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加强食品安全提升质量竞争力


杨钢:加强食品安全提升质量竞争力
 
  新华社信息北京10月15日电(记者王金湘)面对目前我国食品安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恶劣影响,美国克劳士比中国学院院长、北京大学质量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钢博士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的采访中,从加强食品安全,提升质量竞争力、打造中国品质的视角,呼吁“质量立国、强国”,提出用“第一次把正确的事做正确”的零缺陷管理思想,改变国民做人做事的思维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提升企业的国际质量竞争力,塑造“中国品质”新形象。
  --质量管理存在着四大先天的缺失
  杨钢博士认为,食品安全问题像一面镜子,映射出我国质量管理的深层问题。透过这些问题,可以看到我国质量管理上存在着的四大先天的缺失,即:
  1.认识上的缺失。许多领导干部与企业管理者们对质量管理的认识依然停留在传统的“质量是检验出来的”的质量控制(QC)状态,对“全面质量管理”(TQM)的认识也习惯性地等同于“全面质量控制”(TQC),并错误地认为质量是质量人员的事情;随着ISO9000的推广与普及,又片面地以“质量保证”(QA)体系取代质量管理(QM),因此,造成现实中产品大量依赖检验与控制,用解决问题及其工具替代质量管理的“两张皮”现象。甚至迷信检验,造成被检出来一定有问题,没被检出来就没有问题的误导。
  2.结构性的缺陷。质量原本包含三个层面:物理层面、事理层面和人理层面;分别对应着质量控制(QC)、质量保证(QA)和质量管理(QM)。它们是一个结构化的“完整性”(Completeness)质量。强调的是抓需求和源头,而非事后的救火和补偿;注重系统的缺陷预防,而非用高压阀按住高压锅。而目前的食品生产企业,基本上没有认识到建立“完整性”质量根基的意义,反而认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救火”式低效髙耗方式是一种“大家都是这样做的”事情。这也是目前食品质量与安全出现“堰塞湖式”的救火方式而非系统预防的“防火”式管理方式的原因。
  3.系统性的缺陷。质量管理实际上是一条以“质量链”(Chain of Quality)为核心的管理系统,就企业来讲,主张的是从客户端到客户端的“完整性”的价值链,就国家监管部门而言,则是强调一条利益相关方的“责任链”,这两条平衡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企业利益与消费者利益的链条,使“问责制”有了可操作的平台,也使得市场监管、工厂监督得到有机整合;从而提升政府质量监管人员、企业质量人员的责任感,使其责权利相匹配;让“打假”和“评优”对企业来说不再是商业行为,从而回归质量本源。同时,这两条链条是食品安全的保障系统,但目前在食品质量管理中存在着链条系统脱节现象。
  4.体制上的缺失。就目前我国的食品质量政府监管系统而言,由于体制和机制上的原因,造成“市场”与“工厂”、工商业与农业、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等方面冲突,缺乏有效而通畅的监管体系及其信息,使得监管成本居高、效率低下;另一方面,监管缺乏战略性,做事往往习惯于在技术层面就事论事;而且不善利用法制建设武器,往往出现行政指令代替“质量标准”的情况。
  --质量管理就是竞争力
  杨钢博士提出,分析中国食品安全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关键是质量管理问题,而质量管理不仅仅是单纯的管理方法与系统,更是一种管理职能与国家间的竞争能力。
  世界先进国家的质量管理范例证明,质量就是竞争力。早在1983年,在美国白宫生产力会议上,就开宗明义地确定了质量的概念:“对一个组织的质量衡量方面的管理与其他任何方面的管理并没有什么不同,它包括战略的形成、目标的制定、行动的完善、计划的不断执行以及运用控制系统对信息反馈进行监控并采取的相应行动。”美国政府明确提出,如果质量仅仅被简单地看作是一种控制系统,那么,它将永远也得不到实质上的改进。由此,美国政府大力推行质量管理和政府质量管理,使得经济很快就从遭受日本发起的“质量战”打击的低落状态下得到解放并快速发展。其中,美国著名质量管理宗师菲利浦·克劳士比倡导并实践“第一次把正确的事做正确”零缺陷的质量管理理念,掀起全球性的质量革命,奠定了质量与竞争力的领导地位。
  杨钢博士师从克劳士比大师,秉承“全球思维、本土行动”理念,领导着美国克劳士比中国学院,推进“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零缺陷管理的本土化研究与实践,培训了中国航天、中石油、华为、海尔、联想等上万家中外优秀企业。这些企业推行“零缺陷”管理后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他分析,农业企业担当着食品安全的重任。近年来国家采取多种措施解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提出“从田头到餐桌”在源头上解决食品安全的对策,但还是出现问题,关键是缺乏“第一次把正确的事做正确”零缺陷的质量管理体系。
  他举例说,他曾在北京北四环路南边的小商店看到一个醒目的广告牌:“德国品质,绝对放心,日本原装,品质保障。”对自己震动很大。而最近在超市里看到大家在乳制品面前挑挑拣拣,拿起来、放下,又拿起,再放下。显然,在消费者的心目中,质量是信任的标志和诚信的象征。这恰恰触及到中国制造的软肋,同时,也从中透照出“中国品质”的发展方向。众所周知,日本产品曾经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但他们通过质量管理极大地提升了国际竞争力和全民生活品质,这也成为举世瞩目的现实;随后,韩国制造、中国台湾制造等也相继演绎了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灰姑娘”故事,而品质就是那只改变产品命运的“水晶鞋”。毋庸置疑,我们只有加强质量管理,提升质量竞争力,才有可能打造“中国品质”新形象。
  --提升质量竞争力打造“中国品质”的对策
  面对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食品质量问题之间的矛盾,杨钢博士认为,必须用科学发展观,建立以“第一次把正确的事做正确”零缺陷为核心的质量管理系统,提高各级管理者对质量管理的认识与能力,引导人们走出质量迷失误区,帮助企业走出困境、重拾消费者质量信心,打造中国品质。为此,他建议:
  1、加大“质量立国强国”的政策导向,为管理质量提供制度保障。从全球经济发展与提升国家竞争力的视角,重申“质量立国强国”战略,打造“中国品质”,提高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地位;建议借鉴国际上以质量创造全球竞争力的最佳实践,制定推进国家质量战略的政策与体制,尤其提高食品立法的标准,建立食品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
  2、加强对质量管理机构的管理与调整,为质量管理提供组织保障。建议成立“中国品质推进战略办公室”,包括建立行业标准、加强行业资源整合互动,引进先进的质量管理组织进行经验交流、尤其是加强对食品质量管理部门的管理。
  3、帮助企业经营管理者们正确理解质量与成本的关系,为质量管理提供资源保障。全球的管理理论与实践表明,质量不仅是免费的,而且是利润的贡献者。具有优质质量企业的利润是具有一般质量企业的3-5倍的原因。面对原料的上涨、价格的下降,企业不要盲目地在“扭曲的成本”中挥刀乱砍、甚至不惜牺牲“质量”求利润,而是要以“第一次把正确的事做正确”零缺陷为核心的质量管理系统,把注意力集中到隐藏在成本之中和之外的、占销售额20%-25%的“不符合要求的代价”上,减少由于没有符合质量而造成的额外损失。
  4、统筹管理“国家质量奖”,提升质量奖的地位。建议借鉴美国国家质量奖的形式,把现行的国家级质量奖变成国家行为,并由最高领导者亲临颁奖,以其不断提高全社会对质量的关注程度以及全球对“中国品质”的认知与认可水平。
  5、加强国民质量素质教育,树立质量文化价值观。建议成立系统科学质量教育系统,组建“全国质量教育联盟”,成立“质量学院”。整合全国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力量,进行“第一次把正确的事做正确”零缺陷为核心的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轮训全国质量管理系统内的干部、企业质量管理人员,并进行资格认证培训。同时,象美国那样,质量的根基从娃娃抓起,建议在中小学推出“品质生活计划”,进行“第一次把正确的事做正确”零缺陷理念教育。
  最后,杨钢博士语重心长地对记者说,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的理念是“管理不在知,而在行”。通过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唤醒人们重新领悟质量管理的深层意义,可以使我们平添一种责任与使命感,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品质”转型的特殊时期,坚持科学发展观,用“第一次把正确的事做正确”零缺陷管理战略,固守“比黄金还贵重”的道德底线,构建中国食品质量安全预防管理体系,才是打造中国食品信赖度,提升全球质量竞争力的最佳途径。

0 个评论

游客无法查看评论和回复, 请先登录注册

发起人

推荐文章

文章状态

  • 发布时间: 2009-06-08 21:24
  • 浏览: 2246
  • 评论: 0
  •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