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之殇
在私营民企当中工作已经近两年,主导公司绩效考核已近一年,从原来的“无”到现在的“有”,从原来的“陌生”到现在的“了解”,让公司在不断的真正导入绩效管理,也让我在不断的成长,但这其中却有太多的无奈,也让自己了解在民企当中的绩效之殇。
绩效之殇一:战略不明确与战略脱节
说这,可能会有很多的同行会问:与战略脱节,那是因为你们在制定指标的时候没有根据公司战略来制定。但大家是否在民企中遇到这样一个问题:老板制定了一个3-5年的规划,对于1年内的规划只有1个营销指标,没有一个具体的细节,然后,每天都跑上跑下的,一个人忙得不亦乐乎,公司的下属也不知道老板到底在做哪些事,好多事都等老板在外面做完之后,公司人员才知道,上级与下级的信息沟通不畅,导致老板一个人在前面走,下属都在后面追,更别提公司人员对公司战略发展的理解,更有甚者制定的战略只是一个“空洞的愿景”,跟本不会根据战略制定发展,而是“走到哪,算到哪”,战略从来没有实现过的。对于一个没有明确、稳定的战略的企业来说,我们所制定的考核指标,也只能从部门职能、岗位职责下手,所以导致我们经常考核其实与战略脱节,考核指标稀释化,即可能部门考核良好,但公司整体绩效却不高。
绩效之殇二:思想的无法转换
很多人认为绩效考核最难的是绩效指标的确定,但这是能通过战略分解/部门职能等方法分解出来的。我认为其最难的是公司人员绩效思想的转换。在一个刚接触绩效管理的企业,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绩效思想的导入,在经过一系列的培训后,我们是否会听到这样的声音:又要听这个,听那么多有什么用啊。等等,每每那些管理者不愿意去接受这方面的知识,在他们脑子里做好他们的生产任务等,才是他们的首要任务,所以有时候无论你怎么跟他们谈、培训,他们认为这些是没用的,与他们无关,没有那么多精力再去做其他的了等。思想的转化不过来,即使你再有更好的体系、指标,那也只有你自己去做,与“他人无关”。
绩效之殇三:支持变阻碍
很多企业的老板一开始非常重视和支持公司搞绩效管理,但有些老板是那种拍脑袋型的老板,他们对公司的考核体系并不熟悉,也不参加公司的绩效培训,本身对绩效管理是半吊子,往往在他们看到或听到某一老师、教授新“思维”后,拍一下“脑袋”就要实施,马上把人力资源部叫去,说这要怎么考核,那要怎么考核,将人力资源部实施的绩效计划全部打乱,最后导致自己却在反问“为什么我们的考核有那么多的埋怨?”。不根据公司的现实出发,显出急功近利的思想,殊不知绩效考核是一个循循渐进的过程,一套成熟的绩效管理需要1-2年的时间完善,在一个新的体系进驻时,往往有一个适应和学习的过程:从不认识到了解,从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掌握,从掌握到渗透。方能逐渐的形成一套绩效文化。
绩效之殇四:考核失去意义
绩效考核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员工的工作表现,在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同时,提高员工的满意程度和未来的成就感,最终达到企业和个人发展的"双赢"。 但在大部分企业当中,绩效考核往往是流于形式,没有强力的执行力,导致都在“卖人情”,考核只是为了发奖金而考核,对于考核出现的问题没有一个改善的计划,也没有为下属提供绩效提升的帮助及未来发展的规划,这些,都导致了绩效考核真正的的意义流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管理鸡肋。
绩效之殇五:激励性不高
很多企业的绩效奖金大多是固定的,有的拿工资当中的20%或30%,有的在工资之外固定拿出一个数目如300-400-500,按张文老师所讲的绩效考核在于激励更多的人,但是大部分企业的为了节约“人工成本”奖金往往是固定死的,既是不会给你“超额奖金”,也有的企业和老板存在着每个人的绩效奖金是不可能“得100分的”思想,导致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说是有那么多工资,但绩效奖金是拿不全的”,正因如此,才导致众人对绩效兴趣不高,激励性的不高,也导致对工作提升缺乏激情,缺乏创新能力。
以上观点只是个人浅谈,不足之处望各位高人赐教。金融寒冬来袭,许久未曾书写日志,当作08之结语,望金牛奔盛世,紫燕舞新春,春暖回金融。
绩效之殇一:战略不明确与战略脱节
说这,可能会有很多的同行会问:与战略脱节,那是因为你们在制定指标的时候没有根据公司战略来制定。但大家是否在民企中遇到这样一个问题:老板制定了一个3-5年的规划,对于1年内的规划只有1个营销指标,没有一个具体的细节,然后,每天都跑上跑下的,一个人忙得不亦乐乎,公司的下属也不知道老板到底在做哪些事,好多事都等老板在外面做完之后,公司人员才知道,上级与下级的信息沟通不畅,导致老板一个人在前面走,下属都在后面追,更别提公司人员对公司战略发展的理解,更有甚者制定的战略只是一个“空洞的愿景”,跟本不会根据战略制定发展,而是“走到哪,算到哪”,战略从来没有实现过的。对于一个没有明确、稳定的战略的企业来说,我们所制定的考核指标,也只能从部门职能、岗位职责下手,所以导致我们经常考核其实与战略脱节,考核指标稀释化,即可能部门考核良好,但公司整体绩效却不高。
绩效之殇二:思想的无法转换
很多人认为绩效考核最难的是绩效指标的确定,但这是能通过战略分解/部门职能等方法分解出来的。我认为其最难的是公司人员绩效思想的转换。在一个刚接触绩效管理的企业,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绩效思想的导入,在经过一系列的培训后,我们是否会听到这样的声音:又要听这个,听那么多有什么用啊。等等,每每那些管理者不愿意去接受这方面的知识,在他们脑子里做好他们的生产任务等,才是他们的首要任务,所以有时候无论你怎么跟他们谈、培训,他们认为这些是没用的,与他们无关,没有那么多精力再去做其他的了等。思想的转化不过来,即使你再有更好的体系、指标,那也只有你自己去做,与“他人无关”。
绩效之殇三:支持变阻碍
很多企业的老板一开始非常重视和支持公司搞绩效管理,但有些老板是那种拍脑袋型的老板,他们对公司的考核体系并不熟悉,也不参加公司的绩效培训,本身对绩效管理是半吊子,往往在他们看到或听到某一老师、教授新“思维”后,拍一下“脑袋”就要实施,马上把人力资源部叫去,说这要怎么考核,那要怎么考核,将人力资源部实施的绩效计划全部打乱,最后导致自己却在反问“为什么我们的考核有那么多的埋怨?”。不根据公司的现实出发,显出急功近利的思想,殊不知绩效考核是一个循循渐进的过程,一套成熟的绩效管理需要1-2年的时间完善,在一个新的体系进驻时,往往有一个适应和学习的过程:从不认识到了解,从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掌握,从掌握到渗透。方能逐渐的形成一套绩效文化。
绩效之殇四:考核失去意义
绩效考核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员工的工作表现,在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同时,提高员工的满意程度和未来的成就感,最终达到企业和个人发展的"双赢"。 但在大部分企业当中,绩效考核往往是流于形式,没有强力的执行力,导致都在“卖人情”,考核只是为了发奖金而考核,对于考核出现的问题没有一个改善的计划,也没有为下属提供绩效提升的帮助及未来发展的规划,这些,都导致了绩效考核真正的的意义流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管理鸡肋。
绩效之殇五:激励性不高
很多企业的绩效奖金大多是固定的,有的拿工资当中的20%或30%,有的在工资之外固定拿出一个数目如300-400-500,按张文老师所讲的绩效考核在于激励更多的人,但是大部分企业的为了节约“人工成本”奖金往往是固定死的,既是不会给你“超额奖金”,也有的企业和老板存在着每个人的绩效奖金是不可能“得100分的”思想,导致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说是有那么多工资,但绩效奖金是拿不全的”,正因如此,才导致众人对绩效兴趣不高,激励性的不高,也导致对工作提升缺乏激情,缺乏创新能力。
以上观点只是个人浅谈,不足之处望各位高人赐教。金融寒冬来袭,许久未曾书写日志,当作08之结语,望金牛奔盛世,紫燕舞新春,春暖回金融。
TA的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