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那些年&这些年【体系】

那些年,我在一家规模较小的所谓外资企业工作(对外号称是澳大利亚注资,对内全部都是国人在管理,更像是私企)。这个公司是我第一次接触体系,第一次直面它。现在回想起来应该说当时的体系应该是适用性很强的。体系是由最初的质量经理建立的,该经理通过质量工程师中级的考试,对于体系和质量管理都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对我后续工作的开展和了解体系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可以说是我的导师。印象中,经理是从公司成立之初就加入的,体系也是从无到有慢慢来的。公司的生产工艺相对简单,隶属于模切行业,最初的工艺是设备模切,后面是手工操作。质量控制架构设计很合理,包括质量工程师、检测室、进料检验、过程巡检、终检、和成品检验。从产品的首件、末件、操作过程、成品检测、出货复检都进行了考量。记录也并没有非常复杂和繁琐。质量控制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批量不良几乎得到了杜绝,客户退货率也较低。现在看来存在的问题可能就是没有产品老化性能的验证,会导致某些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质量问题,而引发一些投诉。我是体系的幸运儿,接触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体系,看到了一个运行通畅的管理。我加入这家公司后成为了质量经理,原本的质量经理做了生产部经理。因此我的工作变如鱼得水,开展得很顺利。由于对体系知识的匮乏和认识不足,便外部招募一名体系工程师,隶属质量部的管理,恰好弥补了我在这方面的不足。结合生产实际,我在原有管理的基础了增加了质量人对产品的先期策划,成立了项目管理小组。质量工程师都加入了项目管理的队伍,参与到客户的设计和现场操作中去,为我们的质量控制明确了方向和目标。产品的不良率也大幅降低,最终可以达到客户80ppm的要求。那些年,我们的统一下管理相对轻松,顺利。无论是内部审核、第二方审核还是第三方审核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分析了一下原因,主要由两个方面:1.最初大家的体系架构非常合理,运行过程中的变化较少,我们极少情况下会对程序文件进行更新;2.我们转专注于培训,无论是领导还是各部门经理,对于体系的认识高度都足够,我们没有流于形式。这些年,我加入了一家历史悠久的国企。这里的体系运行的很辛苦,工作的很吃力。虽然我现在已经是质量厂长,却发现自己十分的力不从心。体系的管理沦为文件的完善度、详细度和记录的细化程度。我们的文件细到何种程序,举例而言,小推车从A地推到B地应该有谁来负责,都要写到文件里,否则就无人执行,生产部会问那个文件里写这件事该我来做了,生产部主管都不协调两个工段的工作分配,认为是体系文件应该规定的。而且我们的体系是在领导的耳提面命下,严格执行要求来的。也被领导们奉为表率。无论是组织架构还是运作流程领导一句话就发生变化,随之而来的就是所有事都没人干了,文件必须立马随时变化。记录也不能存电子档的,全部都打印出来。一个小小的分厂,1年时间就可以存2个文件柜的记录,员工嫌弃记录过多,领导觉得记录不够。时常我会想,这些年我究竟做了什么?领导们与我理解的体系存在极大的差异,且他们认为很理解体系。表面上风光无限,内心苦痛万千。自认为是个对体系理解不深的人,但却希望不要为体系所累,为了体系而体系!体系应该是一个好用的工具,体系应该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不是吗?讽刺的是,我们厂的产品合格率在我来了之后从75%上升到了95%。产业不同,统计方法变成百分制了

14 个评论

游客无法查看评论和回复, 请先登录注册

推荐文章

文章状态

  • 发布时间: 2012-08-15 12:01
  • 浏览: 3271
  • 评论: 14
  •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