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专访6SQ资深会员杨洲


 
11.jpg


杨洲  (黑带大师 6SQ资深会员)
 
6SQ:很高兴能邀请您做客我们会客厅。请首先介绍一下您自己。
 
杨洲:非常开心能有这个机会和6SQ的网友做个深度的交流,我的工作经历从形式上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98年至2003年这段时间,尽管经历了销售经理,市场经理,项目经理以及销售总经理的不同职位,但综合来说都是营销工作,第二阶段就是从2003年底至今,从变革创新经理到精益六西格玛经理、黑带大师、亚太区黑带大师,从事的都是帮助企业推动内部改善的工作。虽然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我更愿意把推动改善的经历看成是营销工作的延续,前期的营销工作是通过提供有形的产品帮助外部客户成功,而推动内部改善则是通过专业方法论的推广和宣导以及实施,来帮助企业实现运营目标。
 
6SQ:之前您在校读书时就有自主创业,毕业后一开始做的也是IT和电气产品营销方面的工作,能否给我们分享这一段历程,您觉得这一段经历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有哪些收获?
 
杨洲:说到那段在校创业的经历,不得不提当时的背景,进大学后,班主任看我文章写得不错,帮我报名加入了系学生通讯社,机缘巧合在大一的下学期成为了社长(因为老社长退任后就只剩下我和另外一个同学两个人了,刚好我又比那个同学强一点,所以我就成为了为数不多的大一就当社长的人),学生通讯社说白了就是把学校里发生的事写成文章,拿到广播台让那班广播台的PLMM们在广播中播出,没什么难度,其实是个不错的差事,当然对时效性和文字的组织有一定的要求。新官上任三把火,我记得那时候被广播台录用的稿件,一般新闻稿稿费是5毛钱每篇,长篇报道是1元每篇,我当社长后我们系学通社拿过稿费最多的一次是21元5角,其中我自己一个人的稿费是18元,在我的忽悠下一年的时间内发展了10多个新会员,我们的系的曝光率在学校也大幅度上升,大二下学期有个双代会开始重新选干部,那时候我的风头正盛,无论是在系里老师还是在学通社内部都是一致的好评,选举本来也就是个形式上的事,但由于当时没认清形势,论到我上台演讲的时候已经是中午吃饭时间了,我还是按照规定的5分钟时间讲完了准备的演讲稿,不尊重客户的结果就是遭到了那帮高年级的代表用脚投票,结果选票未过半,系里老师也没辙,系里商量结果是让另一个原来学生会的干部做社长,我做副职,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辞去学生会的职务,开始了那段在校创业的经历。
 
  说是创业,其实也就是凑了点钱弄几台电脑搞了个游戏房,那时候个人电脑刚兴起,只有非常少的学生有钱自己买电脑,看准了这一点,事实证明生意果然火爆。不过坎坷很多,由于电脑是自己冲到电脑一条街上按着电脑报的介绍配的,结果被无良商家骗了,所有的主板都是返修品,后来问题不断,不过久病成医,对电脑软硬件的精通到今天仍然受益。那一段时光可谓是多姿多彩,不过不是今天的主题,等有机会再和大家分享。由于有那段创业的经历,和外界社会有比较多接触,工商、文化、税务、消费、公安,毕业后通过朋友的介绍到一家IT公司工作,一开始就是从销售经理开始做起的,没有经历过找工作的痛苦,从这点来说我可能要比很多毕业后四处奔波找工作的朋友幸运的多。虽然是经理,其实也就带了三个销售人员而已,公司连两个股东分任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再加上财务人事行政也就10来个人,后来公司连续引入了几个新产品,销售团队最多也一度达到20多个人。在此期间很重要的收获是接受了一次长达近半年时间的持续的实战销售培训。后来跳槽的公司是我当时的客户,在业务洽谈当中和总经理谈的很投机,当时电气公司的业务正处于快速发展期缺人,在和电气公司总经理吃了数次饭后,一来是盛情难却,二来也是看好公司的专利产品未来的市场前景,终于下定决心跳槽到了一个新的行业,其实作为销售人员跨行业跳槽风险是很大的,这意味着过往的客户积累都将归零,而且客户类型,销售模式都是全新的,一切得从头开始。不过有一点毋庸置疑,只要努力,付出总是有回报的。 6SQ:您在做电气营销的两年多的时间里就从销售经理做到了销售总经理,带领公司销售额翻番。在这期间遇到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哪些经历是特别让您印象深刻的?
杨洲:其实销售额两年翻番也不都是我的功劳,两大因素再加上团队的努力促成了这一结果,一条是老板深厚的人脉基础,另一条则是专利产品的差异化独特性能。电气产品的营销不同于IT,无论是面对的客户还是销售模式上都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当时主要面对的客户是供电局和发电厂,主要还是关系营销,一个新的客户开发没有半年以上是很难成功的,我刚接手销售的时候,有不到6个销售人员,市场也是以江苏为主,顺带做其他地区的零星业务,后来借独特专利产品上市,业务范围扩大到整个华东地区,包括全国其他部分省市,销售、市场人员发展到30多人,要说挑战还是快速发展带来的管理问题,随着业务的发展,我的角色从刚开始的以拜访客户做销售为主逐渐的转变为招人,管人带团队为主,从原来只看业绩说话,到销售、客户服务、市场推广综合管理,自身的沉淀也不足,再加上财务、人事、生产、研发都是老板的家人,销售总经理做的也是勉为其难,这也为后来的离开埋下伏笔。
  当时很多事情印象深刻,尤其是销售团队的兄弟感情,我的酒量还算不错的,即使是应付供电局的客户也没问题,但内部喝酒却被那班兄弟灌倒不止一次,也正是这种兄弟般的感情才支撑了那一段时期的业绩持续高增长,记得有一次,在不知道多少轮的白酒、啤酒、黄酒三中全会后,整个饭店就剩下我们一桌,一个以前练健美的兄弟在众人的起哄下开始向服务员展示他的身材,引起了围观,最后经理同意给打了个六折。现在虽然不做老总好多年,但原来的一帮兄弟见面他们仍还是叫我杨总,我也不感觉别扭,反而感觉仿佛时空瞬间被压缩,又回到当年那个兄弟联手笑傲江湖、攻城略地的年代。
 
6SQ:您加入TCL后,从开始做项目经理后转做企业的变革创新,负责部门经理绩效考核、企业文化及六西格玛导入。请您介绍一下,刚接触六西格玛时有什么体会,工作中有没有遇到一些难题?您又是如何解决的。您觉得这段经历对你的职业生涯产生了什么影响。
杨洲:家族企业在运作上的掣肘以及个人管理上的不足是促使有想法换个大公司的主要原因,当时的女朋友,现在的老婆在这件事情上给了我很大支持。适逢当年TCL集团推行龙虎计划,在苏州召开了一次大型的招聘会,在和招聘总部的人力资源经理聊了一个多小时后,几乎毫无悬念的获得了工业电器事业部项目经理的职位,与第一次跳槽相比,这次的目的性非常的明确,进入大公司能更加系统化地学习管理和实践。当时的TCL是一个内部变化非常快的公司,进公司后我分别担任过项目经理,区域销售总监,市场部经理等职务,但真正职业生涯发生重大转变的还是从营销系统转到管理系统,担任变革创新经理的职务,TCL非常强调创新,尤其是管理创新,组织结构不断调整就是其中一种表现,另外打造学习型组织也是TCL 的另一重要举措,在那段时间接触了很多管理理念,尤其是财务和公司运营方面的学习和实践,我记得那时候公司内部还设了兼职的首席学习官,利用早会和晚上的时间统一学习,映像比较深刻的就是德鲁克的系列管理书籍的学习以及尤登宏的财务管理讲座学习。
  说到六西格玛,公司从03年下半年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工业电器事业部正式推行是从04年初开始的,在咨询公司的帮助下选出了项目以及黑带候选人,我作为项目推进负责人也是首批参加持续为期4个月的黑带学习的成员之一。当时的TCL管理方式是典型的家长式管理,总经理对这个项目高度重视,六西格玛项目进度看板是总经理办公室除运营指标目视看板外的唯一一张看板,而且六西格玛的参与度指标列入了各部门的季度述职报告。六西格玛作为总经理发起的项目在公司内部得到了高度的响应和执行,黑带们在外集中培训后回到公司组建了团队热情高涨地开始边学边干,我记得第一期好像是6个项目小组,每个小组每周都有两个晚上留下来加班到很晚(早的话9点左右结束,晚的话可能到12点以后)进行团队讨论和学习,由于专用的六西格玛会议室场地有限,几个项目组从周一到周五轮流使用,我既是一个项目的Leader又是整个六西格玛项目的推进负责人,为了鼓舞大家的士气,我几乎是每天都留下来陪他们一起加班。对新生事物的新奇以及在学习型氛围下对知识的渴望使得大家的这股劲头持续了一段时间,但由于太过辛苦,两个月后有些团队成员开始有怨言,开始退缩,后来我利用一位退休返聘的老高工坚持参与团队的每一次讨论的事迹,在公司内部发表了一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文章,在公司内部得到了很强烈的反响,后来我们分别以项目启动、发布会、公司早会、内部广播、报纸等多种形式进行人物采访、项目发表等内容的推广和传播,形成了全员接触和学习六西格玛的氛围。由于有每年两次的带级理论考试,不少员工在班车上还讨论六西格玛知识点,所以班车司机都能说出一些六西格玛名词,知道CP,CPK的不同水平代表了过程的能力大小。公司高层的重视,推动团队的努力再加上学习型组织的文化基础,在公司内部形成了一种不怕苦不怕累“黑夜了把项目带回家”的黑带精神,当时我领导的第一个黑带项目也在集团一百多个项目评比中获得了最高奖项,而且事业部连续三年在集团内获得了六西格玛推进先进企业。(后来由于TCL集团的资金运作以及业务梳理,这个事业部被卖给了法国公司)
  在TCL期间,经历了从从营销到管理的工作变动,作为变革部门的负责人,主导了部门经理的述职考核,导入并推广实施精益生产、六西格玛、价值链垂直整合,参与了公司运营度指标的制定和推动落实,以及公司财务制度上的虚拟化运营,从原来从单一的营销视角更多地接触了公司的综合运营管理,增加了对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和实践,可以说那几年是我到目前为止的职业生涯中非常精彩的一段经历,也为我过去几年乃至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6SQ:您从TCL离开,后来加入MFLEX任精益六西格玛经理、黑带大师,现在又在Fairchild任亚太区黑带大师。能不能介绍一下,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在这段经历中,您有哪些收获?期间有没有特别的故事。

杨洲:如果记得没错,TCL工业电器事业部是08年初卖给法国公司的,07年就已经在谈判了,我回到苏州也是考虑到家庭的因素,主要考虑到老婆要怀孕生孩子需要照顾,在朋友的介绍下进入了MFLEX,也就是苏州维信电子有限公司。

  MFLEX与TCL 是显著不同的两家公司,TCL原来是一家国有集团企业,当时我所在的事业部只有1500人左右,采用的是集权式管理,而MFLEX是一家美资公司,当时苏州的两个工厂有一万多名员工,采用的是矩阵式管理,我的汇报的对象也从事业部总经理变成了集团质量总监。公司对六西格玛的需求主要是为了满足当时最大的客户摩托罗拉的零缺陷项目的需要,主要的源动力只存在质量部一个部门,其他部门包括两个厂的两位总经理对此并没有形成共识,当时两个厂的很多管理方法都是不同的,尽管质量总监统管两个厂,我也是负责整个MFLEX六西格玛的推进,但在两个厂总经理不同思路的制约下,在初期还是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推进方法,这当中就包括了对经理级以上人员是集中培训还是分别培训的不同,对带级人员的培养的天数的不同以及在项目奖励方式的差异等等。好在的是,用了差不多半年的时间,终于把两个厂所有总监级以上的管理人员组织起来,形成了六西格玛管理委员会,坚持了每个月一次的委员会会议,又用了半年左右的时间,制定了奖励办法,项目运行机制以及人员认证等相关运行规则,这才使得六西格玛工作走上正轨,在这期间在一个文员的帮助下,我承担了全部的教材编写,管理人员培训以及规章制度建立以及与各部门领导沟通协调的工作。后来随着效果的逐渐显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可并真正参与到其中,包括部分高层领导,新人的加入使得推进团队也得到不断的发展壮大,2010年公司从组织结构上把精益六西格玛部门划归到中国区总裁直接管理,参与公司的决策与运营,强化了部门在整个公司中的作用。

  经济危机过后,更多的企业认识到了外延式扩展的局限性,转而加强内部运营管理,精益和六西格玛作为当今比较热门的两大运营管理方法被众多的企业认可和接受。一面是旺盛的市场需求,而另一面则是精益六西格玛人才的稀缺,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猎头的轮番轰炸以及众多机会的诱惑下,为了更广的视角和更长的职业发展道路,最终选择了现在公司的这个亚太区的职位。

6SQ:您自从事六西格玛工作以来,在8年的时间内培训黑带、绿带1000余人,辅导项目150多个,获得项目收益超过2000万美金,帮助两家企业成功推动管理变革,您认为从自身发展和帮助企业成功有哪些方面是最值得同大家分享的。

杨洲:记得达尔文说过一段话“It is not the strongest of the species that survives, nor the most intelligent that survives. It is the one that is the most adaptable to change.”意思是说在生物界,能存活下来的既不是最强大的物种,也不是最聪明的物种,而是最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物种。当今的企业,面对的是愈加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谁最能够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快速响应,谁最懂得并能满足顾客的最新需求,谁就能抢占先机,而企业运营的各项活动都是员工通过一系列的基础流程完成的,如何构建和优化“选、训、考、育、留”的人才体系以及有效地开展质量、成本、交货期的改善活动是每一家企业的重要课题,通用电气和丰田汽车的成功经验证明,精益六西格玛方法作为一套系统的运营管理方法,在问题解决、人才培养以及企业文化创建方面的功效是毋庸置疑的,企业应该做的事情是去研究怎么能把好的方法有计划地实施,而不应该停留在该不该做或者能不能做好的质疑阶段。

  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持续不断地学习,接受、参与并引导变化,变被动为主动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6SQ:作为6SQ早期的精益版主,请您分享一下您是如何与6SQ相识的?也请分享一下经营版主的心得。

杨洲:最早接触6sq是在2003年,那时候公司注册了一个帐号大家共用,早期也主要是看看帖子,后来有一段时间没上,帐号密码也不记得了,而且感觉共用帐号发帖也不方便,后来就新注册了个人帐号。在07年左右的时候层担任过一段时间的精益版块的版主,其实也谈不上什么心得,只是多了一份责任感,自己更多回复帖子,发一些能引起讨论的热门话题带动版块的活力,那时候还花了很多心思把历史帖子分门别类做了链接,方便网友阅读和查询,这一举措还是得到了大家的肯定的。一个论坛的人气是需要众多的活跃网友的共同维护的,如果我们的注册会员每天都能发一个帖子,论坛想不繁荣也难啊。

6SQ:目前6SQ品质网已有30多万的注册会员,是亚太地区质量管理领域最大的互动社区。今年2011是6SQ成立十周年的特别日子,对于6SQ近几年来的变化,有什么特别想说的?

杨洲:十年的坚持与努力,造就了今天亚太区最大的中文质量网,为广大质量战线上的朋友提供了一个学习、分享、交流的平台,近几年网站的改版变化有目共睹,希望在未来的十年,网站能一如既然地坚持高品质高水准的服务,长盛不衰。

49 个评论

游客无法查看评论和回复, 请先登录注册

发起人

小编D
小编D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改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推荐文章

文章状态

  • 发布时间: 2011-07-04 14:14
  • 浏览: 13785
  • 评论: 49
  • 赞: 0