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原创]老克的书读后感

老克的书读后感

这一段时间工作很忙,业余时间在研究一些有趣的东西,参加很多研讨会,另外从事一些个人创业的事情,所以很少写文章了,不过还是常来看看,回几个贴子。

脑袋偶尔会有被理论堵住不转的时候,就想看一些“简单”一点的东西,尤其是那些看到书中的文字就象听到某人在耳边讲述一样的书,这样比较省脑袋,所以就破天荒买了一套克劳士比大师的书,因为他的书每一本都是那种风格的,毕竟他的成功是走在质量咨询的道路上,所以他也把满腔的激情同时倾注到语言和文字中。也许,他的书因为缺少数学理论的成分,而被很多做质量的同行说成是只会叫喊的骗子(朱兰骂了他一辈子),或者后来的从业人员认为那里面没有提供所谓“有价值”的工具而无足轻重,零缺陷的呐喊在现实中也常常显得苍白无力,但是,归根到底,他的理念一度是被世界所认可的,成为质量管理的“新符号”和强大的感召力。历史赋予了日本以戴明理念的先机,那么也同样赋予了欧美国家以克劳士比的质量宣言,站在时代的角度,那是应运而生的,也许,和其他大师的唯一性一样,世界也只能有一个克劳士比了。

我站在生存角度,不同意老克的质量免费说法,但是在他对质量的基本态度上,没有什么不支持的,尤其是在读他个人传记一般的文章时,深深地为其事业心所感动,一个几乎经历了我们设想的可能在质量管理遇到的挫折和成就的人,其精神个性和思维甚至人生道路,都跃然纸上。以前在网上看到过的只言片语的引用和他人的感想,很容易就形成了一种“我知道”效应,当某种如雷贯耳的理念摆在面前的时候,人随口就说:“都知道”,其实,大部分的情况下,那往往是不知道和有待知道的。这是心理学领域里关于认知的错觉现象。

在字里行间,老克时而振臂高呼,时而苦口婆心,有时也冷静地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甚至带着或多或少的无奈简单地陈述一次努力的失败,我并没有想在其间再次强化自己的质量意识,然后写出来给别人看,而是希望在读的时候,能够设身处地感受他曾面临的状况,跟随他的心路历程做一次理念的旅行。

老克描述了遇到的来自不同组织或个人态度和反应,他提出了隐含的困扰和思考,就是为什么零缺陷质量意识的倡导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反对,甚至反对最激烈的是来自品质工作者的群体(质量人这个概念就是老克最先提出来的),他不无委屈地说:“其实反对的人到最终都没有搞清楚,我是和他们站在一起的。”看到这里,我不禁微笑,因为我明知道他的质量免费是为了给“质量人”提出一条生路,使大家的工作能够通过财务视角引起老板的些许重视,感谢其善意之余,我还是想说:“我是靠薪水吃饭的,免费,最后会把我的薪水都免了。越是强化质量是一种成本的意识,做品质工作的人就越会被看成其中一部分。”我想,这也可能是更多人的心声。那么还是让我们暂时不谈钱了,谈钱就俗了。

老克也在不停地寻找相关问题的答案,因为他的成功只可能是通过克服所有的阻力使人接受一种理念,所以他要研究阻力的来源并解决它,他自述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才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零缺陷的理念和在此基础上的管理方法。因为他获得了荣誉和个人事业的成功,所以,二十多年后,他在这些问题上的研究不再鲜明了,因为他开始在已经打下的意识江山里走上坦途了,至少在他生活的美国是这样的,可是 这个问题仍然摆在那里,并不决定于是在美国,欧洲,还是世界的其他地方:“为什么几乎公司里所有的人,都本能地反对质量理念的导入,可是其他更为具有挑战性的管理制度,却能在短时间内使人接受,甚至宁可绝对服从。”老克用了大半生的时间在品质理念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后来者对这个问题提出的回答和基于这个问题的感慨其实都已是不新鲜的,他已经给出了答案集合。

最高管理层对质量的态度
习惯的改变需要时间
泰勒时代留下的对生产率的绝对追求
变革的阻力
对新事物的怀疑和不信任
盲目自大,对他人意见的天生的不屑
知识的缺乏
推卸责任的心理
公司政治斗争
惰性和麻木,得过且过
激励措施不到位
部分行业的产品有皇帝女儿不愁嫁的优势感,不必计较客户的态度
他人抱持着不同的管理理念,有一定差异,相互不能接受。
公司缺乏愿景
组织庞大复杂,难以推动。
包容与宽容的心理
。。。。。。。。。。。。。。。。。。。。。
各种原因,老克已经分析得应有尽有,如同画下一张包罗万象的鱼骨图。可是他能够得着的企业总归没有多少,他的书也不是全人类都会去看,几十年后的今天,当零缺陷确实成为脍炙人口的口号,当无数公司的墙壁上都挂着“第一次就做对,每一次都做对!”的标语,那个问题却依然象挂标语的墙壁那样竖在那里,呵呵,质量惹着谁了?实际上,我一直在寻求这个答案,如果一个问题被认为有无数答案,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时候,往往还有再深入挖掘找到更进一步原因的余地,从而离最有效地解决又进了一步。

我曾经跟人在讨论中国质量时被人教训了一下,教训得痛快极了,我先说了一句:"我做了几家外企了,再去还是外企,我做的不是中国质量." 我的本意是说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品质管理理念仍然是泊来的,对方给我当头一棒:"你现在站在哪国的土地上,和你说话的人是哪国人,你的同事大部分是哪国人?你做的难道不是中国质量吗?"我当场晕倒,然后立刻爬了起来,并且一下子如同被点醒一般回忆起了很多的东西.

曾经在某个时候,国营企事业单位里做质量的被认为是哪个领导的关系,从而是一个悠闲和没人敢惹的差事,这说法是由来已久的,主要是在1982年国企开始导入全面质量管理的时候,先被送去培训的人往往是那样的,培训嘛,出出差,学学习,逛逛,回来也不需要做什么,慢慢来嘛.后来ISO9000,TQM突然进入企业正规的议事日程,并成为企业管理的前沿阵地时,那些人一下子捞到了实惠,可以继续得到正规的培训拿证机会,然后跳出去做顾问做审核员了。

这恰恰就是中国质量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的影响,所以无论什么企业,只要员工都是中国人,对质量人员那些不健康的看法,一直被潜在继承和传播,即使是新进公司的毕业生,受不长时间的影响就会对质量管理有看法,也有很多人本来就受过一些思想的影响,就算他所在的部门与品质部在职能和利益上毫无冲突,甚至连接触还没有产生,他都一样反感品质管理人员,我专门为此做了一些试验,是针对公司的HR部门的职员,因为我目前所在的公司只有HR部门可以雇佣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当临时工,在他们入职之后的三天里,按照惯例要由各部门经理对他们进行入职培训,我整天去辅导供应商,所以他们不容易在办公室见到我,于是在安排好的时间里,我第一次在培训室出现在他们面前,但是没有直接站上讲台,而是假装成一个新员工混入了他们堆里,我问一个小靓妹:“今天这一课谁来上?”她拿起课程安排表看了看说:“是QA经理。”我接着问:“什么是QA经理?”她回答:“好象是质量管理那种吧。”“哦,质量管理是怎么回事,以前我还真不知道,今天正好听听。” “质量管理在公司里大部分都是闲着没事做的人,没啥本事的人,才会去做的,没啥听头。” 我极力忍住笑:“你怎么知道的?” “我听我老爸在家里说过!”接下来就不讲了,当我走上讲台自我介绍的时候。。。。。。

我们公司在印度有工厂,通过实地考察,证明了印度这个与中国有相似人口问题的国家里,在成为经济殖民地的同时,因为没有那些历史形成的思想,在西方理念登陆的时候,为外企工作的员工对质量管理的成见就没有中国的大,他们只是吸收接受,从事其他职能的人也没有象座落在中国的企业里那样对质量部门的人有成见.
对“好”的回答一定要点个"赞",回答者需要你的鼓励!
已邀请:

lilyliu (威望:0) (广东 惠州) 电信通讯 经理 - 质量工作者!

赞同来自:

是好长,趁着周末,比较有时间一点,把这些精华贴子一个个的看过来.眼睛真是很累.不过读好文章是很享受的.

28 个回复,游客无法查看回复,更多功能请登录注册

发起人

steventec
steventec

你来自云南元谋,我来自北京周口,握着你毛绒绒的手,轻轻咬上一口,爱情,让我们直立行走!

扫一扫微信订阅<6SQ每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