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菲利普·克劳士比谈质量哲学

1952年,我在一家叫作克劳斯雷公司当质量部门的初级技术员,测试电动机以及检测齿轮箱。这就是我成为质量专业人员生涯的开端。
我想要尽力学会所有关于质量控制的知识以便把质量作为我的生涯。所以我就参加了美国质量控制协会,阅读每一本我所能找到的书籍,而且参加每个让我参加的课程。

但是我的确清楚地记住了整个经营是建立在“设法把每件事情都做对是不切合实际”的基础上,是建立在每种情况下“妥协必定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的基础上。

既然任何事情都不会永远是完全正确的,那么我就猜测所有都是顺理成章的。我认识到质量是一种令人想要的特性;质量是通过检验和测试而获得的;执行标准是可接受质量水准。

好几年过去了,我才产生了疑问。我开始意识到所有这一切是一种用自我实现的方法来看待事物。我们按照可接受质量水准发出物资定货单。我们进行抽样检验并且发现有些问题。我们把产品入库。而该产品也不是正确的产品。虽然我对管理的确切意义没有深刻的理解,但是我认识到质量是政策的产物。假如我们计划不是以正确的方法做许多事情,所产生的结果也是不正确的。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建议我们要摒弃可接受质量水平而且要开始把重点放在零缺陷上。这就意味着完完全全地符合要求,而不是去浪费时间断定背离要求程度究竟能有多大。我宣布,我们是问题的来源而不是机遇率。

质量的专业人员攻击我,说我不切合实际又孤陋寡闻。他们也没花时间问一问我的思想真正的含义是什么。他们是如此深深地沉湎于错误和折衷的不可避免性想象。他们对错误和折衷又没有其他的想象而只称之为“质量的经济性。”

1965年,我加入了国际电报电话公司任总公司质量总监。这一家世界性集团公司提供一所一流的实验室。我们立即确立了总公司的质量方针:“我们将为用户准时提供无缺陷的产品和服务。”不久后我成为国际电报电话公司的质量专业人员,然后为主管开设学校。我们证实了通过预防管理质量是可能的。”

我在1977年至1978年间编写“质量免费”一书。想法是如果有人买,我就能创立一家咨询公司以帮助他们。于是在1979年7月我在佛罗利达文特公园创立了菲利普·克劳士比联合公司。众多公司纷纷来找我们。他们早已为质量成本支付冤枉钱而感到厌烦,他们想要管理质量。这些公司中没有一家有麻烦。他们都是盈利企业,但是他们知道将来必定要发生什么。IBM、3M和其他公司均参与了,先后有1500多家公司,遍布世界各地。

在学会如何处理质量之前,必须消除理解上的障碍。

质量的基本原则”

“质量是符合要求”

这就意味着管理层必须认真对待定下来的要求,然后必须坚持要求每次都达到。如果认为每个要求都可以讨价还价,那么问题就总会存在。现在,我们就说如果你想要人们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你就得告诉他们做的什么“事情”。这不但能应用到产品的要求上而且那些服务和行政管理的要求上。传统的观念说质量就是不断地评估、再评估。这样说产生了一种情况,就是没有知道他们应该做什么。

“质量的系统是预防”

就像用免疫和其他预防的方法治疗疾病一样,我们就必须学会如何防止产生不符合要求而付出过多代价的问题。传统的观念把重点放在产品完工后的检验。我们想要做的则是完善按产品服务的系统工作。

“质量标准是零缺陷”

给人们标准并使他们相信,把错误看成是一个经营生活中正常的组成部分,会适得其反,会侮辱他们的智力。

“不符合的代价”

做错事情的代价有多大?在制造公司,做错事情的代价大约是减少销售收入的25%;而服务业公司要花一半的营运费用在做错事情的代价上。这是实实在在的金钱。传统的报表是给出缺陷水平或一些缺陷水平的指数,以不断改进这一结果。这样任何事情都达不到无缺陷,而且管理层也决不会知道什么时候该心烦意乱,什么时候该兴高采烈。

除了理解之外还要正确选择”

我们看到上千家从事各类经营的公司成功地学会管理质量。他们把质量管理转为他们的优势,节约许多钱而且消除了经营上的困惑。做到并不难,并不要很大的花费,而且每个人都开始成为英雄。那么问题是:为什么每个人不这样做?

答案是管理层仍然有在其形成的几年里所吸收的不良信息影响的难题。工商管理硕士学院,质量“专家”以及传统信仰仍然坚持质量是个可变量,员工是个难题,质量完全纯属一种运气。他们还没有想过这一思路,他们仅仅是在重复过去的教义。

实际上质量是一种选择。公司能决定有质量还是没有质量。除了理解原则以外,还要包括几件事情:

  1. 所有工作都是个过程。整个公司对最终的输出负责。个人输出和输入能用普通系统进行衡量而且能被每个人所理解。

  1. 人们需要获得许可把事情做对。需要把所有层次的员工当作开发和编写食谱的“厨师”,他们能按要求每次制作相同的煎蛋,他们不需要有检验员倚着肩膀观看,他们知道如何衡量其自己的工作,获得更正行动并且保证过程无缺陷。

  1. 对于用户将的确收到我们销售给他们的东西的承诺,管理层必须一直不断地作为证人。不再有偏差、差异或诸如此类的情况。质量不再是一些提供市场优越性的特殊东西。这就是统一。如果不统一,那么公司就不能运转。

  1. 公司需要有一开始就能运作的质量过程的正式方法。我列出了必须要做的14件事,但是团队应自己根据所列清单确定数以百计的行动。

我怎么也想不出人们为什么坚持要设置技术上的障碍,为什么要规定必须要服从所形成的技巧,把质量弄得这样复杂。作为个人,如果我们想要得到社会的接纳,我们必须学会讲究个人卫生(仅有干净的衬衫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学会兑现所有的承诺(而不只是有选择的几个);我们必须支付帐单(而不只是那些对我们有威胁的帐单);我们必须善待人(而不只是那些与我们同阶层的人们)。象公司一样,我们不能有选择地符合所期望的事情,而忽视我们觉得困难或单调的事情。

简易的辨别”

重复地说一边:不管对个人还是公司,质量是方针的产物。如果方针是一直做某物合适或不合适的鉴别,那么什么都不会可靠。“在不流泪的质量”一书中,我展示了对一个被质量困扰公司的描述。

要辨别出这样运作是容易的:

1 他们从不没有提供给用户与他们同意提供的一样的产品。终归有一些差异。

  1. 他们有个“补救”组织帮助用户处理不符合要求和失望。

  1. 他们没有一个清楚的执行标准。他们谈论卓越,或质量,或某些不具体的东西。

  1. 他们不知道所有这些需要花什么代价。不符合要求的代价不在他们的会计系统中。

  1. 他们认为所有这些都是他人的过错。

公司能够很快的变革。虽然一年内就能跨出扭转局势的一大步。三年内就能成为正常做法的公司。五年内没有人会记住老的做法。但是管理层必须严肃对待质量,只设立一些复杂的技巧对于必要的文化上变革是微不足道的。







戴明博士质量管理十四法

刘源张教授是我国著名企业管理专家,下面登载的是他在纪念戴明博士逝世一周年的文章中,关于戴明十四法的精确介绍与解释:

1993年12月20日,戴明博士以93岁的高龄在他华盛顿的家中与世长辞。现在,在他一周年忌辰之际,我想对他留世的十四条品管精髓写几点说明,作为对他这样一位功勋卓著、享誉国际的品管大师的纪念。

《十四条》文字的介绍

《十四条》的全称是《领导职责的十四条》。这是戴明先生针对美国企业领导提出来的。从美国各刊物所载原文看,无论是次序还是用语,都各有差异。这可能是因为在十多年的长时间里,戴明本人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强调的缘故。不过,文字的精神是一致的。参照不同的版本,我把它简要地统一成下述条文。

第一条 要有一个改善产品和服务的长期目标,而不是只顾眼前利益的短期观点。为此,要投入和挖掘各种资源。

第二条 要有一个新的管理思想,不允许出现交货延迟或差错和有缺陷的产品。

第三条 要有一个从一开始就把质量造进产品中的办法,而不要依靠检验去保证产品质量。

第四条 要有一个最小成本的全面考虑。在原材料、标准件和零部件的采购上不要只以价格高低来决定对象。

第五条 要有一个识别体系和非体系原因的措施。85%的质量问题和浪费现象是由于体系的原因,15%的是由于岗位上的原因。

第六条 要有一个更全面、更有效的岗位培训。不只是培训现场操作者怎样干,还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干。

第七条 要有一个新的领导方式,不只是管,更重要的是帮,领导自己也要有个新风格。

第八条 要在组织内有一个新风气。消除员工不敢提问题、提建议的恐惧心理。

第九条 要在部门间有一个协作的态度。帮助从事研制开发、销售的人员多了解制造部门的问题。

第十条 要有一个激励、教导员工提高质量和蔻生产率的好办法。不能只对他们喊口号、下指标。

第十一条 要有一个随时检查工时定额和工作标准有效性的程序,并且要看它们是真正帮助员工干好工作,还是妨碍员工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十二条 要把重大的责任从数量上转到质量上,要使员工都能感到他们的技艺和本领受到尊重。

第十三条 要有一个强而有效的教育培训计划,以使员工能够跟上原材料、产品设计、加工工艺和机器设备的变化。

第十四条 要在领导层内建立一种结构,推动全体员工都来参加经营管理的改革。

《十四条》是怎样产生的

1981年以前,戴明没有公开谈论过《十四条》。自从1980年6月24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播放了一部名为《日本人能做到的,难道美国人做不到吗?》的电视纪录片,介绍了戴明博士对日本产品质量的贡献后,戴明才在美国得到了承认。美国企业家开始登门求教,报刊记者纷纷进行采访。在这之前的1980年2月、3月的两期《质量》杂志连载的长篇采访记中,戴明从他的经历、工作和经验谈到他的想法,但只字没有提到《十四条》的名称或任何有关的内容。1981年2月,美国商会的《全国商业》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重新制造“日本造”的美国人》的采访记。文中叙述了戴明谈到几点美、日在质量工作上对比和美国企业界的意见,此处也没有提到《十四条》。根据戴明从1982年到去世的1993年当中,从他孜孜不倦地四处宣讲《十四条》的情况判断,如果他在1980年或1981年就有了一个清楚完整的《十四条》,他是不会放过在这些采访记中作宣传的机会。当然,他肯定会在他长达30年之久的对日本企业界口授身传的过程中经常想到美国企业界的情况。他很清楚,他在日本所取得的成功,全是因为他说服了日本企业界的领导,并得到了他们的支持。







管理三部曲

质量活动范围的扩展是基于三重角色这一观点。在这一观点观点下,任何工作的执行者或部门都围绕着顾客、处理者和供应者这三个角色工作:接收输入的信息和物品;将这些输入转化为产品(输出);将产出交付给顾客。下图给我们展示了某公司利用三重角色观点追求持续改进的做法:



 

质量管理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计划、控制和改进。特别重要的是质量管理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可以进一步展开。下表列出了开展各种质量活动的一般顺序。






质量计划


质量控制


质量改进





建立质量目标

确定顾客

发现顾客需求

开发产品特性

开发过程特性

建立过程控制,转向实施

 


选择控制对象

选择计量单位

设置目标值

CREAT A SENSOR

测量实际的性能

说明差异

针对差异采取措施

 


论证需求

确定项目

组织项目小组

诊断原因

提供修正办法,并证实其有效性

应付变化阻力

控制收益的获得


 

质量管理的三部曲既有各自的任务,又有相互联系。下图表明了质量管理用于质量定义的一个方面──无缺陷时各步骤之间的关系。过程中的质量问题有两类:非常突出的偶发的质量问题和不引人注目的长期存在的浪费。过程质量控制只能检测和解决偶发的质量问题,而后一类问题就需要质量改进过程来解决。这一类质量问题通常都是由质量计划工作的不充分造成的。

质量管理三部曲作为一个实现质量目标的成功构架,还需要有积极向上的领导力和环境、以及对质量的有力支持作为其基础。没有这样的质量文化为根基,它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为这些因素对公司的各层人员都有影响。

 









内向的质量观点


外向的质量观点











产品与规范比较

检验合格

防止内厂缺陷和外场缺陷

针对制造

使用内部质量度量

将质量视为技术问题

质量管理者的事


与竞争产品和最好的产品比较

在产品全寿命期使顾客都满意

商品和服务两方面都满足顾客需求

涵盖所有功能

以顾客为导向质量度量

将质量视为经营问题

高层管理者的直接参与





近年来对顾客满意、质量概念的广泛使用以及全员参与的强调逐渐上升为一个新的管理模式。



通用管理经营法:
ABC分类法
麦肯锡的7--S模型
头脑风暴法
德尔菲法
目标管理
SWOT分析
戴明的质量管理法
朱兰的质量管理论
虚拟组织论
组织行为矫正术
参与管理
弹性工作制
“八十/二十”管理原则
惠普之道
松下的水坝式经营法
本田管理模式
彼得原理
JIT生产方式
Lifo管理系统
IBM的过程质量管理
凯利的归因模型
波士顿矩阵法
价值工程法
CI战略计划
CS经营战略
通用电气公司矩阵
MRPll
ERP
BPR
灵捷制造
咨询业务集成方法论
对“好”的回答一定要点个"赞",回答者需要你的鼓励!
已邀请:

beiquan (威望:11) (福建 厦门) 电子制造 员工

赞同来自:

经典帖子,加分啦!

12 个回复,游客无法查看回复,更多功能请登录注册

发起人

扫一扫微信订阅<6SQ每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