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产品公差上下限问题

如一个产品厚度20MM公差±2MM,但供方做的产品都是18.2~19.0MM,这种情况该怎么判定?
记得以前有听说,如果一个产品做出来都是偏下限,也是不合格,这个是根据什么判定的?
对“好”的回答一定要点个"赞",回答者需要你的鼓励!
已邀请:
看到楼上有人用质量思路分析,也有人用质量本位思维无视,我忍不住也抛个砖。
 
建议:省点时间,判定合格,直接转交管理层,让其给采购下指令,降价5~10%。
 
===用对的人做对的事===
 - 我不认为这是供方质量意识或管控能力的问题,更可能是成本降低的结果。
 
 - 能无视公差中值把产品做到18.2~19,这说明他们的质量管理能力在行业领先,且老板的利益决定公司战略。楼主去他们现场看一眼操作指引、QC记录公差和量具,就基本能知道他们管理层在动什么脑子了。
 
 - 实际均值(假设)18.6,采购根据图纸(20)谈的价,那供应商在吃1.4的下差利润,占整个厚度的7%(假设均匀材质),采购砍物料成本7%+管理成本3%,比质量摇旗呐喊有用。
 
 - 质量要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又省力又提高自身影响力和话语权。
 
 - “公差是开发给的,供应商是采购找的,成品是工人做的”。要是质量本位主义地认为,这些都不归我管,只要不超差就放,那质量的地位会越来越边缘化。(不是针对楼主或楼上,分享的是我曾遇过的现象)
 
 - 另一方面,质量人要借力打力。人头紧缺永远是质量人头疼的问题。耐心地帮助供应商“发展”,那是日本汽车制造业童话。在天朝供应链,理想的骨感会让不少人才浪费精力在公司间的利益斗争上。质量人在做任何决定前,都应看准对方决策人的动因和软肋,创造对方不得不改变的“势”,才能活得相对轻松点。楼主的话题里,“责令砍价”是势,不仅是让供应商总经理不得不坐下来看财报做决策的因,更是帮公司传递信息的渠道——“偷工减料在我们的监控中”。或许这时,供应商会诚邀SQE到场协助“改善”,然后偷偷调回中值;或者就直接和采购达成一致,各让一半,维持现状。。。但不管哪种结局,都能让孤独的质量人赢得些许管理层、采购兄(su)弟(di)的行动支持和人文关爱。

36 个回复,游客无法查看回复,更多功能请登录注册

发起人

如蓝似疯
如蓝似疯

现场操作

扫一扫微信订阅<6SQ每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