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一场末位淘汰引发的“内战”

一场末位淘汰引发的“内战”

M公司在销售部门推行末位淘汰,却引发了大量员工的抵触与不满。HR该如何收场?

参照很多大公司的做法,人力资源部经理许屏也决定在M公司推行末位淘汰制。为了稳妥,他决定先从容易量化且竞争性较强的销售部门做起。政策一出,果然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如何才能不被淘汰”的焦点上。经过对相关文件的仔细研读,大家将注意力集中到了如下两点:销售额需要往上提,销售费用要少花。

“大家有什么意见没有?”许屏最后问道。“没有意见!”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

然而,到了季度末要淘汰的时候,按照10%的比例,五名营销人员进入淘汰之列。销售经理神情诡异地跟人力资源经理许屏说:“你去跟他们谈谈吧!”
凭这么些年积攒的经验,许屏敏锐地感觉到——问题来了。果然,他的猜测在谈话中应验了:

营销员甲所在的区域,由于一次产品质量事故被曝光,不但增加了不小的一笔销售费用,还必然地拖累了销量,造成最终的被淘汰。“太冤枉了!难道生产部门的责任,能让我来背黑锅!”甲气愤不已。

乙,刚刚调入一个新区域任城市主管,本来是一个销量相当看好的区域。可是谁想到他的前任主管已经在这之前使尽了浑身解数,造成强弩之末之势。不但经销商的库存被砸得满满的,而且还给经销商许诺了大量的促销、优惠政策(关键是这些政策都超出了公司的承担能力,属于典型的空头支票)。轮到乙来收拾残局,他当然不服气。

丙则更冤枉,“计划中的促销政策让上级主管给枪毙了,也没有给我任何的支持、辅导和沟通。” 最后丙还在一直愤怒地支支吾吾,“这不是明摆着要撵我走吗!”

另外两人则在反复地抱怨自己的运气不好。

更加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就连没有被淘汰的员工,也在替被淘汰的人喊冤。
这还不算,销售经理补充说:“末位淘汰导致了过度竞争,损害了整体的合作。原先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协作的精神没了,甚至取而代之的是相互的伤害,导致这一季度的串货次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

末位淘汰似乎要引发一场“内战”。难道这都是末位淘汰的错?难道最副盛名的通用公司的“活力曲线”是无效的?作为人力资源经理的许屏不得不反思。

差别就是一切

末位淘汰制是绩效考核体系中的一种制度,其目的是通过末位淘汰制这样一种强势管理,给予员工一定的心理压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通过有力的竞争使整个单位处于一种积极上进的状态。

杰克·韦尔奇认为:“对人来说,差别就是一切。”通过不断地识别人的差别,持续地进行区分和淘汰落后者,从而使个人走向卓越,使组织趋于完美。同时,作为绩效管理的一个强化手段,迫使各级管理者做出决定,向下属传递明确的绩效信息,使下属认清自己在组织中的位置,从而不断改善绩效。

毫无疑问,淘汰意味着竞争,淘汰的不仅仅是不合格的员工,而是为了给更加优秀的员工让位。日本著名的经营管理专家土光敏夫说:“撑杆跳的横杆总是要不断上升的,不能跳跃它的人就应该尽快离开竞技场。” 如果企业内部没有竞争淘汰,企业将会被市场所淘汰。如果企业亏损了,被市场淘汰了,所有员工都将面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无助困境。在这种文化和机制下绝大多数员工都是讲道理的,都会积极支持这样做。

这也是许屏之所以力推末位淘汰制的初衷,对此,他的决心是坚定的,矢志不渝!

究竟淘汰谁?

虽然M公司建立了绩效考核体系,然而通过淘汰后的反应来检验,说明其测评体系及其运作还存在问题,不契合公司的价值观。

为此,M公司采取了如下措施:首先,完善绩效考评体系,将原先面向结果的绩效考评体系向面向过程过渡。原先只注重工作的最终业绩,以工作结果为导向,评估内容主要集中在工作的实际产出。它营造的是一种理性、任务导向的文化氛围。但由于过于看重最终的结果,忽略了过程,忽视了对营销人员核心能力的培养、发展和甄别。

M公司加强了对过程指标的控制和考核,例如,将拜访数量和有效性、客户投诉、串货、竞品信息采集等要求也列入了综合考评指标。

尤其加强了对于营销人员日常行为的管理和考核,每天早晨8点钟,总部的管理人员都要打电话对大多数营销人员进行检查,看他们是否准时到达指定客户(或工作地点)开展营销工作;每天傍晚5点至6点,营销人员都要准时与总部管理人员联系,汇报当日工作,包括到什么地方,拜访什么客户,商谈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公司提供何种帮助,客户的姓名、地址、电话等,以及明天的工作计划。总部管理人员将汇报的所有信息记录在公司的“行销日记”上。公司总部将根据汇报的信息,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抽查,调查汇报信息的真实性。

对于以上的所有要求,都落实了翔实的考核办法,评估内容主要集中在员工工作过程中的行为、努力程度和工作态度。使得每位营销人员的“淘汰机会”趋于均等。营造的是一种比较感性、和谐的文化氛围。在完善的考评体系下,员工依照公司的期望和要求付出努力,就应该出现与公司期望相近的结果。否则,就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其次,加强绩效沟通。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绩效,或者说是为了挖掘现有人力资源的潜力,而不是为了淘汰。“功由下始,则由上担”,绩效辅导是上司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管理者必须向员工传递清晰的业绩要求,并帮助探寻达成业绩目标的途径,并在员工的业绩创造过程中予以及时辅导。如果管理者这些工作不到位,却突然在某个时期告诉员工“你被末位淘汰了”。对于这样的主管,将被首先列入淘汰之列。

不做简单的“一刀切”

在此前提下,对于在绩效考核中处于末位的员工,M公司也没有简单的“一刀切”,本着对员工负责的态度,对于末位员工逐一进行分析:

如果是知识结构和业务技能欠缺,不能适应组织发展的要求。可下岗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否则,予以淘汰。如果工作态度和个人品质有问题,不认同公司核心价值观。如:责任心差、不守纪律、合作精神差、不服从管理、难于沟通,则予以坚决淘汰。

还有一种是管理者或组织问题导致员工绩效差。典型情况是管理者安排工作不合适,目标明显偏高,或出现意外事件(如甲员工面对的质量事故),导致员工完不成任务;员工与管理者发生矛盾,或者得不到应有的资源(如丙员工抱怨的上级的辅导)导致员工绩效差。对此应暂缓淘汰,责成管理者制定改进计划,调整管理风格,并定期和后进员工进行沟通。

经过深入调整,M公司的末位淘汰风波终于平息了。(完)(转自《人力资本》)
对“好”的回答一定要点个"赞",回答者需要你的鼓励!
已邀请:

daisdwj (威望:1) (浙江 宁波) 汽车制造相关 主管 - 机械制造行业,宁波

赞同来自:

工具总是好的...
事情都有两面性...
总的来说积极的比消极的多就可以采用

4 个回复,游客无法查看回复,更多功能请登录注册

发起人

扫一扫微信订阅<6SQ每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