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寒冬,哪些行业“很受伤”?
这个冬天,对于很多上市公司而言,格外寒冷。
在外部恶劣环境的影响下,不少国内公司产品价格相继出现大幅下挫,甚至一些企业全年业绩有可能因此而陷入亏损泥沼。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投资者,都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国内上市公司在劫难逃,纷纷进入“寒冬”。为了“御寒”,多家公司选择被迫停产或减产。那么,究竟哪些行业受危机毒害最深?哪些板块又是“投资雷区”呢?
初步统计,自10月以来,包括能源、有色金属和玻璃制品等在内的32家上市公司先后发布了五十几份关于公司或子公司停产、减产的公告。在发布公告的上市公司中,究其停产原因,有的是因原材料价格上涨,有的是因产品价格持续下跌,而还有些公司则是受制于成本压力,才作出了如此无奈的选择。记者发现,在这些公司的公告中,都在不同程度上阐述了金融危机对企业所构成的影响。譬如锡业股份曾在不久前的公告中进行过如下明示:进入今年十月份以来,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国际经济和金融市场状况进一步恶化,实体经济受到较大的影响,工业企业开工不足,影响基本金属消费,致使锡价开始加速下滑,对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进一步导致公司锡产品销售量明显减少。
此外,也有多家公司不惜采取降薪措施来抵御“寒流”冲击,譬如亿阳信通近日发布公告表示,公司监事会主席张小红主动提出降薪20%,而包括公司董事长、董事会秘书等在内的八位高管也一同将薪酬下调10%至20%。这是本轮调整以来,上市公司首度发布的降薪公告,这似乎昭示着上市公司不惜“节衣缩食”以应对全球“金融寒冬”。
“可以说,今年以来全球流动性的扩张和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导致通胀在全球扩散,其中通胀对经济影响的路径是:通胀上升——经济紧缩——需求下降——经济增速放缓。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2008年下半年全球已经不再是经济增速放缓的问题,而是弥漫着通缩的风险。资产价格的下跌和需求的减少成为当前经济的最大难题。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消费端,美国、欧洲普遍面临着需求大幅减少的现状,其结果直接导致了以中国、印度为生产端的发展中国家面临大量产能过剩的风险。”渤海证券策略分析师侯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首先分析了当前上市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他认为,2002年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得益于外需的增长,经济增长模式也呈现典型的出口稳健增长,同时拉动投资、消费保持平稳。而目前大量出口型企业面临着需求压力(订单“消失”)以及紧缩政策下导致现金流恶化的双重风险。
透过上市公司的停产,抑或是减产的“信号”,不仅仅意味着公司生产经营的停滞,还预示着在财务费用、人员工资支出的压力下,很多公司全年业绩将出现亏损。此外,停产和减产也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加重了ST公司的经营负担,而这些公司欲通过资产重组来冲出窘境,也是“生不逢时”、困难重重。特别是一些原材料大宗商品类的上市公司,由于受全球金融形势动荡的影响,其盈利受到了较大冲击,增加了其资产重组破产的可能性。ST东源就曾经在一份公告中披露,由于受目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加剧的影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及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尚不明朗,福华通达对ST东源重大资产重组未能形成有效的董事会决议,对福华通达未来发展的影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决定终止对ST东源的重大资产重组。
可以说,在此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一些上市公司步履维艰,盈利前景不容乐观。那么,究竟哪些行业是此次受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行业呢?记者就此采访了天津中融投资副总经理兰海,他表示说:“事实上,这次危机中主要是那些外向型的企业受到的影响比较明显,因为我们国家很多轻工业是出口型的,最典型的就是纺织行业,很多高档产品及高档面料都是出口的,且中国的纺织行业是完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研发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均处于幼稚阶段,所以当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时,这一行业是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使得纺织行业运行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国际市场需求严重疲软,出口难度大增。再者,南方城市的一些来料加工型企业,也就是那些给特定企业提供配套零件或供应原材料的生产厂商,也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虽说它们基本都属于轻工行业的企业,但其与纺织行业还不大一样,因为这种企业会受到扩大内需政策的利好刺激,影响比较偏中性一些。此外,由于此次危机使得国外的一些金融企业大受冲击,那么对于国内金融行业而言,由于我们自身的金融体系等各方面原因,影响还不是很大,但通过这次危机,大家对金融行业也相应提高了风险意识。目前,为抵御金融危机、刺激经济而采取的降息措施,加之在这种宏观大背景下,一些银行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呆坏账问题,这便在一定程度上给金融股尤其是银行类的上市公司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除此之外,旅游行业及航空业亦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为金融危机及其所带来的经济衰退必然会对我国入境旅游收入、旅游企业投资和国内旅游消费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而侯鹏同样从行业层面分析认为,现阶段需要回避出口型行业(纺织品、鞋帽、电子)和与全球经济密切相关的航运业、造船业,以及从事生产大宗商品类的公司。因为这类行业具备的共同特点是周期性强,产品附加值低、利润波动幅度大。所以,在经济尚未出现触底之前,侯鹏建议投资者对于相关行业中的个股绝不可心存侥幸或掉以轻心,最好不要轻易抄底,应保持十足的谨慎。
那么,对于相关受危机冲击的行业上市公司而言,眼下是蒙受冲击的开始,还是这种不利影响已渐进尾声?“在我看来,从目前来看,这种影响在呈一个逐步减弱的过程。眼下,全世界都从这场危机中意识到了风险,各国都在通过各种方式来扭转目前的局面。与此同时我国也会制定一些政策来扶植相关企业。”兰海如是说。
肯定的是,与一般的中小企业相比,上市公司毕竟规模较大,中小企业一旦遇到风吹草动很可能就会一夜间濒临倒闭,而上市公司在国内来讲毕竟还属于稀缺资源,每个省市上市公司的规模和家数尚不是很多,且这些企业在当地皆属利税大户,因此管理层对于上市公司不会不闻不问,相反还会对它们作出一些政策上的支持,而且在目前的宏观背景下,这个支持也是顺理成章的。兰海用坚定的语气告诉记者:“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从现在到年底甚至到明年初可能是相对最为困难的阶段,但我觉得这会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逐步到位而渐渐好转的。中国经济长期还是向上的,由于危机的影响现阶段只是增速在下滑而并非出现了拐点,这是本质上的不同。”的确,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深信:“寒冬”过后,“初春”的暖风不会太远了,一些受冲击的行业与上市公司终将重获新机。
在外部恶劣环境的影响下,不少国内公司产品价格相继出现大幅下挫,甚至一些企业全年业绩有可能因此而陷入亏损泥沼。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投资者,都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国内上市公司在劫难逃,纷纷进入“寒冬”。为了“御寒”,多家公司选择被迫停产或减产。那么,究竟哪些行业受危机毒害最深?哪些板块又是“投资雷区”呢?
初步统计,自10月以来,包括能源、有色金属和玻璃制品等在内的32家上市公司先后发布了五十几份关于公司或子公司停产、减产的公告。在发布公告的上市公司中,究其停产原因,有的是因原材料价格上涨,有的是因产品价格持续下跌,而还有些公司则是受制于成本压力,才作出了如此无奈的选择。记者发现,在这些公司的公告中,都在不同程度上阐述了金融危机对企业所构成的影响。譬如锡业股份曾在不久前的公告中进行过如下明示:进入今年十月份以来,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国际经济和金融市场状况进一步恶化,实体经济受到较大的影响,工业企业开工不足,影响基本金属消费,致使锡价开始加速下滑,对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进一步导致公司锡产品销售量明显减少。
此外,也有多家公司不惜采取降薪措施来抵御“寒流”冲击,譬如亿阳信通近日发布公告表示,公司监事会主席张小红主动提出降薪20%,而包括公司董事长、董事会秘书等在内的八位高管也一同将薪酬下调10%至20%。这是本轮调整以来,上市公司首度发布的降薪公告,这似乎昭示着上市公司不惜“节衣缩食”以应对全球“金融寒冬”。
“可以说,今年以来全球流动性的扩张和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导致通胀在全球扩散,其中通胀对经济影响的路径是:通胀上升——经济紧缩——需求下降——经济增速放缓。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2008年下半年全球已经不再是经济增速放缓的问题,而是弥漫着通缩的风险。资产价格的下跌和需求的减少成为当前经济的最大难题。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消费端,美国、欧洲普遍面临着需求大幅减少的现状,其结果直接导致了以中国、印度为生产端的发展中国家面临大量产能过剩的风险。”渤海证券策略分析师侯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首先分析了当前上市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他认为,2002年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得益于外需的增长,经济增长模式也呈现典型的出口稳健增长,同时拉动投资、消费保持平稳。而目前大量出口型企业面临着需求压力(订单“消失”)以及紧缩政策下导致现金流恶化的双重风险。
透过上市公司的停产,抑或是减产的“信号”,不仅仅意味着公司生产经营的停滞,还预示着在财务费用、人员工资支出的压力下,很多公司全年业绩将出现亏损。此外,停产和减产也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加重了ST公司的经营负担,而这些公司欲通过资产重组来冲出窘境,也是“生不逢时”、困难重重。特别是一些原材料大宗商品类的上市公司,由于受全球金融形势动荡的影响,其盈利受到了较大冲击,增加了其资产重组破产的可能性。ST东源就曾经在一份公告中披露,由于受目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加剧的影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及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尚不明朗,福华通达对ST东源重大资产重组未能形成有效的董事会决议,对福华通达未来发展的影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决定终止对ST东源的重大资产重组。
可以说,在此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一些上市公司步履维艰,盈利前景不容乐观。那么,究竟哪些行业是此次受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行业呢?记者就此采访了天津中融投资副总经理兰海,他表示说:“事实上,这次危机中主要是那些外向型的企业受到的影响比较明显,因为我们国家很多轻工业是出口型的,最典型的就是纺织行业,很多高档产品及高档面料都是出口的,且中国的纺织行业是完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研发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均处于幼稚阶段,所以当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时,这一行业是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使得纺织行业运行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国际市场需求严重疲软,出口难度大增。再者,南方城市的一些来料加工型企业,也就是那些给特定企业提供配套零件或供应原材料的生产厂商,也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虽说它们基本都属于轻工行业的企业,但其与纺织行业还不大一样,因为这种企业会受到扩大内需政策的利好刺激,影响比较偏中性一些。此外,由于此次危机使得国外的一些金融企业大受冲击,那么对于国内金融行业而言,由于我们自身的金融体系等各方面原因,影响还不是很大,但通过这次危机,大家对金融行业也相应提高了风险意识。目前,为抵御金融危机、刺激经济而采取的降息措施,加之在这种宏观大背景下,一些银行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呆坏账问题,这便在一定程度上给金融股尤其是银行类的上市公司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除此之外,旅游行业及航空业亦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为金融危机及其所带来的经济衰退必然会对我国入境旅游收入、旅游企业投资和国内旅游消费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而侯鹏同样从行业层面分析认为,现阶段需要回避出口型行业(纺织品、鞋帽、电子)和与全球经济密切相关的航运业、造船业,以及从事生产大宗商品类的公司。因为这类行业具备的共同特点是周期性强,产品附加值低、利润波动幅度大。所以,在经济尚未出现触底之前,侯鹏建议投资者对于相关行业中的个股绝不可心存侥幸或掉以轻心,最好不要轻易抄底,应保持十足的谨慎。
那么,对于相关受危机冲击的行业上市公司而言,眼下是蒙受冲击的开始,还是这种不利影响已渐进尾声?“在我看来,从目前来看,这种影响在呈一个逐步减弱的过程。眼下,全世界都从这场危机中意识到了风险,各国都在通过各种方式来扭转目前的局面。与此同时我国也会制定一些政策来扶植相关企业。”兰海如是说。
肯定的是,与一般的中小企业相比,上市公司毕竟规模较大,中小企业一旦遇到风吹草动很可能就会一夜间濒临倒闭,而上市公司在国内来讲毕竟还属于稀缺资源,每个省市上市公司的规模和家数尚不是很多,且这些企业在当地皆属利税大户,因此管理层对于上市公司不会不闻不问,相反还会对它们作出一些政策上的支持,而且在目前的宏观背景下,这个支持也是顺理成章的。兰海用坚定的语气告诉记者:“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从现在到年底甚至到明年初可能是相对最为困难的阶段,但我觉得这会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逐步到位而渐渐好转的。中国经济长期还是向上的,由于危机的影响现阶段只是增速在下滑而并非出现了拐点,这是本质上的不同。”的确,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深信:“寒冬”过后,“初春”的暖风不会太远了,一些受冲击的行业与上市公司终将重获新机。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15 个回复
sonata (威望:0)
赞同来自:
我公司快破产了~ (北美三大之一),找国会要钱中,heh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