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Six Sigma - Control Phase summary

http://bbs.6sq.net/thread-131960-1-1.html

第八章 Control
8.1 控制阶段概述
8.1.1 文档化改进过程
1. 要用最简洁的语言,并运用过程图、照片、图表、表格等形象化的辅助工具将过程要求逐一解释清楚准确。尽可能通俗易懂,避免使用过多术语和技术专有名词,保持文件的简单化。
2. 特别注意在改进初期显露出的问题、潜在困难,在文件中发出警告信号。
3. 如果过程太复杂,可以吸收过程管理者、技术人员、操作人员一起参加讨论,使文件细化到可以准确顺利执行。并适时修订。
4. 让将来会应用这些文件的人帮助起草文件,可以使文件更实用。请所有人员提建议。
8.1.2 建立过程管理计划
包括:
1. 正确的过程图;
2. 行动警报;
3. 紧急事件抢险;
4. 针对连续改进的计划;
5. 过程仪表板。
8.1.3 实施持续的过程测量和控制
1. 经过改进的过程,完善过程的SIPOC图。
2. 对过程关键变量(上游变量与改进紧密相连)进行控制。
a) 持续测量这个过程变量将可以预测中下游的结果。
3. 关注关键输入变量的测量。
a) 能帮助预测过程关键步骤的运行和关键输出结果的质量。
8.2 常规控制图
8.2.1 控制图基本概念
1. 偶然因素与异常因素
a) 一个过程内有许多波动源存在;
b) 每个波动源发生是随机的,以不可预测之势在影响过程的输出――――质量特性;
c) 质量特性波动是正常现象,无波动是虚假现象或测量仪器分辨率太低;
d) 消灭波动是不可能的,只能减少;
e) 管理和操作任一过程就是要把波动限制在允许范围内。
2. 控制图基本原理
a) 正态分布概率特性

b) 控制图要素
i. 数据点是连续性或离散型数据,按时间顺序排列;
ii. 中心线(CL, Center Line)通常就是平均值,趋势图上有时是中位数;
iii. 控制界限(Control Limit, UCL/LCL)标识数据超出了正常波动的范围,依惯例距平均值3倍σ。
c) 客户要求和控制限
i. 控制限显示现行过程的自然变化,与客户要求没有必然联系。
d) 控制图使用说明
i. 分析用控制图和控制用控制图。
ii. 一开始,总是需要将失控状态调整到理想的受控状态,分析用控制图阶段。此阶段的目标是:
1. 调整过程使过程达到受控;
2. 使过程能力指数Cp或Cpk能达到客户要求。
iii. 过程实现了上述两点,就可维持原控制限作为控制用控制图。
3. 控制图制作基本程序

a) 决定哪项数据是控制过程最需要的,然后决定使用哪类控制图,视数据类型不同以不同方法计算控制限;
b) 收集数据,制作有用的数据收集表;
c) 按照时间顺序标明数据(与趋势图方式相同);
d) 计算并在图上标出中心线和控制限。
8.2.2 计量控制图
背景是正态分布,需要两张图,一个控制,一个控制。根据样本量和用于估计与的统计量不同,四对组合(这里n的含义是子组大小):
均值-极差控制图(X¯-R图):精度尚可,使用方便,n=2~9。
均值-标准差控制图(X¯-s图):精度最高,计算量大,n>=2。
中位数-极差控制图(Me-R图):精度较差,计算量小,n=2~9
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X-MR图):观测值较少时使用,n=1。
1. 合理子组原则
a) 在抽取样本时要使组内波动仅由正常原因引起,组间波动主要由异常原因引起。
b) 由于子组内无异常波动,故用其做标准差估计较为准确,对检出异常波动较为灵敏。(子组容量一般较小)
c) 实现:在短时间内把一个子组全部抽取,或者对连续生产产品进行“块抽样”(抽样时间短可以避免异常因素进入子组)。
2. 计量控制图的控制限

a) 均值-极差控制图(X¯-R图)
i. 子组容量n:4~5;
ii. 子组个数k:20~25;
iii. 子组间隔:没有同一规定,视产量而定。
小于10/小时,可选8小时;
10/小时~19/小时,可选4小时;
20/小时~49/小时,2小时;
大于50/小时,可定位1小时。
iv. 第一次得到的控制图是供分析使用的,考察是否受控。确认过程确实受控后,才能最终画出控制用控制图。
v. 控制图不是为了防止异常原因出现的,而只是为了防止异常原因再次出现的。
vi. “X¯”图显示子组间的波动,并以此显示过程是否稳定。R图显示子组内的波动,也是所考察过程的波动大小的指示器。
vii. R图的失控会影响到X¯图,因为X¯图的上下限也依赖于平均极差R¯,所以先分析R图后分析X¯图。
b) 其它三类控制图略。
3. 标准值给定时计量控制图的控制限
a) 对过程已经有深入了解并掌握了较多信息,可以认为标准值为给定。
b) 新过程开始时使用“标准值未定的控制图”,使用较长时间后再用“标准值给定控制图”。

8.2.3 计数控制图
1. 记件控制图
a) 主要用在仅能以“不合格品”来表示质量特性的产品。
b) n次独立检验中假定每次成功的概率是固定常数p,则检测到的成功次数服从二项分布B(n, p)。通常抽检量n已指定,因此可以认为只含有一个参数p,不合格品率。

c) 不合格品率控制图(p Char):n取值不同时使用。(如果实际样本量在平均样本量附件的波动不超过25%,则可简化将平均样本量作为共同的固定样本量。)
d) 不合格品数控制图(np Chart):n必须固定相等,图中直接计量不合格品数。
2. 记点控制图
a) 记点数据是指缺陷总数。背景是总缺陷点数应服从泊松分布P(λ)。只包含一个参数λ,总缺陷数的平均值。
b) 一般λ越小,抽取的样本量应越大。

c) 单位不合格数控制图(u图):每次抽取的样本量可以不等。
d) 不合格数控制图(c图):每次抽取的样本量必须相等。
e) 只有样本量相等场合,控制不合格品数的np图与控制总缺陷数(不合格数)的c图才有某些相似之处。但是,np图要求总缺陷数一定为二项分布,而c图要求总缺陷数一定为泊松分布。
f) 泊松分布的平均值与标准差相等【这时首先要求随机变量是无量纲的“数字”】,因此抽样结果的样本均值与样本方差相差不多。如果这个条件不满足,样本方差比样本均值小很多,或者从机理上讲来自二项分布,则只能考虑使用np图。
8.2.4 控制图分析
1. 判异分析(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时)
a) 点出界则判异。落在控制限内的概率为99.73%,落在一侧控制限以外的概率为(1-99.73%)/2=0.135%。
b) 连续9点落在中心线同一侧(链长>=9),判异。概率为2×(0.5)9=0.3906%。
c) 连续6点递增或递减,趋势判异。概率为×(0.9973)6=0.2733%。附注:『落在控制限内的概率为99.73%』
d) 连续14点中相邻点交替上下,判异。Monte Carlo试验结果,虚发警报概率与第一条基本一致(概率大约为0.004)。
e) 连续3点中有2点落在中心线同一侧的B区以外。概率为:
i. P{落在中心线一侧B区以外}=P(X>&micro;+2σ)或P(X<&micro;-2σ)=0.0228;
ii. P{连续3点中有2点落在中心线同一侧的B区以外}=
2×C32×0.02282×(1-0.0228)=2×3×0.02282×0.9772=0.3408%。
f) 连续5点中有4点落在中心线同一侧的C区以外。
i. P{落在中心线一侧C区以外}=P(X>&micro;+σ)或P(X<&micro;-σ)=1-P(X<=&micro;+σ)=1-0.8413=0.1587;
ii. P{连续5点中有4点落在中心线同一侧的C区以外}=
2×C54×0.15874×(1-0.1587)=2×5×0. 15874×0. 8413=0.5331%。
g) 连续15点落在中心线两侧的C区内
i. P{落在中心线一侧C区以外}=P(X>&micro;+σ)或P(X<&micro;-σ)=1-P(X<=&micro;+σ)=1-0.8413=0.1587;
ii. P{连续15点落在中心线两侧的C区内}= (1-0.1587×2)15=0.326%。
iii. 可用于检测分层问题。
h) 连续8点落在中心线两侧且无一在C区内
i. P{落在中心线一侧C区以外}=P(X>&micro;+σ)或P(X<&micro;-σ)=1-P(X<=&micro;+σ)=1-0.8413=0.1587;
ii. P{连续8点落在中心线两侧且无一在C区内}= (0.1587×2)8=0.0103%。
2. 统计控制状态的判断
a) 未处于统计控制情况下,一个点落在控制限内的概率为β。仅仅依靠单个的点落在控制限内不能判稳。
b) 若连续m个点都没有出界且没有上述的各种异常模式,此时,未处于统计控制情况下的漏发警报的概率为β总=βm。比一个点的漏发警报的概率β小很多。
c) 过程改进策略图:

3. 常规控制图判断准则的使用
a) 适用于X&macr;图和单值(X)图,假定X服从正态分布。
b) 对于极差和标准差,其分布不是正态分布。计算控制限估计常数时做了近似正态性的假设,此假设对于经验决策程序而言还是令人满意的。
c) 对于不合格品率p控制图、不合格品数np控制图、单位不合格数u控制图以及不合格数c控制图,同样在近似假设条件下,可以使用特别原因检定来监控过程绩效,并决定特别原因是否出现或何时出现。
对“好”的回答一定要点个"赞",回答者需要你的鼓励!
已邀请:

0 个回复,游客无法查看回复,更多功能请登录注册

发起人

扫一扫微信订阅<6SQ每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