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量化管理


一、 管理的要义
管理实质上是一个组织中存在的通过人实现其目标的活动。举凡组织必有目标,举凡目标必定通过人达成,举凡组织中的人必定是群体,举凡群体必定需要管理。因此,管理的要点是:
1. 组织。为什么设立组织?组织存在的理由和价值是什么? 2. 目标。组织的远景、中期和近期目标是什么?怎么设定? 3. 人。组织中的人认同目标吗?个人行为与组织目标一致吗? 4. 管理。如何通过人有效实现目标?有哪些管理系统和方法?
二、 定量、量化与量化管理
在实践中,人们发现管理是一项并不简单的活动,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致力于研究管理,泰罗、梅约、孔茨、德鲁克、波特、科特、圣吉、柯维;越来越多的工商人士致力于探求管理之道。
研究或实践的路线虽各不相同,但主要有两条:偏重组织,偏重人。偏重组织的倾向于研究战略、结构和系统,偏重人的则倾向于研究价值观、文化和行为。与此呼应,前者强调“硬”管理,主张指标定量或量化,实行量化管理;后者则更强调“软”管理,主张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
所谓“量化管理”, 典型的理论和实践案例包括:泰罗的定额管理, "二战”后福特公司“蓝血十杰”的统计管理,质量管理中运用的过程统计控制,BPR中运用的测评技术,支持管理的IT技术系统,等等。但无论哪条路线,最终的目标是什么,才是关键所在,而这恰恰被研究者尤其实践者所忽视。
三、 目标、衡量指标与统计指标
目标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管理术语,以致于人们几乎忘记了目标的本质含义,忽略了目标的基本常识,甚至忽略了目标的存在。
管理学派的林立,管理学科的细分,管理者风格的差异,管理环境的多变,这一切使得人们或专注于完善学术的逻辑体系,或专注于构建某个子系统的自我闭环,或专注于解决紧急的业务问题……
因而在管理实践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形:公司制定了一揽子的衡量指标,并且指标之间逻辑关系清晰,形成完善的指标体系;公司将指标层层分解至各个部门或分公司,再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予以保障;公司分阶段统计指标完成情况,据此对各部门及其责任人进行奖惩。从理论上推断,在这样严密的“量化管理”下,公司理应不断达到目标。但往往事与愿违,公司总是难以实现目标。
究其原因,流行的“量化管理”存在着几大误区。
四、 量化管理的几大误区
  1. 目标迷失与路线错误
大多数情况下,公司的衡量指标是用于考核的,目的是考核有了标准和依据。指标设计和制定一般是计划财务部或企管部或总办或人力资源部,高层领导很少直接参与设计,往往是事后审批。
职能部门站在“职能”的角度,为了职能管理的需要,为了一个子系统的目标,利用自身最擅长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精心设计出远远偏离公司目标的“个性化”指标体系:考核指标、计划指标、财务指标、经济责任制指标、统计指标……
而公司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的组织,要实现的远、中、近期目标是什么?似乎没有人关心,特别是公司高层管理团队,常扮演“冲锋队”或“救火员”的角色,以致于没有时间完成最重要的战略管理任务。其结果是,公司的目标要么缺失,要么发散,公司上上下下迷失方向;造成很多部门和员工工作上的路线错误,越“正确”地做事,越偏离公司目标。
  1. 定量或容易量化
"What's get measured, get it done."这是一句管理名言,凡是能够衡量到的,就能够做得到。那么,衡量哪些内容和要点呢?衡量指标的设计或选取显然非常关键。
如何设计或选取指标呢?在实践中,高层或职能管理者常常会发现,有很多内容似乎是不可衡量的,尤其是“量化管理”派的理解:衡量==量化,衡量就难上加难。衡量不了的,也就难以做到,更不能加以量化考核。于是,选取那些定量或容易量化的指标,便成了自然的选择。
衡量的目的在于牵引公司全体员工的行为方向,使员工的工作目标与公司的组织目标相一致,通过整合员工资源以有效实现公司的目标。衡量指标必须支持目标实现,这才是设计或选取指标的真正也是唯一原则,可定量或易量化的指标可能违背这一原则,因此也就可能将员工的工作引入一个错误的方向。
  1. 全面的指标体系
"二八”定律揭示:对事物总体结果起决定性影响的是少量的关键要素;而“木桶理论”则认为少量的瓶颈因素,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无论如何,抓住属于关键或瓶颈的较少部分指标,就足以统揽全局,所谓“牵牛鼻子”。
实践中,很多企业力求指标体系全面、完整。包括有:计划指标体系、流程指标体系、统计指标体系、质量指标体系,等等。各职能部门独立管理一个相关的体系,为确保体系的“科学性”,设计具体指标时面面俱到。
其实,指标之间是相关的,例如两个指标的定义不同,但其内涵和外延可能均有交叉、重合的部分。指标用于衡量组织的目标,目的是将员工的行为引向组织目标的方向,因此,检验指标设计的水准,是看指标是否强化了公司所需的员工行为。
指标不在于全面、科学,而在于聚焦、有效。
  1. 单一的财务指标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企业的竞争规则发生变革,速度、客户、市场,已成为新的管理关键词。企业开始重新审视战略目标、战略管理程序,开始反思过去单一的财务指标体系。
单一的财务指标,注重对过去的结果的反映,不能主动进行分析和管理,也不能与组织的战略目标有机融合。财务指标代表股东的价值取向,偏重短期利益,引发公司经营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短期化;单一的财务指标导向企业内部,忽视了最关键的要素——客户,导致目标的偏离;单一的财务指标反映不出企业竞争优势所在——核心能力,难以引导持续成长和发展。
卡普兰和诺顿的“平衡记分法”,系统的提出平衡公司生存与发展的绩效测评指标体系,将指标与战略目标相连接,并建立起一套战略管理框架“模式”。
  1. 指标量化到部门
公司先设计好指标体系,再根据部门职能分工,将指标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最后将指标量化,作为考核部门绩效的标准。这是多数公司的实践思路。
这里存在几个问题:一是指标往往是整体性的,分解不了;二是很多指标是多个部门或团队共同承担的,落实不下去;三是不少指标无法量化,量化倒不如如何围绕“指标”制定工作计划;四是考核部门容易落空,因为部门是个组织结构的概念,考核就要到人,到管理者再传递到员工。
  1. 系统重于管理者 不少公司应用IT系统监控和管理指标体系,及时发现绩效偏差,进行分析和改进。系统的优点在于动态的数据处理上,但缺点在于过分依赖系统,而忽视了管理者的作用和价值。

1 个评论

游客无法查看评论和回复, 请先登录注册

发起人

推荐文章

文章状态

  • 发布时间: 2010-04-19 13:48
  • 浏览: 1717
  • 评论: 1
  •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