在产品进窑前将卡片取下,等产品出窑后依据卡片上制品盘编号挂在相应的半成品流动卡。产品干燥完毕后,要将产品逐一从制品盘上取下放入窑罐(直径约2m,高约3m的带盖大铁桶),我的想法是让他们装窑时按顺序装,出窑时保证按成型工段的半成品流动卡重新放置在制品盘上。但是,该工段的人员提出,我的想法很难执行,因产品比较大,他们出窑的时候放到制品盘上才能知道产品编号,也做不到在制品盘上按顺序排好,但是他们同意将装窑前原处于同一制品盘的产品出窑后仍然保证在同一制品盘中,而且他们负责按新的顺序更新流动卡。于是我也让了一步,同意他们的协商。

改善第二步我的体会如下:想推行一件事一定要坚定自己的立场,尤其是有可能触犯其他人的利益时,更要花费多的口水,给上上下下的人洗脑,但适当的也要做一些让步。

产品流动顺序这一块算是解决了,但是产品编号仍然由机加工操作工手写,准确率仍保证不了。有领导提出在产品上挂刻有数字的铁牌,我觉得领导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因为这前我也考虑到用挂铁牌,但是我请教了其它老员工,他们说装窑前拴在产品上的铁丝在出来后也烧断了。我也拿些铁丝和厚度不一的铁片交给实验室让他们帮我在炉子内烧到车间窑炉的温度,然后保温一段时间。我去实验室取结果的时候看到是面目全非的铁丝和铁片。实验室人员说铁在炉子不密闭,在里面烧肯定会氧化掉。于是我拿着我的实验结果,以及从员工那调查的结果想用事实告诉领导挂铁牌也不可行,但是领导还是坚持说让我再试试。我不想与他辩驳,他对我的印象不是太好。我当时就想做就做吧,我要用事实让他哑口无言。刚好赶上生产要装窑,我找了几根粗细不同的铁丝和铁片拴在产品上,过了几天产品出窑时,我去看结果,但是铁丝和铁片还完好,只是颜色变黑有所氧化。我把试验结果拿给经理看,并告诉他挂铁牌的方案可行。他突然问我一句:“为什么前几次在窑内试验以及在实验室实验都没成功,而这次却成功呢?”我有些蒙,但很快联想到实验室人员给我说的铁氧化以及学校里学的气氛一词,装作很专业的样子说:“应该是气氛不同吧,之前的窑内的产品少窑罐内的氧气也相应多,实验室的炉子不密闭也有氧气,铁也就氧化掉了。而这次产品装的多,而且为了减少产品变形,我们在罐内还埋了碳粉,氧气少而且碳加热后也会产生些还原气体,在还原气氛下铁表面起了轻微的氧化反应。”

于是,我们便订制N套数字牌,成型后,检验员给每一个产品挂上一个产品编号牌,在半成品流动卡上相应位置填写相应的产品编号,产品在编号牌在,产品编号丢失,立即根据流动卡上的编号推断出相应的编号及时补上,产品报废编号牌取下,并在流动卡上将相应的编号划去。产品装箱前依据将编号牌取下换上产品标签,然后由专人整理循环利用。
改善第三步我的体会是:听话照做,即使与领导意见不同,也要拿事实证据证明领导的想法行不通。有时可能真是领导站的高望的远,处于底层的自己未拿到充足的证据前不要匆忙顶撞上司。另外,耳听为虚,自己动手去做或者去观察拿到的证据可能更为准确,听到的信息要学会与所掌握的知识结合,做到活学活用吧。

改善第四步是将自己的整个构思想法文件化,这对于工科出身的我有些难度,我当时起草一份产品标识管理办法,详细说明了各个工段的产品如何摆放如何交接,怎样标识,流动卡怎样填写,编号牌怎样管理,各工段的权责怎样,满满的写下四五页。那份文件不知道修改了多少次,副经理批了,总经理批,反反复复,最后我都想放弃了。文件编制好后,就是把自己给生产人员洗脑,先工段厂,工段厂搞定再培训工人。现场发现问题现场解决,屡次不改上报经理。制度总算推行下去了。
改善第四步的体会是:制度执行离不开领导重视以及全员参与。

改善第五步:规范台帐,将成型工段的日报表输入台账,上面记录产品相应的泥料编号,包装后将半成品流动卡上的相应信息也输入台账,因泥料的检测数据以及各种原材料配比都是以泥料编号为索引的。这个台账完善后,整个产品从原材料到成品整个流程的加工检验状态便很容易查询,便于质量跟踪。

记录下刚毕业那段时间的事情,怀念当时那个敢想敢做,学习力强的女孩。孩子他妈要加油了,静下心来去学习吧,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



对“好”的回答一定要点个"赞",回答者需要你的鼓励!
已邀请:

jiangchunya (威望:0) (湖南 衡阳) 机械制造 技术员

赞同来自:

受益,多谢分享…………

6 个回复,游客无法查看回复,更多功能请登录注册

发起人

扫一扫微信订阅<6SQ每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