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求助:看SQE实习报告,提建议!


刚从一个台资企业实习一个月回来,辞职的那天自己心血来潮,写了一个报告直接发到厂长的邮箱去了。不知道我的看法是否欠妥,希望有经验的人给我一些建议或提示。我不知道制造业中质量管理这个行业怎么,由于我是2011的大学应届生,还有机会选择找其他的工作,想前辈们给小弟一些建议,谢谢!
一、个人工作感受
SQE篇
供应商品质管理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工作,要想做的完美,不仅需要完善专业知识储备,还要懂得质量管理方面的常用工具;同时,一个优秀的SQE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技能,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系统性的思考,高效的执行力。这些对于一个刚出社会的学生来说,无论是工作还是平时的决策,都是最缺乏又最需要的技能。
如果说人生是要完成一幅画卷,我们的大学生活让我们这张白纸有了吸墨能力,那么SQE的工作就是给这张白纸组织好了工作空间,只待人生的艺术师给这张白纸上色挥洒。我要说的是一个月的时间太短,只学了点皮毛,甚至连皮毛都没有学到,要想掌握SQE的工作精髓,至少要一年的时间,至少需要亲身感受audit,亲身感受重大的问题的发现、解决、改进、追踪等一整条工作环。如果时间允许,我想多到供应商那里去学习,最好能到他们的研发部门去学习,再到他们的产线上学习,最后跟踪物流,直至上线,出货。
SQE的工作与个人的主观想法联系很大,你觉得它是个要求高的工作就是要求高的工作,你觉得它是要求低的工作,它就是要求低的工作。所以我觉得这个工作对新人来说确实是很好的锻炼机会。不过不能工作太长的时间,因为他并不像研发那样,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相比其他职位,制造中的品质管理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工作,在整个产业链没有大变动的情况下,只要按照成熟的作业流程工作就OK了。当然,我说的OK 是指对民用电子中的5σ甚至4σ的质量水准来说。
二、制造行业感受
1,大环境
现在很多人有了钱都想做企业,个人的感觉(不知道是否正确),台商很喜欢赚加工费,也就是喜欢制造业。
在物以稀为贵的世界,多了就意味着贬值,恶性竞争。一个制造厂商凭什么赢得长久的竞争,这不是我想回答的问题。我只希望有更多有钱人不要再这块本来就不好“吃”的蛋糕上抢食了。这里我无意贬低台商,但觉得为人企业应该发展更多的市场,不要老作代工,吃力不讨好。同时,我也觉得一个大学生,要在学校里多学点专业技能,不要听什么“60%以上的人都做与专业无关的工作”。想想,对大多数人(超过90%)来说,你自己的专业都没有学好,能在别个行业干的很好(Excellent)吗?读了大学,我们要尽量积累自己的专业素养,争取做别人无可取代的工作。虽然很多行业都可以生存,但要想长久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做的比别人更好,更独特。技术是生存的技能,是个人、国家赢得竞争的保障。无论个人与企业,一定要有别人无可取代的竞争优势。 对制造业来说,也要有“镇宅之宝”。美国apple只给3%的利润与富士康,就是因为人家有无可替代的力量。假如一天富士康不干了,又另一家“富士康”接着干,而apple还是apple。
2,产线篇
制造业在中国通常被人称为是“血汗工厂”,这种称谓在去年的富士康员工“跳楼”后更加让人觉得是最好的称谓。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理解“血汗工厂”的,许多人都对台资企业“压榨”、“剥削”劳动力破口大骂。但是任何企业都一样,要想赢利,都是通过赚取剩余价值的。制造业利润本来都不多,加之材料、机器、人力等成本,产业链上复杂多变的不定因素,这些都造成了一个个制造工厂的危机。在不是很规范的大环境下,一个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工厂要生存,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如履薄冰。
然而,虽然制造厂有许多难言之隐,这也不是他们要推托的责任,他们对员工的态度,他们的工作要求,他们的作业规范,这些难道都是普通作业员要承担的吗?
我亲眼目睹一个工作了6年的产线领班,由于没有及时换上作业的OS(operation standard handbook),使产线上的作业员给液晶显示器多上了一个固定螺丝。对工厂来说,这个螺丝意味着成本的损失,或者是工时的加长。这个情况被一个“老大”发现了,就破口大骂,对那个领班毫无人格与尊严而言。我真为领班感到可怜——一个对公司来说可有可无的“领班”,即使工作多长时间,他们也不会看你的“功劳”与“苦劳”。他们对你仍然像畜牲一样,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静下心来思考,这里领班是有工作疏漏的地方。但是有没有考虑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这件事从根源上是产品的设计问题,如果你不在背板上多打出这么一个孔,作业员就算是不看任何OS也不会多上一个螺丝吧?不过我怀疑是你故意偷工减料,明明客户要求上4个固定螺钉,你却勉强上3个螺钉以减少成本。再者说,一个产品的质量管理,并不是监督和制造出来的,而是设计出来乃至TQC,习惯形成的。你一个“老大”怎么能把全部责任推到一个替罪羊身上呢?这样的情况不胜枚举,我几次看到30多岁妇女被骂得流眼泪,这些人的管理怎么就这么缺德?不考虑下别人的感受?虽然我知道他们当年也是被骂过来的。所以在产线上整体有“资历”的人员心情并不是很好,他们看起来都很压抑。相比普通作业员的年轻,不能骂了之后想走就走,只能憋在心里面受气。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下来,公司的执行力自然不高——领导与有资历的人都郁闷了,能有什么工作效率。这里要怪,就要怪公司的用人文化与教育,我在下面详说。
对一个工厂来说,人力是能控制的范围,而线上的作业员数量多,流动性大,是一个工厂成本的重要部分。如何管理人力资源不光是HR要想的问题,更是公司高管头痛的因素。
尊重人,不光是一个公司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任何人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一个人是公司系统上的一环,无论他多么渺小,都会对这个系统造成影响,轻则是长期的人员流动,重则是公司内部的恶性循环,导致效率低下,氛围不和。

3,薪资篇
相比来说,&&&的薪资在电子制造业中算中等偏上。对作业员而言,他们如果一个月跟着产线加班,基本能拿到2500~2600左右。不过他们的加班也是有很大成本的,一天下来12个小时,周末还基本没有休息。这样长期下来,肯定会有问题,如旷工、请假,工作无聊感上升、积极性不高、出错率高等。合理的制度应该有固定的休息日,无论也要一人一周一天,他们可以考虑轮休,但一定要保证有固定的休息。这虽说是薪资问题,但可以说是劳动配置问题。
对于工程师,由于我没有自己的薪资单,但听闻薪资较低,福利少。而且薪酬制度不好。希望有机会能证实并得到改进。
4,工作氛围篇
虽然不是听到很多的抱怨,但是可以从日常的言行中看出这里的员工,尤其是工程师对自己的薪酬不满是导致工作氛围不和的重要原因。我不知道现在这个水平的薪资是不是公司的最大可受范围内,但我希望能有更好的薪酬管理制度,如绩效奖金、提成。尤其是提成,最能调动我们的工作积极性,但作为SQE,好像也没有什么提成。我们部门的人看起来或多或少有点情绪,希望能引起领导注意。
此外,更重要的也是能改变的因素应该是各个部门的合作情况了。我经历了一次,是与PE、ME的合作,由于产线场出现了问题,我们三个部门的人都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责任,大家做起来都有点怨言,觉得不是自己分内的事,有点吃力不讨好。所以,更加明确、规范的工作执掌应当及时更新,升级。
对于办事效率,我对HR深有意见。他们的人可以说是言而无信。我们的薪资明细单到现在还没有给我们,一个月前,我们在学校时曾发了几封邮件问询他们,没有回复,打电话给他们,他们说要大约一个星期寄到我们学校,然而并没有兑现。现在我们到了公司,找到他们,他们仍然没有明确的回复。拖拉,推诿,不知道是有意为之,还是工作繁忙。无论如何,这个HR工作没有做好,也许是他们的工作流程不是很明确。
所以,我得出结论:&&&有制造业应有的管理模式,但没有学到管理的灵魂!就像一个人光有骨骼,但没有连接骨骼的神经与组织。部门架构齐全,看似合理。然而,各个部门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甚至厂内与供应商之间,严重不清晰,整体效率低下。

5,企业文化篇
3月份在我们学校的宣讲会上,&&&说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然而,我到了这里看似如此,但并没有做到点子上。如上所说,没有尊重人的尊严。一个企业是不是以人为本,不是有几个社团,不是每年组织出去旅游,不是提供住宿,不是拥有运动场所,不是生日时提供一张“礼券”就说是的。就像“木桶原理”,最差的一环决定了它的承载能力。如果&&&没有做好真正的尊重人的人格与尊严,即使做了再多的“形象工程”,也不是以人为本!
实话说,这个月的&&&工作,我没有家的感觉,相信很多的员工,甚至有工作很长时间的员工都没有&&&是我家的感觉。我认识一个人,她说她在这里工作了11年了,本来今年3月份协议到期要走了,但考虑到直属领导对他们不错,她就又多签了5年,并说如果什么时候那个领导走了,她也就走。这说明什么,一个人对公司的忠诚度不是单方面的,要个一个员工家的感觉就要有独特的,能吸引人的企业文化。我想说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领导都能让他的下属感受到人文关怀的。当这些优秀的领导走了的时候,&&&拿什么挽留这些经验丰富的员工?
我们的企业文化,不是宣传出来的,而是包括有痛苦经历的人在内的所有&&&人发自内心的感受。这一点,我想问&&&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么?



三、个人建议
甲:注意细节的改善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长期生存的根本。我们没有感受到&&&的企业文化,没有发现&&&与其他的制造厂有什么独特的地方。我们要注意培训与教育,注意道德。
乙: 锻造核心竞争力 &&&的品牌是什么,给外界是什么印象?有什么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在制造竞争激励中如何生存。问问要选择什么样的供应商,什么样的客户。走什么样的战略, 靠什么生存, 以什么取胜。
丙:注意协调 各个部门都很忙,没有人提出各个部门究竟在忙什么,忙了这么多,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客户(后续部门和服务对象)”抱怨,为什么还有这么多质量不良,为什么本季度还要亏损?他们忙得从根本是不是有利于公司的竞争力,是否有利于公司的利润增长,是否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丁:薪酬制度 虽然我没有拿到我的薪资明细单,但目前人的反映,对这样没有激励的薪酬制度还是不太吸引人的。希望能建立更合理的激励措施,如何留住人,为什么我们&&&培养了那么多的人很多都跳到“兄弟”厂去了?

79 个评论

游客无法查看评论和回复, 请先登录注册

发起人

推荐文章

文章状态

  • 发布时间: 2011-05-09 22:29
  • 浏览: 5454
  • 评论: 79
  •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