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宋祥彦:有关过程能力指数的24个问题——与何晓群教授对话过程能力指数

本帖最后由 012345 于 2009-2-12 09:04 编辑

有关过程能力指数的24个问题——与何晓群教授对话过程能力指数青岛海信智能商用设备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 宋祥彦
何晓群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应用统计学博士生导师)和朱钰副教授(西安财经学院统计学院)于2008年10月在《统计与信息论坛》第10期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六西格玛过程能力指数及有关问题的争鸣——兼与《六西格玛管理质疑》作者商榷(以下简称《商榷》)。在中国人民大学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研究中心网站上,这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资助项目,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2008年第二期成果简报也作了报道。
作者认为,学术争鸣是一件好事,对待学术问题有不同观点应该争鸣,这有利于把问题研究探讨清楚,分清是非,所谓“灯不点不亮,理不辩不明”就是这个道理。浙江大学教授张国清认为,过激批评是医治学术无能的良方,他认为中国科学家在科学研究领域难以摘取诺贝尔奖等重大国际奖项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个重要原因是,科学家之间相互“攻击”的太少。并认为,只有学术上倡导以不断“攻击”为主导的学术风气才能造就真正伟大的天才,才能创造经得起时代考验的伟大学术成果。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及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也是毛泽东一贯倡导的学风。基于上述观点,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作者针对何、朱二位教授(以下简称何教授)文中的一系列观点发表本人看法,不当之处请读者斧正。
一、引言部分
1. 关于“怀疑”和“早已有之”
何教授大可不必怀疑基于Cp的过程能力指数的基本理论不是宋祥彦新创!基于Cp的过程能力指数的基本理论说白了就是过程能力指数的4个基本特性,它是作者在研究Cp定义的三年中发现并不断完善的。在《质疑》的后记中,记录着作者到青岛市公证处公证的过程,当然如果有必要的话,我也可以出示一下公证书。如果何教授确实看到这4个特性是我在国外哪本杂志上抄袭或剽窃的,就请直言杂志和文章的名称;如果何教授仅仅是出于怀疑,我们也可以发动网友们搞一下人肉搜索。其实,何教授自己搜一搜也会搜出个结果来的,建议何教授等到哪一天,确实有证据表明我的4个特性确是剽窃XXX的,那时再发表这样的言论,我认为比较合适,何必这样急于下“怀疑”的结论呢?另请问何教授讲的“基于Cp的过程能力指数的基本理论”指的是什么?是不是我所说的过程能力指数的4个基本特性?如果是,那么“早已有之”这么重要的结论为什么没有列出参考文献的出处?!如果不是,您理应在《商榷》一文中向读者清楚地阐明所指。
2.关于什么是“基于Cp的”概念
何教授,我们必须对什么是“基于Cp的”这一概念统一认识。什么叫基于Cp?Cpk、Cpm、Cpmk、Cp这4个基本指数虽然广泛应用于企业指导实践(当然Cpk似乎具有更高的接受程度),但Cpk、Cpm、Cpmk这三个指数都不是基于Cp的!说白了,就是它们都与Cp的基准不同。Cp的基准是什么?让我在此单独告诉何教授一次:Cp的零状态是,当合格率等于零时,过程能力指数等于零。这只要根据合格率与过程能力指数Cp定义的关系(合格率=2Φ(3Cp)-1)就可以得到。但是Cpk却不是,Cpk等于零时,合格率接近50%,而且不管Cpk为负值负到什么程度,理论上合格率总也不等于零(简单的草图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这说明什么?这说明Cpk与Cp没有共同的基准!既然没有共同的基准,Cpk就不是基于Cp的!为什么讲Cpkr是基于Cp的?因为Cpkr与Cp有共同的过程能力指数基准,这个基准是什么呢?当过程能力指数等于零时,过程能力指数区间内的合格率等于零。这就是作者引入准过程能力指数区间和过程能力指数区间术语后发现的过程能力指数基准——过程能力指数4个基本特性之一,它是Cp的零状态(当合格率等于零时,过程能力指数等于零)的拓展。请何教授验证一下两者是不是拓展的关系!所谓拓展的关系就是包含的关系,是谁包含谁?是基准包含零状态。过程能力指数基准是隐含在过程能力指数Cp定义中的一个特性,不研究Cp定义,不运用数学工具和数学技巧是发现不了的!这也是为什么全世界的专家学者研究过程能力指数20多年总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原因!不研究理论是不行的!仅仅谈在使用中如何规避Cpk出现的难以解释的问题是隔靴子挠痒,浅尝辄止,治标不治本。Cpm、Cpmk与Cp更没有相同的过程能力指数基准,这一点,我就不替何教授验证了。但需要指出的是,Cpm、Cpmk所犯的错误更严重,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两个指数不仅与Cp没有相同的过程能力指数基准,而且还与Cp没有相同的过程能力基准——6σ,Cpm和Cpmk公式中的分母(带根号的那个东西)显然与6σ不相同。请何教授注意,这里讲的是过程能力基准,不是过程能力指数基准,过程能力与过程能力指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尽管它们两者有联系。关于两者的区别,我在《质疑》中的P102页有过阐述,看我说的对不对。不知道何教授所称的“基于Cp”是个什么概念?
3.关于“修正”和“创建”的概念
我运用自己经三年多发现的过程能力指数的4个基本特性,把Cpk公式修改成Cpkr公式,这叫修正。而修正过程所运用的理论是过程能力指数4个基本特性,这4个特性的发现,创立了过程能力指数的基本理论,在此理论基础上推导出对称公差、单侧公差和非对称公差各种情况下的过程能力指数的7个公式,这7个公式连同Cp定义公式一起,构成了基于Cp的过程能力指数评价体系,这一系列突破性研究成果奠定了质量管理科学有关“统计质量评价”(首次提出这个概念)的理论基础。这不是创建是什么?
何教授认为“其中某些观点虽说新颖,但未见得正确。”我的观点是,何教授最好有理有据,应该具体指出4个特性或7个公式或修正的六西格玛设计标准这12个成果哪些错了,错在什么地方,而不应空说无凭。《商榷》一文有明确提出我的哪个研究成果是错误的吗?没有!再者,我不接受何教授“其学术探索的精神还是值得学习的”所谓称赞的话,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何教授在全篇没能明确告诉读者,哪一个成果或结论在他看来是正确的。我认为,是学者就应该实事求是,一是一,二是二,这样才既能对得起读者,也不枉教育部科研经费的资助。宋祥彦三年的研究著了一本书,里面有十二个研究成果,何教授明确承认哪一个啦?!另外,何教授将过程能力指数之前冠以“六西格玛过程能力指数”不妥,众所周知,在六西格玛管理方法诞生前,过程能力指数就已有之,仅就国内而言,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企业如洛阳轴承厂研究所的张洪友就发表过研究过程能力指数的文章,还有郁宗隽和李元祥在《纺织学报》1982年第5期发表的《棉纺织厂应用工序能力指数的探讨》,恕不一一列举。且何晓群教授出版的六西格玛系列丛书也曾涉及到六西格玛管理方法的起源时间,因此,何教授在过程能力指数前加上六西格玛来修饰,有概念不清之嫌!准确地讲,是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吸纳了过程能力指数,六西格玛不仅吸纳了过程能力指数,而且还把日本人发明的QC七工具以及统计学中的正交试验设计等内容也囊括进去。当然,我不是反对这样做,但是它们之间的前因后果我们应该有个清晰的概念。
二、《质疑》的内容体系
4. 如何理解“整本书的创新性内容在第五、第六、第七3章”
既然何教授在引言中认为《质疑》是修正,不是创建,何以说“从第五章起宋祥彦开始引入自己的观点,批驳六西格玛管理的传统观点。整本书的创新性内容在第五、第六、第七3章”?请问何教授,什么叫“自己的观点”?什么叫“创新性内容”?请问何教授,既然在此承认《质疑》的创新性内容,何以在《商榷》的引言中“怀疑”并称“早已有之”呢?岂不是前后矛盾吗?如何让读者去理解您的“创新性内容”中的“创新”二字?!再请何教授扪心自问:作为教育部的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六西格玛管理中的统计理论方法研究及其实践验证》,基金项目编号为06JJD910001),《商榷》一文价值何在?修正了什么?创新了什么?请何教授必须做出明确回答!
三、《质疑》的观点及讨论
5. 关于“有一定的内涵,但不具有什么物理意义”
看来何教授同意过程能力指数这个相对数有一定内涵之说,但何教授不同意过程能力指数这个相对数有一定的物理意义。什么是“物理意义”?这里的“物理”是指事物所包含的道理,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生物学在揭示物理意义,什么物理呢?是生命这样一个物的生存道理;医学在揭示物理意义,什么物理呢?是研究如何延长人这个物的生存寿命的规律(理);质量管理学的过程能力指数揭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呢?是我们所评价的那批产品(物)的质量合格率客观上是什么水平(理),什么原因导致合格率低下?简单地采用合格率去评价只能知道结果,而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什么还需要进一步分析。而采用过程能力指数就不一样啦,过程能力指数本身从数值上能告诉我们过程的能力在一个什么水平上,需不需要做改进;当需要改进时,我们计算过程能力指数时所计算的偏移量和标准差这两个数能够告诉我们是偏移大了导致的,还是离散性大了导致的,当然有时也是两者共同作用造成的。何教授,您看,过程能力指数这个相对数是不是揭示了产品这个物的质量是否需要改进以及改进方向的理呢?既然何教授也承认过程能力指数具有一定的内涵,那么何教授就应该了解这个内涵指的是什么。但不管何教授理解的内涵是什么,我所说的“物理意义”就是对“内涵”二字的进一步解释,这两者并不矛盾。为什么否认它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呢?内涵与物理意义的两者关系是:内涵是物理意义所指,物理意义是内涵的具体解释。
6. 如何理解统计学中的相对数概念
相对数是一个简单的概念,统计学中对相对数的解释不管是什么,都不会变得多么复杂!也就是说,我理解的相对数绝不会出什么大格。总之,过程能力指数就是一个相对数,没有量纲(单位),但这个数不同于单纯的数,它是有一定含义的,就这么简单!
7.关于为什么从合格率角度研究过程能力指数的问题
何教授理解错了!不是“因为六西格玛管理是一种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故宋祥彦认为从合格率角度理解过程能力指数是十分必要的。”我想何教授一定记得“贡献”一词的引入了吧?!为什么要引入“贡献”一词,因为没有合格率,就谈不上过程能力指数。先有生产加工过程,有了生产加工过程,自然就有标准差,也就有了过程能力6σ,但过程能力指数是多少?无偏时好算,只要带入Cp公式计算一下就行啦。但是,有偏时怎么算?单侧公差怎么算?非对称公差又怎么计算?我们需要正确的计算公式,研究过程能力指数的人大多数是直接构造计算公式,打中正确的公式的几率是统计学中的小概率事件。Cpk公式就是典型的直接构造得出来的,没有任何理论基础作支撑!而我则通过研究过程能力指数与合格率的关系去揭示各种情况下的过程能力指数公式,因为对于过程能力指数来讲,合格率是因;而对于过程能力来讲,合格率是果。为什么引入“贡献”一词,请何教授好好看看《质疑》一书。
8.关于过程能力指数的不变性是否成立的问题
既然何教授认为我对“过程能力指数的不变性表达并不合适”,那么,就请何教授以理服人!遗憾的是,这么重要的一个论点,何教授只是“从字面上看,过程能力指数不可能不变,恰恰相反,过程能力指数依过程不同而不同,即不同的过程会有不同的过程能力指数,这是个常识。”请问何教授,您说的“过程能力指数依过程不同而不同”是不是说标准差在变化?不要忘了,我讲的过程能力指数的不变性是有前提的,有两个条件作支撑:一个是正态分布的曲线形状(标准差σ)不变;另一个是在偏移过程中仍处于合格区间内。如果何教授记住了这两个前提,绝对不会说出这样的话!何教授,满足已知条件下才能得出结论,如勾股定理讲的直角三角形条件下存在着两短边长度的平方和等于长边的平方和,但何教授您不能抛开直角三角形这个条件去质疑勾股定理,何教授,什么叫常识?这才是真正的常识!
9. 关于过程能力指数不变性的重要性
何教授,过程能力指数的不变性是过程能力指数4个基本特性的支撑!这个推论不成立,过程能力指数4个特性也不会成立!这样攸关的问题,竟在何教授看来“这毕竟不算什么值得讨论的大问题”,可见何教授还没有好好研究《质疑》一书。
10. 关于引入准过程能力指数区间和过程能力指数区间的目的
宋祥彦引入的准过程能力指数区间和过程能力指数区间这两个术语不仅是求解过程能力指数基准的需要,而且也是求解单侧公差和非对称公差在各种情况下的过程能力指数的需要。读者会看到,单侧公差和非对称公差在设置辅助线被转化成对称公差问题后,运用过程能力指数区间的概念和性质,这些过程能力指数公式在求解时变得轻松自如——只要确定出过程能力指数区间,就能写出过程能力指数(公式)。因此,这两个术语的引入不单纯像何教授所说的那样——“都是为了确定这个基准的需要而引入的”。需要说明的是,这两个术语不是凭空捏造的,它们是过程能力指数定义本身所隐含的,它们的客观存在就像亲兄弟的两个妯娌或亲姐妹的两个连襟一样,我只不过是给它们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而已。
11. 关于过程能力指数是不是计量值数据的问题
何教授以过程能力指数是相对数,没有单位为由,否认过程能力指数是计量值数据,进而否认宋祥彦研究过程能力指数基准的重要性,认为宋祥彦发现的过程能力指数基准没有意义。在此我要阐明两点:一是过程能力指数是计量值数据。请问何教授,过程能力指数不是计量值数据难道还是计数值数据吗?它肯定不是计件数据,也不是计点数据,既然如此,它们不是计量值数据是什么?计量值数据的明显特征就是可以取小数,是连续的,您不能单纯因为过程能力指数没有单位而否认它是计量值数据,您如果否认它是计量值,那么您必须解释清楚它为什么可以取小数,是连续的?您如果解释不清这一点,您必须把您的否认过程能力指数是计量值的谬论收回到您的统计科学研究中心!请何教授好好研究一下计量值数据和计数值数据的区别。二是数学推论和定理(特性)是否成立需要用数学逻辑推导讲话。何教授在接下来写出来的话让我不寒而栗!一个堂堂的应用统计学博士生导师竟然在说过程能力指数既然不是计量值,宋祥彦研究的过程能力指数基准等4个特性就变得毫无意义了。何教授要是怀疑4个特性站不住脚,理应也用数学逻辑去推翻它们,但绝不是用文字!这是基本的数学常识!何教授,国际质量界那么多专家学者在研究过程能力指数,众说纷纭和莫衷一是的根本原因就是各种公式背离过程能力指数基准,没有基准造成了质量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混乱局面,而且混乱状况还在愈演愈烈,难道何教授不了解这些吗?何教授,您究竟居心何在?!此外,既然何教授否认4个特性,而宋祥彦根据4个特性修正了Cpk公式,为什么何教授又在后面承认这个修正结果呢?
12. 关于“未见得是正确的”含义
何教授说“第五章是全新的”算说对了,但后面一句“未见得是正确的”,却为什么没有论据作支撑?众所周知,“未见得正确”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正确,一个不正确。请问何教授,究竟是正确还是不正确?论据是什么?读者需要看的是论据,这里不是引言部分,需要的是论据!此外,宋祥彦研究过程能力指数最有代表性和最有价值的不是何教授说的图1,它是过程能力指数4个基本特性。没有4个基本特性,就不能求解出对称公差、单侧公差和非对称公差的7个公式,也不可能修正六西格玛设计标准。
13. 技术公差TU和TL代表什么
何教授,您知道技术公差的要求是什么概念?您连TU和TL代表什么都不知道,您也来研究过程能力指数?发表这样的文章不是在误人子弟吗?请问何教授,当过程发生向右偏移时,下公差限TL动不动?您必须给网友和读者们作出回答!让我告诉您吧,天可以塌,地可以陷,但它是永远不会动的!移动的只是正态分布曲线,除非技术要求发生了改变!再问何教授,什么是公差?什么是公差区间?公差区间在偏移发生时还会有“失效”一说吗?!还有,何教授好好看看,TU-(TL+ε)=(TU-TL) -ε到底应该是分子还是分母?!一位统计学教授连分子和分母都分辨不清啦?!
14. 关于汉语语法引用的规则
宋祥彦认为:“在图2中有偏移的(图2为向右偏移)情况下应该用/6σ,而不该用(TU-μ)/3σ来计算过程能力指数。”这是何教授在文中的一句话,我把它用下划线来标识。请问何教授,宋祥彦在《质疑》一书中哪一页有这句话?相信网友和读者中有不少见过《质疑》一书,他们都可以为我作证。也请何教授查实一下。另外,这句话的内容也是不对的,宋祥彦在全书中没有一处写到偏移发生后的过程能力指数是/6σ。何教授把一个错误的东西硬说成是宋祥彦说的,何教授,您这是典型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说到这里,我想跟何教授谈两个问题:一个是引用的问题;另一是实事求是的问题。在语法上,引用是非常严肃的,必须一个字一个标点都不能错。何教授,您知道这是汉语语法引用的规则吗?您为什么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往引号内添加您为所欲为的内容,您凭什么?!正因为您不守语法规则,失去了一个学者应有的实事求是的作风。普通的工作人员都要实事求是,何况做学问呢?!再问一下何教授,图3A与图3B丝毫没有什么区别,您凭什么说图3A是“传统的”,图3B是“正确的”?请回答两者的区别何在?还有,何教授的“实际上,宋祥彦最重要的表述却对第128 页的内容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强调。”这句话虽然语法上没有问题,但您想表达什么意思,相信没有一个中国人能读懂。
15. 关于何教授的自相矛盾问题
何教授既然承认“因为传统的过程能力指数(确切地说,是有偏移情况下的过程能力指数) 是存在问题的。”为什么还通过否认过程能力指数是计量值进而否认我发现的过程能力指数4个基本特性呢?我正是根据对半特性和可计量特性才推导出Cpk是错误的,但正确的偏移公式是什么,还需要确认Δ= 0才能得到求解。我再问何教授,既然您在这里承认Cpk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在前面对Cpk公式是错误的加上引号呢?!您究竟想表达什么意思?!
16. 关于什么是“便利”的问题
宋祥彦在《质疑》书中客观地描述了一些教材在使用Cpk公式出现难以解释的问题时做的硬性规定和给出的解释理由,何教授便称“难道实际上不是如此吗?”这说明何教授对硬性规定和解释理由持赞同态度。何教授不认为硬性规定是错了,因为何教授认为“传统理论在这一点上是无可厚非的”,“原因在于Cpk是一种管理工具,而非数学或数字游戏,可以从而且必须从实际应用的便利性角度来考虑其价值。”何教授,我问您,Cpkr是数学游戏还是数字游戏?再问何教授,Cpk和Cpkr哪一个公式是从实际应用出发并且对实践有用?还要问何教授,什么叫“便利”?Cpk和Cpkr的计算公式的区别是在分子中减去2ε和1ε,请问何教授,减去2ε计算起来“便利”还是减去ε计算起来“便利”?回答呀!一个堂堂的应用统计学教授竟然在抱着一个漏洞百出的Cpk公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真是不可理喻!更有甚者,连什么叫“便利”都搞不清楚,哎,何教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17. 关于Cpk公式在K<1的场合是否可用的问题
何教授认为Cpk公式在K<1的场合“已经可以满足一般的应用条件了”如果真如何教授所言,那么在应用中只要这样简单地做一下硬性规定就行了,为什么质量界专家学者还要对过程能力指数进行20多年的研究探讨?难道他们都愚昧无知吗?我不相信何教授做研究项目也这样简单化!
18. 关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问题
张公绪教授没去研究过程能力指数不能成为何教授所谓Cpk公式在K<1的场合“已经可以满足一般的应用条件了”的理由。看得出来,何教授对张公绪教授还是相当佩服的,这一点我们有相同之处。在《悼念张公绪教授》一文中,我认为张教授虽不是院士,但在我心中,他就是一位质量管理科学院士。但是,何教授可曾知道张教授在海信集团培训《SPC和SPD工程》时讲过“这四个问题解决了任何一个就可以称为质量专家”,其中一个就是纠正Cpk公式问题。我没有在造谣,2002年3月参加培训的海信学员都可以为我作证,张公绪说过这句话。何教授想想,张公绪说出的话不像有些博士生导师那样随便。那为什么张教授在其SPD理论的计算实例中还使用Cpk公式呢?我请何教授不要太幼稚,也不要感情用事,张公绪教授没有去进一步研究Cpk公式,不代表张公绪对Cpk公式认可,张公绪教授称Cpk公式的错误“简直是荒谬”就说明了这一点,这是其一;其二,纠正Cpk公式的错误需要研究过程能力指数理论,我的三年研究证明了这一点。每个学者不仅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且研究方向也各有特长。张公绪教授虽没有亲自动手研究过程能力指数,但他站在学术前沿,启发鼓励学员研究过程能力指数,这就是合格的导师,可惜这样的导师不多。
19. 关于Cpk公式的缺陷是不是致命的问题
何教授承认“Cpk公式的确存在缺陷”,但认为这一缺陷“不是致命的”。何教授,请您到企业中走走看看,致命不致命让企业来评价。如果何教授到了啤酒厂、制药厂、钢铁厂等,那里使用单侧公差公式,当企业请教您为什么现有的单侧公差公式在计算中出现负值时,您会作何解释?!如果他们让您给出一个正确的单侧公差公式,您会给出来吗?会给出什么样的公式?依据是什么?您将做出怎样的选择?何教授既然也来研究过程能力指数,还是好好研读一下《质疑》吧!
20. 关于过程能力指数能不能为负数的问题
何教授,宋祥彦是通过引入“贡献”一词去研究合格率(不合格率)与过程能力指数的关系,进而研究过程能力指数的基本特性。对于过程能力指数来讲,合格率是因,而对于过程能力来讲,合格率是果。没有合格率,就没有过程能力指数。过程能力指数来自于合格率的贡献,即过程能力指数是通过合格率的贡献来产生的,由于合格率不可能为负数,所以过程能力指数也不能为负数。请何教授好好看看宋祥彦已发表的《过程能力指数4个基本特性》一文。该文下载网址:http://search.cnki.net/search. ... %25A6
21. 关于纠正了Cpk公式能否说推翻了3.4DPMO结论的问题
何教授认为,纠正了Cpk公式,不至于就导致推翻了3.4DPMO结论。何教授,假设您承认了Cpkr公式是正确的,那么,在六西格玛设计标准中,无偏时的过程能力指数Cp=2.0,有偏时的过程能力指数就是Cpkr≥1.5,我们将它们带入Cpkr公式,可以求出偏移量ε≤3σ,这与质量界普遍接受的ε≤1.5σ相冲突,怎么办呢?我们就必须修正六西格玛设计标准。如果不修正六西格玛设计标准会有什么难堪呢?一是ε≤3σ与质量界普遍接受的ε≤1.5σ相冲突,二是此时的不合格率为1350DPMO,即六西格玛原设计标准不能保证达到3.4DPMO,客观上只能是1350DPMO。何教授,如果不修正六西格玛设计标准,即仍使有偏时的过程能力指数为1.5时,客观上不合格率为1350DPMO。请问何教授,您看此时3.4DPMO还站得住脚吗?之所以六西格玛质量水平仍为3.4DPMO保持不变,是因为我修正了六西格玛设计标准使其维持现状。
此外,问问何教授,我凭借什么对过程能力指数进行了调整,新公式是什么?这个新公式是怎么来的?作为理论基础的4个特性以及单侧公差和非对称公差的一些列公式,“管理学界”就不要啦?请问“管理学界”的概念是什么?
22. 单侧公差公式求解“简单”吗
何教授,一般人在用数学工具和数学逻辑推导公式,而您却“从直观意义上”就能看出单侧公差公式存在的问题。单侧公差公式的求解真的像何教授说的那样简单吗?请何教授好好看看我为什么在单侧公差中引入“目标值”,为什么设立辅助线?为什么可以用过程能力指数区间的概念和性质求解?为什么要引入准过程能力指数区间和过程能力指数区间的概念?相信何教授一定没有看进去,否则,就不会简单地说它们“简单”。还要问何教授,您凭什么说单侧公差的公式中的分母“应该统一为3σ”?作为学者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这是不行的!
23. 针对何教授的“复件”有三问
何教授口口声声说图4是《质疑》图8-5的复件,可是将两者对比一下,图4竟有9处错误。一问统计学教授,统计学中的标准差能用“δ”表示吗?仅仅因为形状与“σ”类似就可以吗?二问何教授,既然图4是《质疑》中图8-5的复件,为什么还要修改图中的内容,请问您说的“复件”的概念是什么?三问何教授,您凭什么在所谓的“复件”中把我命名的“Cpkr”公式改成“Cpk”,而公式的内容却是我推导出的公式?并且还把图中“正确”的改成“错误”的?何教授,您凭什么?何教授在之后所做的一系列说明有一个人能看懂究竟他要想说明什么问题吗?读者还有必要看下去吗?比如说“右栏都是正确的”?
24. 关于“完整、系统、准确”的内涵
宋祥彦在研究过程能力指数的三年中,发现了过程能力指数4个基本特性,在此基础上,推出导出7个过程能力指数公式,修正了六西格玛设计标准。我认为,上述系列研究成果创建了过程能力指数基本理论,完整系统准确地建立了基于Cp的过程能力指数评价体系,奠定了质量管理学有关统计质量评价的理论基础。所谓“完整”是指推导出对称公差、单侧公差和非对称公差的7个过程能力指数公式,即对称公差、单侧公差和非对称公差都包括在内,而对称公差、单侧公差和非对称公差囊括了技术要求的所有情况;所谓“系统”是指这7个过程能力指数公式包含了对称公差、非对称公差公差在各种情况下的过程能力指数公式;所谓“准确”是指这7个过程能力指数公式都是在4个特性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它们都是基于Cp的过程能力指数公式,即有相同的过程能力指数基准。请何教授看看《质疑》案例分析,对比一下就一清二楚,《质疑》书中P157和P158页何教授看了肯定受益,何教授说“过程能力指数为负的情况一般是不会在现实中出现的。”案例分析中那一年共12个月,有7个月计算出负值,另5个月计算出的过程能力指数都很低,企业居然能够生存的很好,请问何教授,这属于“一般”情况还是“二般”情况?
四、结束语
宋祥彦研究过程能力指数,有12个研究成果,而《商榷》一文只有一处写有“笔者认为,宋祥彦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如果何教授只承认其中一个成果是正确的,那么《商榷》一文应该是针对其余11个成果进行商榷和质疑,且在商榷和质疑中不应该单纯地用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所作出的结论应该以数学工具、数学方法、数学逻辑去推翻为前提,即需要具体指出从哪步到哪步不成立,这是对待数学问题的基本常识。
既然何教授的课题项目已经结题,为了给教育部有个交代,同时也给广大质量工作者有个满意的回答,请何教授针对上述24个问题作出更进一步的对话和解释。希望何教授不再出现类似“未见得正确”,也不能出现什么“如果宋祥彦的观点被证明是正确的”之类的话。
建议何教授好好统计一下《商榷》一文究竟有多少错误,这个教育部资助的项目究竟出了什么成果,也请何教授向读者交代一下。
《商榷》一文下载网址:http://search.cnki.net/Search. ... p%3D0
012345:下面的广告与我无关。
对“好”的回答一定要点个"赞",回答者需要你的鼓励!
已邀请:

012345 (威望:0) (山东 青岛) -

赞同来自:

本帖最后由 012345 于 2009-2-16 22:03 编辑

您说的不错,香港有位学者在07年国内的一份质量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有关过程能力指数的文章,该文下载网址:http://search.cnki.net/search. ... %25B8,其中谈及到我及我的研究成果,我想我应该针对该文发一篇评论。但目前我一直在酝酿评论何晓群教授在《数理统计与管理》杂志上发表的“姊妹”文章——“关于过程能力指数公式的几点辨析”,这篇文章发表日期是2008年11月,敬请广大网友到我的博客日记中先看原文,请大家关注。我将在近期发表评论,评论得不正确,请多提批评意见。
待该评论发表后,我会再发表关于香港咨询师文章的评论,是否需要重开新帖,到时候再说。

84 个回复,游客无法查看回复,更多功能请登录注册

发起人

012345
012345

扫一扫微信订阅<6SQ每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