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关于六西格玛适用性的疑惑

六西格玛方法创立已有数十年,可是从结果来看,其创立鼻祖摩托罗拉早已销声匿迹,而在国内的知名企业中,似乎也没有听说哪家公司的六西格玛做得很好,而我自己从事质量十几年,除了偶尔用到六西玛中的个别工具外,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也从来没有用过六西格玛的完整套路,主要原因是其比较复杂,需要投入的资源太大,小公司根本就没有相应的条件。这让我不由得有一些疑问:
       六西格玛这种方法到底适合哪类企业?它与企业的成功是否存在必然性?
很想请教下群内的朋友,国内哪些企业的六西格玛做得很成功?其成功的核心因素是什么?
对“好”的回答一定要点个"赞",回答者需要你的鼓励!
已邀请:
秦老师,您好!
 
这个问题最好的回答者应该是国内诸多的咨询公司。
 
我不是咨询师,作为六西格玛的参与者和见证者,班门弄斧地说说自己的想法:
 
1. 质量管理从其正式诞生起(质量管理部门的产生),经历了好几个阶段,大致有:统计质量检验(随之而产生了相应的标准,如大量基于统计原理的工具及抽样方案等等),由qcc触发的TQM,质量体系的产生和推广(基于BS标准的 ISO 9000等等),这些都是存在相当长时间,并为不少国外企业所采纳的东东。期间,还有著名的“零缺陷”质量管理理念的运用和推广,六西格玛质量概念及方法论的雏形诞生于摩托罗拉,因为高尔文的一句话:our quality stinks!(高先生是摩托罗拉的掌门人)。
 
2. 这些理念和方法盛行的时候,国内企业(这里,我自作主张地理解为是各种规模和行业的民营企业哈)在哪里?在干什么?个人觉得,国内企业在质量管理发展过程中,对于国外的管理方式和经验是“弯道超车”和“拿来主义”,积累太少,好像外国人(成年的)学京剧,再努力,也极难做到“字正腔圆”,让人一眼能看出“生硬”的感觉。但从小生活在中国的洋娃娃就不同。这里有个文化问题:底蕴!
 
3. 缺了这些积累或者说积淀,最大的问题体现在人的意识上。意识决定思维方式(主见),主见决定决策能力,决策主导行为方式(行事风格)。我们的硬件,不是个关键问题,只要有钱,世界上最先进的的设备,大多可以买来。但意识的改变不是一代或两代人就可以完全改变的。
 
4. 扯远了,回到六西格玛,摩托罗拉的“衰落”不是因为六西格玛。当年的摩托罗拉“模拟信号”的手机一统天下,相关技术也掌握的极好。但它的问题在于决策,据悉,摩托罗拉高层的战略规划出了问题,导致其“一跌不振”;手机只是其诸多业务中的一个,因为拒绝改变,使得诺基亚“数字信号”手机称霸天下。这很正常,传真机出来以后,无线电报业务技术再好也几乎没人使用;电子邮件的普及,导致传真机成为摆设,不管传真机的质量怎么好。
 
5. 真正把六西格玛发挥到极致的是通用电气(GE)。也是源于其掌门人杰克.韦尔奇的决心。我不知道杰克对六西格玛的具体工具和方法论了解多少,但肯定他没有做过黑带项目,但他肯定是最成功的的因推行六西格玛而被历史记住的最成功的GE CEO。他的决心有多大?从在六西格玛教材和培训方面看看就知道了:这些方面的投资超过一亿美元!现在手上有GE全套六西格玛教材(DMAIC和DFSS)的朋友,你们都是“亿万富翁”!尽管GE是有版权的...
 
6.在 GE ,尤其在其核心事业部工作过的人应该知道,在杰克时代,六西格玛在GE堪称圣经,言必六西格玛,没人敢公开反对。记得有次开会,CP 事业部的一位同事向人力资源VP提问:“如何减少新员工的流失?”那位白发苍苍的VP语塞,过了一阵回答:“我们将做一个六西格玛项目改善这种情况。”全场笑声响起....。尽管“言必六西格玛”肯定是过分了,但可见推行的力度有多大!
 
7. 为什么有很长时间 GE也不怎么提六西格玛了?不是不提,经过5、6年的大力推行,除了洗脑,同时也将六西格玛的很多内容融入和固化到其各种文件和规矩中了。譬如,一份并不复杂的NPI管理规定中就用了很多六西格玛方面的内容,如 CTQ,DPMO,在作业指导书层面,六西格玛的要求更多:过程的 z 值等等。总之,当一种规矩已经成为习惯,自然不用在大书特书。当然,六西格玛为GE在华尔街带来的收益也是客观的。至于六西格玛每年给GE带来的直接收益和商业机会,也是有文献可查的。
 
8. “六西格玛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个人的管见,没有远见及野心勃勃的企业管理者的企业是没办法推行六西格玛的;没有足够高素质人才的企业是没办法推行六西格玛的;没有足够规模和利润的公司也不行;...。记得入职GE GRC做黑带时,在NEO阶段,新员工自报家门,一共六个人,其中四个是海归博士,一个是交大应届硕士,加上我这个本科生。在DFSS培训的时候,真正感觉到学历和领悟力的关系!
 
9. 好像从2004年开始,GE的MBB们纷纷有了个新title:精益大师。据说因为JEFF不怎么提六西格玛了...不知道真假。
 
10. LEAN的大行其道使六西格玛不再是六西格玛。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的基因不同,个人愚见:六西格玛中引入精益作为流程效率改善是可以的,在测量阶段和分析阶段等等。但精益生产驾驭不了六西格玛。精益生产应该更多的使用“统筹学”,可惜没有这方面的专家提出方法论;六西格玛则有强大的统计学理论作为基础。我见过有的公司的LSS教材中几乎找不到统计学的内容,全部是LEAN的内容。其实,一般的人,包括企业管理者都喜欢“立竿见影”的改善,而LEAN的开始阶段给人们的印象看得见、摸得着。另外,丰田的管理模式被美国人“包装”成精益生产、精益思想等等,着实火了一把。“言必精益”不知害了多少企业。
 
11. 国内企业开始做六西格玛的肯定有,可是像 GE 一样推行的有吗?企业的实力,企业家的远见,企业对培训的投入:现在的各种企业,不管本土企业还是外企,对培训这块的投入肯定不如10年前,培训行业的朋友肯定比我清楚。六西格玛培训市场“鱼龙混杂”,老师可能比学生还多。
 
12. 从咱们论坛上就可以看出:六西格玛知识都改为“自学”了,红宝书、绿宝书能让您掌握六西格玛的基本知识吗?另外,六西格玛最难的是“项目管理”,这是一种能力,读书是读不出来的。
 
13. “从不同角色看六西格玛”:对同一件事物的看法,从不同人的出发点看来是不同的。老板眼里的六西格玛:聪明的老板推行六西格玛:员工持续改善自己的工作,但前提是:不能影响自己的分内工作绩效;改善跨部门的问题,需要团队和黑带的努力:前提是不能影响原有的绩效。直接“投入新设备、引进新技术”不算六西格玛项目,换句话说,精明的老板是利用员工的潜力;客户眼里的六西格玛:如果六西格玛活动能让客户感到实实在在的改善,他们是会开心的,因为花同样的钱,麻烦少了;员工眼里的六西格玛:有不少人认为是负担,额外的工作,但不得不做;但也有不断渴望提高自身价值的员工,利用这个机会提高自己,这些人是有潜力的。
 
14. 企业成功的标准可能有不同的定义,但盈利一定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个人不认为六西格玛和企业成功有必然性,比如摩托罗拉。但肯定会让企业的竞争力有所加强。
 
15. 即使不用项目的形式进行改善,不按DMAIC 套路来,六西格玛的很多理念和工具(其实这些工具在六西格玛概念以前早就有了),可以对解决问题和决策变得更让人信服。
 
暂时想到这么多,说多错多哈,权当抛砖引玉吧。
 
没有直接回答问题,见笑了:-)

6 个回复,游客无法查看回复,更多功能请登录注册

发起人

秦邦福零缺陷管理践行者
秦邦福零缺陷管理践行者

我是《质量总监成长记》《质量总监炼成记》的作者

扫一扫微信订阅<6SQ每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