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8D

质量问题分析和8D报告

本帖最后由 wdusst 于 2012-4-14 15:10 编辑

近日,看到有资深网友发问“如果原因=人为操作失误,如何回复客人8D报告?”这个问题,相信很多质量人在工作中都会碰到,分析分析,就堵住了。至今工作快6年了,我感觉质量问题的分析,关键是需要在“犯罪现场”仔细观察作业细节,如果仅仅是坐在办公室想,报告就成了“创作”而非分析。我将6年中所见所想总结起来对楼主的问题进行了展开,但位置在66#,为了让更多人能看到,我将回复单独开一个帖子。下面是我的回复。(建议大家去原帖看看提问以及讨论,原帖链接http://www.6sq.net/thread-309308-1-1.html

好问题。我是一个SQE,首先阐述我的观点:质量与成本投入有关,提到的几个问题在当前国内绝大多数工厂的资源配置(设备、人员配置等)下是无法做到零缺陷的。我从来不会所有事情都要求供应商做防呆,有些问题去要求防呆本身就不现实。目视检验,也是一种控制手段,但是问题流出,就表明供应商当前控制方法,效用不够,无法避免问题流出了。以下分别就外观问题、数量短缺、漏装零件和贴错标签做一下展开。
  1. 外观。外观问题流出,产线不良率是多少?如果产线不良率高,靠全检才能保证交付质量,那么问题就在供应商工艺控制上,分析重点就在减少产线不良率上。如果产线不良率很低很低了,真的就怪检验员漏检么?这时需要分析的是缺陷发生在什么位置,是否是平时检验关注不到的位置?缺陷是否明显,是不是产线光线不足?不良件生产班次是什么,是否因夜班现场光线导致漏检?零件是否被发现过,没有及时标识出来?巡检员巡检频次如何,是否漏检该产线?检验员检验手势动作是否符合要求,是不是没有检验到这里?等等,很多很多执行中的问题都可能是造成外观流出的原因。实际很多漏检,我到供应商处实际观察,都会找到检验中的问题。
2.数量短缺。供应商生产计划一般是整箱的数量还是乱排的,是否有做好整箱才换班的要求?午饭时间、交接班时候是否出现半箱,不满箱产品有没有专门的区域?成品库有没有被领用零件的可能,仓库中有没有只允许整箱领取的要求?原材料上料是否按照生产计划配置?等等,很多管理上的细节。
3.标签贴错。这个问题经常出现在以下情况:一个产品有不同配置;不同产品有相近的外观、颜色;第三方贴标签。其中每个贴错情况都可以具体分析。有没有详细的照片、件号、配置对照表,贴标签人员是否熟悉配置?如果结构有差异,包装方式上是否可以设置防呆?标签是在生产线就张贴还是流到其它工序张贴,能否提前到生产线就张贴?流转过程是不是太长了,流转标签的张贴位置或者更换程序容易出错?怎样使标识从下线开始就是准确并且醒目的,例如从产线下来就多联标签的形式,每到下一个工序撕掉一部分就可以?等等,仍然有很多值得分析和改进的地方。
4.漏装零件。楼主可以试着从以上方面来展开,总之,供应商想不到,有他能力的原因,也有他所见的局限性。
所以说楼主的问题是个好问题,也看看后面有没有人能做更丰富的展开,我都说了就没意思了
对“好”的回答一定要点个"赞",回答者需要你的鼓励!
已邀请:

wdusst (威望:46) (上海 浦东新区) 汽车制造相关 SQE主管 - 睡懒觉

赞同来自: 江上明月照江河_905 质量人123 是风而来

呵呵,偏差很常见,我也经常不得不给供应商开偏差。开偏差的原因很复杂,其实我们公司偏差流程特别麻烦,甚至到了一提到开偏差我就头大的地步,但还是要开的。下面聊聊偏差的来历。

客户对老板:A产品50元一件,你们能不能不做,不做我们只好找别家了。我们一直合作很好,其实希望在项目上你们能积极配合的,这样后续会给你们好项目。(画饼~)
老板对客户:我们当然能做,我们能力非常强,公司的管理水平高于同行业,这个价格没问题。
老板对采购经理和项目经理:这个项目必须做好,不要什么都找我解决,我雇你们来干什么的?
项目部对技术部:标准要求不变,价格做到45。
采购经理对采购:重新选择供应商
采购对供应商:价格20,谁能做?
供应商:。。。。。。我能,我能!
实际上这个时候,供应商的工艺、材料已经不能保证满足要求了。

这只是原因只一,有时候PE年轻,图纸公差他严格,超出行业能力;有时候限于供应商产能、库存问题;还有时候客户突然增加订单等,都可能导致供应商申请偏差。敢于给偏差的人肯定非常懂得产品需求,因为不合格(不符合图纸)并不等于零件不能用,也不等会会影响到最终客户的利益。这点很关键,这是很多原因综合导致的,并不一定完全怪供应商。符合使用要求的产品,如果退货或者报废,是社会资源的浪费。

对于不合格不等于不能用,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具体数值忘记了,大家只管理解意思即可):
钢厂棒料直径按照优先数,一家工厂需要加工直径17.5的零件,需要采购18的棒料,规定公差+/-0.1
实际上机加工的话,直径大于17.5,然后越小越好,可以节省加工时间;而且棒料按称重来买,直径小
买来棒料总长度会增加,对于工厂来说,绝对是赚了。那么当一批棒料检测17.8的时候,进料检验可能会判为不合格,而采购会给出偏差。还会有其他更加复杂的情况,欢迎大家讨论。

11 个回复,游客无法查看回复,更多功能请登录注册

发起人

wdusst
wdusst

睡懒觉

扫一扫微信订阅<6SQ每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