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职业经理人的成长烦脑

职业经理人的成长烦脑

人物:
简先生:浙江某房地产公司总经理;
但小姐:上海某跨国公司董事总经理;
刘先生:上海某卫浴公司营销总监;

简先生、但小姐和刘先生,于1999年7月份同时毕业于某高校。大专毕业后,志同道合的他们选择的几乎是同一条道路。简先生在杭州一家印染企业找到了工作,在办公室搞行政宣传工作;但小姐,在无锡一家网络公司找到了工作,在市场部搞商务企划工作;刘先生,在温州一家企业找到工作,在企划部从事企业形象建设与播工作。
四年后的今天,简先生经过努力,从基层职员升到公司驻外办事处主任、办公室副主任、集团办公室主任,现在已成为那家企业(现在已组建了集团公司)控股的房地产公司的老总;但小姐,在那家网络公司做了一段时间的企划主管后,跳到刚成立的某跨国网络公司任职市场部经理,在电子商务不景气而自身条件逐渐成熟的时候,又果断地选择了自己创业,成立了一家跨国企业,目前业务已涉及多国,成为企业的掌舵人;刘先生,则是在那家企业做到企划主管后,自动请缨到营销系统,先后做过品牌经理、大区经理,而后,跳到了上海某家卫浴公司任职营销总监。
三个人,相同的起点,不同的阶段性归宿。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曾经都面临着一次又一次职业选择的困惑和烦脑,曾经都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职业成长的困惑和烦脑,曾经都面临着一次又一次职业蜕变的困惑和烦脑。
然而,经过努力,他们都已实现了阶段性地成长。
在阶段性成长的背后,他们又将面临着什么样的职业成长困惑和烦脑呢?他们又曾经克服了什么样的职业成长困惑和烦脑呢?

一、 选择的烦脑:走还是留?
一般来说,职业经理人在企业选择离开还是留下来,无非是四种情况:主动地选择离
开或选择留下来还是被动地选择离开或选择留下来。而其烦脑则主要体现在主动性上。而对于被动性来说,其隐含的意义实际上就是职业经理人已没有其它选择,只有选择离开,自然也就不存在选择的烦脑。正因为有主动性,才有选择或更多的选择,才会有无究无尽选择、对比和权衡的烦脑。
然而,不管主动也好,被动也罢,离开总有是原因的,留下来也是有目的的。就是在这去与留之间,不同的经理人却面临着不同的职业考虑和选择,不同的职业经理人却演绎着不同的故事和逻辑。
对于职业经理人来说,选择走与留的标准却是共同的,虽然每个人立足点和出发点不一样。但都体现在以下的几个基本的选择标准上。
1、 看积累。
主要是指专业技能和知识的积累和相关社会资源的积累和沉淀。而这种积累却是和企业本身及所处的职位密切相关的。一个公众型的企业,一个关注度高的职位,都会给职业经理人带来无究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快速积累和社会关系人脉的良好沉淀如果;相反,如果企业本身没有什么关注度,职业也没有什么光环,职业经理人在这种企业的成长速度就很慢,机会成本就会很高,成长收益就会很低。
一个职业经理人,在一个企业里,是继续留下来还是另觅高枝,看是否能在企业进行有效的积累,这是其考虑的首要因素。
如果,一个经理人,在企业里已经积累了相当的专业技能和行业知识,又有相当的社会资源和人脉关系,还实现了原始积累,他到底是走还是留,就要看公司能否给其提供更大的价值平台和舞台空间了;相反,如果,如果一个经理人,在企业里还没有积累相当的专业技能和行业知识,也没有建立起相当的社会资源和人脉关系,原始积累还很薄弱的情况下,职业经理的去留,则主要取决于两个变量,一个是企业的发展前景,另一个就是个人的发展前景。如果,这两个变量都没有了,经理人则会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哪怕是从头再来;如果,这两个变量其中有一个变量都存在,经理人还会考虑继续留下来。
所以说,积累是一个职业经理去留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2、 看提升。
主要是指组织能否给个人提供与其企业成长或个人成长相匹配的价值平台和舞台空间。
这种提升却是与企业的成长和个体的成长密切相关的。一个高成长型的企业或组织,个休的成长平台和空间就会很大;反之,个体的成长力量很大,也会促进企业或组织的高速成长。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同时,个体的成长跟不上组织或企业的成长,或者组织的成长跟不上个体的成长,都会被另一方无情地抛弃,这两者又是相生相克互为制约的。
所以,如果说,积累是一个职业经理去留的必要条件,则积累就是充分条件。
3、 看待遇。
待遇主要是指与职业经理积累和提升相同步或相匹配的物质条件和福利条件。而这种待
遇却也是与职业经理的价值平台和舞台空间密切相关的。
在积累和提升都具备的情况下,待遇则是自然而然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决定经理人去留的因素就不再是待遇了。
然而,一旦在积累和提升不都具备的情况下,待遇则成为决定经理人去留的关键因素了。
如果说,简先生,在杭州那家企业一直做到控股的房地产公司的老总,是因为他所在公司在积累上、提升上和待遇上为其提供了留下来的充分必要关键因素的话,那但小姐的第一次跳槽和刘先生的第一次跳槽则是因为所在企业和组织已无法在积累上或提升上为他们提供留下来的充分必要条件而外部又有能提供此充分必要条件的企业和组织。
于是,简先生经过权衡对比,选择了继续留下来奉献企业成长自己;而但小姐和刘先生
则是在第一家企业里实现了一定的积累而暂时又无法得到提升但外面却有更多更好的选择机会的时候选择了离开。
虽然,他们三个做此决定的结果的时候都很快,但为此做此决策的过程却是漫长的,最短的也花了一个月,最长的就花了半年时间,才做出这一职业人生中的最重要的第一次选择。
二、 历炼的烦脑:习武功与炼水平
决策定下来后,重要的就是执行。
而执行的好坏,关键就是执行的方向和执行的途径,换句话说,就是正确地做事和做正
确的事。
如果说,正确地做事讲的是“习武功”的话,那么,“炼水平”则是做正确的事。
记得小时候看《鹿鼎记》时,总觉得他妈的韦小宝是最没用的,没有什么武功,什么事情自己都搞不定。然而,现在,看来,却不然。韦小宝自有韦小宝的过人之处,而这种过人这处,确也是一种个体生存和发展的绝佳本事和本领。不然,在那种血雨腥风的江湖岁月里,韦小宝又怎么搞定一个又一个武功不知比他高出多少的人呢?
可以说,韦小宝是没有什么武功,但水平绝对没有问题。
再回头看看《倚天屠龙记》时,小时候,总觉得那个张无忌真他妈的厉害,绝世神功,无人能敌。然而,现在再细细品来,真正厉害的还是朱元璋,第一,把兵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且是真正掌握在自己手里;第二,简简单单的一招,就让张无忌退出了明教,还拿到武林人士梦寐以求的武墓遗书,拦路石就这样轻松去掉了,护身符就这样拿到了;第三,充分利用外力和明教来完成自己的大业。
可以说,张无忌虽然武功盖世,但水平绝对一般;而朱元璋虽然没有什么武功,但水平绝对是在张无忌之上。
因此,我们说,某些人有能力坐在某些位置上,主要是两种可能, 一种是凭真本事坐在此位置上,也就是其真正的能力与该位置所需要的能力是相当的;另一种是没有什么真本事,但他却依然坐在此位置上,且能坐很长时间,也就是说其真正的能力小于该位置所需要的能力。
这两种人,谁更厉害些呢?谁能力和水平更高些呢?
我们说,如果某某人凭真才实学坐到了某位置上,从狭义的能力上说,我们说,这个人有能力不错;但从广义上讲,我们的结论是什么呢?
如果某某人不是凭其真才实学坐到了某位置上,从狭义的能力说,我们会认为,这个人其实没有什么能力?但从广义上讲,我们的结论又是什么呢?
从历史上看,我们能说刘备不如诸葛亮吗?我们能说刘邦不如项羽吗?我们能说艾森豪威尔不如巴顿吗?
职业经理人,在职业取向和历炼选择上,是否也是如此呢?
是先习武功后炼水平还是先炼水平后习武功呢?
或者是只习武功不炼水平还是只炼水平不习武功呢?
亦或是边习武功边炼水平呢?
从本案中可以看出,简先生、但小姐和刘先生或许已经给出答案。
首先,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习武功与炼水平是不可偏废的。三位当事人,都不同程度上既习了武功又炼了水平。不然,凭单一的武功或水平都不足以升到现在的位置上来。
第二,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习武功与炼水平是有先后侧重的。虽然三位当事人,武功和水平都没有忽略,但三个人还是对这两者的把握还是侧重和先后的,应该说,简先生所走的那条职业道路,是水平成份多于武功成分的,是以炼水平为主轴辅之以习武功,这也是简先生的所选择的职业道路的特性(定性而无法定量)所决定的;而刘先生,则是武功成分多于水平成份,是以习武功为主轴辅之以水平,这也是刘先生所选择的职业道路的特性(定量多于定性)所决定的;而但小姐,则是选择了一条中间路线,习武功与炼水平并重,这也是其所选择的职业道路的特性(既有定性又有定量)所决定的。
第三,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习武功与炼水平离不开个体所选择的职业道路。俗话说战略决定战术,方向决定途径。这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如果说,简先生选择的是做“政委”,那刘先生则是做“参谋”,而但小姐,则是做“将军”。
三、 蜕变的烦脑:当“掌柜”的还是做“东家”?
古人称“四十而不惑”,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甚至相反。30岁的经理人尚未立业却血气方刚,只需要铆劲往前冲就是了;年过五旬者则更多的是早已功成名就的创业者,而非职业经理人。这时本应不惑的经理人在苦战了十几年后忽然发现自己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了!继续打工?“伴君如伴虎?”,“我也算小有所成,怎能如此胸无大志?”突破自己?却又心中茫然:是继续“掌柜”,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还是抛弃自己的经验拉家带口地去另立山头?“人在屋檐下”的不甘、“自己来当家”的诱惑和“转业”的风险在共同困扰着我们正在成长成就中的职业经理人。
曾几何时,在大企业身处要职,稳拿令人羡慕的高薪,是让人神往的,况且在职业经理
人身价与日俱增的今天,除了上百万的年薪,还有股票期权。但是,这些美好的前程似乎正
对职业经理人失去吸引力。与其“寄人篱下”,不如“另起炉灶”,辞去令人羡慕的职位,投身创业大潮,正成为越来越多经理人的新选择。
职业方向的确是职业经理人的头等大事,既不能限制自己的发展,人的潜力需要在实际的磨练中发现;也不能看着别人的东西就眼红,毕竟每个人自有自己的价值。
那么,职业经理该如何考量呢?
1)看机会成本与机会收益是否平衡?
经理人为何放弃职位而投身于创业大潮?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外部创业机会诱人,内部机会平平。盖茨在念着诱人的法律专业时尚可以休学创业,作为在商言商的经理人来说就更是按捺不住创业的激情。
二是内部机会成本上升,个人升迁受到限制。一个大公司能有几个CEO?很多职业经理人在上升到一定职位时便无法突破了。升迁的机会成本是否太高?
三是志不同不相为谋。经理人与企业家在管理风格上或者在对关键问题的判断上产生冲突,往往会导致经理人出走,或另起山头。比如段永平因为在股份制改造问题上和老板不能达成一致,而选择从头创业。
四是沟通与信任危机。国内早期的许多民营企业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积累,企业越做越大,不少人感到力不从心,从而引进大批高素质的企业管理人才进入管理核心。然而经过短暂的“蜜月期”后,不少企业的职业经理人与老板之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信任危机。从一见钟情到互相猜疑,再到不欢而散,这种经历也促使许多经理人选择自己创业这条路
2)看自身条件与外部条件是否成熟?
在人们眼中,创业家是能够独立承担风险、颇富创新意识的偶像。与此相对,经理人去企业谋职,是为了追求现实回报,参与团队工作。如果从经理人转变为一个创业家该是什么样呢? 让我们先设想一下,自己是一次船难事件的惟一幸存者,被困在一座孤岛上。一分钟以前,你的饮食、娱乐等所有需求都有人照顾周全;现在这一切突然没有了。你如何才能活下去,如何保持自己的士气呢?如果一时无人搭救,你会喜欢这种新生活吗?从经理人转向创业家的旅途充满艰难险阻。你有充分准备了吗?
一是你拥有哪些资源?自己创业了,你选择好行业吗?你有足够的资金资源吗?你有足够的专业资源吗?你有足够的客户资源吗?你有足够的人脉资源吗?研究表明,经理人往往是思考型、行动导向的人,左脑比较发达;而老板则是知觉论者、对别人的感觉和需求很敏感,右脑比较发达。你的右脑是不是很发达,很适合做老板呢?作为企业家,很难把个人生活与商业困境分离开来。要知道,如果失去一个顾客,这个顾客拒绝的是你,而不是你的公司。其实做经理人和做老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是你能放弃哪些东西?在决定离开公司的时候,一些经理人只顾想着它的好处。其实,作为创业家,还有一些损失也许你会觉得难以承受。一是固定的工资收入。等待投资回报的时间十分令人焦心。如果你习惯了每月按时收到工资单的生活,这种难受尤甚。二是资源。作为创业家,大部分工作都得你自己来做,因为所有资源都得支付酬金。三是个人时间。创业家的工作时间较经理人更长、更没有规律、没有有薪假期。作为创业家,休两周的假回来,你得加倍努力工作以补偿休假的时间。四是公司运作。你对公司在其特殊文化中的运作是否会念念不忘?五是奖赏。在创业初期,你不可能享受到原来公司的那些奖赏。六是地位。许多经理人对其在著名企业中的职位和关系舍不得。
三是你如何做出重大决策?在做经理人时,你或许做过有关大笔金额、众多员工和产品或服务的重大成功决策。但拿你自己的钱冒险,和拿公司的钱冒险全然两样。你将面临的问题有: 一是评估风险。不仅是现在,在今后几年,你真的愿意参与这单生意吗?你承担这一风险的机会成本有多大? 二是回报。最明显的回报就是利润。不过,不要因为目前没有多少事做,就去接一些既没多大风险、也没多少经济回报的业务,因为你有可能碰到一个赢利丰厚的项目,却因为接了这种业务而只好回绝。非金钱的回报可能为将来的利润打基础。在接受有这种回报的业务之前,请问问以下问题:这能帮你打开你想进入的市场吗?是否能给你引见可能建立长期利益关系的人?可否帮你加强市场形象?
四是你如何面对竞争对手?大企业用来对付竞争对手的武器,如价格战、广告战和促销战,你可能无能为力。但作为企业家,你也有一些大企业没有的竞争工具:一是速度。你没有什么朋友会去商量对策,因此较机构重重的大公司相比要反应敏捷。二是鲜明的个性。顾客深受你的吸引,如你经营企业的方式、你的才能和经验等。大企业太缺乏个性了。 三是利用自己的创业优势。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创业资源,而不是财务资源来与对手一较高低。你不必与竞争对手大打价格战,而可以通过增加一项重要的新服务、在群众中发起促销活动,或寻找改善质量的方法来与之抗衡。
五是你如何面对经理人?你是经理人出身,你是否愿意找比你更有能力的人来管理企业呢?你要想成为领先的公司,必须有强有力的管理,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企业的拥有权和管理权一定要分开,要分得清清楚楚。曾经有位创业者深感痛惜地说道:“失误在于当初把股份看得太重,该进来的人没有进来,所以企业至今还是一块小饼。”
在创业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你有充分的准备吗?如果你真的准备好了,不妨一试。如果你还没有考虑这么多,还是从长计议吧。
当事人中的简先生, 一直很想自己搞个企业。虽然,他目前的职业机会成本有点高,且机会收益短期内不会有大的上升,但对比分析后,自身的条件和外部条件又不是特别成熟,于是决定放弃自己创业,说服大老板来创业,投资成立了房地产公司,水到渠成,顺理成章,自然而然,他就成了房地产公司的变相的“东家”。
而但小姐呢?则是看到随着电子商务和网络的瘫软,自己的机会成本和机会收益已很难平衡,于是激流勇退,利用自己在企业里积累起来的各种资源,果断地创立了自己的公司。虽然目前,公司运作时间不长,但运作状况非常好,是行业的领跑者,目前已有好几家跨国财团在与她谈投资。
刘先生,则又是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在自己的机会成本和机会收益难以平衡时,通过外力实现平台提升和成本和收益的平衡,同时,继续在更大范围内积累自己的各种资源,以等有朝一日,另立山头。
所以我们说,掌柜也好,东家也罢,关键是自己的条件是否已成熟,没有天生的掌柜,也没有天生的东家。

四、 境界的烦脑:“得道成仙”还是“走火入魔”?
有这么一个情境:你走进一个房间,我们可以假设可能出现以下的情况:
房间里可能有人也可能没有人,可能有监测设备也可能没有监测设备,钱可能就放在
你视线可见的地方也有可能放在你视线见不着的地方,存放钱的设备可能有保险报警措施也可能什么都没有,钱的数目可能很小也可能你几辈子都花不完……
在这些假设情况下的你,针对不同的情况,会怎么行动呢?
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成本和收益、风险和回报的权衡对比选择问题。
通常情况下,有三种选择答案:
第一, 成本(风险)小于收益(回报),人们会取而得之。如果房间里没有人,没有监测
设备,钱就放在你视线可见的地方,存放钱的设备没有保险报警措施,哪怕是数目再少,你会放过吗?
第二, 成本(风险)几乎等于收益(回报),也就是与收益(回报)成正比,人们会视
情况而取舍。虽然房间里有人,但没有监测设备,钱可能就在放在你视线可见的地方,存放钱的设备也有保险报警措施,然而如果数目非常巨大,你会不会铤而走险?
第三, 成本(风险)大于收益(回报),人们会其差距而采取相应选择办法。
这个场景案例实际上告诉我们,任何人,其境界和道德没有绝对的,只有相对的。决定
做出选择的决定因素就是机会成本和机会收益或者是风险与回报的对比。
所以说,道德和境界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高低之别;没有绝对之说,只有相对之论。
对于职业经理人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最近央视正在热播的《大染坊》的掌柜,虽然曾经讨过饭,又不识字,又不会写字,但陈六子的管家老吴,绝对不会有任何私心杂念。为什么啊?是其很忠心吗?绝对不是。因为老吴明白:第一,这种事,是骗不过掌柜的;第二,掌柜的是个高人,他也是个明白人,彼此都心照不宣;第三,本身现有的收益就很不错,没有必要有什么私心杂念;第四,就算有机会从桌子底下拿一此,也不一定有现在桌面上拿的多;第五,就算从桌子底下拿了,也肯定是会暴露的;第六,暴露之后,那种损失会非常非常地大。
所以,管家老吴还不如来个死心踏地地干,这样,还可获得更多掌柜更大的信任和更多的报酬。比如,年终过年,掌柜就送给老吴100亩地,那可是上千大洋啊。
是“得道成仙”,还是“走火入魔”呢?这还取决于职业经理人和老板的共同境界和作用。离了哪一方,都无从谈起。
当然,这其中的关键还是:老板是“施道”呢还“放火”?
然而,我们现实中的职业经理人和老板呢?
第一:不少空降或外聘的往往是不断地上演“职业四部曲”而“分道扬镳”。
1、明朗欢快、充满希望的前奏。人们对即将或者已经到任的职业经理人满怀信心,期待着他能给企业带来新的观念、新的战略和方法,恨不得让企业马上起死回生。
2、旋律明快、节奏有力的行板。职业经理人大刀阔斧地施展“武功”,理念宣导、战略调整、结构重组、业务撤并、人事调配,在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积极配合下,他的能力也许能够超水平发挥。
3、低沉回缓、犹豫踌躇的慢板。结构调整基本结束,开始进入实质性的执行阶段,各种固有的矛盾在新的环境中重新激化,相关利益方在协调各自的位置,外来的和尚在念完了经后才看到了血淋淋的残酷现实,曾经的激情和狂热逐渐被冷静和怀疑所代替。
4、短暂而又干脆的结束曲。利益各方的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空降兵”成为被迫出局的替罪羊,带着大家对他的猜疑、埋怨甚至不屑悄然离开。
第二:大剖分打江山或闹革命的往往是不断地上演“杯酒释兵权”而“走火入魔”。
共同闹革命的共创江山的完美场面能持续多久?数一下你比较熟悉的公司,再数数当初一起创业的人还有几个留在公司里,似乎很少有企业的“东家”与“掌柜”的能够长相厮守,大多数人都或早或晚地选择了离开。很难用一个特定的标准来评判“掌柜”的功主盖主或者“东家”的独断专行、卸磨杀驴这样带有道德谴责意味的做法。联想也好,创维也罢,还有康佳……都不可避免地带上某种悲剧性的色彩。“东家”不仁,“掌柜”的也不义,于是,江湖又起一场又一场腥风血雨。
第三:只有极少部分志同道合或同舟共济的才是上演着“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得道成仙”。
哈姆莱特的名言:“To Be or Not To Be? 生存还是死亡?”阐述了人生的哲学。职业经理人的名言是“做正确的事情,然后把事情做正确——Do the Right Things, then Do the things Right!”只有这样,“掌柜”才会和“东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从而得以“得道成仙”。
曾经有一位智囊说过,职业经理人处世的八字箴言是:“位置、角色、火候、尺度”。的确如此,职业经理人想要在组织中立于不败之地的话,首先要摆正自己所处的位置,也就是通常所言:“屁股决定脑袋”,你所处的位置决定你可以做什么,说什么;很多担任高级职位的职业经理人,在事业一帆风顺的时候,往往被成绩冲昏了头脑,认为公司今天的成就得益于自己的管理;一定要清楚自己在公司的位置,那么你的角色就是执行者,执行者所要全力以赴地做到“把事情做正确”。至于剩下来掌握火候和尺度只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和运用而已。
在这方面,格兰仕的“掌柜”老俞与其“东家”老梁和小梁的志同道合谌称职业经理人与老板合作的经典。
对“好”的回答一定要点个"赞",回答者需要你的鼓励!
已邀请:

MYSONIC101 (威望:0)

赞同来自:

读遍文章,开始思考。谢谢

7 个回复,游客无法查看回复,更多功能请登录注册

发起人

扫一扫微信订阅<6SQ每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